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看《三体》,我是抗拒的……
当史强敲开汪淼的家门,一个奇幻瑰丽的世界打开了。
于我而言,何尝不是呢?
书籍和影视等精神养分,人至中年盘点一下的话,我吸收更多是写实的,有迹可循的,交叉验证的这部分,骨子里排斥的是科幻及架空的那部分。
这导致,当人们在饭桌上热议《三体》时,我默默的喝着酒,心想那是一个很远的世界吧,不参与其中,未必是个损失呢。
可当我看完腾讯版《三体》,那后劲恰似一场宿醉,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对宇宙文明的思考,久久不散,怔怔发呆。
一个偏执的死理性派,上头了。
想起90年代,看完83版《射雕英雄传》,像是找到了打开金庸宇宙的钥匙,去租书的店,找来「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漫长的阅读史贯穿着整个求学生涯。
剧而优则读书,这个路径在三十年后复现在我身上。于是便有了巧妙的体验,追着《三体》的剧,每看完更新,便打开电子书阅读,直到沉沉入睡,构成了我一天的生活闭环。嚯,这也是交叉验证呢。
我算是异类,身边很多人早就是《三体》的书迷了,沉浸在刘慈欣构建的宇宙中,他们看剧像是高考阅卷组的专家,又或是在暗处打量自己孩子相亲的家长。
他们怕剧版《三体》不来,又怕它乱来。
从目前的反馈看,剧版《三体》征服的不仅是原著迷,也征服了我这样初涉三体宇宙的门外汉。
当「二倍速观剧」成为风潮,全民跟着小帅小美三分钟搞懂一部电影,我看《三体》反倒是逆着来的。我不仅不敢加速,甚至有的地方还得暂停下来,把进度条反复拉扯,仔细琢磨主角们的台词,并试着理解剧中不时出现的物理学、天文学知识。
这种叙事节奏的设计应该是剧版《三体》有意为之,他们不怕慢,也敢于慢。譬如有一场戏的设计,汪淼和丁仪打着台球,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看似节奏温吞,但我这样的科幻「门外汉」立马get到了「物理学不存在了」的具体意思。
剧版《三体》还有个特点:人物对话的浓度很高。经常一集的戏份中,角色之间的谈话就占据了大块段落。在过往的剧作中,类似设计无疑是「赶人」的,容易令观者乏味。可放到《三体》剧中就恰到好处,譬如关于红岸基地的秘密就是在叶文洁慢条斯理的讲述中逐渐露出水面。
这种「慢」和我「进入」三体世界的节奏是统一的,剧作方的意图并不是帮观众开天眼,或是灌输说教,而是暗暗铺陈多个线索,最终让观众觉得——慢得有道理。
由于不是书粉,我庆幸的便是,观此剧少了「打量」的心态,更多的心思放在,你如何帮我建立追剧的信念感。
这个信念感的建立,每一集都有了答案。和一般国产剧作设置悬疑推进剧情不同的是,剧版《三体》牵引我的始终是:汪淼有信念,叶文洁有信念,申玉菲有信念,潘寒有信念,各自成立,由着这些信念,推进剧情,那么交织与冲突的便不是单线叙事了,而是让观者有思考,有各自的代入感。
人物动机并无简单的邪恶、黑白二元之分,带来便是高级的观影感受。实质上联想到现实社会,环保原教旨主义者与社会达尔文主义者的理念冲突也是切实存在的。它不存在谁说服谁,而是交给文明,或是等待发展中的文明去宣判。
这和绝大多数国产剧的叙事方式是不同的。后者会暗示或预设绝对的价值观红线,最终营造邪不压正的高潮。而剧版《三体》设立慕星这样一个新角色,借由她的口来陈述另一派的观点,让我也对人对自然的破坏产生心有戚戚焉的感觉。
我边看剧边看小说,便有了书迷的同理心,他们期待或担忧的是,书中描绘的瑰丽且无法具象的三体世界,制作方能完全呈现吗?
想到何勇在《钟鼓楼》里唱的:「是谁出的题这么难,到处全都是正确答案。」
到处都是答案便是没有答案,或者人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哈姆雷特。
腾讯视频敢于拍《三体》 ,在我看来就像叶文洁向太阳发出了第一声信号,而后引起的连锁反应,也许会是整个国产剧行业都无法想象的,而剧版《三体》要做的工作堪比叶文洁在红岸基地等待地外文明的信号,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原著中并未给出三体人的具体形象,但剧版通过ETO组织设计的三体游戏中的虚拟形象来补齐了小说中三体人视角的剧情,不失为聪明且合理的方法。
每个人对《三体》都有自己心中的名场面,午夜梦回时,他们是这部史诗巨作的大导演,无数次勾勒心中理想的画面。
「古筝行动」无疑是最激荡人心的名场面之一。我看了花絮,才知剧版《三体》为了找到接近巴拿马运河的场景,花了两个月的时间,船体的构建,居然是用真的钢片,每一片单独设计再制作成船型进行拍摄,而且完成度都极好。当纳米材料制成的飞刃庖丁解牛般将舰船切割成片时,让人汗毛倒立,我甚至想家里有个IMAX屏幕该多好呢?我手中的iPhone14 实在不配。有网友PO出看这一画面时,心跳显示达到了138(运动学家三表注:正常心跳即安静状态下心率,成年人为60~100次/分)。
更离谱的是,智子展开,你如何想象。比孙笑川和李老八加起来还抽象,你如何想象?
我认为即使是再资深的书迷也无法设计这个情节。为什么?因为没有参考答案,即使是西方的科幻巨作对此也无涉猎。
但剧版《三体》建立起了标准。穷我笔墨,无法描述,但我知道当屏幕上出现智子徐徐铺展,包裹星球时,只会念出:对,对,是这样的,没错。
再加上之前「浸泡脱水」的完美呈现,我想到郭德纲对天桥艺术的评价,什么最难,「平地抠饼」最难。
剧版《三体》的工作几乎每一项都是开创性的,无迹可寻的,他们将原著《三体》用文字构建的科幻世界图像化,找到了与书迷之间最大的公约数,也给了我这样的初入者再看书时,可以带着有形的世界去探索文字描绘的奥义,这是一种精神世界的互文。
对于《三体》如何影视化,2012年豆瓣上一帮影视创作者展开了讨论,他们提到了诺兰,提到了斯皮尔伯格……影人张小北发言:「我觉得中国拍出一部口碑和票房都获得承认的科幻电影最少还得有10年吧。」
诚如斯言,十年后,中国科幻影视化作品异军突起,口碑与票房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然后背后操盘者并不是那些曾经透过屏幕让我们站上想象力巅峰的欧美创作者,而是中国人自己完成了这巨大的蜕变。
坦白讲,我和十年前的中国影视人想的一样,国人没有拿出能力证明过自己,或者潦草的用PPT式表现手法,让我们一次又一次投出不信任票。
剧版《三体》的出现,提振了我们对国产科幻影视的信心,同时也树立了行业准入标杆。它的开拓性意义更大,有生之年,屏幕上终于出现了过得硬、经得起挑剔的国产科幻剧。
看剧看书,我总会关照现实。从剧版《三体》,我看到了人文思想的胜利,看到了蕴含匠心技术的集大成,但随着影视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更好的《三体》可能永远是下一部,这就像作品提出的叩问人心的命题:当物理学不存在了,当更高维度的文明即将侵袭,我们所做的一切意义何在?
剧版《三体》最后一幕——「草地虫之问」给我的震颤弥散至今。
史强看着落寞沮丧的汪淼与丁仪,指向漫天飞舞的虫子说,虫子从来就没有被真正战胜过,它们仍然倔强的抗争与活着。
面对不可知的境遇,去做自己,去抗争,这不仅是交待了《三体》章节里的承上启下,也彰显了剧版《三体》的初心:在速食时代,耐心讲好故事,信任大众的观剧审美,不依附短促叙事的规则,敢于逆风潮,才能起风潮。
三体人在人类的视网膜中打出几个大字:你们只是虫子。
谁不是虫子,虫子从未被战胜过。
思考题:你对剧版《三体》的评价是?
福利:择优十条留言,送出每人百元红包。
你还可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