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著名纪录片导演尤里斯·伊文思之妻去世,她曾对中国纪录片学院奖这样寄语…
2018年9月18日,著名纪录片导演尤里斯·伊文思之妻,法国导演、编剧玛索琳娜·罗尔丹·伊文思去世,享年90岁。
玛索琳娜·罗尔丹·伊文思曾多次随丈夫赴中国拍摄纪录片,代表作有《风的故事》、《愚公移山》、《新疆和维吾尔族》等。
2011年,尤里斯·伊文思成为首届光影纪年——中国纪录片学院奖的终生成就奖获得者,远隔重洋的玛索琳娜·罗尔丹·伊文思也特意用视频的方式为光影纪年——中国纪录片学院奖致谢辞,让我们通过视频,一起来回顾玛索琳娜·罗尔丹·伊文思女士对中国纪录片学院奖所说的。
1938年,尤里斯·伊文思第一次来到中国,他按动摄影机,用五千多英尺胶片纪录下了中国四万万人民的苦痛与觉醒,制作了第一部反映中华民族抗战的纪录片《四万万人民》。
(校领导与贵宾共同为伊文思、朱连奎、孙明经三位纪录片先辈铜像揭幕)
这是伊文思与中国结缘的开始,在此后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伊文思忠实纪录下这个国家的巨变:在白色恐怖的年代,他赠与中国共产党摄影机,开启人民影像的火种。在幸福安乐的时代,他到中国传播知识,为新中国了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纪录影像人才。这些影像,为中国留下了一部宝贵的世纪风云录。在他的胶片里,中国人的脸上洋溢出越来越多的笑容。
为了致敬这位“飞翔的荷兰人”,现如今中国纪录片学院奖的奖杯,也是以伊文思当年赠与延安电影团的那台“独眼龙”摄影机为原型打造的。
(现场3D 打印的中国纪录片学院奖奖杯)
与伊文思一样,玛索琳娜女士也是一名纪录片导演。她与伊文思的缘分缘起于1955年,当时她尚未涉足纪录片的工作,但是在观看了伊文思的《西班牙土地》之后,她下定决心,也要制作这样的电影。1960年,她在开创现代纪录电影先河的法国导演让·鲁什拍摄《夏日纪事》时担当了出镜采访的重要任务。
上帝注定让这两个生命相遇。1962年,玛索琳娜拍摄了一部反映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斗争的纪录片《阿尔及利亚零年》,在她进行影片的剪辑时,她得知伊文思在巴黎有一场《瓦尔帕莱索》的放映会,在放映会结束后,玛索琳娜跑上台去,希望伊文思能够为她的这部影片剪辑提供一些意见和指导。从此,她成为了伊文思的合作伙伴和生活伴侣。
1971年,尤里斯·伊文思与玛索琳娜·罗尔丹·伊文思应中国政府之邀来到北京,周恩来向他们提出了“应该在这拍几部影片”的邀请,于是,从1972年开始,伊文思夫妇陆续在中国拍摄了《愚公移山》和《风的故事》等经典纪录片作品。
尤里斯·伊文思曾说:“中国是收养我的第二故乡,我触到了中国,中国也触到了我,我拍了战争,也拍了一个在战争中瓦解,又在战火中形成的国家,我看到了勇敢。”这种勇敢,就体现在伊文思摄像机镜头下公正客观的纪录当中。
伊文思夫妇一直心系中国,关心中国纪录片事业发展,两人对中国纪录片发展的贡献,值得每一个纪录片人用心铭记和致敬。
(时任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陈晋为伊文思的翻译陆颂和颁奖)
正如伊文思夫人给中国纪录片学院奖的寄语说的那样:“纪录片把今天的事记录下来,就成为明天的历史。”
今天,
让我们共同缅怀
玛索琳娜·罗尔丹·伊文思女士!
更多精彩内容持续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
传送门:
行业前沿|中央新影集团:在主流和市场间探索的头部力量学院奖丨第七届学院奖回顾:最佳剪辑奖
影片推介 | 想成为《延禧攻略》专家,你还可以关注这些纪录片
影片推介|《脸庞,村庄》:在影像里做游戏,在墙壁上写童话
观察者|凤凰网:文化纪录片与商业价值的碰撞
责编:韩 飞
文字:江 汉
编辑:尼罗日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