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秋实讲古】晚唐著名诗人邵谒与“书堂石”(完结篇)

2017-06-18 韶关新闻网

在不知不觉中

又一个周末来临

时间过得真快呀~

你仍然坚守“阵地”

和我们秋实蜀黍

相约在《秋实讲古》中么?

让我们坚守彼此的承诺

你不来我不走!

上期秋实蜀黍跟大家分享了

☟☟☟☟☟☟

【秋实讲古】晚唐著名诗人邵谒与“书堂石”

本期秋实蜀黍会继续带我们走进

晚唐著名诗人邵谒与“书堂石”(完结篇)

人物影响


邵谒自离开家乡后,一直漂泊在外,晚年亦不知所终。然而,尽管岁月更替、光阴流逝,翁源百姓对这位先人的怀念始终绵延不断。在书堂石旁,当地群众营造庙宇供奉这位先贤。明崇祯十一年,翁源知县朱景运特意将邵谒塑像移置堂前正座,并写下一首七律《书堂石》:

诵君国子旧诗篇。


千载知音流水在,


月漱溅溅石自坚。


一拳宛见古堂烟,


邵谒的数十篇诗今犹在。虽然在整个唐朝收进《全唐诗》的近五万首诗中,诗人多达2000多人,邵谒及其诗作只能算是满天星斗中一颗闪亮的星星。但是,从现仅存的诗作中可以看到,早在唐代,粤北偏僻客家山村里出了一位勇于正视现实,敢于抨击统治者,同情劳动人民疾苦的现实主义诗人,是难能可贵的。


如今,书堂石的古墙屋迹仍然存在。石山附近,青山对峙,草木丛生。滃江河流经书堂石山脚,一泻而下,数里之内犹可闻哗哗水声,宛如阵阵读书声,又似“日暮啼鹧鸪,芳草萋萋绿。缅想古贤迹,为鼓琴一曲”。


相关链接

 “书堂石遗址”

位于翁源县三华镇境内滃江河中心,是唐代文化遗址,筑于江中心一个小岛之上。书堂石室倚岩而筑,岩墙交错,浑然一体。现虽已残墙断壁,但其结构奇特,古朴天然,傲然屹立,尉为奇观。周边杂草凄迷,岩石零乱。古人要的那一份清净,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来。

江中的书堂石。


整个石室面积有650平方米,内有17间房间,上有窗、下有门,以麻石为柱,有路通到水边。此处四周环水,青山对峙,草木葱茏,环境优美,时常吸引过往游人驻足观望、拍照留影。如若划船上岛涉足,便更有一番情趣。进入内堂有石笋、石钟乳、花灯、罗裙、鳄鱼、犀牛、雄师、猛虎、猴子、飞鹰等等形象逼真的怪石。


三华李的传说:

一千多年前,年轻的邵谒正在书堂石静心攻读。附近的九仙嶂有一位仙翁云游到此,见此后生神情疲困仍手不释卷。仙翁感动至极,便赠送青果一只。邵谒吃完青果,顿觉困意全消,神清气爽。他急忙捡起果核,栽种于江边的鸭麻湖畔。后来,这种青果因“三华”地名而被人们称为“三华李”,世代相传。

以邵谒为榜样

宋翁源新江人梅鼎臣、梅佐父子,以邵谒为榜样,在家乡择岩洞,筑堂苦学。他们在洞内建居室,曰:“梅村公馆”,馆内挂“天地同流”之匾。后来,父子相继考取进士,成为美谈。欣慰的是,他们的际遇比邵谒好得多,梅鼎臣官至殿中丞、殿中省,梅佐任藤州知州,开明廉正,颇使周边少数民族诚服。父子俩不仅高风亮节,还刻苦钻研学问,合著《大学》、《中庸》讲义,人称“理学名臣”。当地人为纪念他们,把其潜心读书的岩洞,命名为“梅岩”。明代知县朱景运改其匾曰:“阅水阅人”。

1

END

1


图文:秋实

编辑:Tsing

(长按以上二维码,点击“识别图中二维码”可直接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