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央媒发声:这种行为,加重基层负担!

决策杂志 2023-08-26

有的上级单位借调人员接近甚至超过在编人数,有的基层单位在岗人员竟少于被借调人数。


近日,新华社微信公众号发文指出,近年来,违规借调、过度借调等现象屡禁不止,有的地方常常陷入“清理-反弹-再清理”的怪圈,让一些乡镇等基层单位不堪重负、苦不堪言,成为变相加重基层负担的一大源头。


文章表示,有关部门更应设置边线、划出红线,让合理借调有章可循,让违规借调望而却步。


全文如下,一起来看。

这种行为,加重基层负担!

记者:文渊阁


近日在基层调研时了解到,有的上级单位借调人员接近甚至超过在编人数,有的基层单位在岗人员竟少于被借调人数。此前,有某地级市的组织部门披露,全市一次性清退借调干部1400多人,其中市县两级部门从乡镇借调的干部就有600多名。


近年来,违规借调、过度借调等现象屡禁不止,有的地方常常陷入“清理-反弹-再清理”的怪圈,让一些乡镇等基层单位不堪重负、苦不堪言,成为变相加重基层负担的一大源头。


借调是指机关事业单位根据工作需要,将下属单位人员暂时调到本部门工作的一种方式。毋庸置疑,这一做法的初衷是好的,促进干部交流培养,提高一些专项工作、战役性任务的推进效率。对于借调干部而言,则可以开拓眼界、提升能力,更好对接上级工作。


然而,作为权宜之策,借调本应秉持“有事才借,无事即返”的原则,一些单位和部门却将“短期借调”异化为“长期占有”。

采访中发现,违规借调、过度借调对基层造成的负担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才流失,二是财政负担。被借调的基层干部,多为单位业务骨干,一旦被上级部门“掐尖”借调,对基层工作安排往往造成困扰,一些留守干部甚至工作任务翻番、工作压力倍增;而为应对“人少事多”的局面,有的基层单位只能通过招收临聘人员解决,这又意味着基层单位不得不同时承担被借调人员和临聘人员的双重用工成本,让本就捉襟见肘的基层财政雪上加霜。


表面上看起来,上级部门是最大的获益者,实则不然。凡事过犹不及,过度借调对借调单位也可能带来诸多不利影响,甚至出现原有的少数工作人员热衷于当“甩手掌柜”和“二传手”的现象,既不利于干部队伍能力培养,也影响了单位风气。如果任由违规借调、过度借调现象滋长,对党风、政风、社风的潜在影响也不可小觑。


遏制过度借调之风滋长,上级部门首先应以身作则,通过整治形式主义、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提高工作效率等方式解决人力不足问题,而非一味从下级单位“抽水”。而要让借调行为回归到合理区间,在根本上杜绝“清理-反弹-再清理”的整顿怪圈,既要通过健全规范管理制度,减少借调的随意性,还要通过加强监督检查和问责机制,纠正“任性借调”做法。


针对过度借调加重一些乡镇等基层负担的突出问题,有关部门更应设置边线、划出红线,让合理借调有章可循,让违规借调望而却步。



新闻链接:


中国青年报:过度借调为何总是“卷土重来”

龙之朱


“借调的比在编的多”,尽管这实际上是很多地方一直存在的现象,但一经披露,仍引发舆论广泛关注。不少人担忧,长此以往,基层的日常工作不仅会受到影响,人心也会出现浮动,而扎根基层、建功立业更是无从谈起。


印象中,一些地方每隔一阵儿都会清理借调人员,但过不了多久,各式各样的借调人员又会以各式各样的理由“卷土重来”。过度借调枝枝蔓蔓,成为难以根治的顽疾,原因是多方面的。对上级机关来说,既能通过借调找来源源不断的劳动力,又不用负担“人头费”,何乐而不为?对基层单位来说,把自己的人借出去,能够熟络与上级机关的关系,也不难接受。而对借调者本人来说,到上级单位“开开眼界”,又何尝不是一次拓展人脉、锻炼能力的机会?


多方合力之下,过度借调之风自然很难遏止。本来,作为一种上下沟通交流的渠道,适度的借调确实有助于互相加深认知,但这种行为一旦被赋予另外的利益考量和权力竞逐,借调乱象也就愈演愈烈了。


必须看到,过度借调看似各方都有收益,也都满意,但最终受损的,却是社会的公共利益。比如,上面不出“人头费”,那只能是基层出,这无疑会加重基层负担;上下级之间的非工作交流日趋频密,也会增加额外支出;此外,大量借人也会滋生新的治理问题。


特别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命题下,扎实推进政府自身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已经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当此之时,首先要严格依法行政,参照公务员法中关于调任、转任和挂职锻炼等相关规定,明确借调行为中各方的权利、义务,并制定相应的程序。什么情况下需要借调?借调需要履行什么样的手续?借调人员的薪酬谁来支付?这些都应该有规可循。


谁用人谁花钱,这本是颠扑不破的常识,为什么现在还存在基层花钱给上级单位用人的怪现象?政府用人要严格按程序办事,不应该单独为借调留一个口子。这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必然,也是协调各方权责的必然。


此外,还应该从根本上科学施策,合理核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员编制,并动态调整。一旦确定了,就不要轻易改动,更不能利用手中的权力随意向基层单位借人。


这就要求各级机关单位都要以事设岗、以岗定人、人岗相适。如果动辄以所谓的专项行动、专班工作为由随意调人,或者临时性工作虽然办完了,但人却“沉淀”下来,不仅会损害机构设置的权威性与科学性,也会造成人员臃肿、事项不清。


每一个岗位、每一项工作均应纳入相应的事和岗里面,如果凭空滋生出很多杂事,并让借调来的很多人去做,就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表现。答好全面深化改革这道题,就要以刀刃向内的自觉、刮骨疗毒的勇气、人民至上的理念,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步伐。


北京日报:过度借调抽空基层?如何避免干部交流跑偏

鲍南


在各级单位,借调现象普遍存在,但媒体调查发现,一些地方违规借调、过度借调、借而不调、借而不归等问题突出,甚至出现有的单位在岗人员少于被借调人员的怪事。


借调是一种灵活的人才交流方式。一般来说,平台越高、锻炼机会越多,相应工作标准和要求也越高,干部通过借调到上级单位锻炼培养,能增长见识、拓展视野、提升技能。然而,工资、福利、编制毕竟还都在原单位,借调单位不承担人力成本,还不用考虑借调人员下一步晋升任职问题,很容易催生“不借白不借”的冲动。有的把借调干部看成“拉人做事”,从事日常岗位性、打杂式工作,本单位人员当起“甩手掌柜”;有的随意扩大借调人员范围,驻村干部、学校老师、国企工作人员等都被借调,原单位工作节奏被打乱;还有的借调不看本事看关系,名义上为“借”、实际上为“调”,滋生腐败,带来权力寻租……如此种种,饱受诟病。


借调失序失范导致人事关系混乱,对党风、政风的潜在影响不可小觑。但就现实来看,杜绝违规借调却并不容易。一方面,上级单位向下级单位“借”,下级单位显然不敢说“不”;另一方面,基层事务庞杂繁复,出于工作压力、收入水平、晋升空间等原因,一些年轻人也更倾向于通过借调去更大舞台展示自己。如此一来,违规借调、过度借调虽然“两头难”,但又常常交织着各方复杂心态,常常陷入“清理-反弹-再清理”的怪圈。


借调的诸多弊病,说到底是这一干部流动方式在制度上弹性空间太大,导致监管系统免疫力下降。一方面,需要借鉴调任、转任和挂职锻炼在《公务员法》中的规定,对借调行为中各方的权利、义务、程序等做出详细规定,让借调有法可依、有理有据,减少干部借调的随意性。另一方面,要继续完善编制管理工作。科学动态核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员编制结构,以事设岗、以岗定人、能进能出,以求人岗相适,减少通过借调补充人力的需求。有了制度“药引”,还要开出“监管”药方。只要是借调,该申请申请,该备案备案,把程序摆在明面上,严肃人事调动纪律,变“领导说了算”为“制度定了算”。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形成风清气正、管理规范、权责清晰、科学高效的干部流动局面,才能让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最大作用。


-- END --


来源:决策杂志综合

编辑:纪海涛 / 审稿:王运宝

转载请注明来源





大家都在读
1、市纪委书记与青年干部座谈:我们在使用干部时,更多的是关注哪个岗位更适合哪个人,千万不要认为在哪个部门就怎么样2、曹淑敏履新3、事关中央部署!副国级领导离京南下,有何深意?4、曾获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她履新县委书记



点亮“在看”,你最好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