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至深!副厅级县委书记长文记录五年扶贫光阴
村子不脱贫,我就不脱身! 五年的光阴很长,让我在一次次调研中见证了群众的贫困,在一户户走访中积淀了为民深情,让我感知自己责任重大,为我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激励着我砥砺奋进;
五年的光阴很短,每一年、每一天都奋斗在践行初心的道路上,在一个个充实而忙碌的日子中,愈加感受到能够承担脱贫攻坚这个时代重任是多么荣幸!
抚今思昔,我最大的收获就是看到了贫困群众一张张灿烂的笑容。脱贫攻坚的目标是让贫困群众满意,扶贫路上最美的风景是贫困群众的笑脸。在践行初心的道路上,虽然荆棘丛生、一路坎坷,但相比沿途的美景,这些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
近日,微信公众号《中国扶贫》刊发了陕西安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平利县委书记郑小东的脱贫攻坚手记。文中,郑小东深情地诉说着五年扶贫路上的点点滴滴,一字一句感人至深。
全文如下,一起来看。
陕西安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平利县委书记 郑小东
金沙河村位于长安镇西南方一个狭长的山谷里面,是我包联的第二个贫困村。
从县城出发,一路途经石牛村、金石村、兴隆村,是长安镇最偏远的一个村。全村共有5个村民小组295户89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21户687人,贫困发生率高达73%。
金沙河是全县8个深度贫困村之一。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静静地流淌,一河两岸有少许平地,群众有的把房屋建在平地里,有的散落在山间褶皱里,一间间土坯房诉说着这片土地的贫瘠。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没有主导产业,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务工了,留守在家的群众仍然以务农为主,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我在金沙河入户走访和群众交流时,他们说的最多的就是没有来钱路子。正是由于村上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产业发展滞后,导致群众找不到产业、找不准产业,渐渐失去信心和动力。想要改变这里,任务还很艰巨!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这里的贫困面貌!
山村的夜晚静谧无声,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脑海中始终在搜寻那一把破解贫困的“金钥匙”。从进入金沙河的那一刻起,我就在思忖着发展之策,每个村都有潜在优势,金沙河村的优势就是生态环境好。早在2016年县委全委会上,我就提出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设中国最美乡村”的发展思路,并把“产业美”作为脱贫攻坚的目标之一。金沙河村除耕地、道路、民居以外,其余都是山林、河流,这么好的自然资源,群众本来也有种养殖的传统优势,一定要把产业脱贫的路子走稳走好,把生态优势转化为脱贫优势。
村子不脱贫,我就不脱身!第二天一大早,我就在村上召开了座谈会,和扶贫的同志们一起谋划发展思路。我在全面分析村情实际的基础上,提出了金沙河村要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全面完善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壮大集体经济、培育主导产业,在全县打造党建引领、脱贫攻坚、生态保护、社会治理、集体经济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六个”示范,让金沙河在脱贫摘帽之日成为美丽乡村,走生态脱贫、绿色发展之路。
改变村容村貌,首先要改善基础设施,群众有了好的生产生活条件,才会精神振奋,干劲十足。我决定先从五个方面集中攻坚:
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启动7.5公里村组和产业路硬化工程,新建水窖6个,铺设供水管网10000米,全村电力网改11公里,架设通讯光纤6公里,有线电视线路6公里,补齐群众最关注的水、电、路、讯等方面短板。
二是加大主导产业培育,落实“三个一千”产业发展目标,即发展茶园1000亩、山林经济园1000亩(核桃、板栗、烤烟)、林下种植1000亩(中药材、百合、魔芋),实现“人均三亩园、产业全覆盖”。
三是抓好人居环境整治,在保护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的基础上,对群众房屋统一实施陕南特色民居改造,新建集中安置点4个,建成污水处理厂2座,规范了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和设施,把干净整洁的理念植入群众心中。
四是激活村集体经济,成立金沙河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破解村级集体经济“空壳”难。
五是探索建立道德评议“红黑榜”,推动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发展。
思路一对天地宽。由于金沙河村找准了发展的路子,终于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村里的土坯房统一按照陕南民居风格改造,白墙青瓦、朱漆门窗,成为点缀在绿水青山间的一道风景;一盏盏路灯伫立在村道两旁,既改善了村容村貌,又方便了群众夜间出行;产业路直通田间地头,昔日的荒山沟谷,现在是一片片烤烟、一垄垄绿茶,到处都孕育着绿色的希望。村上的专业合作社培育起来了,茶企公司也来了,建起了厂房,流转撂荒地建茶园,与贫困户确立了帮带关系,通过土地入股、园区务工、股份分红等途径,带动103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500元。
有了稳固的扶贫产业链,群众的积极性高涨。雷世锦是我包联的贫困户,66岁了还养蜂,一年净挣8000余元。还有彭代富,虽然双手残疾,但看到别人都在忙活,也不甘示弱,养了3头牛,年收入达2万元,还供养一个大学生。贫困群众有的栽绿茶、核桃,有的种魔芋、烤烟、党参、天麻,有的养蜂……短中长产业遍地开花。
以前农户的土特产自家吃不完就送人,变不了钱。现在村上开办了第一书记网上扶贫超市,县上有电商企业,通过“电商+第一书记扶贫超市+贫困户”扶贫模式,农民出产的土鸡蛋、土蜂蜜、土豆、葛根等山货成了“俏货”,只要有货,脚不出村就能变现,贫困户很高兴。这让我由衷地欣慰!脱贫攻坚,就是要让贫困群众看到希望、得到实惠。
金沙河村算是初步确定了一条扶贫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脱贫致富与可持续发展相促进的脱贫路径。近年来,平利县始终把产业作为脱贫的根本之策,坚持茶饮产业优先发展,全县累计发展茶饮产业园23万亩,中药材、富硒粮油等产业园20万亩,建成现代农业园区124个,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22家,绿色产业成为稳定脱贫的重要保障。
金沙河的变化给了我信心和决心,正如习总书记所说,深度贫困村并不可怕,只要因地制宜找准发展路子,带领群众一步一个脚印地奋斗,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起点、是希望。我坐在办公室里盯着日历,眼看整县摘帽的日子一天天逼近,“脱贫攻坚已经到了最吃劲的时候,一定要一鼓作气、尽锐出战。”习近平总书记的叮嘱字字铿锵, 在我耳畔回响。
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尽锐出战?我一直在思考和探索。早在扶贫战役打响之际,我就要求全县上下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每年县委全委会都以脱贫攻坚为主题,全县上下真正形成了“以脱贫攻坚为大为重为先”的思想共识。全县32名县级领导、79名第一书记、984名驻村队员、3834名党员干部鏖战扶贫一线,为扶贫工作付出了大量心血和汗水。但是随着脱贫攻坚战的不断深入,我发现了一个共性问题,干部经过连年苦战,一些长期处于扶贫一线的干部,产生了厌战懈怠情绪。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落实那落实,最终都要在村上去落实。
在脱贫攻坚最吃劲、最要紧的时刻,如何做到响鼓重锤、尽锐出战?就是要把村作为精准攻击点位,让最能打硬仗的精锐力量下沉到村到户,带头攻坚克难,鼓舞士气,更好统筹“四支队伍”难、推动干部沉身沉心、凝聚攻坚合力、落实落细脱贫攻坚责任。我作为全县脱贫攻坚一线总指挥,尽锐出战首当其冲!我提出了建立贫困村脱贫攻坚总队长机制,并带头在金沙河村担任总队长,对村上的脱贫攻坚工作负总责。
到村后,我立即对帮扶力量和工作任务进行了统筹整合。
在人员摆布上,为了防止帮扶部门多头指挥、各自为战,甚至推卸责任、相互“甩锅”问题,我根据个人工作能力把“四支队伍”划分为信息数据组、入户帮扶组和“两房两业两设施”三个工作组,确定业务精、能力强的干部担任小组长,明确工作职责,完善“四支队伍”管理制度,真正实现了人员统筹、力量统揽、资源聚合,凝聚了攻坚合力。
在任务分工上,我和镇村干部一起紧扣“两不愁三保障”目标,逐户逐人过筛子,建立问题短板台账和责任清单,工作任务落实到每一名帮扶干部,完成情况细化每一天,干部个个有事干、人人有担子,以前少数干部存在的“走读式”驻村、“挂名式”帮扶、“点卯式”入户,现在无处循形,工作节奏明显加快,干部作风明显好转。
在带头攻坚上,我做到“五个亲自”,即对村上存在的困难问题亲自研究解决,对重点任务亲自督办落实,对薄弱户、边缘户亲自走访精准施策,对干部帮扶情况亲自抽查督导,对意见较大的群众亲自上门或召开院落会沟通疏导,每天把工作任务公示在外,接受群众监督。
尽锐出战,下沉一线,刻不容缓!我立即要求在全县推行村脱贫攻坚总队长机制,所有县级领导、部门、各镇主要领导,每人担任一个贫困村或非贫困村总队长,为137名总队长颁发了任命书。以前到村只是开展帮扶,现在对村上的脱贫攻坚工作负总责,村上的扶贫工作直接检验着总队长的能力水平,随着角色的转变,大家都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责任,纷纷主动到贫困村蹲点调研解剖麻雀、攻克难点,全县上下迅速掀起了决战脱贫摘帽的新高潮。
县人大主任汪贤存,在蒋家坪深度贫困村,组织干部一户一户“过筛子”,排查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方面的问题,一项一项 “清零销号”。
县长陈伦富带头吃住在万福山村,经常晚上组织群众召开院落会,从群众最迫切的需求、最关心的难点问题抓起,新修村主干道、铺设供水管道,带领群众发展核桃1000亩、柿子1000亩、山茶500亩、中药材500亩,为深度贫困村稳定脱贫打下坚实基础。
县政协主席魏传利一门心思扑在了九龙池村,带领群众修路、架桥、建房,短短2个月,这个短板弱项较多的深度贫困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各项工作齐头并进。
县水利局长周家鹏,临近退休却干劲十足,除了承担全县贫困村安全饮水工程外,每周还驱车百余公里赶到南溪河村,说自己虽然年纪较大,但接过总队长任命书,就得拼尽全力为责任而战、为尊严而战、为能力而战。
随着总队长带头下沉一线,带头攻坚克难,不仅打通了抓落实的最后一公里,还把新理念、新思路带到了村上,让基层干部的思想观念得到了解放、思维方式得到了转变、工作能力得到了提升,激发了想干事的动力,增强了能干事的本领,锻造了干成事的胆识,工作节奏更快、效率更高、群众更满意了。
一定要趁热打铁、一鼓作气,最大限度地激发党员干部的激情和斗志。我叮嘱县委组织部,研究制定了《强化组织保障助推整县脱贫摘帽二十条措施》《加大关心关爱力度激励脱贫摘帽总攻一线干部担当作为的实施办法》,把总队长、帮扶单位、扶贫干部年度考核与所在村捆绑在一起,大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脱贫攻坚工作实绩直接和考察识别、交流提拔、激励关爱相挂钩,旗帜鲜明地树立以脱贫实绩论英雄的用人导向。有了制度保障,各级干部攻坚克难的动力大增,疲劳厌战的少了,主动认领工作任务的多了,全县形成了九牛爬坡,个个出力的攻坚氛围。
尽锐出战,还需要凝聚全社会力量,让所有市场主体、社会组织都要为脱贫摘帽贡献力量。一年来,中省帮扶干部、苏陕协作单位、龙头企业、民营组织,都积极发扬主人翁精神,踊跃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和贫困群众一起苦干真干。
西安交大派驻正阳镇南溪河村第一书记马晓萌,59岁仍然坚守在村,为村里的产业发展、教育扶贫献计出力;市信访局派驻大贵镇柳林坝村第一书记胡珂以村为家,和贫困户结下了难以割舍的浓浓亲情。全县222家市场主体、134个社会组织、5000余名爱心人士投身扶贫事业。全社会的苦帮真帮,让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信心越来越足。
平利脱贫攻坚总队长机制迅速引起了各方关注,并得到了国家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同志的批示肯定,我也有幸应国家扶贫办所邀,在全国驻村帮扶工作培训班上作了交流发言。
在村上当总队长的这一段日子,让我深深地融入了村级大家庭,每一位家庭成员的冷暖,都牵动着我的心,我不能有丝毫懈怠,唯有尽己所能,早日为他们打开那一扇扇通往美好生活的大门。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脱贫攻坚要下一番“绣花功夫”。“绣花”既是要求,更是方法。
“绣花功夫”就好比种庄稼,同样是把种子撒在地里,有的任其自然生长,有的精心做好浇水、施肥、拔草等管护工作,生长的过程或许没有多大差别,但到了收获的时候,结果就会完全不同,只有悉心照料的种子,才会结出硕果。
对于扶贫工作来讲,入户摸底、精准识别、制定帮扶措施,精准精细的活儿往往就隐藏在这些过程里,谁的“绣花”功夫更好,谁的针线走得匀称细密,谁有耐力和韧劲,谁就能绣出精美的“脱贫之花”。
过去四年来,我一直把脱贫攻坚作为一门深耕细作的技术活,在工作摆布上时刻要求干部围绕“实、深、精、心、优”五字要求,凝神聚力做“绣花功”、当“绣花匠”。也正是因为一开始就注重把工作往实里做、往深里做、往精里做、往心里做、往优里做,平利才能在全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连续5次夺得桂冠。
时间到了8月下旬,脱贫攻坚已进入最后“拼刺”阶段。前期经过百日大会战,贫困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基本到位,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就金沙河来讲,群众满意度方面还有一些细节需要提升,少数贫困户基础信息还不够精准,部分贫困群众对享受扶贫政策知晓率不高。越到最后,越要下足精细精确精微的点滴绣花功,绝不能因为一针一线的偏差导致错退漏退,绝不能因为任何细节问题让脱贫质量打了折扣。
8月29日一大早,我来到金沙河村,和镇村帮扶干部一起,对照脱贫户花名册,一户一户“过筛子”“回头看”,建立安全住房、安全饮水、教育保障、健康保障、集体经济、通村道路、标准化卫生室等20余项清零工作台账,每天晾晒清零工作进度。
晚上,我连夜召开县脱贫攻坚指挥部会议,要求全县干部对“两不愁、三保障”核心指标存在的问题短板进行全面核查,以收入越线、安全住房、医疗保障、义务教育等为重点,建立21项清零台账,县脱贫攻坚指挥部迅速建立问题短板清零作战室,各镇、各部门、各村主动认领,对应建立问题清零作战室,对清零任务挂图作战,在问题清零过程中比责任落实、比尽锐出战、比精准举措,提升脱贫质量。
同时,县上成立8个督察组,深入贫困村挨家挨户调查,做到逐村逐户逐人逐项问题短板排查整改到位、帮扶措施落实到位、扶贫资金审核到位、扶贫政策兑现到位,实现贫困户主要信息零差错、扶贫资金使用零差错、扶贫政策落实零差错、贫困户退出零差错。只有贫困群众的每一项脱贫指标清零销号了,我的心里才会踏实。
9月1日,我赶赴八仙镇、正阳镇。这里地处偏远,山大人稀,地质脆弱,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繁重,也是最让我担忧的两个镇。在韩河村,我走访了低保户覃万国。他已经住进了新家,地面贴上了瓷砖,墙面刷得雪白,里里外外收拾得干净整洁。我问他现在日子过得怎么样?他笑呵呵地说,原来住在沟垴上,去年在县住建局和镇村干部的扶持下住进了楼房,现在除了低保金和退耕还林补助,自己种了9亩核桃,每年割漆还能挣一万多元,日子好过了呢。我叮嘱镇村干部,像这样的贫困户,一定要持续做好产业帮扶,眼前的脱贫只是基础,只有不返贫,才是真脱贫。
每到一个村,我都会查看清零台账,询问重点任务清零工作进展情况。八仙、正阳两个镇条件艰苦,在全县来讲,贫困任务最重,也是搬迁量最大、基础设施建设难度最大的镇。但每一位扶贫干部都能克服各种困难,落实好全县各项工作部署,脱贫攻坚工作一点也没有落后。我非常庆幸,在全县脱贫攻坚一线战场上,都有一支能征善战的扶贫队伍,他们舍小家,顾大家,苦干真干精准干,用智慧和汗水换取贫困群众的幸福生活。
从金沙河村到全县,清零总攻正在深入推进。在最后的冲刺时刻,就是要盯住关键处、薄弱点和节骨眼,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接一锤,一锤重一锤,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以深耕细作的“绣花功夫”保证高质量脱贫。
今年是整县脱贫摘帽的关键一年,也是脱贫攻坚战役打响的第五个年头。
五年的光阴很长,让我在一次次调研中见证了群众的贫困,在一户户走访中积淀了为民深情,让我感知自己责任重大,为我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激励着我砥砺奋进;
五年的光阴很短,每一年、每一天都奋斗在践行初心的道路上,在一个个充实而忙碌的日子中,愈加感受到能够承担脱贫攻坚这个时代重任是多么荣幸!
几年前,这里还有13651户38310名贫困群众居住在土地贫瘠、基础设施落后、防灾抗灾能力弱的高山深沟地区,他们缺少发展路子,缺少就业渠道,缺少知识技术。一定要把他们搬出去,几年间,这里一百多幢搬迁社区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成为点缀在绿水青山间的靓丽风景。
为了让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我一边深入基层调研,一边带人辗转沿海发达地区考察,大力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进驻搬迁社区,从全国第一家以家庭手工业为主的“社区工厂”落户平利,发展到现在的83家,新社区工厂为全县提供就业岗位6000余个,工人每月平均工资2000元以上,搬迁贫困户实现了“楼上居住,楼下就业,一人进厂,全家脱贫”。
当我在老县镇“新社区工厂一条街”,看到宽敞明亮的厂房里整齐地排列着机器,工人们正熟练地操控设备,听到太山庙村贫困户杨永红说,夫妇俩以前在外面奔波,现在回家在社区工厂上班,家门口就可以挣到钱,而且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做梦也没想到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那一刻,他们的笑容挂在脸上,我的幸福留在心间!
几年前,我在入户走访时就特别关注鳏寡老人,他们有的孑然一身,有的无依无靠,有的弱智残疾,看到他们连吃穿这些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都没有保障,我的心里特别难受。想着习近平总书记“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的殷殷嘱托,我暗下决心一定要让他们的生活好起来。我每到一个贫困村,总会特意查看他们的生活状况,叮嘱镇村干部要给予这些弱势群体足够的关心关爱,及时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
如今,党的脱贫政策如阳光甘露般洒向他们,让他们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当我在长安镇区域敬老院走访时,五保户廖俊文紧紧地拉着我的手分享他的幸福生活,说现在这里啥都好,吃得好,住得好,有人照顾,干部就像自己亲人一样!那一刻,我感觉格外舒畅!
这个秋天,注定是一个让人感动的季节。我看到全县上下在脱贫攻坚主战场苦干实干,县级领导走村串户了解民情,现场办公解决问题,帮扶部门负责人白天当“村长”,晚上当“局长”,镇村干部天天吃住在村,日日深入田间地头,讲政策、办实事、送温暖,甚至还有干部带病坚持,不请假,不抱怨,很多人顾不上家庭、顾不上身体,苦干实干的号角吹遍了每一个镇村,平利处处涌动着决胜脱贫摘帽的热浪。
这个秋天,注定是一个收获满满的季节。在长安镇双杨村,脱贫户李金从喜笑颜开,正准备举办庖汤宴,村里把庖汤宴做成了民俗文化扶贫项目,一场庖汤宴,让一头猪卖出了牛的价钱。他的干劲越来越大,这几年又是种绞股蓝,又是养猪,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呢。八仙镇花园岭村,又迎来了一件喜事——村上的集体经济分红了!34户贫困户都得到了红利,丰收的喜悦挂在脸上。正阳镇泗水坪村,下肢瘫痪的贫困户郑远志正忙着编笤帚,每年能挣5000元,靠坐在轮椅上编制幸福路,被评为全省脱贫攻坚奋进个人,他乐观向上的事迹登上了《人民日报》,受到全国人民瞩目。广佛镇柳林子村,聋哑夫妻程良兵与陈梅忙着晾晒黄灿灿的烟叶,他们的勤劳苦干让土地长出“黄金叶”,一年收入10余万元。这一幅幅奋斗不息的生动画面,一张张阳光般的笑脸,见证了平利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每一个家庭生活变好的背后,都谱写着一曲脱贫攻坚的时代凯歌。
抚今思昔,我最大的收获就是看到了贫困群众一张张灿烂的笑容。脱贫攻坚的目标是让贫困群众满意,扶贫路上最美的风景是贫困群众的笑脸。在践行初心的道路上,虽然荆棘丛生、一路坎坷,但相比沿途的美景,这些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
漫漫扶贫路,悠悠为民心。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的这几年,我带领全县干部群众一起栉风沐雨、苦干真干,一起爬坡过坎、攻坚克难,一起迎接挑战、经受考验。所幸的是经过这几年的洗礼和磨练,平利塑造出了知感恩、能奋斗的群众,淬炼出了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攻坚、特别能创优的党员干部。每每想到这些,我的心里就会感受到这片土地蕴含的无限生机与希望。
不忘初心迈征程,牢记使命再出发,脱贫攻坚,一头连着贫困群众的安危冷暖,一头连着伟大复兴的民族梦想,脱贫攻坚之路,就是我践行初心、勇担使命的道路,这条路固然任重道远,但只要以实干践行初心,用担当承载使命,必将赢得脱贫攻坚战的最终胜利,也必将为平利迎来更加出彩的明天。
-- END --
来源:中国扶贫编辑:纪海涛 / 审稿:王运宝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