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赞!成理荣获四川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9项大奖

3月28日,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暨第三届“四川杰出人才奖”颁奖仪式在成都举行。

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刘清友教授及学校部分教师代表参加会议。会上公布了2022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和第三届“四川杰出人才奖”获得者名单。

▲会议现场


我校共获得9项大奖

科学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

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

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

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

科技进步奖三等奖3项

四川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项


一等奖


▶科学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四川盆地页岩气地质工程一体化高效开发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

该项目由刘清友、朱海燕、佘朝毅、欧成华、黄志强、刘勇、李奎东主要完成,我校为第一完成单位。该项目历经十余年,攻克了多项制约四川盆地页岩气高效开发的瓶颈难题,推动四川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进程,助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科学进步奖一等奖

《超长深埋高风险公路隧道建设关键技术及应用》

我校为第二完成单位,李天斌、王孝国、林国进、张睿、韩萱、唐协、陈绪文、马春驰、周雄华、陈子全主要完成。该项目为全球超长深埋隧道建造技术水平升级提供了创新和国内外应用示范,产生直接经济效益逾21亿元,应用前景广阔。


二等奖

▶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面向医疗大数据的多尺度监控理论及应用》

我校为第一完成单位,该项目由刘浏、赖欣、张健主要完成,主要研究成果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引用与评价。


▶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工业园区跨介质协同监测预警关键技术及应用》

我校为第一完成单位,由蒲生彦、吴怡、赵希锦、李娟、刘盛余、苗竹、王朋、高程主要完成。该项目攻克了污染物迁移与环境界面行为、跨介质污染智慧监测与协同监测预警、环境风险管控与决策支撑三大关键科学技术问题,研究成果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龙门山冲断带超深层碳酸盐岩勘探理论技术与双鱼石大气田发现》

我校为第三完成单位,由杨雨、张本健、冉崎、汪华、姜鹏飞、肖笛、唐玉林、雷程主要完成。该项目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0件,减少碳排放574万吨,二氧化硫排放112万吨,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三等奖


▶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快充长寿命多元锂电前驱及正极关键技术与产业化》

我校为第二获奖单位,由张燕辉、向伟、王政强、张萍、邢王燕、左美华主要完成。

《川西民族聚落人居环境适应性技术体系构建及应用》

我校为第三获奖单位,由赵兵、麦贤敏、杨尽、高黄根、刘弘涛、文晓斐主要完成。

《超深酸性气田开发工程关键技术及工业化应用》

我校为第三获奖单位,由张朝举 、刘祚才、傅伟、王亮、铁忠银、王大勇主要完成。


四川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成都理工大学Jiashun Yu(余嘉顺)


据悉,2022年度共有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2名、杰出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5名、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4名、“四川杰出人才奖”14名,共有264项成果获得奖励。

此次奖项的颁发,对四川地区科技人才的培养与激励、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部分项目介绍

《四川盆地页岩气地质工程一体化高效开发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

▼向下滑动查阅更多相关信息

由成都理工大学等单位完成。该项目针对四川盆地页岩气具有埋藏深、断层多、储层薄、地应力高和研磨性强等世界罕见的复杂条件,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研究思路,经过近10年的联合攻关,攻克了“四川盆地页岩气复杂条件下地质-工程双甜点评价、高效钻长水平井及个性化复合钻头研发、分段体积压裂的复杂缝网形成机理及关键工具和专用压缩机研制等”瓶颈问题,最终形成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四川盆地页岩气高效开发关键技术与装备。苏义脑、谢和平等9位专家评价:“该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地质-工程”双甜点评价方法、个性化高效复合钻头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该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49件(国际专利6件),软件著作权3项,制定标准3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84篇。研究成果在四川盆地大规模应用834井次,在井深增加了30%的前提下平均钻井周期缩短了13%,压裂效率提高了30%-40%,井均测试产量增加了30%以上,为四川盆地新增页岩气158.8亿方,新增页岩气销售额260.8亿元,新增利润40.4亿元;研发的装备新增销售额6.8亿元,经济效益显著。


本项目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四川盆地页岩气高效开发关键技术与装备,推动我国页岩气开采技术及装备从引进模仿到自主创新,并进入世界前列的突破:支撑建成了川南和涪陵两个国家级页岩气生产基地,并将有力支撑四川盆地建设两个“气大庆”,推动四川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进程和双碳目标的实现,助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超长深埋高风险公路隧道建设关键技术及应用》

▼向下滑动查阅更多相关信息

由四川高速公路建设开发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该项目针对我国西部超长深埋隧道建设面临的高风险,攻克了高能岩爆防控、有毒气体防治和深大竖井快速建造三大关键技术瓶颈。


1、创建隧道岩爆定位、预警和防治的高精度和高效率技术体系,将岩爆防控提高到基于能量调控的新高度。岩爆定位精度由国内外现有的30m提高到10m以内;岩爆智能监测预警准确率高于80%;首创的岩爆柔性防护网技术先进且提高施工速度30%-40%;强岩爆区的钻孔爆破卸压释能技术使大能量微震事件发生频率降低80%。


2、首创隧道硫化氢有毒气体分级防治技术,填补隧道硫化氢有毒气体防治技术空白。分级标准及其防护技术、压注碱性溶液处治技术有效避免了群死群伤恶性安全事故;自然风网络施工通风技术降低能耗33%,为隧道单向掘进8km提供了安全保障。


3、创建公路隧道千米级深大竖井快速建造技术,极大减少超长隧道通风井规模,支撑隧道绿色低碳发展。突破传统复合式衬砌及长段单行掘砌建造技术对竖井深度300m和直径7m的限制,建设深度和直径分别达到1000m和12m级;短段掘进和单层支护技术以及逆作新工法使得施工效率翻倍。


该项目获发明专利24件,实用新型专利16件,软著2项,省部级工法2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138篇(SCI/EI收录68篇),首编《公路隧道竖井技术规程》等标准4部。成果为全球超长深埋隧道建造技术水平升级提供了创新和国内外应用示范,产生直接经济效益逾21亿元,应用前景广阔。

《面向医疗大数据的多尺度监控理论及应用》

▼向下滑动查阅更多相关信息

由成都理工大学等单位完成。该项目对复杂高维医疗大数据在不同尺度上的监控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将现代统计过程控制理论与随机效应的同质性检验相结合,提出带权重的score检验理论,整体解决了混合效应模型的监控问题;针对医疗数据流分布未知、过度离散等特点,提出了一套非参数自适应监控方法,有效的对医疗质量变化进行及时预警;对医疗结果呈现复杂竞争结构的特点,利用非线性分析、竞争风险等手段,得到了可用于实际监控的精确风险调整模型。


该项目主要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引用与评价。此外,香港中文大学Marc Chong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Fah Fatt Gan教授等国内外同行正沿着该项目提出的监控理论框架,对医疗风险及医疗质量的监控开展进一步研究。

《工业园区跨介质污染协同预警与风险管控关键技术及应用》

▼向下滑动查阅更多相关信息

由成都理工大学等单位完成。基于“GIS+3D”的天空地一体化智慧感知环境监测网络体系,构建全方位-多层级-立体化的工业园区协同预警与风险管控平台,保障跨介质多维度智慧协同预警与风险管控体系的综合应用;建立了环境污染评价分析、污染追踪溯源、环境质量模拟预测、园区环境三维虚拟仿真和应急管理与决策指挥的综合模拟、预测、预警、管控和评估系统,形成了“大-智-云-物-移”技术协同预警与风险管控综合解决方案,实现工业园区跨介质污染监测技术和智能分析装备集成与应用;基于“园区功能”的污染协同预警模式分类分级方案,建立了跨介质多维度污染协同预警模型优化筛选方法,形成了多功能、多主体、大联动工业园区跨介质污染协同预警响应与风险应急处置策略。

项目研究成果已在省内外多个工业园区中得到应用,成果产生的经济、社会及环境效益显著。已获专利35项,其中国际专利2项,软著12项,发表高水平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4部,行业标准5项,有力推动了本领域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

《龙门山冲断带超深层碳酸盐岩勘探理论技术与双鱼石大气田发现》

▼向下滑动查阅更多相关信息

由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等单位完成。该项目揭示了龙门山冲断带三层地质结构,指导发现冲断带下盘超深层原地系统;创建以“高密度智能观测、动态井深激发、无线节点仪接收”为核心的冲断带复杂地表超深层采集技术,创新高精度速度建模方法,利用叠前深度偏移解决了山前复杂构造带准确成像难题,建立准同生期海源流体热循环白云石化新模式,揭示栖霞组超深层规模孔隙型储层成储机理。创建超深白云岩多重介质岩石物理模型,构建了新的白云岩储层直接反演方法。形成原地系统油气规模成藏理论,指导发现双鱼石千亿方级整装大气田。


该项目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0件。新增天然气产量22亿立方米,销售额23.47亿元,利润10.11亿元,税费1.27亿元,减少碳排放574万吨,二氧化硫排放112万吨,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转自成都理工大学

编辑|程可莹

责任编辑|秦义佳

成小理全媒体中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