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城市要凉?一文看懂中央关于区域发展布局大思路!

决策杂志 2019-12-18

最近,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这是一次重要的会议。


我们知道,中央财经委员会是十九大之后,在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中,由原来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升级而成。成立一年多来,算上这次,中央财经委员会一共就开了5次会,但每次研究的都是大事。


此次会议的主题之一,是研究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问题。在会后发布的新华社通稿中,涉及这一主题的内容有两个段落,500多个字,不长,但信息量很大,含金量很高,透露了不少政策走向,值得细细一读。


8月26日下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中心城市和城市群


这个地区概念很关键,要看懂中央关于区域发展布局的大思路,这是题眼。


会议通稿中,涉及区域发展的部分,一开始就这样说:

当前我国区域发展形势是好的,同时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


说得很清楚了,资源要素向中心城市和城市群聚集,这是发展趋势。而且中央判断,这样的趋势“是好的”,未来政策将顺应这个趋势,推动这个趋势。


中央作这样的判断,当然有很深的道理。


首先,从世界经济发展史来看,发达国家的空间形态莫不如此。以纽约为中心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面积占美国国土面积不到1.5%,却集中了17%左右的美国人口,创造了美国20%以上的GDP。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更以6%的国土面积,聚集了全日本60%以上的人口,80%以上的金融、出版、信息、教育和研究开发机构。


其次,资源要素的空间聚集,也符合现代经济的发展规律。拿外卖送餐来说,如果人口密度不够,一个小时只能送个三五单,那是没人干的。所以这一行,总是城市越大越兴隆。其他不少行业也是如此。这叫规模经济、规模效应。因为有规模才能有更细分工,才能有更高效率,才能有更低成本,才能催生出更多行业,使经济更有活力、更繁荣。


你可能会问了,既然这样,为什么直到现在才强调中心城市和城市群?这是因为,发展有过程、有阶段,以前还提倡过“户户点火、村村冒烟”呢。


我们来看一下这次会议是怎么说的:

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何谓深刻变化?实际上就是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不仅产业结构会变化,空间结构也会变化。以前产业发展粗放、集中度不高、技术门槛较低,布局在哪里,关系不大;高质量发展阶段则不同,企业对人才、融资、研发、配套环境等要求较高,往中心城市和城市群聚集就成了一种大概率的选择。


小城市是不是要凉?


看到这里,有的朋友可能心里有点慌:如此说来,我在的这四线城市,是不是要凉?


这样下结论就太草率了。实际上,中心城市不仅仅是指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这些城市的目标,应该是成为全球中心城市。除此之外,我们还有全国性中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地区性中心城市等,规模是有大有小的。


而且,有中心城市,一般就会形成城市群。目前我国有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川渝城市群等大大小小十余个城市群。


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这里既有一线城市上海,也有二三线城市直至八线城市。在这里,哪怕四线五线的小城市,未来发展大多不会差。当然,这不是指它们会成长为综合性的大城市,而是说它们只要在整个大的城市群里找准自己的定位,发挥出独特的功能,完全可以成为小而美、小而富、小而活的城市。



未来政策两个取向


从区域政策来看,未来取向又会如何?大的方面,会有两个。


第一,针对重点城市的重点政策。近期出台的众多政策,如设立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建设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新设6个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即属此类。这些政策的特点,从空间上说,都叫作点上开花。


我国的区域政策,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东部沿海开发开放,到世纪之交的西部大开发,其后渐次有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等战略,再到后来的划分主体功能区、建设“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其着眼点都是大区域,而如今重点则是“大中取小”


这不是说以前的政策失效了,而是对以前政策的升级和细化,毕竟抓大区域还得有措手之处、着力之点。看看这么多自贸区,虽然每个自贸区地域面积不大,但却完成了东西南北中的全覆盖。


第二,促进资源要素流动的普惠性政策。此次会议即提出,要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


这话的政策含金量很高。想一想,现在人口往中心城市和城市群聚集的障碍是什么?不是就业机会,而是公共服务。产业往中心城市和城市群聚集的障碍是什么?常常也不是人才资金,而是用地指标。


此次会议明确,

要在省级统筹基础上加快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进度,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制度统一和区域间互助共济。要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增强土地管理灵活性,使优势地区有更大发展空间。


可以预见,更多“钱随事走、地随人动”的政策调整将会出现。


各美其美,各得其所


发展的趋势、政策的取向都显示,未来,我国或将以10%左右的国土面积,承载60%以上的人口和GDP。那么其他地区怎么办?任其萧条下去吗?


此次会议给出了明确回答:增强其他地区在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边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


这就是说,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之外的广大地区,将主要不再承担经济引擎功能,GDP考核将淡化。各地根据功能定位,主要把精力聚焦在粮食生产、生态建设、边疆巩固等方面。


可是光种粮食、光搞生态挣不了钱,老百姓能答应吗?此次会议提出,全面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健全区际利益补偿机制和纵向生态补偿机制。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困难地区提供有效转移支付。


中央的思路很明确,适合种粮食的地方就安心种粮食,生态重地就安心把生态环境保护好,民生支出等问题,有制度来保障。


当然,这种调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急不得,更不能搞强迫命令。假以时日,这些地区尽管经济总量不大,但地广人稀,人均收入不低,加之生态良好、节奏闲适,人们生活的幸福感很高;这些地区与中心城市、城市群既互融互通,互为支撑,又各司其职,各美其美,各得其所。这无论如何不能称为萧条。


-- END --


来源:半月谈(ID:banyuetan-weixin)

编辑:纪海涛 / 审稿:王运宝

转载请注明来源




大家都在读


1、“80后”女副县长受贿超千万!拒不认罪、拒不退赃,被判刑!

2、两部委联合发布国家级名单,这23地迎来重磅利好!

3、特殊节点,中纪委释放强烈信号!

4、最新!两家央企高层领导调整




点一下“在看”,你最好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