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城市决策者为什么焦灼?“抢”人!

2017-06-28 决策杂志
↑↑↑ 点击上方“决策杂志”关注我们


“我们电科大的毕业生以前被人戏称‘一简没’——一个班毕业的毕业生带着简历到‘北上广’,没有一个回来的。”


电子科技大学校党委副书记申小蓉说,近年来,情况发生了明显变化:该校本科、研究生留在成都和重庆工作的比例达40%左右,且仍有提高趋势。


电子科技大学校园风光


坚守“北上广”还是逃离“北上广”,多年来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也令很多大学生纠结。不过,近两年,大学毕业生的“一线城市情结”明显松动,越来越多的人将“新一线”城市作为就业首选。


由于中国均衡化发展的红利正向这些新崛起的城市倾斜,就业地点多元化的选择已形成明显趋势


“新一线”吸引力巨大


智联招聘日前发布的调研报告显示,2017届应届毕业生签约新一线城市的比例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城持平。此外,这些毕业生中希望到“新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达到37.5%,高于希望到一线城市就业的29.9%。



猎聘大数据研究院制作的2017年一季度人才净流入排名TOP10城市榜上,杭州排名最高,人才净流入率达11.78%,武汉以6.79%排名第三。成都则排名第七位,高出北京0.5%,仅比上海低0.02%



“前两年公司招人,外地大学生也就零星几个,高端的更少。”总部设在重庆高新区的聚土网分管总监黄祖舸说,“但去年10月招人的时候,来应聘面试的有北上广深各地高校的硕士、博士,挤了满满一走廊”。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认为,所谓“新一线城市”就是一些媒体眼中城市经济体里的“发展新秀”,是相对于北上广深四座“老牌”一线城市而言的。


“新一线”具体包括哪些城市并没有统一说法,但普遍认为杭州、武汉、成都、重庆、苏州等城市名列其中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认为,“新一线”城市对毕业生的强大“吸引力”,与这些城市经济高速发展的态势直接相关。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中国目前GDP达万亿元规模的城市有10个,除北上广深之外,重庆、成都、武汉、苏州、杭州等城市都在其列。


成都近年来的发展势头有目共睹。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陈涛称,从2016年全国省会城市GDP增速统计来看,成都仅次广州位居第二。


33家世界500强聚集成都高新区天府软件园


目前,世界500强企业已有278家入驻成都。据四川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16年,成都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098家,高新技术总产值8387亿元。


在国内大城市中,杭州是屈指可数的连续六个季度保持两位数增长的城市,第三产业占比已达到61.1%。


北京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今年4月发布的报告指出,互联网金融发展指数杭州居全国首位。根据智联招聘最新调研报告显示,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目的地中,杭州排名前五位


“抢人”竞争白热化


值得注意的是,人才流动所形成的新趋势,并非仅仅缘于一线城市的人口政策收缩与资源承载力不足,“新一线”城市对大学毕业生的争夺竞争日趋白热化,核心“套路”包括


松绑户籍限制


“对我而言,毕业后能在大城市落户、买房就是最实在的。”家在贵州的重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本科应届生吴潼说。他毕业选择留重庆发展,已与电子科技领域一家顶尖公司签约。


绚丽多彩的重庆东水门大桥


城市户籍仍意味着资源与福利。目前,一线城市的户籍政策普遍收紧,北京2017年将继续削减近半大学生留京户籍指标。相形之下,成都、武汉、重庆等城市则纷纷出台针对大学生的宽松户籍政策。


"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宣讲会走进华科


成都允许外地高校毕业生在创业地办理落户手续。武汉的“百万大学生留汉计划”规定:毕业三年内的普通高校大学生,凭毕业证即可申请登记为武汉常住户口;超过三年的,符合简单条件也可申请。


通过优惠和扶持政策营造优越创业环境


四川美术学院的布志国是河北邯郸人,他毕业后选择留在重庆任教,并成立了漫达文化公司。在川美大学生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园中,他以每月不到千元的成本取得了经营空间,校方对大学生创业的多项补贴,让他找到了优秀的合作伙伴。再加上当地税收的优惠政策,短短两三年间公司就站稳了脚跟


通过优惠政策营造优越创业环境,吸引优秀人才,是很多“新一线”城市地方政府和高校的普遍做法。



据重庆市就业服务管理局的数据,2015年以来,重庆市累计资助创业项目595个,发放资助金1665万元。减免担保费3000余万元;成都市将创业培训补贴、创业实体补贴、孵化创业项目补贴和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对象,都扩大到所有在校大学生;武汉的“创谷”,则是由政府拿出最优质的城市土地等资源,交给创新创业者经营使用。


发掘校友资源吸引人才


“一个同学眼尖,说那不是雷军吗?然后大家就呼啦啦都围上去了,特别兴奋。”武汉市招才局招才引智工作部部长王凤,向记者描绘小米公司董事长兼CEO雷军回到母校武汉大学时的情景。


雷军是武汉市“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的首批“招才顾问”。“目的就是让‘大咖’校友成为武汉的名片,引来更多人才。”王凤说。


小米公司董事长兼CEO 雷军


为了在城市之间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武汉大力发掘“高校之城”的校友资源,用青春回忆与“大咖校友”的魅力,大打感情牌。


留在成都创业的电子科大毕业生罗敏说:“大多数电子科大的创业者,初期都受惠于学校的各项支持。而且同学们经历了校园文化的熏陶,往往有共同的价值观,更容易沟通,所以公司用人更青睐校友。”


“大学生用脚为宜居宜业的城市‘投票’,哪里有发展的希望就去哪里。”中国人民大学法治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旭教授说。


“新一线”城市浪潮


多名专家认为,毕业生进军“新一线”的浪潮,将直接对我国人才分布乃至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首先,大学毕业生到“新一线”城市就业,将有力加速这些城市转型升级。


按《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重庆定位是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和航运中心,跨境电商、云计算等高端服务业正在两江新区蒸蒸日上。


武汉"长江新城"将落子何方?


武汉则启动建设长江新城,规划建设国家科学中心、武汉超算中心,以及创建国家级医学中心、国家健康示范城市。


“毫无疑问,优质人力资源将为这些城市的转型发展,提供至关重要的动能。”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经济学家刘元春教授说。


其次,大学毕业生将是未来“新一线”城市保持活力和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


武汉、成都等多地人社部门负责人均不乏忧虑地透露,目前,当地人口老龄化趋势已明显加速,放眼城市未来的发展,健康、优质、平衡的人口结构至关重要。


此外,更多大学毕业生选择“新一线”城市,将有助于改善长期以来中国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据猎聘大数据研究院报告显示,2017年一季度,北京人才需求以26.11%的占比排名第一。专家指出,北京在人才需求上的“大比分”胜出,意味着大城市的虹吸效应仍然突出。



刘元春认为,大学毕业生进军“新一线”,使各个城市之间的发展更趋平衡和互补,“在家门口就业”成为新趋势。


重庆市就业服务管理局局长李为民说,2016年全市高校毕业生20.75万人,其中有60%以上选择在重庆就业。市外高校就读的重庆籍大学生,则有30%选择回渝就业。数量与比例都呈现上升态势。


刘元春说,一线城市垄断全国大部分优质工作岗位与发展机会的格局,正发生深刻改变。苏海南认为,“新一线”城市的崛起产生大量就业机会和创业空间,“今后,年轻人在个人发展与‘背井离乡’之间艰难选择的纠结,将越来越少。”


延伸阅读:


二线城市抢人,“产业容器”准备好了吗?


“21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人才!”


这 61 25633 61 15791 0 0 4054 0 0:00:06 0:00:03 0:00:03 4054电影《天下无贼》中的经典台词。人才对一座城市发展的重要性,无论怎样形容都不过分。进入2017年,武汉、南京、西安、长沙、郑州等二线城市,不约而同地推出宽松的落户政策,吸引各类人才落地,这正在扩大成新一轮城市间的人才争夺战。


梳理背后的深层次因素发现,在抢人行动上表现积极的西安、南京、武汉,恰是高校科研院所集聚的城市,仅武汉就有百万在校大学生,从这个意义上说,抢人的实质更多是留人。


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提出“一回一留、两个百万”,把优秀毕业生留在武汉,实质上就是跟北上广深的一种人才争夺。因为长期以来,珠三角汇集了最多的武汉高校毕业生,坊间流传说“华科是华为的娘家,华为是华科的东家”,武汉从中品尝到的更多是苦涩和无奈。


在百度大数据发布的“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城市研究报告”中,人口吸引力排名前十位城市中,武汉、南京、西安都未上榜,值得深思。


那么,什么是吸引人才的最重要因素?


从百度大数据的排名来看,为什么都愿意去北上广深?最关键的因素有两个,一是个人可选择空间大,二是公共服务完善。如果把人抢来了,当地氛围又把人“呛”着了,还是难以真正留住人。


究其根源,一方面是大部分二线城市可供选择的合适工作岗位相对较少。以代表互联网+和信息经济新业态的中国互联网百强企业为例,在区域分布上,北京、上海、杭州、广州位居前四位;武汉首次上榜,仅有2家企业,更多的二线城市尚未实现零的突破。


另一方面,工资也相对较低。以安卓工程师为例,北京的平均薪资是武汉的两倍。


再以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城市分布来看,差距依然明显。


因此,一座城市的“产业容器”,才是影响人才选择的第一因素。

从一座城市发展的长期战略来分析,广阔的工作前景、良好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优质的社会福利都必不可少。


抢人的二线城市,最应该做的是用多元化的产业增加选择机会,用完善的公共服务节约创业创新成本,用高效的政府行政能力和法治环境减轻工作摩擦。只有这样,人才有了真正的获得感,才会来了不愿再走。


给钱、给房、给户口,这些是不是吸引人才落户的最好筹码?从根本上说,“产业容器”的大小,决定着谁才是人才争夺战的真正赢家。


二线城市准备好了吗?

(王运宝)


来源:新华社、《决策》杂志

编辑:纪海涛 / 审稿:王运宝


  更多精彩阅读👇:

       西安为什么“掉队”?

       科大讯飞如何做“人工智能+”全球领跑者?

       郑州招商“葡萄串效应”

       奇瑞汽车:如何从“小QQ”走向“大世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