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人才,这些城市拼了!
一场“抢人大战”正在全国持续升温。
从华南的发达城市广州,到中西部的新一线及二三线省会城市,如武汉、长沙、西安喊出5年留住100万大学生。
再到成都、济南、南京、杭州、郑州等省会城市,也都掏钱、掏户口、掏政策, 这场人才争夺战的省会剧情正在加速上演。
有人的城市才有未来,人才资源是21世纪最为重要的战略资源。谁拥有了人才优势,谁就拥有了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如何吸引和留住各级各类专业人才,成为各级政府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
01
省会城市成为“主场”
早年间,有一个叫“北上广深情结”的专有概念,意指一些特大城市往往对人才更具吸引力,且主要集中在院士、杰青、长江学者或博士等处在金字塔尖的高等级人才。但随着新一线及二三线省会城市的纷纷崛起,情况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2017年以来,成都、南京、武汉、西安、长沙、济南等新一线及二三线省会城市纷纷加入争夺人才的队伍,竞相抛出重磅级“招才计划”橄榄枝,大学本专科毕业生等一般人才也成为本次抢人大战的引进重点。
在这场省会城市的“抢人”大战中,户口、住房和现金补贴是三大利器。在户口方面,省会城市对本科毕业生落户几乎是零门槛,西安和武汉等中西部省会城市甚至放宽了对专科生的落户门槛。
比如,武汉市“留汉九条”规定,对于毕业3年内的普通高校大学生,“凭毕业证、创业就业证明可申请登记为武汉市常住户口”,对于毕业超过3年的普通高校大学生,“在汉有合法稳定住所(含合法租赁),与就业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在汉连续参加城镇社会保险1年以上,创业的(含合伙人、个体工商户)正常经营半年以上,可申请登记为武汉市常住户口”。
在住房方面,南京发布了《人才安居办法》,对于符合条件的六类人才,可以分别享受共有产权房、人才公寓、公共租赁住房、购房补贴和租赁补贴等不同待遇。
西安提出,新毕业大学生租住公租房免资格审核,可享1-2年廉租住房租金标准。
成都推出“蓉漂”计划,大规模增加人才公寓和租赁住房建设力度,外地本科毕业等来蓉应聘可提供7天免费入住的青年人才驿站,对急需紧缺优秀人才提供人才公寓租赁住房保障,在产业新城投放人才租赁住房。
在现金补贴方面,杭州出台“人才新政27条”,对于五类人才分别给予相应的购房或租房补贴,给予最高不超过3万元的车辆上牌补贴。
济南出台“人才新政30条”,对柔性引进并命名为“泉城学者”的人才,给予每人10万元生活补贴和最高100万元的项目扶持资金。
福州市财政则给予应届博士研究生每人安置补助费15万元,用人单位帮助协调解决住房困难。
统计数据显示,2017应届毕业生签约杭州、武汉、成都等新一线城市的比例与“北上广深”基本持平,希望在新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达到37.5%,明显高于一线城市的29.9%。由此可见,新一线省会城市在这场已进入“血拼”白热化阶段的全国性人才争夺战中,已初获成效。
从“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
这场罕见的人才争斗之战,肇始于人口红利逐步式微的大背景下。新一线及二三线省会城市掀起的这一轮“抢人”大战,其背后折射的是经济新常态下我国正从分享“人口红利”逐步向释放“人才红利”的主动转型。
30多年来,大量年轻的劳动力人口积极参与经济活动,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经济腾飞提供了充足的“燃料”。
但是近年来,随着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我国人口结构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按照联合国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老人占总人口的7%,即可判定该国(地区)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13.8亿人,其中60周岁及以上人口23086万人,占总人口的16.7%,65周岁及以上人口1.5亿人,占总人口的10.8%,这表明我国业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老龄化程度相当严重。
与此同时,我国正处于从高投入、高消耗、高成本的传统粗放型发展模式向低消耗、低成本、高效益的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型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必然产生更高要求。
过去我国制造业的飞速发展得益于“人口红利”的巨大贡献,下一步我国重点发展的先进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高附加值产业,则需要更多地依靠“人才红利”来支撑。
在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主要由人口数量增长所带来的“人口红利”是不可持续的,而由人口素质提升带来的“人才红利”,则是一种人力资本红利,可为经济增长提供持久动力。
推动我国经济在新常态下转型升级,必然要求更加重视人才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更多依靠创新人才引领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
在省会城市火热的“抢人大战”背后,是北京、上海为代表的一线城市基于严控“大城市病”、加快产业转型等原因而持续收紧城市落户政策、城市外来人口趋于下降。
2016年,北京市常住外来人口比上年减少15.1万,这是新世纪以来北京常住外来人口首次下降。上海也在严控人口,2016年全市外来常住人口比上年减少1.45万人,这也是上海外来常住人口自2015年首次出现下降以来连续两年呈下降态势。
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落户政策的收紧,在客观上给居于二三线的省会城市争夺人才提供了良机。
从“以房引人”到“环境留人”
当前,各大省会城市纷纷祭出的户口、住房和现金补贴等“抢人”大招,对于外来人才无疑可以产生重要吸引力。但这只实现了吸引人才的第一步,要想真正留住人才,让人才长期扎根本地,还需要在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上下功夫,实现从“以房引人”到“环境留人”的转变。
首先要以坚实的产业集聚留住人。如果没有坚实的产业发展基础作为依托,没有物质资本与人才资本的有机结合,人才即使在短时期内引进来了,中长期却可能因为其难以找到更大的发展空间而逆流回到一线城市。
所以只有通过产业集聚来吸引人才,才能实现知识和物质资本的有机结合。这就需要准确把握产业发展规律,科学规划本区域发展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进而通过产业和项目的集聚吸引人才聚集。
通过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和优化升级并依此构筑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和发展机会,形成对人才资本的强劲需求,吸引人才资本的持续流入。
其次要以良好的人居环境留住人。城市的宜居性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方面。对于各类人才来说,他们往往对城市的宜居性有着更高的追求。提升城市的宜居性需要从人居硬环境和人居软环境两个方面下功夫。
从提升人居硬环境的角度看,就是要注重建设更完善的交通、邮电通信、环保、能源等城市基础设施,提供更好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产品。
从提升人居软环境的角度看,就是加强居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最后要以浓厚的创新氛围留住人。一个城市要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加强制度建设、营造公平市场秩序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与此同时,培育良好的创新文化同样重要。
为此,必须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环境,形成尊重创新愿望、发挥创新才能、包容创新失败、肯定创新成果的浓郁创新氛围。要完善用人机制,给予优秀创新创业人才良好的物质待遇和高度的情感认同。要打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根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要求,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构建鼓励创新创业的绿色通道、服务高地。
原载于《决策》杂志2017年第9期
编辑:纪海涛 / 审稿:王运宝
大家都在读:
▌公务员注意!以后辞职"下海",可不是想干啥就干啥 53 28719 53 15287 0 0 2203 0 0:00:13 0:00:06 0:00:07 3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