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评松绑了
上个月参加了一场座谈会,席间有两名外卖小哥参与。
很少与这个群体做面对面交流,机会颇为难得,自然言无不尽。
我们问到:《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一文是否看过,有何感想?
他们说有读过,但没往心里去,不觉得自身工作值得外界过分的检视与同情。
又问「差评」影响几何?
他们说了几个细节,差评多来源于不帮用户带烟、倒垃圾。
即便现在的系统能够剔除此类恶意差评,用户仍然可用「骑手态度差」、「服务不好」等选项打出差评。
差评对骑手收入的影响还在其次,更重要的是,他们视「好评率高低」为自己的荣誉。其中一个骑手在会上发问:「是否能给我们一个容错的空间?」
我们会原谅自己无数次,给低迷的境况找理由,为偶尔的失误找借口,那是因为太把自己当「人」了,即使在人被原子化的当下,我们作为「人」的自我意识还残存着,对抗着。
而「外卖骑手」通常是被凝视的客体,在服务中往往处于被审视、被评判的位置。很多用户在捍卫自己利益的同时,却忽视了骑手作为服务提供方的B面:与我们一样真实的人。
在握有评判他人的权力时,权力无时无刻不在扩充它的外延,这是人性的不堪之处。
于是就有些用户要求骑手做更多额外的服务,带个烟、带个水、倒个垃圾……这种「麻烦人」的事,他们通常因「耻感」而自我消化,只有将外卖骑手视为不会反抗的机器,且尚有「差评」制衡时,无理的诉求才会堂而皇之的和盘托出。
这并不是被人性被差评异化的孤例,另一方面,道德感强烈的人,在受到不规范服务时,往往选择忍气吞声——算了,这样对骑手也不好吧。
再有就是偶尔见诸报端,因差评引发的极端恶性案件了。
一边是不加遏制的无理诉求,一边是深陷道德困境的权力放逐,差评似乎渐渐失去了它创立之初设计的功能性。
差评成了用户宣泄情绪的工具,骑手与商家为了消除差评的负面影响,又会返过去千方百计央求用户修改评价。(而太多冲突发生的背景就是双方协商不一致)
由此可见,差评不简简单单是为服务做出点评的一个动作,此后引发的涟漪效应对交易链条的三方来说都是巨大的时间成本。
回到开头提到的,作为人与人近距离接触的服务类型,由算法衍生的规则并不能完全忽视「人」在其中的主体作用。
人不是精密仪器,会犯错,会有过失。外卖小哥呼唤的「容错空间」,恰恰是用户时常给自己预留的。
用户想的是,我下次避免,我会变得更好,所有的错都是为下一次的成功积累经验……
那被打了差评的骑手,只愿意花大力气消除上一个错误,他看不到「修正」的既得利益,那便失去了改进的动力。
差评不该是包袱,不该是情绪爆炸的导火索,而是一次警示,给人修正的机会,引导人向善、变好。
但更重要的是,平台作为交易撮合方,也不应该隐身于差评问题背后,只做简单的打分设计,将冲突的风险直接扔给面对面接触的用户与骑手。
美团在最近发布的《2021年度骑手权益保障社会责任报告》中,提出了一个新举措:「改革骑手服务评价体系,试点取消以往合作商制定的差评、超时等扣款项,取而代之的是加减分机制,按月末积分排名确定骑手的服务星级和对应奖励」。
简单点说,一个骑手正常工作可以获得应有的收入,但额外的奖励需要你提升服务质量,避免犯错。评判机制拉长到一个月,骑手因超时等原因被扣分,还可以通过完成配送服务、参加安全培训、做出模范事迹而得到加分。
新制度就给骑手留足了「容错空间」,将他们作为一个「会偶尔犯错的人」来看,骑手也不用再为突发的出餐慢、路况拥堵等状况,担心被打差评扣钱而情绪生变,甚至是甘冒风险去完单。
按常理来说,没有骑手是愿意超时的,大概率是店家出餐慢或路况问题,那么若因此被打差评,他们有诸多方法可以弥补,变得更耐心,而不是迁怒于用户。
在上次的座谈会上,我们提到了一个有趣的事——你总不能指望外卖小哥每次送餐都戴个执法记录仪一样的东西,来辅助鉴定服务过程中产生的纠纷。
所以美团还推出了一个新规则,在说不清道不明的纠纷发生时,遇到难定责的差评时,如果骑手过往服务质量记录优异,有机会被免责。
新制度一出,很多问题迎刃而解。
我这样的用户,不用再担心给出评价影响骑手的基础收入,不用再背负道德压力、风险压力,则更有底气写出真情实感的评价。
而那些以刁难服务人员为乐,以提出过分诉求彰显自己高贵的用户,大概在新规出来后,「恶」也会得以遏制吧?
岂能人人皆尧舜,说到底,我们几乎不可能靠「骑手自觉」、「用户道德水平提高」来消弭差评引发的社会问题,而是应该从算法规则入手,在保障消费者评价权利的同时,也尽可能规避恶意、偶然的差评对服务人员造成的影响。
想到电影里的台词——有机会,我想做个好人。
好的制度一定是促发人性向善的,让人想做好人,有机会做个好人。有减有加,以奖代罚,给服务双方松绑,将差评与收入脱钩是算法柔性的体现。
可以通过算法规则导人向善,又何必诉诸道德?
让道德的归道德,让市场的归市场。
思考题:你如何看待美团这次的差评制度改革?你打差评的原因以及不得已是?
福利:择优十条留言,送出每人百元红包。
你还可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