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一篇文章穿透历史、青史留名。
40年前的今天,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一文。
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发表了这篇文章。
当天新华社转发。5月12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同时转载。
全国绝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报纸也陆续转载。
一石激起千层浪!
这篇文章很快引发了一场全国范围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008年,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青海日报社主办的《西海都市报》推出了《1978大转折》特刊。
该特刊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出炉始末有详细报道,其中就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因转载而挨批等内容。
▼
主要作者胡福明回忆:我当年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时候……
1977年6月下旬我妻子患病,住院开刀切除肿瘤,我天天在医院陪护,只能在走廊上过夜。天气热,又有蚊子,睡不着,就在走廊里搁一条凳子,把书一批批带到医院,在廊灯下蹲着,趴在凳子上把马、恩关于实践的理论论述找出来,找了上百条,仔细阅读、排列,写出2000多字的提纲。到9月,8000多字的稿子出炉,我寄给了曾向我约稿的《光明日报》哲学组组长王强华。当时我的题目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稿子寄出去,我心里也没有底。我已经做好了坐牢的准备。
一去4个月没发表,这中间我按《光明日报》的要求修改了几次稿件,“减掉一些锋芒”。到了1978年1月14号,《光明日报》打算在哲学版刊发这篇文章。当时的10份清样至今还保存在《光明日报》的档案室里,现在他们都开玩笑说那是他们的“镇社之宝”。
结果还是没发成。《光明日报》新任主编杨西光看了清样,说,“这是一篇重要文章,放在哲学版,可惜了。”1978年4月,我,杨西光,王强华,还有中央党校的孙长江,吴江,共同参与了讨论修改。当时杨的观点是,文章还要增加针对性和战斗力。杨西光跟我说,这篇文章“要请胡耀邦同志审定,他站得高”。审阅后先在中央党校的《理论动态》发表,次日再由《光明日报》公开发表。杨西光还跟我商量,文章要以“本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发表,以加重文章的分量。我很爽快地答应了。
那时根本没有名利观念,只有风险观念,只求文章能够起到该起的作用,个人不要因此受到打击。哪里想过出名?只求不要坐牢。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刊登以后,在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有的说这是“春风第一枝”,也有的说我“砍旗”。但当时,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已经复出工作,我相信他们会支持。果然,小平在1978年6月2日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反对本本主义,强调来个思想大解放。没有他这次讲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就开展不起来。
当时我和妻子在厨房做饭,全家都非常高兴。妻子说:“这下我们又一次解放了。”对于我个人,这是第三次解放:建国一次,“文革”初一次,这是第三次。
最近我在看满妹写的回忆耀邦同志的书。这篇文章出炉的背后,有着那么深刻和复杂的背景。我不知道最后标题中的“唯一”二字,到底是胡耀邦同志修改的,还是杨西光或孙长江修改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由于中央党校和《光明日报》的同志参与修改,并做了大量的工作,文章的质量确实有所提高。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文章,它里面凝结着许多人的心血,是合作的产物。如果没有这些层次,仅靠一个人和一篇文章,不会对历史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一直有很多人争论,我始终没有出来发言。对我来说,最欣慰的是文章已经起到了它应该起的作用,它属于谁,谁改过它,都不是最重要的。我一直保留着1977年我最初的手稿,和6份《光明日报》的清样,它们胜过一切雄辩。
我这一生也因为这篇文章起了很大的改变,做梦都没想到的改变。1979年春天,胡耀邦同志要我到中央工作,组织部调令都下了,可我始终想呆在校园。后来省里限期上任,我写了封意愿书,提了6条理由,表示愿意留在南大。在省委宣传部一再催促下,我去宣传部当了常务副部长。从内心来说,我希望一直呆在学校,做一个纯粹的知识分子。如果没有这篇文章,你现在看到的我,大概是南大的一个退休老博导吧。
这是我这辈子最好的一篇文章,我此生再写不出同样高度的论文了,它是那个特定时代的产物。
-- END --
综合自《西海都市报》、南方人物周刊、
长江(whcj027)等
编辑:纪海涛 / 审稿:王运宝
转载请注明来源
大家都在读
1、时隔14年再次召开这个重要大会,浙江要走别人没走过的路!
2、中央任职25年的资深副部,在新机构工作仅一月就调任地方!
5、“跳水皇后”当选上海团市委副书记,这个岗位上的体育明星还有谁?
不点个赞再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