查看原文
其他

登顶珠峰六十年|攀登精神永不忘,让世界看见珠峰新高度!

勇于攀登的 成都理工大学本科招生 2021-06-22

1960年,成都理工大学1956级校友邬宗岳作为后备支援队成员,在攀登珠穆朗玛峰时,将氧气和物资送达8500米的高度,帮助队员们完成人类第一次北坡登顶壮举。


1975年,邬宗岳担任第一突击队队长,兼任摄影师,带领团队再次勇攀珠峰,并记录珍贵的登山影像资料。在从北坡攀登珠峰突击顶峰时,于海拔8200米处不幸遇难,长眠于皑皑雪山中。


2020年人类首次从北坡成功登顶珠峰60周年,也是中国首次精确测定并公布珠峰高程45周年。45年来,英雄校友邬宗岳的故事和精神,也不断理工师生传颂着,瞻仰着,怀念着。



1960年,成都理工大学1956级校友邬宗岳作为后备支援队成员,在攀登珠穆朗玛峰时,将氧气和物资送达8500米的高度,帮助队员们完成人类第一次北坡登顶壮举。


1975年,邬宗岳担任第一突击队队长,兼任摄影师,带领团队再次勇攀珠峰,并记录珍贵的登山影像资料。在从北坡攀登珠峰突击顶峰时,于海拔8200米处不幸遇难,长眠于皑皑雪山中。


2020年,人类首次从北坡成功登顶珠峰60周年,也是中国首次精确测定并公布珠峰高程45周年。45年来,英雄校友邬宗岳的故事和精神,也不断理工师生传颂着,瞻仰着,怀念着。




▲邬宗岳写给教练周绍文的信件


1960年5月,邬宗岳参加了中国登山队首次攀登珠峰,和负责后勤的队友们将氧气和物资运送到珠峰8500米的高度,有力地保障了队友们的攀登。然而这一次的登顶却因未留下任何影像资料,无法得到世界公认,邬宗岳的民族自尊心被极大地刺伤。于是,毕业后的他,毅然做出决定,决心将自己全部的精力献给祖国的科考事业。征服珠峰后,邬宗岳正式加入了中国登山队,并被队里选派去北京新闻电影制片厂学习摄影技术,他很快成了一名优秀的摄影人及出色的登山教练。


1975年,当他第三次和队友们从珠峰北坡向峰顶攀援,进行综合科考,拍摄电影及登顶照片。身为国家登山队副政委的邬宗岳带领队员,顶着高山风暴,极艰难地到达8200米的高度,纵然声音嘶哑,高原反应严重,仍为了拍摄冲顶的珍贵资料,冒着极大的危险独自前行,正当他将沉重的摄像设备放进背包时,却一失足从8200米处滑坠,被千古积雪埋葬,谁也不曾料想,这一次登顶竟是永别。而他的精神却和队友们一起,终登上珠峰——这是他的盛年,因着国人的意志与力量,世界屋脊最高处扬起了五星红旗。


▲登山队队长邬宗岳

▲珠峰考察资料照片

邬宗岳生前一直着牵挂母校,首次登顶珠峰时,邬宗岳和罗士明在珠峰8000米以上采集了一些岩石标本。尽管天气寒冷又极度缺氧,邬宗岳仍以顽强毅力,细心采凿每块矿石,无论是麻岩、大理石岩还是石灰岩、云母岩,每块均为厚3厘米、宽6厘米、长9厘米,非常规则。邬宗岳用羊绒衣包裹着那些标本,背下山时,羊绒衣都磨破了。后来,二人将二云母花岗岩岩石标本捐给了母校,这些标本至今仍安在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2016年,成都理工大学60周年校庆时,这枚标本被收录入画册《理工藏品》,作为包括南极、北极、珠穆朗玛峰、太平洋底等方位的“四极珍品”之一。


▲邬宗岳向母校捐赠的珠峰矿石——二云母花岗岩

巍巍珠峰云天耸,无高不攀众英雄。

可歌可颂邬宗岳,珠穆朗玛一青松。


固然他的遗体与日月清风长存于峰崖上,但他在生命最后一刻拍摄的录像,至今仍存留在记录珠峰攀登的影像中;多少年来邬宗岳的汉白玉塑像,一直静静地伫立在成都理工大学橘颂园中。他首次登顶珠峰时在8000米以上采集的二云母花岗岩岩石标本,还有他“不甘人后、敢为人先”的攀登者精神在校园传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成理青年砥砺前行。





愈难攀登,愈要勇攀登.近年来,面对建设“双一流”的新时代登峰任务,成都理工大学凝聚攀登精神,实施“成都理工大学珠峰引才计划”“成都理工大学珠峰攀登计划”,汇聚更多学术殿堂的攀登者,加快攀登世界一流学科的高峰。每一个成理人,也都是攀登精神的践行者。秉承“穷究于理,成就于工”的理工精神,成理“攀登者”一步一步脚踏实地,以顶风冒雪、众志成城、必登峰顶的气势,不断冲上各行各业的“顶峰”。


今年,2020珠峰高程测量正式启动!

60年前,我们说

自己的山,自己要登上去!

60年后,我们说

让世界看见中国的新高度!


此前中国对珠峰进行6次大规模测绘科考

一张长图告诉你用生命测量珠峰的中国故事


60年前中国向珠峰发起挑战完成了世界首在极寒极险中挑战中国极限次北坡登顶
在极寒极险中挑战中国极限
60年后再登珠峰运用代表国家测绘科技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测绘工程精确测定珠峰高度让世界看见中国的新高度


作为以地质、能源、资源科学、核技术、环境科学为优势的多科性“双一流”高校,成都理工大学始终秉承着实践教育与科学考察相结合,为社会服务,为国家地质科学建设服务。以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育思路,养具有国际视野、富有创新精神、基础知识厚实、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为中国地质力量的发展源源不断输入新鲜血液。








转载自成都理工大学官方微信

封面|余姝泠

编辑|余姝泠

责任编辑|周福渊

成小理全媒体中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