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推广!为什么又是浙江?
当下,全国各地正在深入学习“浦江经验”。
近日,国家信访局相关负责人在浙江浦江县宣读了《中央信访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 国家信访局关于学习推广“浦江经验”的通知》。
什么是“浦江经验?为什么能走向全国?
一起来看。
7月21日,中央社会工作部、国家信访局与浙江省委在浦江县召开总结推广“浦江经验”深入开展领导干部接访下访经验交流会。
浙江省委书记易炼红,中央社会工作部副部长、国家信访局局长李文章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以视频会议形式召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浙江省各设区市设分会场。
在这场全国性的高规格大会上,国家信访局相关负责人宣读了《中央信访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 国家信访局关于学习推广“浦江经验”的通知》。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把浦江县作为首次下访接访群众的第一站,此后带头坚持每年下访,开创了省级领导干部下访接访的先河,“浦江经验”由此逐步形成。
从一地破题到全省实践再到全国推广,观摩这场交流会内外,可以知晓“浦江经验”何以能够走向全国。
浦江县社会治理中心大厅
一
二
三
这“四个新命题”也深刻表明,“浦江经验”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留给浙江宝贵的理论财富、实践财富和精神财富。唯有挖掘好、守护好、传承好这项经验,真心实意为群众排忧解难,真正把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做实做好做精准,方能以信访工作之为守护浙江之安、信访工作之进助力浙江之治。
新闻链接:
深刻把握“浦江经验”的治理启示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 张公望
“浦江经验”是2003年习近平同志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亲自倡导并带头下访接待群众过程中形成的好做法好经验,是为密切干群关系、广泛听取民众呼声、及时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而建立的重要制度。在“浦江经验”20周年的重要节点,全省上下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浦江经验”重要批示精神。在这一背景下,深入研究这一经验的重大治理启示,不仅对推动干部下访听民声、消民怨、解民忧具有直接意义,而且对做好调查研究、密切干群关系、提升治理能力、改进工作作风等具有深远现实意义。
沉到“矛盾窝里”开展调查研究
“浦江经验”要求干部下访,现场听取基层群众讲的实话,了解基层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诊断基层解决各类矛盾纠纷时主要的堵点。这是领导干部赴基层开展调查研究的一种具体方式,符合党中央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要求。
干部下访不同于一般的调查研究,其直接奔赴的是基层的“矛盾窝”,所了解的往往是基层群众急难愁盼的诉求,所面对的往往是基层治理中各类久拖难决的“疑难杂症”,所触及的是一些随时有可能演化成为社会对抗与矛盾冲突的社会风险点。
也正因此,“浦江经验”本身就包含了以问题为导向做好调查研究的内在要求。正如习近平同志在2003年确定拟接访县时明确指出的,“浦江信访问题多、矛盾集中,群众意见比较大,就到那里去”。
通过干部下访,熟稔基层各类矛盾的类型特点、了解各类矛盾的复杂历史成因、梳理矛盾化解过程中的体制机制难点,本身就是领导干部增进政治能力、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确保党委、政府各项重要决策符合客观实际、符合群众意愿、符合绝大多数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保障。
走进“田间地头”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浦江经验”突出强调,在基层面对面做群众工作是最管用的方法。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深入基层,走进老百姓的田间地头,与群众打成一片,这既是做好新时代人民信访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的应有之义。
在基层治理中,如果党和政府脱离群众,党群干群关系就会受到一定影响。一些领导干部要应付大量日常行政事务,工作的主要对象是政府系统内部的各个层级,这会导致干部与群众缺少有机接触与互动。久而久之,干部和群众之间容易出现隔阂,干部容易滋生官僚作风,群众对干部也缺少信任。
“浦江经验”的突出优势就在于,让领导干部走进基层,走进老百姓的田间地头,不仅能够通过解决群众各类急难愁盼问题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更重要的是,基层接访建构了一种面对面的干群互动场景,空间距离的拉近更容易收获良好的干群关系。
干部下访过程中即使面对一些短期内难以解决的深层次问题,也能够通过这种面对面的互动接触给群众一个解释,或者引导群众切换一个看问题的角度,依托于长久积淀的良好干群关系产生一种“事情未必解决,但群众依然满意”的结果。
聚到“一张桌前”会诊“疑难杂症”
“浦江经验”倡导与老百姓“坐在一条板凳上、围在一张桌子上”研究问题,这种下访方式有助于现场把脉问诊、多部门联合会诊,推动“疑难杂症”的解决。
当前基层治理中一些“疑难杂症”久拖不决,究其原因,不是基层不够重视、漠视群众利益,而是基层囿于自身行政层级限制,治理资源有限,依靠自身力量难以解决。
比如,基层一些重大民生保障项目,其资金配套需要更高层级的党委、政府来统筹保障;一些历史遗留问题需要更高层级的党委、政府来组织跨部门协商诊断;一些新生事物,政策具有模糊性,需要主要领导拍板特事特办。
“浦江经验”的一大治理优势在于,使基层一些长期积累、较难解决的深层次矛盾,能够获得一种新的跨越传统科层体制的解决渠道。各级干部下访聚到一个桌子前对基层“疑难杂症”开展一次集中会诊,能将基层一些自身难以处理的事项进行有效决策;将一些政策规定具有模糊性、需要特殊情况特殊对待的矛盾进行针对性澄清;将一些需要去跑多个部门协调才能解决的事务变成“不跑一地”。
就此而言,“浦江经验”本身就是对基层各类长期遗留矛盾的一次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与源头治理,既是新时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要求的具体体现,更是推进基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放下“身份架子”端正工作作风
下访接待群众本身就是一场对领导干部能力和水平的大考,来访群众是考官,信访案件是考题,群众满意是答案,通过这场大考有助于倒逼领导干部不断树立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的工作作风。
干部下访不仅有利于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还有利于培养干部执政为民的思想作风。
一方面,干部下访作为一项基本制度,通过配套“跟踪督办”“限期办结”“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等工作机制与责任追究机制,能够有效倒逼干部的责任意识与踏实为民的作风。
另一方面,干部下访本身也是对干部自身能力的一次检验。现场接访群众,需要干部熟悉相关政策、了解各方工作的总体推进情况,否则在答复群众时就容易出各种纰漏。
同时,接访过程中面对不同群众以及多元诉求,要求干部掌握不同的群众工作语言、了解不同人群的心理特征、驾驭多种群众工作的技巧与方法。这些无疑将倒逼领导干部改进工作作风,不断加强理论知识、政策知识学习,增强自身的业务素养和群众工作能力。
-- END --
来源:潮新闻客户端编辑:纪海涛 / 审稿:王运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