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城市化头条一周热点(9.4-9.10)

2017-09-11 SYSU城市化研究院
点击上方“公众号” 可以订阅哦!

城市化一周热点(9.4-9.10)重磅来袭!

从“时事热点”到名家“观点理论“

拓展视野,学会应用,让您掌握城市化最新动态!

时 事 热 点


Top1 国土资源部:城市地下空间将纳入土地利用规划

来源: 新土地规划人

内容解读:为补齐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地质工作短板,拓展城镇化发展新空间,开辟城镇化建设新资源,构建城市资源环境安全新体系,我国将以城市地质调查为先导,统筹地上地下,逐步将城市地下空间纳入土地利用规划并加强用途管制和完善使用权出让方式。

长按二维码查看原文

Top2 澎湃新闻:中规院杨保军院长谈城镇化发展:正重点推进生态修复、城市修补

来源:规划中国

内容解读:“共创新未来:中拉城市规划与城镇化发展交流对话”在北京举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杨保军以“中国城镇化背景·趋势·合作”深析中国城镇化发展的脉络与现实,指出当前中国的城市正在以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为重点,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力争让城市成为适宜居住的天堂,也在通过不断加强人权保障,提高教育和培训水平,逐步推进城乡居民的自由迁徙。

长按二维码查看原文 

理 论 观 点


TOP1 讲座实录 |『汇智沙龙No.2』李郇:空间一体化:港澳与珠三角的再融合

来源:国际城市规划

内容解读: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这几个主要的区域占全国GDP总量的45%左右,人口也占到30%多,是我们国家经济最为集中的地方,粤港澳大湾区便成为承担国家发展战略的南方支点。本文关注粤港澳湾区,探究了湾区空间一体化、区域设施一体化、去边界化、特大城市的出现等问题。

长按二维码查看原文


Top2 期刊精粹 | 【2017.4期】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融合的城市创新空间研究

来源:国际城市规划

内容解读:本文从“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融合的角度提出了创新空间发展的理论模型,认为校区、园区和社区是城市创新的主要空间载体,三区融合是推动城市创新的关键发展动力。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三种典型的创新空间模式:圈层发展模式、园区社区化发展模式与融合发展模式。

长按二维码查看原文

Top3 规划前沿丨大地景观规划建设发展动态及启示

来源:广州市规划院

内容解读:美国著名景观设计大师西蒙兹首提"大地景观"概念,将其定义为一个地理区域内的地形和地面上所有自然景物和人工景物所构成的总体特征。本文从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出发,总结了大地景观规划建设的特征及对广州开展相关工作的启示。

长按二维码查看原文

 

应 用 视 野


TOP1 【文章精选】吴凯晴| “过渡态”下的“自上而下”城市修补——以广州恩宁路永庆坊为例| 2017年第4期

来源: 城市规划学刊

内容解读:在经济社会结构处于“旧常态难以维持,新常态有待确立”的过渡状态背景下,城市更新也面对着旧态“自上而下”模式中政府、开发商、居民角色失衡和新态中“自下而上”的制度缺位等问题。本文以广州恩宁路永庆坊更新实践为例,探究使“自上而下”模式中各角色趋于平衡,达到多方共赢的模式。

长按二维码查看原文

Top2 国际观察032| 未雨绸缪,无人驾驶时代街道设计畅想

来源:cityif

内容解读:作为制造业中的代表,汽车行业无疑会成为智能制造的先导者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领域。《畅想弗罗里达州的未来:无人驾驶汽车时代的交通和土地利用》报告总结了交通规划中六个将受无人驾驶汽车影响的因素:行车车道、卸客车道、路标和信号灯、自行车道和人行道、停车场、重新开发的机会。本文逐一分析了六方因素并指出报告中规划的优势、机会、劣势与威胁,说明了无人驾驶的对街道规划的巨大影响。

长按二维码查看原文

Top3上海市楔形绿地规划实施评估和思考 | 上海城市规划

来源:上海城市规划杂志

内容解读:自1993年“环、楔”结构的初步构想,到“环、楔、廊、园”的中心城绿地布局结构的逐步明确和深化落实,楔形绿地在上海已走过20多个年头。在具体落实过程中,该方案面对着规划体系不完善、管理与实施举措的不明确,以及缺乏政策聚焦也导致了生态要素的下滑等问题。因此,及时完善规划、加强管控、推进实施,在新一轮的生态发展语境下把握楔形绿地建设的重要机遇,发挥城市“风道”的重要作用,促进中心城生态环境的提升便显得尤为重要。

长按二维码查看原文

Top4 期刊精粹 | 【2017.4期】高速铁路对中国城市可达性和区域经济的影响

来源:国际城市规划

内容解读:近年来,高铁在我国发展迅速,不仅大幅缩短交通时间,还助力地方经济发展。但其全国不同区域不同规模城市的交通和经济影响的影响差异仍不明晰。本文比较无高铁和高铁网络基本形成后的铁路出行时间和GDP数据,度量高铁对中国区域影响的差异,结果显示出高铁提高交通可达性与产生“廊道效应”的双重特性,同时反映出不同区域、规模城市所受影响的差异性。

长按二维码查看原文


版权声明

我们尊重版权,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作者和来源,转载文章版权属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及时联系邮箱:876951020@qq.com

欢迎公众投稿,投稿邮箱:uisysu@163.com

请注明微信投稿字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