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大主席帮忙倒水、副局长修改文档,这些干部为何非要在上海企业坐冷板凳?

决策杂志 2022-03-15
安徽芜湖干部何明晖在上海企业结结实实坐了大半个月的冷板凳。
“到公司第一天,安排我们参加了工作例会,但之后的例会很少喊我们参加,具体工作也没有安排。”尽管已经过去了4个月,但何明晖说起这段经历时依然颇为尴尬。
2021年10月,芜湖市选派首批100名优秀的年轻干部赴上海、深圳等地企业开展百日实训,其中在上海的参训干部有79名,何明晖是其中之一。
此前,何明晖在芜湖南陵县政府部门已经工作了近20年,曾担任分管经济的副镇长,百日实训出发时,他的职务是南陵县三里镇人大主席。
但是,这些职务和工作经历并没有给何明晖在上海的工作带来什么便利。刚到上海的第一天,他还吃过一次“闭门羹”,因为与此前联系的接收公司沟通出现问题,他不得不临时调整了实训单位。

01跳出“舒适区”
怎样才能不坐冷板凳?何明晖想出一招——倒水。看到有客商走进会议室,何明晖立刻过去倒水,倒好水,不主动离开,而是摊开本子,在后排找个空座坐下,边听边记录。靠着这一招,他很快了解了公司的业务、混熟了人头,找到了工作的突破口。
在何明晖给客商倒水的时候,芜湖市水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良正在给同事修改文档格式。陈良是赴沪百日实训上海组组长、临时党支部书记,但在他实训的物联网公司,这些职务用处不大。为了打破坐冷板凳的尴尬,陈良主动帮忙调整文档格式,让公司报送给政府的材料更符合要求。
初到上海企业,这些长期在政府机关工作的芜湖干部不得不转变心态。在工作汇报中,何明晖写道:面对陌生环境,面对企业顾虑,小组学员都不同程度坐过冷板凳,但大家都能及时调整状态,跑个腿、打个杂,从小事做起,从细节融入,逐步打开了工作局面。
坐冷板凳是芜湖干部在百日实训过程中遇到的一个普遍问题,而破解尴尬、迅速打开工作局面正是这些干部需要完成的第一个作业。从实训效果来看,很多干部在100天的实训中大多经历了一个从惴惴不安、不知所措到熟门熟路的过程。
换个角度看,这种实训方式也在倒逼干部跳出舒适区。在百日实训动员会上,芜湖市领导就提出,外出实训就是要在比学赶超的过程中,培养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打法,组织干部“走出去”,就是让大家开阔思路、拓宽视野,打破思维定式,破除路径依赖,不断补齐能力素质上的短板,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新要求。
曾有人称,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安徽从长三角的“旁听生、插班生”转变为“正式生”。成为“正式生”的安徽追赶势头强劲,去年以来,安徽以前所未有的规模选派干部到沪苏浙跟班学习,学习的地点不限于政府部门,也包括产业园区和有关企业,要求干部全方位、近距离、沉浸式感受前沿地区的发展脉动。
在安徽省级层面之下,安徽的各个城市都动了起来。以芜湖为例,计划在5年内,每年选派200名优秀年轻干部到沪苏浙粤等先发地区开展百日实训专项行动。首批参训干部与以往跟班学习干部相比,更年轻,学历、职务层次更高,且都是业务骨干,平均年龄为34岁,一半以上为“90后”。
上周末,芜湖第二批百日实训队伍也已出发,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大棋局中,这样的跟班学习、百日实训,只是一个起点。
实训学员在宿舍头脑风暴
02
坐地铁也能学
在上海参加百日实训时,芜湖市发改委战略规划和法规科科长郭甄住在徐汇区漕宝路附近,工作地点在闵行区的漕河泾工业开发区浦江高科技园内,每天上班,他需要换乘3趟地铁,再搭一趟公交车,通勤时间长达一个半小时。而在芜湖,他的通勤时间只需要20分钟。
通勤时间大大延长,对于普通上班族来说实在不算一个好消息,郭甄却在其中咂摸出一些趣味:“虽然需要多次换乘,但是我发现公交车和地铁之间换乘很方便,出地铁站就是公交站,路线规划很合理。只要我算好时间,就不会迟到。”在上海实训100天后,郭甄已经和其他上班族一样,对上班线路熟稔于心。不同的是,在换乘时,郭甄联想到芜湖新开通的两条轨道交通,有的站点和公交车衔接很顺畅,有些则还有改进空间。
在上下班路上,芜湖市监局办公室主任程锐也有一些新发现:路上的一块地砖破了,很快就会有巡查的网格员过来拍照,等他下一次路过时,地砖已经被换成新的了;公交站牌每天有人清洗,哪怕只沾到了一点脏东西,第二天肯定就会被清洗干净;随处可见穿着绿马甲的志愿者,像关心自家院落一样关注着城市的点点滴滴;中午散步时,他看到徐汇滨江设有驿站,市民可以在这里喝水、休息,还可以借到充电宝、雨伞……程锐掰着手指,说着他的这些发现。对于上海的点滴变化,这些芜湖干部的眼光更加敏锐。
在实训的产业孵化器,何明晖看到,前来对接洽谈的很多是行业核心的企业和全国一流的高校院所,“有不少是复旦、交大的教授”;小组在黄浦区参加一个普通的志愿者活动,都能遇到国内知名的反诈宣传“网红”陈警官,还主动要求和他们合影。“在我们这里,能请到复旦、交大的专家学者,不得了了,县领导肯定要亲自陪同。”何明晖感叹,上海资源密度大、平台层级高,可以接触到更优秀的人士、更先进的理念、更前沿的资讯、拥有干事创业的更多可能性。“虽然芜湖不可能复制上海的这些资源优势,但是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平台思维,这是一种整体、系统的格局。”何明晖有了这样的感悟。
“这就是沉浸式学习,只要用心学,在上海一定能够学到实实在在的东西。”芜湖市委组织部的相关人员这样说。在采访中,记者不断听到“沉浸式”这个词,在百日实训动员会上,芜湖市相关领导号召芜湖干部要勇担职责使命,全方位、深层次、沉浸式学习先发地区谋事干事的创新打法。这样的学习方式,与以往的蜻蜓点水式的短期考察不太一样,更需要学习者主动观察、深度思考。
在这样的学习中,大家对于城市营商环境的感触最多。根据芜湖市委组织部提供的数据,截至目前,各实训小组共提出意见、建议95条,其中关于优化营商环境最多,达到34条。程锐一人就提出了12条建议。
在与公司市场部的同事混熟后,程锐主动提出,可以代办一些公司业务,比如到附近的徐汇区行政服务中心取个证件。看起来只是跑腿的杂事,但程锐想借着这个机会实地体验上海的营商环境。“上海办事大厅是开放式的,办事像去超市采购一样,不像我们这边还是柜台式的。”程锐观察得很细致,他还看到,大厅里有很多志愿者主动导办,有任何疑问,这些来自高校的志愿者就可以帮忙解答。
在与志愿者的沟通中,程锐了解到上海已经实现了“数据找人”,依托大数据分析,利用电话、短信、微信、电子税务局等渠道点对点向企业精准推送优惠政策。针对这一点观察,程锐建议芜湖应深入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实现政务服务由“基于材料审批”向“基于数据审批”转变、由“分散”向“集中”转变、由“人找服务”向“服务找人”转变。
光观察还不够,何明晖和组员们做了一次实验,同时在网上向上海“随申办”和芜湖“皖事通”提交跨省挂失身份证的申请,为了增加实验难度,他故意漏填了关键信息。比较结果显示:上午提出申请,中午上海的回复电话就来了,并告知因为漏填信息,所以无法办理,这略快于下午芜湖发来的信息。
不过,芜湖也有“胜出”的时候。在杨浦区行政服务中心,何明晖了解到上海证照的办理时间是一天,而芜湖提出“4小时出证”。看起来芜湖更胜一筹,但当何明晖将这个对比结果告诉上海的同事时,上海同事说“上海加急也可以4小时出证”,只是淡淡一句,“让我感受到上海人对城市发展的认同感。”何明晖也联想到了营商环境,“我们在外面讲芜湖有多好,欢迎大家到芜湖来,不如芜湖企业家、芜湖老百姓讲一句好话,这就是对一座城市的认同感。”
实训学员考察楼宇党建中心,左二为陈良
03
实训效果显现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经济,你拿什么发展?”“乡村振兴需要农民具备文化素养,一切美好的愿景没有文化支撑,都不可能实现的。”“上海浦东南汇地区的8424西瓜带来的乡村产业,正是乡村产业振兴的真实写照和典型案例。”……
在百日实训期间,何明晖所在的南陵小组组织了辩论会,小组10人分成正反两方针锋相对、各抒己见,辩题是“乡村更需要产业振兴还是文化振兴”。这次辩论会与小组成员在上海革新村的一次考察有关,考察时大家发现,革新村文旅产业发展得很好,反观南陵县的乡村旅游,更多是以文化产品来吸引游客。返回途中,大家已经就乡村振兴的话题争论不休,何明晖拍板,既然要争论,索性办一场辩论会,在思维的交流和碰撞中,可以总结上海先发地区乡村振兴工作的理念和经验,也有助于明确推进南陵县乡村振兴工作的方法和路径。
这种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也发生在芜湖干部之间,更发生在对外的交流中。临行时,郭甄加印了两盒名片,到上海后,他通过实训公司、驻沪联络处、老乡会、同学圈广发名片、广交朋友。在“朋友的朋友”介绍下,他“打入”了张江的程序员圈子,发现这个圈子的分布方式是围绕张江,通过地铁向外辐射。一旦出现了合适的项目,这些软件人才可以迅速聚拢起来进行项目攻关。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到,张江对于这些人才有着无可替代的吸引力。
此前,郭甄也参与起草过芜湖的一些人才政策,经过这次考察,他对人才政策有了不一样的感悟:“政策应该更精准一些,根据芜湖的特色,在人才招引时要与大城市有错位和互补。”
这一认识也可以延伸到产业发展领域。前不久,芜湖和松江区合作建设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芜湖产业创新中心,由芜湖通过购地自建模式建成集产业孵化、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等为一体的创新平台,建成后,该中心将成为芜湖在上海飞地体系的中心节点。苏浙很多地区早就在上海建了飞地园区,芜湖如何找到合适的发展路径?为了找到这个答案,郭甄所在小组在上海先后考察了6个园区,并撰写了调研报告。
“鉴于‘人才圈’沿轨道交通线向外由远及近‘势力’逐步递减的趋势,同时借鉴兄弟省市飞地建设模式,建议加快构建‘1+N’的飞地体系。”郭甄在报告中这样写道,他所说的“1+N”飞地体系中的“1”即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芜湖产业创新中心,“N”即围绕芜湖今后一段时间产业发展方向,报告建议依托“皖籍”沪企,综合运用市场化手段,打造多维度、体系化、专业化在沪飞地“桥头堡”“前哨站”“储备库”。
“对接长三角,我觉得至少要拿出50%的精力做好自己,做好自己的特色产业,和其他城市的产业形成互补,这样才能在区域合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训归来,长期在发改委工作的郭甄对于芜湖的产业发展有了进一步认识。

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外出实训是需要投入成本的。在上海,每位实训干部的食宿、交通等费用由芜湖方面承担,平均每人的支出成本在五六万元。但从培养人才的角度来看,实训正为芜湖打造一支懂产业、懂经济、会招商、会服务的干部队伍,这也为加快打造省域副中心、建设人民城市提供强大干部储备和人才保障。


虽然实训只有短短100天,效果已经显现。
在芜湖南陵县,记者正巧赶上了第一批百日实训南陵小组意见建议领办会,包括县投资促进中心、经济开发区、经信委、人才办、乡村振兴局等十多个部门的负责人济济一堂,对比实训小组筛选出的30条意见、建议,逐一谈想法、抓落实。
第一批百日实训南陵小组意见建议领办会上,何明晖(右一)发言
而由湾沚组提出的充分利用“边角料”空地,因地制宜建设口袋公园的建议,已经在芜湖成为现实。第一批百日实训结束了,但这些实训干部的学习成果正像涟漪一样层层扩散。
还有一些效果更直观。在实训期间,程锐陪同上海的一家公司赴芜湖考察,考察结束,公司总经理在朋友圈里发了一条信息:“第一次来芜湖,印象非常深刻!除了地理位置优越外,人也非常高效务实,与公司的风格匹配,期待公司在安徽有所作为。”

-- END --


来源:解放日报

编辑:赵晨 / 审稿:王运宝
转载请注明来源



大家都在读
1、凭什么是安徽?2、今天的中央深改委会议,信息量很大!
3、两位省部级领导新职务明确4、中央决定,两家央企同日调整总经理



点亮“在看”,你最好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