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关键时刻!这场重磅战略对话在京举行,有何深意?
今天(9月3日),一场重要活动——“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未来”明德战略对话(2024)在北京举行。10位来自美国、欧洲的重量级战略学术界代表在中国人民大学展开战略对话,全面探讨中国与世界发展所面临的未来机遇与挑战,凝聚共识,并寻求解决之道。在中国式现代化进入关键期,这场重要活动有何特别之处,传递出什么信号?01先来看活动,策叔全程参加今天的会议发现,这场活动有几个细节值得关注。一是规格很高。从出席的代表团来看,这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后,首个来华的国际战略学术界代表团,可以说是大咖云集。包括欧洲亚洲事务研究所(EIAS)总裁顾爱乐、美国乔治梅森大学政策与政府学院院长马克·罗泽尔、享誉世界的英国学者马丁·雅克等10位欧美重量级战略学术界代表,他们的研究领域聚焦全球战略、中国发展、美国政治等。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王纲出席致辞,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致欢迎辞。中方学术界代表包括外交部公共外交咨询委员会委员、原驻外大使马克卿,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姚洋,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黄汉权,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楼春豪,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刘卿等国际问题、经济问题的权威专家。二是主题精准。聚焦“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未来”主题进行战略对话,并与中国人民大学师生展开座谈,共同探索合作共赢之道。三是内容满满。策叔注意到,今天上午的对话只是此次活动的一部分。在为期6天的行程中,代表团成员共同探访上海、义乌、温州、北京四地,既行走于中国最繁华的大都会,也走进基层的县市乡村,共同感受新时代真实的中国经济脉动和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四是意义重大。很多人可能会问:为何在这个时候举办这样一场战略对话?2024年3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集体会见美国工商界和战略学术界代表时指出,“中美关系史是一部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过去靠人民书写,未来更要靠人民创造。中国有句话,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希望两国各界人士多来往、多交流,不断积累共识,增进信任,排除各种干扰,深化互利合作,为两国人民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福祉,为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推动走出去、请进来管理便利化,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可以说,此次举办的明德战略对话(2024)正是贯彻落实这一部署的有力举措之一,可谓恰逢其时,意义重大。一方面,举办明德战略对话(2024),可以为双方专家学者提供一个深入交流的平台,有助于增进相互理解,减少误解和分歧,为中美欧更高层次的战略对话提供了更为宽广的视野。另一方面,通过此次对话,美欧战略学术界代表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成就,从而增进对中国的认知和尊重,进而向世界传递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推动更多外国人树立对华正确认知。正如活动举办方、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长王文指出,中外双方加强学术交流、增进相互理解、搭建友谊桥梁、为推动中国与西方关系,尤其是中美关系的止跌企稳发挥了重要作用。交流越频繁越深入,相互之间的信任度、文化理解、包容度就会更提升更紧密。“就像任何战略性讨论一样,我们不可能总是意见一致。不同的文化和立场会产生分歧,但这正是对话的价值所在。我希望通过这次战略对话,我们(中美之间)能够建立一种结构化的沟通方式。”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历史与国际事务教授克劳斯·拉雷斯说。看完了活动的细节,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他们对话的内容。02了解中国,首先要了解中国道路,尤其是通向现代化的中国道路。实现现代化是国际社会的普遍追求,但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那么,外国人如何看待中国式现代化?又给世界发展带来了怎样的机遇与挑战?这是今天战略学术界讨论的焦点之一。策叔注意到,在调研上海、义乌和温州三地时,一些专家就对中国式现代化有了切身感受。“真羡慕中国有这样先进的高铁。”乘坐“复兴号”高铁列车前来上海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学与国际事务教授白轲由衷点赞。美国“中国全球战略研究所”主任图格鲁·凯斯金则对在酒店电梯偶遇的送餐人工智能机器人表现出兴趣,“这让我感受到中国技术革命的进步。”“虽然听很多人说起过义乌,但真正来到义乌,还是感到超预期,商店之多令人目不暇接,且商品价格公道。”在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中国经济政策研究室主任马吉特·莫尔娜说。这三地的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生动缩影,反映了近些年来中国发展的变化,也颠覆了很多外国人的印象。“很多欧洲人仍然是基于十年甚至二十多年前的刻板印象来看待中国,但是现在中国已经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国家了。五年前甚至是一年前和现在都完全不同,而且变化速度越来越快。”顾爱乐说。中国发展这么快得益于什么?姚洋认为,“中国从白手起家到今天实现了巨大的发展,源于中国的开放性、务实的发展理念,采用循序渐进的改革方法,不断积蓄壮大自身实力,不仅是产业方面,也包括大学方面的实力。”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四十多年来,中国在改革开放中融入世界、成就自己,中国式现代化取得辉煌成就,对中国和世界产生深远影响。马丁·雅克认为,“中国希望能够帮助发展中国家,包括欧亚大陆、拉美还有在非洲的发展中国家,占全球85%人口,占全球GDP65%,可以说,中国的现代化不仅仅改变了中国自己的发展,同时也改变了发展中世界的现代化进程。现在看上去中国是一个巨大的‘现代化出口国’。”“中美作为大国,需要担负起大国的责任,通过对话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障碍,可以在更高层级做一些事情,克服当前的问题,让世界更加稳定、更繁荣。”克劳斯·拉雷斯说。刘卿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现代化的新范式。0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部署,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向世界释放了中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明确信号。在今天的对话环节,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形势与新任务”主题,中外战略学术界代表也展开了对话。马克·罗泽尔至今仍记得2009年美国政府与中国政府共同主办中美“3030”活动,也就是30名中国学生在美国停留3周时间,30名美国学生在中国待3周时间。马克·罗泽尔和他的学生身处其中,不仅学到了很多中国知识和中国文化,而且与中国学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最后分别的时候泪流满面,这让马克·罗泽尔深感开放交流合作的重要性,希望中美可通过类似的走访交流,重新建立互信。但从目前来看,中美以及中国与西方一些国家交流,还存在一些不畅,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西方媒体对中国经济存在误解和误读。前英国伦敦经济与商业政策署署长罗思义认为,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变化存在诸多误解,存在误解就要交流,拒绝交流是一件非常愚蠢的事情。要避免基于错误信息得出错误结论,在当前复杂局势下,应重视交流与真实信息的传递,共同应对危机,为世界发展贡献力量。一些专家对此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美国西佛吉尼亚大学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教授保罗·法拉赫说,中国在思考全球化以及自由化时,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大的宏观经济影响,还要考虑到自己国家的一些特点,欧洲、美国等地方的特点,在此之下寻找并搭建好平衡关系。图格鲁·凯斯金说,解决经济的问题不仅要看中国,还包括美国或者是其他的一些国家的政策,国际合作非常重要,国际合作是巩固中美两国关系的基础。当前,中国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新时期,如何看待改革举措及成效?中方战略学术界代表给出了自己的观点。黄汉权分享了把握和落实深化改革的五条正确方法,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坚持改革系统性、总体性、协同性,坚持先立后破,稳中求进,坚持健全改革利益平衡和成本分担机制,坚持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相结合。陈文玲认为,中国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从八个方面奠定了基础,但同时也还存在着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一是中国成为超大规模的经济体;二是中国已经形成超大规模的市场;三是中国形成超大规模的制造业体系;四是中国超大规模的人口是优势,但也是劣势,提前进入深度老龄化;六是超大规模城市化进程;七是超大规模的软硬基础设施超常发展;八是超大规模的宽阔经济合作格局。清华大学智库中心副主任杨秀认为做好全面深化改革的新任务,一要做好制度建设;二要始终坚持节能优先战略;三要加速能源转型;四要推动科技创新。战略对话,贵在交流,你有你的看法,我有我的观点,坐在一起激荡思维,才能共同探索出合作共赢之道。但不管怎样,这场明德战略对话(2024),更像是一个“引子”,犹如放入了一团酵母,将在“世界好,中国才会好;中国好,世界会更好”的底层逻辑中,为“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未来”写下精彩的一笔。指导:张道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