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发声:防控防的是病毒不是百姓,堵截式的粗暴防控绝不可取!
1月22日晚,央视新闻客户端发表评论文章《热评丨疫情防控不搞“一刀切” 精细防控过好佳节》。
文章表示,每一个归乡的脚步都值得善待,每一个防守的身影都值得尊敬。我们应该确立两个社会共识,一是防控确实不能松懈,基层工作人员确实不易,需要理解与关爱;二是防控防的是病毒、不是百姓,堵截式的粗暴防控绝不可取。
全文如下:
“春节临近,人员开始返乡,对于来自不同风险区域的返乡群众,各地要分类、分区精准落实防控措施,防止政策执行简单化、一刀切,防止层层加码。”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1月22日就节日期间疫情防控工作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再次对“一刀切”现象做出了“严禁”的明确要求。
疫情防控因为节日人员流动加大而有了新的挑战,对此我们应该确立两个社会共识,一是防控确实不能松懈,基层工作人员确实不易,需要理解与关爱;二是防控防的是病毒、不是百姓,堵截式的粗暴防控绝不可取。
目前,我国疫情形势总体平稳,此前发生的多起本土聚集性疫情呈现向好的态势,这与基层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密切相关。从过去两年经验看,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通过建在家门口的村(居)民委员会,把群众及时组织动员起来,筑牢社区防控人民防线,是防止疫情向社区扩散的有效办法。也由此可知,常态化防控这场持久战,需要政府、社会和居民群众共同朝着一个方向持续付出努力。
所以,当某县长说出“不听劝阻,恶意返乡”等言论时,立即引发了巨大的舆论争议,而河南鹿邑县疾控中心流调组工作人员创作的一段温情幽默方言版“返乡提示打油诗”,则收获了许多网友点赞“你咋恁懂漂泊的心”。老乡们有像蒲公英一样奉献四方的精神,基层流调人员有筛查“返乡大军”的艰辛,双方本就目标一致,学会换位思考、懂得互相理解,多么可贵!
“虽然听到乡音更想回家了,但为支持防疫工作,还是退掉了车票。”——这位河南网友的行为足以说明,善意的沟通与讲情论理,常能得到百姓善意的回应。常态化防控最关键的就是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无论是就地过年,还是返乡过节,都需要懂科学、讲法治、有人情味儿的工作,来赢得民心,来确保安全。
每一个归乡的脚步都值得善待,每一个防守的身影都值得尊敬。春节的到来对各地的基层治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考验,欢迎精细有温度的防守,拒绝简单粗暴的层层加码,只要政府、部门、社会、个人“四方责任”都得到扎实有效的落实,我们就能凝聚起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磅礴力量,共度一个美满佳节。
新华社评“恶意返乡”:粗暴防控绝不可取
近日,某县领导干部对有关中高风险地区返乡人员“先隔离再拘留”“恶意返乡”等言论引起舆论关注。春节将至,基层干部既要做好防疫,又要做好节日期间千头万绪的服务工作,殊为不易。疫情防控本就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搞“一刀切”“层层加码”,要“懂防控”,更要“懂民心”。
春节假期是防疫关键节点,疫情防控不能松懈。涉及群众的问题,要准确把握群众心态和情绪,粗暴防控绝不可取。如果缺乏科学防控、精准防控的能力,误把堵截当防控,势必产生相反的作用效果,防控未见得收获实效,还容易引起群众负面情绪。
决策者要与群众有共情之心,执行者要先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群众就地过年,要主动做好服务,让群众暖在身边;群众返乡过节,要普及好防疫知识政策、解忧解难,点亮群众回乡的路。唯有如此,才能聚民心顺民意,齐心协力把防疫工作做好做实。
防控疫情也是一场重要的法治实践,对防疫中的违法行为一定要严格尺度、依法处理,引导全体人民遵守法律,有问题靠法律解决。对于符合法律规定、国家防疫政策的返乡行为,不能冠以“恶意”一罚了之。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措施出台、实施前要做好合规性评估,真正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在基层树立好法治政府的形象,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疫情防控当然要不折不扣坚决推进,但要有思路、讲方法,防控精准、秉持科学。擅自定义风险地区,或是擅自延长隔离观察时间,或直接规定“某地的一律不接待”……层层加码容易,层层将难题“解码”不易。越是遇到复杂情况,越是要靠“科学”和“法治”做好评判。对于依照科学做出的防疫决策,只要符合法律和程序,各地都要给予支持和保护。
节日期间的疫情防控是一场大考。广大基层干部已经在这场大考中考出了实干风格、彰显了为民情怀。坚持懂民心、懂法治、懂科学,就能把疫情防控工作做得精准、扎实,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过一个安定、祥和、平安的虎年春节。
-- END --
编辑:纪海涛 / 审稿:王运宝
1、精彩!“80后”女区长就职讲话:把“我”字看小、把“权”字看清、把“民”字放大2、刚刚,又打“虎”!3、省委书记提要求后,蚌埠市委常委会开会交流至深夜!4、郑州市委书记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