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与世界温柔作别,这是热血父亲的最后一课

CDRC2011 2023-03-31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纪录片观察 Author 江江江江

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往往是深沉无言的。保守内敛的文化特点使我们一直以来羞于跟父母说出”我爱你“、”我想你“、”谢谢您“、”您辛苦了“这样的字眼。尤其是年轻的大小伙子大姑娘们,跟妈妈表白好像容易得多,但是跟爸爸说一句”我爱你“实在是太难为情了。

 


都说父爱如山,值此父亲节之际,跟大家分享一位热血父亲的纪录片。


 

在日本,有这样一位父亲,坦然接受自己罹患胃癌晚期,只剩半年寿命的事实。他将自己临终想做的事一一列出,有条不紊的着手实现。而他的小女儿则拿起摄像机,用影像记录下父亲如何与世界告别。



《临终笔记》,这部由是枝裕和担任制片人的纪录片,2011年时上映规模从最初的11家电影院飙升至115家,缔造了日本纪录片破亿的票房纪录。而本片导演,也就是主人公的小女儿砂田麻美也因此斩获电影界最佳新人奖。

 


这部片子的不凡之处在于,它以最残酷直白的方式撕开观众内心深处最隐秘的伤口,却以一种无比轻松的语气和你聊聊,当死神来敲门时,你该做什么。

 

“一切要在掌控之中,计划之内。”

 


今年是砂田知昭退休的第二年。过去的四十三年来,他兢兢业业的效力于一家化学制品公司。“正是像我们这样的上班族才撑起了日本”、“公司就是我的命”,他在女儿的镜头前攥紧了拳头,上班出门后又突然扭回头来逗趣。



这样一位热血又幽默的父亲,在去年迎来了退休仪式,号称不能在女儿面前丢脸的他却还是忍不住落泪。

 


然而,一次例行体检击碎了砂田安度晚年的计划。胃癌末期,归期将至,得知噩耗的他却一脸平静,回家便打开电脑,列出生前所需的待办事项,“尽最大可能给家人少添麻烦”。

 


四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使父亲养成了一丝不苟、井井有条的性格,书要按号码排列整齐,打车有固定路线。

 

 

这次,他将「规划死亡」视为自己此生经手的最后一个项目,以期按照流程有序度过人生旅程的尾声。

 


他做了许多不同以往的事,理由却单纯到使人发笑。

造访神父,成为基督徒,是因为教会离家近,办葬礼很方便,而且性价比很高(求神父的心理阴影面积)……

 


投票给自民党外的人,是因为那个政党支持对癌症患者利好的政策。


 

最后一次家族旅行的终点是一家饭店,是因为它家的鲍鱼真的很好吃。


 

是啊,将死之人,率性而为,不留遗憾是最理想,又有谁会苛责?

 

“还想和你去海滩玩”

 


但是有那么几个人,是砂田始终都放不下的。已随父母定居美国的小孙女们,是他在最后几个月中念叨最多的名字。



这位被孙女反复捉弄也始终笑呵呵的“爷爷傻瓜”,即使到最后已被病痛折磨得形容枯槁、几近失聪,却靠着要陪孙女过圣诞的心愿,硬是多撑了几个月。

 


砂田像对待朋友般尊重他的小女孩。他病情恶化时,长子带着妻女隔日便从美国飞回日本,他会高兴得手舞足蹈。


 

同时也不忘拉着孙女的手郑重道歉,“本该是我去美国拜访你们,对不起,辛苦你了”。



他临终之时,面对病床前哭成一团的孙女,他遗憾又心痛,“爷爷不能再陪你们玩了,真的很抱歉”。

 


自始至终,砂田及家人并没有在还是幼童的孙女们面前避讳“爷爷即将死去”这个话题。有人说让小孩子眼见亲人过世未免太残忍,但如果我们听听孙女经过这件事后对“死亡”的理解,就会知道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没有给予下一代正确的死亡教育。

 


“爷爷就像一根胡萝卜,会长大,变老,然后向花一样枯萎凋谢。”这般对生命的诠释,即使是最智慧的老者恐怕也无法再论一二。

 

“第一次与最后一次我爱你”

 

临终时抱憾最多的,往往是对身边最亲密的人。砂田与发妻纯子早年感情磕磕绊绊,因为工作应酬及生活琐事吵了不少架。


 

砂田退休后,两人开始分居,过起了“周末夫妻”的生活,相处反而愈加融洽。

 


在得知丈夫患病后,一向温和优雅的纯子也只是默默配合丈夫完成他的遗愿清单,然而很多细节还是出卖了她内心压抑的恐慌与悲恸。


 

砂田每天会被迫喝一杯纯子榨的胡萝卜汁,据说能赶走病魔。


 

两人看抗癌录像,在认真做笔记的砂田发现一旁的纯子早已泪流满面。

 


砂田病重入院,纯子却坚持想带丈夫回家,“我可以照顾你,给你水喝”。



像其他平凡夫妻一样,两人无言的默契已将热恋的甜言蜜语取代。当被女儿问及“为什么选择她”时,砂田会随意的回答“当时我大意了”,转而让妻子帮他挠挠背。


 

经过几十年的相濡以沫,或许浓烈的爱意早已溶于这样的细碎平凡中。


 

然而在生命的最后时分,砂田紧握妻子的手,还是颤颤巍巍的说出那句“我爱你”,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泣不成声的纯子也反复念叨“我应该早点珍惜你”。可是人啊,不到最后一刻,有几人会真正懂得,勇于言说呢?

 

全片用轻快、清新的曲调与画面平静地讲述“死亡”这个原本沉重肃穆的话题。BGM的吉他小调会让你误以为这位父亲只是在想晚上吃什么,而不是刚刚得知他已时日无多。

 


板着脸假装埋怨小女儿侵犯他的肖像权,患病暴瘦16斤却笑称减肥计划通,打算在新年贺卡上发讣告,和旧日老友互相调侃对方的秃头……

 


砂田不停抛出的梗调剂了后期病榻上愁云惨淡的氛围,使人每每在悲伤时又忍不住破涕为笑。

 

其实在生命的最后一秒,砂田也还是在迷茫,我真的会死吗?死亡究竟是什么样子?

 


然而这是个单向命题,无解之人无从知晓,已解之人无法揭开答案。

而近几年也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参加“终活团”、提前写遗嘱等多种方式主动了解与思考死亡。

 


希望以此,我们能探寻到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以向死而生的力量活在此刻、享受当下、珍惜身边。也许只有这样,当有一天死亡来敲门时,我们能坦然与这个世界作别,然后像会见老友般,与死神道一声,“好久不见”。


 

高亚麟说:父母是我们和死神之间的一堵墙。父母不在,我们直面死亡。


只要父母健在,无论你是三十岁还是六十岁,你都不会意识到死亡离你这么近,因为你有父母,父母就是你和死神间的一堵墙,将死神堵在外面。可当父母老去了、逝去了,你就要直面死亡,这个时候父母就要寻找一个继续活下去的动力,而子女就是他们人生下半程的全部所在。


在文章的最后,跟大家分享一首曾让小编几度落泪的歌,名字叫《父亲写的散文诗》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

父母不在,人生只剩归途。

祝天下所有的父亲,节日快乐!


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

微信公众号“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



传送门:


《明天之前》:你会和AI机器人结婚吗

记录祖国建设献礼建国70周年 《最美中国 大有可观》第三季展现文化自信

纪录片的 N种“新鲜”可能

上海国际电影节纪录片展映单元片单重磅公布

纪录片与体育的“爱恨纠缠”

中国推出首部战地纪实电影《蓝盔行动》

第三届海外传媒人士访学班开班!

口述体纪录片:一种后现代历史书写方式


监制:何苏六

主编:韩  飞

责编:吴禾昆 张嘉琪

编辑:白  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