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十届学院奖最佳微纪录片奖提名作品VCR及简介

CDRC CDRC2011 2023-03-31


第十届“光影纪年”——中国纪录片学院奖共设置17个奖项,超过80部作品获得提名。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提名作品,本系列推送将持续更新,分别介绍各奖项脱颖而出的优秀纪录片。


最佳微纪录片奖是组委会设立的时长不超过12分钟的纪录片奖项。互联网时代来临,人们习惯于快速地获取知识和娱乐,微纪录片的发展正逢其时。时长有限,创作者必须将信息浓缩,使纪录片更具有冲击力。微纪录片可以是一个独立的作品,呈现一个主题,讲述完整的故事,也可以成系列出现,形成累积效应和品牌效应。


最佳微纪录片奖

获奖作品


《从长安到罗马》



下面的提名作品介绍集合了本届学院奖获得最佳微纪录片奖提名的五部作品,让我们一起来看吧!


《从长安到罗马》


微纪录片《从长安到罗马》首次采用“双城记”平行视角,中意两国知名专家学者带着对经贸、文化、社会、音乐、美术、建筑、城市等思考,走进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深入西安和罗马两个城市。


纪录片用中国眼光、现代立场和国际表达,讲述两千多年以来,长安与罗马的文明交融对于人类文明的演变和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生动诠释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在新媒体时代,创作团队开启“轻体量,高浓度高品质”创作模式,通过每集6分钟的短视频构建中西文明的索引。



      《新乡土中国:联合国专家探秘

北京密云干峪沟,找寻现实版“桃花源”》


为了向世界讲好中国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故事,CGTN评论组特别推出扶贫新媒体专题系列《新乡土中国》(《From the Soil》)。该纪录片突破以往对扶贫“政策+结果”的传统叙事方式,创新形式和内容,用国际用户熟悉的语言和话语体系评述中国扶贫让评论内容更加丰富、生动。


纪录片邀请联合国发展专家Tom Wolters前往北京干峪沟村,以专家的第一视角记录、讲述和解读干峪沟村如何利用可持续的乡土旅游模式实现从全村倒数第一到正数第一的“逆袭”。视频将中国扶贫放在全球扶贫大框架下,通过对比,旨在为全球减贫事业提供思路。本期视频累计获得全球阅读量397万,视频观看量96万,互动量2.4万。 



         《大使的中国故事之

西班牙外交官记录中国30年变化》


欧根尼奥于1986年出任西班牙驻中国大使,他见证了中国的飞速发展和变化,并把观察到的一切都记在了笔记本上。在他开始在中国的第一个外交任期之前,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在中国旅行。


他在中国重庆的风景区,看到一群中国人在舞蹈,其中一个中国人邀请他一起跳舞,这样的情景仍然活在他的记忆中。从此,他爱上了中国。不久,他于1986年出任驻华大使。后来他又连任了两届,这让他见证了这个国家最大的变化。纪录片记录了这位西班牙外交官记录中国30年变化的故事。



《Hi,火星》


《Hi,火星》是一部追踪记录中国首次火星探测计划“天问一号”的科学纪录片。摄制组围绕火星探测器发射的过程展开,历时40天深入拍摄了科研人员在海南文昌发射基地的准备工作和日常生活,针对受众普遍关注的火星热点问题展开科学探索与猜想,鲜活地呈现了中国火星探测工程活动。


在距离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发射28天时,纪录片摄制组仍然只能隔着海湾,远远地看着发射塔架。当摄制组终于进入文昌卫星发射中心,看到守候多时的试验队一直在耐心地等待。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面临着若干挑战,局促的发射窗口期、“三合一”的严峻任务、疫情的影响,等等。但所有这一切都不能阻挡人们对探索远方的热情。



《万物重生》


从疫情开始的那一刻,整座城市整个国家似乎都按下了暂停键疫情之下,各行各业将如何自救,成为关注的焦点。2月9号以后,全国各地陆续迎来了复产复工,纪录片《万物重生》以重生为主题,选取北京、杭州、上海、广州、成都、黑龙江、昆明、镇雄、青岛9个城市12个时间段不同行业,不同个体的行动轨迹为主场景,呈现人们共克时艰,迎接美好未来的信心。




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

微信公众号“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


传送门:









第十届学院奖最佳历史文献纪录片奖提名作品VCR及简介CDRC×微博|就地过年新方式,美味佳肴辞旧年
第十届学院奖最佳系列纪录片奖提名作品VCR及简介
第十届学院奖最佳外语纪录片奖提名作品VCR及简介
CDRC×微博|买房焦虑再引热议,群演故事惹人深思
新春祝福|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给您拜年啦
CDRC×微博|企业家对谈时代发展,是非观激发人生思考
第十届学院奖最佳国际传播奖提名作品VCR及简介



监制:何苏六

主编:韩   飞

责编:杨博雅 陈朵儿 

编辑:刘   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