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省委副秘书长20年写稿真经:破壁之功这样练成!

2017-07-17 决策杂志
↑↑↑ 点击上方“决策杂志”关注我们


编者按

今天这篇文章来自一位省委政策研究室的老笔杆“东方亮”。全文既有理性分析,也有具体事例,还有经验总结,非常实用,推荐大家阅读!



面壁苦思方得破壁之功


写稿子的多半会遇到这样一种状态:一个稿子的任务来了,主题已经是老相识了,能想到的套路也早就用过,想要琢磨些观点似乎也没什么新意可言,而这时偏又耽于求新求变的“积习”,不甘心在老套路、老话里面打转。


这样的较劲,无非是两种结果,最典型的一种——实在没辙了就不想,干脆退回去循着老路重走,尽可能地做些枝枝叶叶的剪裁,弄些小点缀,估摸着领导也能理解,或者指望着比自己高明的大笔杆子来指点迷津、拨云见日,自己先且放下,不去伤那个脑筋了。


还有一种——想不出来也要想,上穷碧落下黄泉,在一堆资料中苦思冥搜,在一张白纸上苦心孤诣,纸破了、笔折了,不要紧,换了再来。也许真是天道酬勤,蓦然间有一两个触发点浮现、定格,接着灵光一闪,就像一道闪电在沉沉黑夜中撕开一个口子,眼前豁然开朗。


1


举个例子吧。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省委主要领导有个发言。


发言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对过去一年来政府工作的评价,还有一部分是提些建议。后一部分还相对好写一些,难在前一部分。


通常的写法,大致也是从经济、社会、民生等工作层面提炼几条有特点的表述,但在商量发言框架时,省委主要领导认为这样不足以体现过去一年党中央、国务院所展现的丰富政治智慧、卓越驾驭能力和我国所取得的非凡发展成就,要求我们跳出这个层面再琢磨琢磨。


实际上,作为亲身经历者,我们也深感过去一年是党和国家改革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不管是大的布局还是具体领域的突破,可圈可点的方面实在太多。


但是,要把这么丰富的内容提炼成几句话集中表述,浓缩成两三页纸的小框架,确实也感到不容易。


政府工作报告是起草发言的文本依据,但过于依赖这个文本,就容易把中央怎么做的再堆回去。跳出这个文本我们也讨论了几个框架,总觉得不是放得太开、失之泛泛,就是收得太紧、涵盖不够。


就在踌躇不定的时候,报告文本中两个隔得不太远的词“抓住”了我——定力、敏锐,一句“定力中显敏锐”随之浮现。


这是一个很有张力的组合,能不能用这样的办法及句式再概括几条,形成一条“纲”,把原先想表述的内容重新取舍组合,从而起到纲举目张之效?


按照这个思路,提纲很快形成,提炼成四句话:


第一句,布局中领航向。主要是对过去一年治国理政展开战略布局的评价。


第二句,定力中显敏锐。着重从基层的角度谈对党中央、国务院认识、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会。


第三句,变革中见真功。变革是时代大势,改革是真功所在,我们感到,对这个真功,怎么评价都不为过。


第四句,坚守中有创造。这个坚守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民生福祉的坚守,是对人民群众向往美好生活的坚守。


这四句话的框架出来后,得到了领导的认可,认为既实事求是又比较凝练,很好地反映了干部群众对过去一年党中央、国务院治国理政的真切感受。


起草这个发言时,我们关注的不是简单的“出新”,而是“准确”。传统的写法、常规的路数,总感到评价不到位,表述不够精准。


过程中确实有“实在想不出来”的时候,与所追求的结果似乎总隔着一层“窗户纸”,就是捅不破。


所幸的是我们没有放弃,“想不出来也要想”,所以当“定力”和“敏锐”这两个词抓住眼睛时,就真的像“窗户纸”被捅破的瞬间,阳光洒进来般透亮。


2


还有一次是省委常委会召开民主生活会。主要领导的发言有别于其他常委,不仅是代表个人的,对面上、对下一步工作也具有指导意义。


过去谈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一般有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等几个方面。


这些内容任何时候都不过时,现在讲仍然很有现实意义,但总感到与我省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扣得不紧,针对性还不够。如何在“不变”中求“变”,这也是个难题。


在反复的“想不出来也要想”的过程中,起草的方向渐渐明晰——不求全面、突出重点,贴近现实、入情入理。


于是,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这个大命题中,我们选取了做好群众工作这个核心命题,提出了“三个统一”,并在每一个“统一”里面都针对当前群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阐述。


第一,政治立场和思想感情的统一。


经济发展较快的地方,客观上不少领导干部对经济工作比较重视,但对群众工作关注不够,有的简单地认为,经济发展上去了,群众工作就自然做到位了。


这一部分重点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反思,指出现在一些地方党群、干群关系紧张,并不是群众的问题,其根源还是在于干部。


第二,工作目的和依靠力量的统一。


这一部分着重分析了一个地方的发展最终靠的都是老百姓的支持,包括许多创造性实践成果和经验的取得,关键还是因为各级党委政府尊重老百姓的首创精神,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和响应。


第三,推动科学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的统一。


这一部分着重强调在全面小康建设中,要把人民群众认可和满意作为重要标准,更加注重老百姓的接受度、满意度和幸福感。


现在回过头看,“三个统一”的提法算不得标新立异,但在当时关于做好群众工作的论述中还是比较新的,更重要的是它有的放矢,命中的都是问题的靶心。


3


这些年,在案牍劳形之余,我也在思考,文字、结构的排列组合背后是什么?文稿的创新能力取决于什么?是取决于笔杆子自身知识面的宽广?还是辞藻的丰富?都不是,现在看来,这当中的关键还是对文稿资料的价值判断力。


一个老命题,最不缺的就是各种各样的资料,最应该做的就是从这些海量的看似再寻常不过的字句、观点中,把最有价值、最有内在张力、最有改造拓展空间的部分敏锐地区别、提炼出来。


通过外在形式的重组、内在逻辑的重构,成就文稿的立意之新、表述之新,以及形式之新。


起草关于文化建设的省委全会讲话,给我的印象也十分深刻。


当时中央对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繁荣作出部署,紧接着省委也要召开全会进行贯彻落实。


起草省委主要领导讲话,难处不在于内容,因为中央的最新精神、我省的情况特点都很明确,足以支撑起整个讲话,难就难在讲话的框架。


一方面,这次中央全会不仅有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还通过了《决定》,既有高度,又很全面;


另一方面,省委已经专门召开文化建设会议,从文化事业强、文化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三个方面提出要求。


这个框架,如何体现中央精神与我省实际的有机结合、过去部署与今后要求的有效衔接,也是一个颇伤脑筋的难题。


省委全会召开近在眼前,容不得我们慢慢去琢磨,主要领导当天就要审定提纲。


于是,一群写稿的集中到小会议室,关起门来你一言我一语,中午饭也顾不得吃了。互相碰撞启发,逐渐形成了共识:先把必须讲的点罗列出来,再对其中的逻辑关系进行梳理,进而对这些点进行组合。到了下午提纲也就浮出水面。


主体部分概括成要把握的“五对关系”:


坚持文化软实力和经济硬实力同步提升,为实现率先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坚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科技创新同步推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坚持多出精品和多出人才互动并进,加快建设文化高地;


坚持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融合发展,提升文化影响力。


讲到“关系”,就包含着两个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就必须把务虚和务实、理性分析和工作要求有机地糅合起来,而且这几对关系中,还要注重写法的变换、腾挪,切忌机械、单一。


事实上,这是一种很不讨巧的写法,把自己逼到一个“危险的境地”,但是也正是这样的“逼”,文稿的“变”与“新”随之而来。


后来,无论是领导的评价,还是各方面的反映,都证明这个写法是成功的。其实,回顾过去的文稿生涯,哪一次文稿写作不是先把自己逼到一个不讨巧的“危险境地”呢?


4


学会“面壁成佛”,练就“破壁之功”,是秘书生涯中实现自我境界提升必不可少的环节。


在写稿这档事上,大都会经过三种状态:


第一种,初入门时,觉得写稿子太难,什么都不懂,特别是对要写的领域知之甚少,无从着手;


第二种,写久了,觉得写稿子不难了,似乎就那么回事,掌握几个套路,以不变应万变,什么材料都不怕;


第三种,再往前进一步,觉得写稿子还是难,特别是面对老命题时,难在出新,难在求变,感觉自己到了一个临界点,有一种被困住的感觉,陷在某种状态之中,就是上不去。换言之,这大概就是一种“面壁”的状态了。


达摩面壁苦修九年方才成佛。文稿写作破壁之功的练成也有一个持续不断的突破过程。


单就一篇稿子,还谈不上什么境界上的突破,但是通过一篇又一篇文稿的尝试、突破,反思、总结,再尝试、再突破,慢慢地就会发现自己对文稿写作的认识理解不一样了,对材料的价值判断也不一样了,即便是面对一个反复讲、年年讲的命题,拿思路、定框架、提炼观点,也会开始变得轻松自如。


这样讲,并不是说我已经练成了破壁之功,准确地说,破壁而出也是我孜孜以求的状态。


如果说这当中有些体会的话,大致是这三条:


第一,要有“想不出来也要想”的不甘心,这是破壁之志,也是必要的前提;


第二,要有一篇又一篇的不断积累,从量变到质变,这是必经之途;


第三,要善于集中大家的智慧,特别是要能够从别人的一词半句、只言片语中寻找灵感的激发点。


以上三条,度人金针,固非所能,但作为一个同行,谈一些个中甘苦,对别人或许不无参考。


来源:《秘书工作》

编辑:纪海涛 / 审稿:王运宝

作者现为江苏省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



大家都在读:

《决策》新刊告诉你,一号文件里的田园综合体是这样的!

一文看懂决策文稿写作中的道、术、器

沪苏浙皖频“串门”,长三角“朋友圈”越走越亲!

王永康:搅动千年古都的200天

这位市委书记的任职发言,竟不按“套路”出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