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到访恩宁路】没“蹭”到吃的,但挖到更有料的饮食文化!

周金苗 陈銮 等 城市化研究 2019-12-27

撰写:周金苗,陈銮,黄耀福

访谈记录:周金苗,陈銮,梁潇亓

拍摄:梁潇亓,陈銮


指导老师:李郇,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博导


  所谓“民以食为天”,“食在广州,味在西关”,到访恩宁路,我们就发现了驻守西关祖屋的粤菜名家——人称“华叔”的冼悦华先生。华叔平易近人,为我们分享了他与广州菜的缘分和故事,从中我们了解到了一个地方的饮食记忆和文化传承。


华叔与他的家宴

图源:三联生活周刊



一箪一食背后共同的记忆和文化

  具体而言,这些饮食文化是怎样的呢?一箪一食背后,有更广泛的共同记忆和文化,折射出当地人精工慢活的地方生活行为,以及当地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精工慢活——当地人的生活行为


  “广府菜是很讲工艺和流程的。”作为传统粤菜文化继承人,华叔擅长做的是广州九大簋,“九大簋”(簋读guǐ)是盛行于广东省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盛宴的总称。


  以“煨鲍鱼”这道菜为例,华叔会十日不出街,专心发煨干鲍。干鲍鱼要恢复到原来鲜的原状,那就至少要发七日七夜,每两三个钟头就要换水。然后煨两天两夜,这个过程一点调料都没下,用鸡、排骨、瑶柱、火腿等煨鲍鱼,将味道煨进鲍鱼。在发煨干鲍的等待过程中,华叔基本不出街,也不叫上三两老友打麻将,只是叫上朋友过来聊天,一起喝下午茶。等到鲍鱼煨好时,与老友共享海味。


华叔煨好的鲍鱼摆盘

图源:微博@劳毅波广州大波波


  另一个令人啧啧称奇的莫过于“长寿爽皮鸡”这道菜。这道菜通过细致的处理,化缺点为优点,使得老母鸡也可做白切鸡


  “广东人对鸡最高的称赞“鸡有鸡味”。中央电视台采访我也是因为我的老鸡乸(老母鸡)(这道菜)。


  选鸡有讲究,选活的老母鸡,不要冰鲜鸡。用的是生蛋生不出的鸡,缺点非常突出,皮肉老韧、油脂极多,而且鸡老了会有股腥臭味,但优点就在于养得够肥,有鸡味。老鸡乸皮肉是比较硬的,所以要给鸡做约25分钟的按摩一边淋冷水一边按摩,推松肥油,浸的时候多余的油脂就会化掉,鸡皮也会变得很爽口。这个在酒楼就很难做了,比较费时间。


爽皮长寿鸡

图源:“我有饭”微信公众号


  鸡只要做的时间够长,味道就会出来。饭店的那些鸡就是养的时间不够长。浸鸡用的是南姜、当归做成的白卤水,可以解决老鸡乸本身有的那股腥臭味。


  我们(老西关)常说“乞丐身相公口”,我们不讲究外表,对味道却非常刁。主要是看食物的味,色是其次的。


  这道令食客赞不绝口的菜,背后是不急不躁的慢工处理,体现了当地人对味的极致追求,最终造就看似平淡的精致家常菜。




◉喻福于食——当地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每每举箸开饭,我们热衷于首先看“颜值”,手机先“吃”,拍美照,其次才人吃,尝味道,这与前人便大有不同。若要问起菜式背后文化故事,那可就懵了:“这还有故事?”与华叔聊天之际,才发现,原来粤菜每一道菜都有它的故事和文化,看似普普通通的家常菜,其实都隐藏了人们对日常生活的祝福,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鸡!日常吃鸡,就只是吃鸡吗?

  吃粤菜宴席必少不了鸡,为什么呢?人们会说无鸡不成宴。那不等于没回答嘛!其实在传统来说,福禄寿喜,如果用飞禽走兽来代表,福就是鸡,禄就是鹿,寿就是鹤,喜就是鹊。为什么宴席要上鸡?就是因为要有福,所以上菜第一个就要上鸡。其中鸡要有鸡冠,为什么呢?寓意加官进爵,考功名。


  没想到吃了这么多次粤菜的鸡,一直是在吃福气!




广州千年商都,菜式也有地方文化体现!

  冬菇发菜里,冬菇代表金钱。以前正当的生意人讲究的是财纳四方,一块肉做成四方了,用冬菇、发菜等等。发财就手,就太土豪了,是偏本了,追求赚快钱的,例如开赌坊(赌档)。


发菜扒花菇

图源:微博@劳毅波广州大波波


财纳四方

图源:鲜城,70岁老师傅处理的怀旧粤菜




如果是普通人家的饭菜呢?

  如果不是做生意的,只是普通家庭,就会做“炖圆蹄”,“圆蹄”谐音“团体”,即是一家人团团圆圆。再加一个荪,寓意“有孙”。炒一个丁,寓意“有丁”。为什么要有扣肉?家肥福润嘛。过年吃团圆饭,有钱人家还会有鲍鱼,鲍鱼代表的是“包你年年有余”


香芋大扣肉

图源:微博@劳毅波广州大波波



  除此之外,粤菜还有更多地方文化的体现,例如讲究摆盘和上菜的先后次序。

  很多酒家已经失去这种传统了,变成哪个菜做得快就先上哪个菜。传统上来说,例如鱼是最后上,鱼的摆盘应该是“左头右尾肚挨身”,这是传统礼仪,肚子反了会得罪客人的。


华叔用毛笔亲手写菜单

图源:微博@劳毅波广州大波波



恩宁路这个“地方”

  地方(place)是“有意义的区位”,除了包括物理空间外,还包含了人们的记忆、体验及在当地互动下的集体行为模式。它是主观的,带有社会成员的烙印的。地方具有独特性,不同的地方为人们提供了不同的生活居住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人们学会了认识自己和世界,学会了该如何思考和行动。所以一定意义上来说,我们在哪里成长,在哪里长期生活,这个地方会成就我们作为当地人的共同记忆和文化象征。


1970s 金声电影院鼎盛时

图源:微博@“好多广州人都唔知嘅野


  从这个视角来看,恩宁路社区就是一个地方(place),它包含了当地人十几年甚至出生至今的所有记忆,人们在这里走过的麻石街巷,看过的骑楼街风景,买过的金声电影院电影票,路灯暗时在恩宁路(姻缘路)偷偷地“拖手仔”(牵手),听过的粤剧戏剧,日常聊过天的粤剧名伶,吃过的传统粤菜茶楼和各类小吃,接送过小孩的学校,剃过头的荔丰理发店,水浸时互相守望的街坊邻里,沿街买卖过的小生意……一切的一切,铸就了社区居民心中承载记忆的日常生活空间——恩宁路社区。


工作坊成员访谈华叔

图源:团队自摄


  我们注意到,华叔并非生于西关,只是在西关度过人生一个阶段,晚年时才回到祖屋。此间已过三四十年,地方原先的人、物和空间已有很大变化,而华叔通过饮食这一日常行为,重新建构了他与恩宁路这个地方的联系。



恩宁路饮食文化溯源

  首先是华叔身上所承载的饮食文化与恩宁路的关系。恩宁路隶属西关,饮食风味地道独特。我们常将广州菜常常等同于粤菜,其实不尽然,广州菜是粤菜三个分支之一。


  “顺德小炒南番宴”,其中的“顺德、南、番”指的是古代顺德县、南海县(包括广州旧荔湾区)、番禺县(包括广州荔湾区小部分),由此可见荔湾一带的宴席在广州菜中占据重要地位。又谓“食在广州,味在西关”,西关涵盖恩宁路等地区,曾是广州商贾繁盛之地,有着美食之都广州的灵魂之地的称谓。由此可见,恩宁路的饮食文化来源于传统粤菜,有着深远的文化记忆。


西关美食

图源:网络


  清到民国期间,广州人称西关为“工商界”,东山为“官政界”。所以说到吃的,还是要看西关,西关都是很地道的本土人。


  华叔自幼受到的饮食文化熏陶,与西关饮食文化息息相关,皆属“南番宴”,讲究家庭宴席的重要性,烹饪方式以蒸、焖、炖、煮为主。



当地人的文化记忆传承

  Tim Cresswell(2008)指出,地方的“感觉”需要花时间去获取,地方是由平淡无奇、日复一日的经验形成的。曹丕《典论》云:“一世长者知居处,三世长者知服食”,饮食在日常生活中是必不可缺的,要“知”饮食,需要至少三代人日复一日的努力。


  从华叔爷爷至华叔自己的子孙,家里上下皆爱烹饪,在日复一日的家常饭中,逐渐形成广州菜的“地方”饮食记忆和文化。华叔在不断重复中累积经验和记忆,潜移默化地接受熏陶,继承了前人对广州菜的技艺,形成自己对粤菜的地方文化传承。


  从小家境较好,吃到很多好东西。从自己有记忆开始,自爷爷起,家人更喜欢在家里吃而不是去外面吃,所以自己习惯了在家里吃(家宴),从小就看着他们(长辈)做菜。


  父亲去香港后进入酒楼,一开始是做师爷的,开菜单、列费用。后来就自己出来做,开了一家公司,叫“香港泰山同乐总会有限公司”。后来还在西环开了八珍酒楼,是酒楼创始人之一。


华叔还保留着当时公司的证件和照片,至今保留很好

图源:团队自摄


  华叔其实是番禺大石人,自己的夫人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恩宁人,婚后同夫人居住在恩宁路。改革开放后,华叔随同父亲去香港工作,后来又去了东莞等地工作。听闻恩宁路要拆迁,华叔心系祖屋,赶紧回来看守这栋承载满满记忆的老房子。


  一开始回来(恩宁路)时,是做饭给自己吃。后来觉得一个人吃没意思,就叫上朋友一起吃。再后来就变成做饭给别人吃,看别人吃,吃得开心,很有成就感。


  回来恩宁路之前,即便是在父亲极力要求下,华叔也从未以餐饮为职业:“餐饮太累了,我只是跟着他们去买货选购,没有进厨房!”。回到恩宁路之后,华叔反而在祖屋开起了私房菜,一周只做2-3场家宴,多了做不了,不以赚钱为目的,只是兴趣驱动:“钟意看住人地食(喜欢看别人吃)。”


  此时,西关祖屋这个“地方”已经成为华叔的一种生活方式。在这个空间里,他依旧如同爷爷、母亲那样,操持厨房的锅碗瓢勺,烹煮家庭团聚一桌的家宴。写菜单、挑食材、预处理、下锅、摆台、迎客、上菜、讲古、送客、善后,华叔一定要亲手走完一场家宴的所有环节,才算心满意足地完成了仪式感。


华叔春节期间的家宴

图源:华叔


  Relph(1976)认为人类之所以能成为人是因为人“处于地方之中”(“in place”)。对于华叔而言,无疑他正“适得其所”,华叔在传统住宅这个旧空间里,用类似过去家宴的私房菜活动,找到了与旧空间相匹配的新的生活方式,由此,华叔通过饮食重新建构了他与栖居地恩宁路的地方联系。


  从中我们看到地方饮食文化的代际传承、同代传播,还有其背后隐喻的传统家庭生活模式。虽然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多已改变,但随着人的迁移和传播,对老一辈而言非常熟悉的“家宴”习惯,又悄悄回到它们发生过的场所——西关恩宁路,并且重新焕发魅力。能够每日与家人共享美食,团圆安康,不正是大多数人期望的美好日常生活吗?



小结

  我们本着“有机会蹭吃蹭喝”的暗喜心情去访谈华叔,没料到原来粤菜如此讲究功夫,一时半会还真“蹭不到吃的”,预约都要排到一个月后了,倒是透过华叔的美食访谈,了解到恩宁路传统饮食背后的地方记忆和文化传承。



  已经74岁却精神矍铄的华叔跟我们说道:“人始终不能停,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是最好的。现在做私房家宴其实挺辛苦的,主要是自己开心。”比起同龄人,华叔更经常跟年轻人来往,现在带了一个徒弟,想把传统的粤菜传承下去。


  对于此,我们结合已有的网络资讯,将此次采访整理分享出来,希望在恩宁路发展中,能挖掘出越来越多的地方历史和文化,希望更多类似华叔的本地文化传承人加入到恩宁路发展中来,将恩宁路共同缔造成更美好的社区。



参考资料


Tim Cresswell. Place: A Short Introduction[M].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2008(9):1-52.

Relph E. Place and placelessness[M]. Pion, 1976.

品城记. 2018.4.3 达人︱探访传说中的广州鸡神,专业做鸡十几年还出了本做鸡秘笈!https://mp.weixin.qq.com/s/Nmaxw0CZpKgHlUaifo2usA

猫姐私享. 2017.1.22 慢时光里的美味 https://mp.weixin.qq.com/s/lldlquqE6aq0R47B9zTV7g

我有饭. 2016.3.31 不孤独美食家-华叔的家https://mp.weixin.qq.com/s/sOR93W0iCQjuz6-JO0heXg

老Tao. 2016.11.4 那些所谓的粤菜!【专访“传统粤菜之神”】 https://mp.weixin.qq.com/s/RIAoYmDDp_vH3eFsXMA7jw

三联生活周刊. 2016.2.16. 味觉探秘:广府老饕的怀旧与乡愁 http://xiamag.com/30045.html

鲜城. 70岁老师傅处理的怀旧粤菜 http://guangzhou.51xiancheng.com/article/16801


◆ ◆ ◆ ◆

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文责自负,与本公众号立场无关

◆ ◆ ◆ ◆

欢迎公众投稿,投稿邮箱uisysu@163.com,请注明微信投稿字样

回复“0”可获得文章列表

 点击下列标题即可查看相关文章

城市化一周热点(12.3~12.9)

【共同缔造】青海省黑城村村史馆生成记

【研究】邻里环境对流动人口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基于广州的实证

【研究】中国乡村地理学研究的主要热点演化及展望

【共同缔造】Oursla使用说明书No.1

【会议报道】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城市转型与创新研究专业委员会2018年年会暨城市转型升级与制度创新学术研讨会在中山大学成功召开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