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问郎溪

决策杂志媒体智库 决策杂志 2024-05-02

以“工业强县”为主战略的县域,怎样发展文旅产业?
以“生态立县”的皖南县域,将建立什么样的“两山”转化器?
地处长三角地理中心,在全面融入中怎样打好“文化牌”?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进了安徽郎溪县,从“山这边 山那边”的发生地——凌笪镇下吴村说起。


下吴村罗市中心村航拍图。郎溪县委宣传部供图


01为什么打“文化牌”
我们第四次走进下吴村的时候,正值夕阳落山,金色晚霞洒落在伍员山茶园。坐落在山脚下的下吴村,在上世纪90年代,经济发展落后于一山之隔的江苏溧阳洑家村。
20多年来,下吴村创新思路,奋起直追,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方面敢同先进比高下。如今的下吴村,徽式民居错落有致,道路干净整洁,文化氛围浓厚,已成为省级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
28年过去了,下吴村不仅是郎溪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做好乡村文化的一个缩影。
根据全国百强县和中西部后发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工业是县域经济做大做强的支柱,郎溪同样制定了“工业强县”战略,在做大工业体量体质的同时,为什么发力“文化牌”?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跳五猖》
从资源基础上看,生态文化资源富集。
郎溪位于皖南地区,自然生态资源丰富。天目山和黄山余脉塑造了独特的山水景观,南漪湖碧波荡漾,水域面积27万亩,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全县境内10万亩茶园,被称为“中国绿茶之乡”。
同时,郎溪县文化资源丰厚,北有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跳五猖”、傩戏为代表的的吴越文化;南有以云舞为代表的徽州文化。郎溪还是“中国诗词之乡”,李白、杜牧、杨万里、张大千、范成大等人在此留下诸多诗词画作。
目前,郎溪拥有1处国家级、9处省级、10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4处,文化资源底蕴深厚。这些都为打好“文化牌”,实现资源转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发展大势看,郎溪其势已至。
郎溪与溧阳、安吉、宜兴等县(市)人文相近、地缘相亲、习俗相同。溧阳的文旅、安吉的白茶,这些兄弟县(市)都打出了自己的文化品牌。相邻县域角力,郎溪必须主动作为,乘势而上,也是“追赶江浙、争先江淮”的要求。
从发展机遇上看,多层利好叠加。
锚定“三地一区”、建设“七个强省”是安徽确定的发展战略,郎溪打好“文化牌”正契合了安徽建设繁荣兴盛的文化强省战略目标。在宣城市,正全力加快推进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响文化品牌、推动产业繁荣,让文化遗产在新时代发扬光大。这些都为郎溪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推动力。
从市场空间上来看,郎溪大有可为。
郎溪位于皖苏浙三省通衢处,1.5小时内可以通达上海、南京、杭州和合肥,是长三角的地理几何中心。2023年1—10月,共接待长三角游客361.29万次,占游客总数的90%,文化市场腹地广阔,空间潜力巨大。
但潜在的资源并不等于发展的优势,只有将政策、区位和机遇叠加在一起,才能开辟郎溪文化发展的快车道。
该怎么做?郎溪县决策层经过深入剖析后发现,县域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两位一体”的关系,文化事业可以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氛围,文化产业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动力,促进文化事业提质增效。而一个文化设施的揭牌,成为郎溪文化事业发展的标志。

郎溪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新址揭牌

02有颜值,更有福祉
2023年12月27日,郎溪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新址揭牌。截至2023年12月,全县建成中心、所、站109个,实现县、镇、村(社区)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全覆盖,郎溪走在了文明创建工作的前列。
走进这座总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的中心看到,整个中心分为文明会客厅、志愿之城、文明之城、科普之城、运动之城、文化之城、好人之城、信仰之城等“1厅7城”,具备文明体验、现场互动等多重功能。
“文明创建是人民群众在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重要载体。”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弘扬地方文化,提升公民道德素质的重要抓手,担负着以文化人的关键作用。

前高龙灯
但文明创建是一项千头万绪的工程,如何系统部署?郎溪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在功能上,注重城市功能完善和提升,融入文化元素,重点做好城市绿地游园、文化巷道等工作,建成特色文化巷道20条,“转角遇到美”成为市民生活的新标配。这不仅让城市有“颜值”有“气质”,更让群众有“福祉”。
在城乡发展上,按照先镇政府驻地,再向老集镇所在地,然后逐步向中心村、自然村推进的总体思路,扎实推进“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实现全域创建。
我们走进飞鲤镇湖滨渔村,乡村大舞台映入眼帘,“每逢节庆日,我们都会组织戏曲演出,群众爱看,也能通过这种方式把文化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播下去。”郎溪县飞鲤镇党委书记李景馨介绍说。
在服务上,郎溪在细节上用心,在细微处发力,以“绣花”功夫持续提升全域创建的“温度”,广泛开展“邻里节”“纳凉晚会”等特色群众活动42场次,发动群众2.7万次。
在干群关系上,突出“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理念,坚持高标准、常态化、推行“创建小板凳会”“创建小姐姐热线”等特色做法,创建了网格路段长、楼栋长等创建队伍,让文明城市与民生福祉紧密相连。
文化事业的关键是守正创新,为让文化触角延伸地更深入,更广阔,郎溪创新打法,在文联活动上走出了一条文化事业的新路子。
“群众在哪里,文艺志愿服务就开到哪里;群众需要什么,文艺志愿服务就提供什么。”郎溪县文联主席余程凯说。

原创皖南花鼓戏小戏《还猪》
以安徽省首批“文艺进万家 健康你我他”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项目示范县为契机,郎溪持续打造“五根火柴”特色文艺志愿服务品牌。
“五根火柴”的基地设在飞鲤镇湖滨村,村民自发让出五栋民房,成为摄影家协会、作家协会、戏曲家协会、音乐舞蹈家协会、书法美术家协会的创作基地,建设成为“五根火柴”新时代文明实践“艺”站。
2023年以来,开展“点单式”文艺志愿服务供给40余场次,参与文艺志愿者达600余人次,服务群众达5.6万余人次,共开展艺术化宣讲106场次,连续三年在宣城市艺术化宣讲中获得第一名,让文化渗入寻常百姓家。
奔走在和美乡村的“代办员”、穿梭在社区邻里的“郎小哥”、忙碌在城市街头的“美容师”、活跃在舞台上的“艺术家”,这些平凡可贵的身影,绘制出全民创建的全景图,让城市更有颜值、有温度,“确保全国文明城市首创首成”,已成为郎溪全县上下的最强音。
郎溪以文明城市创建带动文化事业发展,奏响了文化协奏曲,让文明在城市的每个角落、每个居民身边流淌,汇聚起共建共享的强大合力。在做好文化事业的同时,郎溪的文化产业也如火如荼地展开。

养心香谷
03打造“五美”IP

总投资5亿元的京东云(郎溪)乡村振兴示范园开工建设;

总投资2.3亿元的姚村镇智慧红色旅游基地开工建设;

总投资约1.2亿元的福寿岛生态保护与环境提升项目开工建设...


一个个项目的落地,带动了郎溪文化产业的发展。
“郎溪的文化产业,按照保护与开发结合、近期与远期结合、局部与整体结合的原则,以市场化、景区化和项目化推动项目布局和落地,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将小景点打造成大景区,讲好郎溪旅游故事,确保游客引得来、留得住、有得看、想再来。”郎溪县委书记嵇文在调研郎溪新十景时说道。
新十景已成为郎溪打造文旅品牌的标志性行动,也成为郎溪构造“五美”旅游格局的重要支撑。
2023年以来,郎溪持续巩固“生态立县”绿色本底,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统领,围绕“美食、美景、美居、美游、美购”开展全域旅游品质提升行动,塑造出“五美”IP,入选安徽省旅游典型案例。
“深化全域旅游‘五美’建设,实施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推动文旅深度融合。”郎溪县长洪琳在部署2024年政府工作时说道。
“五美”是怎样打造的?主要有三个抓手。
一是把资源变成项目。“响龙峡真是天然为漂流而生。”来自浙江大学的调研人员来到郎溪,发出由衷的感叹。曾经寂寂无名的响龙峡,现在成了“云水姚”景区中投资1.45亿的一个大项目。据郎溪乡村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堂德介绍,目前郎溪全域已有8个文旅项目处在开工状态。
现在的郎溪,把资源优势转化成发展胜势的手法越来越有特色,特别是郎溪干部敢想敢干,有了项目化运营的思维。
“郎溪‘最近江浙’,‘最似江浙’,我们的项目开发思路就是对标长三角一流地区。”郎溪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娟分析说,“在文旅项目上进行创新,实行‘开工即运营’,这样既能节省成本,又能较早将景点推向市场,能够更快地发挥出市场效益。”
思维变通,项目就活了起来。郎溪通过国有资本投入,撬动社会资本集聚,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链,推动“云水姚”旅游景区等项目加快建设。
二是挖掘特色做文章。文旅产业的打造,根植地方文化和资源,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郎溪新十景取自建平古八景;建平十六鲜精选地标美食精华,优选出“十荤”“六素”16道特色美食,持续丰富“文化+”消费业态。
同时,利用当地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持续开展茶文化节、杜鹃花节、蓝莓节等系列节日活动,推动“农业+”取得新成效,营造了更多品牌农产品消费场景。以“舌尖”带动“脚尖”,以“美景”吸引“美游”,以“历史”唤醒“回忆”,高标准打造出最美茶旅、浪漫赏花之旅等8条县内精品线路。
三是发力建设品牌IP。地方特色吸引人的IP,有助于打造多元消费盈利业态,从而扩大消费空间。郎溪县通过故事设计、情感设计,让郎溪新十景、建平十六鲜、“溪”有小吃等品牌深入人心。
“湖南卫视、央媒开展美食评选活动时,都把目光投向了建平十六鲜,我们不走旧路,走新路,打响了属于郎溪的文旅IP。”郎溪县文旅局局长方俊峰说。
文化产业的壮大,为郎溪经济增添了美气、生气,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茶海画郎
04文旅3.0时代的新路怎么走
“以文旅一业兴带动市场百业旺”,2023年12月26日,安徽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时,将文旅产业发展摆在了重要位置。
无产不兴,文旅产业赋能县域经济,“裂变效应”持续显现。特别是各地文旅“花式内卷”的当下,郎溪要实现以文化内涵为支撑的文旅产业跨越式发展,就要从景区经济2.0时代走向旅游综合体3.0时代。
“布局为首,文化为魂,品牌为基,产业为链,整合为网,商业为源”。一位文化产业专家的总结,精确概括了郎溪的文旅格局。
“要把文化‘活化’起来,郎溪的文化资源现在是散落的珍珠,需要整合成项目,才能串成夺目的项链”。郎溪县副县长李晖分析说。
郎溪踩在县域发展的鼓点上,怎样做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从数据来看,文旅产业带动了经济增长。截至2023年10月,郎溪县共接待游客401.43万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4.87亿元。数据是经济运行的晴雨表,也是最直观的回答。文化事业支撑文旅产业,文旅产业带动文化事业,郎溪成功将资源转化成了资本。
从市场来看,加强了长三角地区产业合作,招引了一批沪苏浙项目。郎溪毗邻苏浙,生态资源良好,相邻地区成立了“一地六县”文旅联盟,沪苏浙客商纷纷选择到郎溪投资。
位于姚村镇夏桥村的智慧红色旅游基地(乡村振兴)建设工程项目,由上海景域旅游集团运营打造集山地体验、休闲观光、乡村产业、非遗体验、康养度假于一体的“云水姚”乡村休闲旅游度假区,建成以“茶乡画郎”为品牌支撑的长三角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
从文化保护传承来看,激发了传统文化的内生动力。历史文化是发展文旅产业宝贵的资源,郎溪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项目相融合,有效带动采摘、民宿等业态发展,为当地带来近200万元的收入,老手艺也能创造新经济。
从乡村振兴角度来看,擦亮了乡村振兴新底色。郎溪紧抓文旅,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发展。凌笪、姚村等乡村,依托各自地域风貌,既发展了旅游业,又形成了以茶叶种植、采集、加工一体化的特色农业示范区。在示范区的创建中,持续打造“郎溪黄茶”“郎溪硒米”等公共品牌,百姓富的成效不断拓展,经营性收入超100万元村有26个,2023年预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200元,同比增长9%。

安徽郎溪县“伍员之心”
冬日的伍员山云雾缭绕,万亩茶园酝酿着来年的生机。如今,这里不仅是一座山、一个村,更成为郎溪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
这个符号,蓄积着一代代郎溪人的情怀,也是郎溪奋力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精彩注脚,彰显着这座文化之城的魅力,更坚定了郎溪打好“文化牌”的信心。

-- END --


撰文:王牧寅、王运宝

编辑:赵晨 / 审稿:王运宝、纪海涛
转载请注明来源




大家都在读
1、中央决定,刘明胜、钱朝阳履新2、中央批准:虞爱华任安徽省委副书记,刘国宾任安徽省委常委3、黑龙江、云南同日任命3位副省长4、吴金城当选上海浦东新区区长



点亮“在看”,你最好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