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安徽省委刊发署名文章
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
中共安徽省委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特别是基于我国比较优势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谋划。安徽既是长三角的一员,又是中部省份,要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找准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位置和比较优势,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加快建设经济强、格局新、环境优、活力足、百姓富的现代化美好安徽。
一、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打造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应用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是确保国内大循环畅通、塑造我国在国际大循环中新优势的关键。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成为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面对“慢进是退、不进更是退”的区域竞争态势,安徽坚持以基础研究引领应用研究,以应用研究倒逼基础研究,加快科技创新攻坚力量和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为安徽实现跨越发展增动能,为国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作贡献。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加强基础研究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是从未知到已知、从不确定性到确定性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要丢掉幻想,正视现实,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安徽拥有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大科学装置数量居全国前列,涌现出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和“祖冲之号”等一批原创性科技成果,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8位。要充分发挥重大科创平台对高端人才的吸附作用、对科研机构的聚合作用、对重大科技攻关的组织作用,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按照短、中、长期结合的思路,每年实施100项左右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在战略必争领域、产业前沿领域布局与国际接轨的一流新型研发机构,努力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中发挥更大作用。
产业化是实现科技成果经济效用最大化的关键举措。科技创新绝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研究,必须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而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融合,最重要的是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2021年,安徽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45.7%,8项制造业揭榜攻关项目打破国外垄断,动态存储芯片、陶铝新材料、超薄玻璃等领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实现并跑领跑。要坚持以需求为牵引、产业化为目的、企业为主体抓科技创新,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完善“企业出题、能者解题、市场阅卷”的科研项目立项和实施方式,实现“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协同联动,助力企业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2022年8月12日,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研制的国家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实现了重大突破,刷新了同类型磁体的世界纪录,成为目前全球范围内可支持科学研究的最高稳态磁场。图为国家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 安徽省委宣传部供图 张正朋/摄
创新活力源于优良的创新生态。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是营造创新生态的源头活水,人才是创新发展的战略资源。安徽坚持“创新不问出身,英雄不问出处”,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实行“揭榜挂帅”、“定向委托”等制度,探索首席科学家、经费包干制、编制周转池、科技大市场等改革,给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让人才更加专注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推动更多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针对科技成果“墙内开花墙外香”等薄弱环节,健全前沿科技研发“沿途下蛋”机制,育强创新主体和转化主体,强化中试孵化、对接交易、科技金融支撑,设立总规模不低于2000亿元的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体系,建立省科技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推动银行保险业机构组建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努力把更多创新成果就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推动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是稳固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增强在国际大循环中带动能力的迫切需要。经济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畅通循环的关键在于改善供给质量,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供需良性互动。安徽坚持系统思维,把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启动实施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行动计划,进一步明晰各产业的目标、路径、举措,着力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
实施一产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增加农民收入“两强一增”行动计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乡经济循环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方面,也是确保国内国际两个循环比例关系健康的关键因素。安徽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2021年粮食产量817.5亿斤,居全国第四,实现“十八连丰”,今年夏粮生产实现面积、单产、总产、效益“四增”。安徽作为农业大省,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抓好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推动农业由“大”到“强”转变。统筹“质量+技术”,大力支持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同步启动建设10个千亿级绿色食品全产业链,开展良种等重大科研攻关,持续提升农业气象灾害防控和动植物疫病防治能力。统筹“研发+应用”,抓好农机装备研发制造,推行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不断提高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统筹“改革+发展”,完善联农带农富农利益机制,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发展各具特色的现代乡村富农产业,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实施二产“提质扩量增效”行动计划。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指出,要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安徽制造业具有较好基础,目前制造业增加值已超1万亿元,产值超千亿的工业行业达14个,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达4个。在系统梳理重点行业产业链供应链的基础上,安徽聚焦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风险点,逐一编制产业链图谱和招商引资路线图,建立由省级领导牵头负责的专班推进机制,打造空间上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供应链集约高效的产业链集群。围绕“提质”,开展优质企业引育、优势产业壮大、产学研协同创新、数字赋能、绿色发展等行动,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特别是产业链中起到卡位作用的企业、隐形冠军企业,构建“头部企业+中小企业”生态圈。围绕“扩量”,今后5年聚焦“4116”目标,加快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新材料4个万亿级产业,加快建设智能家电、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10个超千亿级产业,加快培育10户超千亿企业、60户超百亿企业。围绕“增效”,发挥“亩均论英雄”改革和土地容积率指标对开发园区、城镇建设的牵引倒逼作用,鼓励传统产业“零增地”技改,依法依规快速处置零散工业区块、僵尸企业,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实施三产“锻长补短”行动计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国内市场主导经济循环的特征会更加明显,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会不断释放。服务业点多面广,贯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全过程,是挖掘内需潜力的重要抓手。安徽是全国贸易和消费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以合肥为圆心、500公里为半径的区域,覆盖了全国近30%的人口、近35%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近40%的消费市场。今年上半年,安徽服务业增加值增长2.1%。要深耕内贸市场,积极发展文化旅游、金融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科技服务等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做大消费市场,促进线上线下消费深度融合,推动新能源汽车消费、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组织安徽人游安徽、百县名小吃评选等活动,打造县乡消费、数字消费、文旅体育消费等新增长点。
三、扎实推进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这就要求我们科学认识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系,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安徽立足全国发展大局,遵循市场规律、善用资本力量、加强系统集成,强力推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全方位扩大开放,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等自由流动,不断拓展发展空间。
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各地都搞自我小循环。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不能搞“小而全”,更不能以“内循环”的名义搞地区封锁,而是要依靠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扫除阻碍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的制度、观念和利益羁绊,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创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环境。安徽把市场主体需求作为第一信号,出台《关于创建一流营商环境的意见》,以改进工作作风为突破口,为民办实事、为企优环境。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全面落实营商环境“十做到”、“十严禁”正负面清单,开展“一屏通办”改革,建立政策优惠“免申即享”机制,最大限度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间,把方便留给群众和企业。针对受疫情冲击、成本上涨、能耗“双控”、产业链供应链不畅等因素影响的企业困难问题,启动实施“新春访万企、助力解难题”、“优环境、稳经济”活动,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让企业感受到温暖和贴心。截至今年6月底,共收集企业反映问题3.7万个,解决3.6万个;排查涉企历史遗留问题1006个,95.4%的问题已解决。
狠抓重大项目建设,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没有大项目好项目,就没有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后劲。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谋项目、抓项目,眼睛不能光盯着周边,思维不能局限在局部,而是要树立全国眼光、全球视野,更好争取开放发展中的战略主动。安徽把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把招商范围扩大到国内重点地区、扩大到世界500强,更加注重资金流、信息流的高效流动,用重大项目增量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经济结构。今年上半年,安徽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2040个、同比增加723个,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6%。要千方百计发挥投资拉动作用,实行投资“赛马”激励机制,每季度初组织实施重大项目开工,每季度末召开省辖市季度工作会,灵活采取云洽谈云签约等方式促成合作,用最快的速度让最好的项目获得最优的资源要素,确保大项目好项目发现得到、招引得来。
打造重大开放平台,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同全球很多国家的产业关联和相互依赖程度都比较高,内外需市场本身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与先发地区相比,安徽还存在开放型经济总量不大、开放平台承载力不强、开放便利化程度不高等短板,但差距也是空间、潜力。今年上半年,安徽进出口总额增长13.7%,比全国高4.3个百分点。要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化沪苏浙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更好地借船出海、借梯登高。大力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开展自由贸易试验区专项推进、外贸主体培育壮大等具体行动,深化通关便利化改革,强化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海关特殊监管区等平台功能,提升合肥等中欧班列功能和覆盖面,持续办好世界制造业大会,加大全球主要贸易伙伴的海外仓布局,提升安徽开放平台能级。把握好开放和安全的关系,构筑与高水平开放相匹配的监管和风险防控体系,织密织牢开放安全网,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四、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关键联结点。这一重要论述,阐明了保障改善民生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逻辑,为我们推动发展实践指明了方向、划定了路径。安徽要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力解决好老百姓急难愁盼问题,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问题导向,办好民生大事和关键小事。民生问题无小事,群众反映的每一件琐碎小事,都是他们碰到的实实在在的大事。当前,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逐步从“有没有”向“好不好”、“优不优”升级。安徽聚焦解决供需矛盾突出、群众反映强烈、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全面实施就业促进行动、“新徽菜 名徽厨”行动、老年助餐服务行动、安心托幼行动等10项暖民心行动,把政府“干的事”精准对接群众“盼的事”,把保障改善民生和扩大内需有机结合起来,加快补齐民生领域短板,让群众在一件件民生实事中看到变化、见到成效、得到实惠。落实五级书记接访制度,实施“党建+信访”、“清单+闭环”、“倒查+问责”、“专项整治+系统治理”工作机制,对接访下访和阅批的信访事项,做到“新官必须理旧账”、“谁接访阅批、谁包案落实”,推动解决陈年积案和群众反映集中的突出问题,做到接访不走过场、写信真管用。
坚持效果导向,以更大力度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2021年,安徽森林覆盖率超过30%;细颗粒物浓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等指标均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系统谋划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扎实推进巢湖综合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加快建设长江、淮河、江淮运河、新安江生态廊道和皖南、皖西生态屏障,深化新安江流域跨省生态补偿机制、林长制改革,持续抓好长江十年禁渔,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五、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安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牢牢守住安全发展这条底线,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也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经济、科技、社会等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一旦处置不当,普通的、孤立的发展问题、工作问题就可能演变成政治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抓细抓早抓实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各项工作,既防“黑天鹅”又防“灰犀牛”,营造安全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
筑牢常态化疫情防控防线。防住疫情是硬道理,尽早清零是硬标准。今年以来,安徽一些地方出现散发疫情后,省、市、县三级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有力有序组织开展流调溯源、密接排查、核酸检测、转运隔离、社区防控、医疗救治等处置工作,争分夺秒、尽锐出战,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社会面清零。要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突出“四早”要求,压实“四方责任”,坚决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看不见风险是最大的风险,看到风险不去处置是更大的风险。对经济社会各领域面临的具体风险,要增强预见性和主动性,提前制定应对预案,尽可能将其消除在萌芽状态。今年以来,安徽对政治、经济、对外工作、自然灾害、安全生产等23个重点方面安全风险隐患化解工作进行系统研究,形成重点方面风险防范化解工作责任清单,实施清单化、闭环式管理,一竿子插到底,推动各项措施落地见效。要深入研究部署重大风险防范化解工作,建立完善梳理排查、信息报送、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等机制,扎实开展模拟推演和实战演练,努力把风险减小到最低程度,把问题解决在未发之时,确保全省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加强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公共安全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需求,任何一个环节没能做到“万无一失”,就有可能导致“一失万无”。安徽扎实开展“守护平安”行动,常态化机制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特别是强化学校、医院、商场、公共交通工具及车站等人员密集重点场所联防联控,严格落实公安武警联勤武装巡逻和“1、3、5分钟”快速响应机制,最大限度提高见警率、增强震慑力、强化管事率。基层治理体系是社会治理体系中最基础的环节,也是维护公共安全最直接、最有效的治理层级。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依托市域、基层、网格推进矛盾风险分层次治理,构建贯通“城市大脑”和“基层细胞”的智能化管理体系,推动基层治理力量落到每个楼(门)栋、每个家庭,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来源:《求是》杂志2022年第17期编辑:赵晨 / 审稿:王运宝
1、国务院最新部署:再派一批工作组,赴若干省份推动政策落实2、首个5万亿级“城市”呼之欲出,谁是下一个?3、安徽省纪委监委最新通报!4、“85后”清华博士李一飞,任桂林市政府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