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把基层当考“公”踏板,村民抵制“中看不中用”:大学生村官如何在田间地头软着陆?

2017-08-28 王浩 决策杂志
↑↑↑ 点击上方“决策杂志”关注我们


融入难是大学生村官群体面临的普遍难题。融得进村,干得了事,自然能赢得村民信任。



最近采访一位大学生村官,问起最大的困难,这位年轻人毫不犹豫地回答:“难融入。”他打算发展规模养鸡带动村民致富,干事创业的热情却被现实泼了冷水。


有村民抵触:“是不是找不到好工作,才到我们村瞎折腾?”有村民质疑:“有了大养鸡场,我们这些小鸡场怎么活?”与村民关系理不顺,他的工作迟迟打不开局面。


如何更快更好地融入农村,是不少大学生村官遇到的问题。有的和村民打交道频频碰钉子,特别是在处理利益纠纷问题时,磨破了嘴却做不通工作;有的在村里工作上的参与度不够,大多是做一些跑腿打杂的琐事,满腔抱负化作满腔牢骚;有的想通过创业带动农民增收,不是好项目难找,就是在资金、技术方面遇到拦路虎。


大学生村官是向广袤农村输送的新鲜血液,他们有知识、有思想、有闯劲,这些正是发展中的农村地区急需的。“到农村去”,成为不少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途径,更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舞台。


据《2016—2017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国在岗大学生村官人数超过10万,整体素质稳步提升,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然而,当丰满理想撞上骨感现实,当课本知识遇到人情经验,大学生村官难免出现“排异反应”,如何调适心态,调整步伐,实现从象牙塔到田间地头的软着陆,是不少大学生村官面临的重要一课。


融入的前提是了解。


只有了解村情民情,才能把话说到点子上,把事做到村民心坎里。其实,大学生村官们摸索出不少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比如多学习农民语言,少讲书本道理;挨家挨户地上门拉家常、摸情况。消除了身上的书生气,村民才会打消对大学生“中看不中用”的偏见,真正从心底接纳和信任。


融入的关键在于干事。


有的大学生村官“考”字当头,整天书不离手,把基层锻炼当做考公务员的踏板,村民觉得他们是外面飞来的“凤凰”,身在农村,心在城市,迟早要飞走。


有的大学生村官觉得农村没啥机会,渐渐消磨了斗志,滋生懈怠情绪,和农民有了“心墙”。


当前正值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如何能实现小生产和大市场的对接?脱贫攻坚进入冲刺阶段,如何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这些领域都大有可为。扑下身子,找准农民的所思所盼下功夫,干出成绩,自然而然地就能赢得农民信任。


成长的过程充满烦恼,干事创业的路上布满荆棘,帮扶政策要给力。针对大学生知识结构和职业规划上的短板,可建立稳定的培训机制,让“愣头青”尽快成长为“新农人”。


针对大学生村官存在担忧未来发展的情绪,尽快完善多元的流动渠道,让干得好的也发展得好。针对创业中遇到的资金、市场难题,地方出台的优惠政策要尽快落到实处,把他们扶上马,送一程。


裤管、鞋底多些泥,大学生村官才能被村民当成自家人。只有多用心用力用情,青春的能量才会在“三农”天地尽情释放。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纪海涛 / 审稿:王运宝



大家都在读:

让村官成为“上班族”,安徽一县被点赞!

“耶鲁哥”扎根“泥泞”当村官,基层干部也能“感动中国”

“巨贪村官”18年私吞1.5亿!被抓后村民放炮庆祝

江苏:办事可以“不见面”!

这才是应急事件中,公务员的正确“打开方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