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家说】基层治理的载体与利器——理想中的智慧社区

美亚柏科 2022-07-05



编者按

作为社会治理领域国家队,美亚柏科始终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展开前沿探讨与研究,致力于维护社会安全与稳定。


近期,我们陆续推出了由国投智慧城市创新研究院蒋思宇博士撰写的“基层治理转型之路在何方?”系列专题文章,共同探讨基层治理转型的方向和路径。


前两期文章《从“模范生”到“破防”,疫情照出基层治理之“伤”》、《从“社区”出发探讨基层治理的转型之路》,聚焦上海疫情,分析城市治理痛点等,得到广泛关注与肯定。本期,让我们继续探讨基层社会治理的载体与利器。(点击划线处可查看文章详情)

从“社区”出发探讨基层治理的转型之路》中讲到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有一个很好载体——智慧社区,实际上如果搞得好,智慧社区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减轻基层负担,还能使之真正成为连接智慧城市建设与居民高品质生活的桥梁,充分盘活社区资源并推动相关数字产业发展,同时创造出新的社区就业岗位,对政府、企业、百姓都十分有益。本篇重点描述理想中的智慧社区。


与过去智慧社区构建中更关注于社区硬件的“智慧化”不同,理想的智慧社区是在涵盖硬件“智慧”的同时,对社区中的人、人的行为与活动、人和人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联倾注更多的关心和思考。理想的智慧社区将以服务的面容出现在社区中,通过全方位、精准化的服务,支撑和保证智慧社区应用中实名、全员、高频三个特性。

所谓实名,就是社区平台所有应用都必需是实名服务,而且这个实名将通过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基础设施进行身份认证。


所谓全员,一个家庭的成员,无论男女老少,都需要独立注册才能享受专有的服务,不能一人注册全家使用。


所谓高频,每人每天可能都要使用相关服务,因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出行、购物、办事等都离不开它保障。


实名、全员、高频特性的实现必然不是通过管理手段强制要求,而是要用全面、便捷、可信、普惠的服务吸引百姓自觉地参与其中。
从业务框架看,社区平台包括治理、服务、邻里、生态四大板块,政府部门、社区工作人员、社会组织、业委会、市场主体和公众等都在一个网络空间中,为多元主体的协同互动提供了基础。治理板块治理板块包括社区日常运行管理、基层政府对社区的块状管理、政府相关部门对社区的条线管理和社区自治管理等内容。
社区日常运行管理包括智慧安防、智慧出行、智慧梯控、智慧消防、智慧照明、智慧环卫等传统内容;
社区的块状管理是对社区的人、车、房、物、事等方面的动态管理,并在此基础上支持智慧党建、重点人员管控、社区防疫、社区救助、矛盾纠纷调解等场景搭建;
社区的条线管理是民政、卫健、公安、城管、应急等部门自身业务管理闭环中涉及社区的部分,主要是数据采集、指令下达和情况反馈,这部分通过数据交换和业务协同可以极大优化;
社区自治管理是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新手段积极宣传、引导社区居民参与决策、管理和监督,搭建政府与民众通畅沟通的桥梁,广泛收集民意,建立常态化的社区议事机制。服务板块

服务板块既包含满足居民基本需求的公益性服务,如政务服务、社区卫生、社区文化、就业服务、法律援助等,又包含满足居民发展性需求的经营性服务,如物业类服务、公共事业类服务及第三方服务类。


服务提供方既有政府部门、社区、公益组织、公共事业单位等,也有来自社区服务生态的各专业服务提供商,如车辆用能、社区团购、智慧养老、托管服务、家政服务、智慧家居等。


社区平台负责与服务提供方进行系统对接,提供统一的身份认证、标准地址、信用担保、服务评价、质量监管和办理通知提醒等,保证百姓可以“一站式”享受服务及服务的便捷、安全、可靠与高性价比。

邻里板块邻里板块基于社区平台的统一身份认证,依托信用体系建立个人“社区信用分”,通过个人社区贡献奖励“邻里互助分”,以此激发邻里之间相互协作、相互帮助的热情和积极性,构建诸如“错时车位”“共享饭桌”“图书分享”“邻里代办”等邻里关爱场景,实现一种区别于陌生人与熟人社交的新型邻里社交样式,形成“有呼必有所应”的邻里之间、党群之间互动新模式。通过邻里板块,构筑关系纽带和交互空间,营造“远亲不如近邻”的新型熟人社区。生态板块

生态板块是将治理、服务、邻里板块中各类主体黏合在一起的软硬环境,包括提供技术、数据、业务融合交换的基础设施,沟通、协商、谈判的机制,管理、考核、评价、结算、退出的规则,连接、赋能、协同的标准规范等等。生态板块是支撑前台业务开展的基础,也是保证智慧社区良性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在业务框架的四大板块中,服务是核心,通过服务,百姓得到实惠,而且许多服务是不可能通过纯市场行为得到的,有的需要跨领域协同,有的需要强信任、强监管,只有社区平台有这个条件做到。
在服务和邻里互动的基础上,政府治理得到高质量的一手数据,而且具备时空属性,无论是对于部门条线管理,还是属地块状管理,以及反向的精准服务,时效性、准确性、全面性都是过去不可比拟的。
同时,相关的治理和服务可以释放一大批社区就业岗位,建设和运营又可推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相关数字产业发展。对于具体承担社区服务的市场主体,有了现成的连接用户通道,可以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专注于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


在这个理想的状态中,看起来一切都那么美好,大家各取所需,治理与服务融为一体。正如《道德经》所说的:“太上,不知有之”,达到了一种让人察觉不到存在治理的理想治理。


但是,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及众多市场主体参与的前提下,这条近乎完美的转型之路目前还没有几个地区往这个方向走,这里面到底有什么深层次的矛盾和困难?下篇我们继续讨论,敬请期待~


撰稿:国投智慧城市创新研究院 蒋思宇博士


——— 相关热文 ———

热文

“十四五”数字厦门建设,美亚柏科大有可为

热文

战“疫”有数更有“术”!美亚柏科如何打好精准防疫组合拳?

热文

“天烛”大数据防疫综合解决方案发布,直击防疫痛点

热文

“数字经济”成两会热词,新型智慧城市该如何发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