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空间:网络与衍生
秦雅雯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2017级人文地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许伟攀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2016级区域与城市规划专业硕士研究生
指导老师:李郇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博导、教授,中山大学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与乡村建设研究院院长,中山大学城市化研究院院长
版权说明:感谢作者授权发布,如有转载等事宜,请联系原作者。
摘要:
创新一直以来为珠三角的发展提供着动力,并使其在面对市场环境变化,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快速恢复。本文利用专利文本构建广州、东莞、深圳的专利网络,描述创新过程,探究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网络的演化。结果发现这三个城市的企业间形成了密切的创新网络,知识得以流动,相互组合并逐渐衍生出机器人、互联网等相关技术领域,实现了粤港澳大湾区技术的创新、知识的进步。
图源:数字尾巴http://www.dgtle.com/article-27654-1.html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抓住历史机遇,在乡镇企业的主导下,自下而上地推动经济发展;同时也充分吸引了外资,快速拉动经济增长;最终实现了珠三角“增长的奇迹”。而除了这两种因素之外,产业集聚下的技术创新、知识流动和产业衍化也是珠三角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并且使其在人口红利消失,且受到2008年经济危机冲击的情况下,能够获得新的比较优势,经济快速恢复。
而为什么创新对于促进区域发展可以提供如此强大的动力呢?创新实际上是创新要素之间不断整合的过程,每个企业的每一项创新都包括新的要素组合,可能有新的要素也可能有已有的要素。更善于获取知识,整合自身和他人的要素的企业,就会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如果区域内各企业相互合作, 协同作用, 紧密联成网络, 使区域内知识、技术在流动和扩散的过程中, 不断增值创新,则可以使本区域的技术领先优势及全球化过程中的竞争优势得到持续发挥。
由于形成紧密的创新网络才能促进区域形成新的比较优势,本文选择以网络的形式对创新行为进行了度量。且由于广州、东莞、深圳经济活力及创新行为的活跃度较高,本文选取粤港澳大湾区这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对2008年及2012年两年的专利文本数据进行主题模型分析,在模型的基础上计算各个企业间的邻近性,最终的得到三个城市两年的创新网络。
图源:21ic中国电子网 http://www.21ic.com/chongdian/news/2017-01-18/700114.html
网络分析
整体上来说,随着时间的变化,粤港澳大湾区中广州、深圳、东莞三个城市的创新网络都变得更为复杂,各自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创新领域的簇群,各个簇群的形成说明了该城市在这一行业已经具有了规模,形成了产业集聚。且对比两个年份发现有新的领域从之前的簇群中衍生出来,说明了知识在各个领域间流动,有助于新知识的产生。
1. 广州市创新网络演化
2008年广州市的创新网络分为生化医药产品的制造和机械生产两大簇群
各个簇群内部联系十分紧密,说明知识结构较为相似,知识的流动会更为顺利。位于网络中心位置的是负责控制系统、电力、空调、水箱等部分生产的企业。生化医药产品这一部分包括橡胶、化学、医药、生物等创新领域,且广州是三个城市中唯一在生化医药领域表现出较强创新能力的城市;而机械生产部分则包括阀门、模具、照明、引擎、服装等创新领域。
2012年各个簇群独立性更强,有互联网、机器人等新簇群产生
2012年的创新网络在2008年网络的基础上开始分化,原来的生化医药产品的制造和机械生产两大簇群依旧存在,生化医药簇群内部关系更为紧密;而照明集群逐渐与原来的机械生产部分集群分开,引擎和服装领域边缘化,取而代之的是机器人领域和大型设备领域的崛起,且机器人处在机械制造簇群的中间地位。而原来处于网络中心的控制系统簇群则表现地更为专业化,它依旧与电力领域有密切的联系,而同时也与新产生的互联网、数据库等与数控技术相关的领域在知识上更加表现出邻近关系。空调与水箱簇群也更为独立,在空调领域的发展下也衍生出了通气设备领域的发展。
图一 2008年广州创新企业网络
图二 2012年广州创新企业网络
2. 东莞市创新网络演化
2008年东莞创新网络主要属于机械仪器制造方向,模具、阀门、插座三个领域形成了紧密的联系
模具、阀门、插座三者规模最大,且相互之间知识邻近。而控制系统、服装、光源、散热这些领域虽然也都形成了规模,但是彼此之间较为独立。处于网络中间是节能环保领域的技术。
2012年各个领域向网络中心集中,机器人与模具成为两个最优势的领域
原来的模具、阀门、插座簇群中衍生出了切割、传送、轴与齿轮等一系列新的技术领域,而机器人则是创新趋势最强的领域,从生产的角度来看,东莞市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而与这些生产过程部分相关性强的领域相比,投影和服装也出现在这一最大的簇群中,广州的服装领域也有类似的特点,说明投影与服装业的发展也得益于生产技术的提升。
环保领域的技术依旧处于较中心的地位;而原先较为独立的领域中,与广州类似,水箱也与空通气设备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其次,电池这一领域开始发展起来。
图三 2008年东莞创新企业网络
图四 2012年东莞创新企业网络
3. 深圳市创新网络演化
2008年深圳创新网络中已成规模的领域较多,领域间联系也较密切,互联网相关簇群初具规模
深圳市在机械生产方面也形成了簇群,除了阀门、模具等领域的发展外,已经领先于广州和东莞,在2008年机器人领域的技术就已经形成规模了。深圳同样表现出创新领先的还在于其大量的从事互联网、数据处理、视频领域的企业。控制系统的知识也与互联网相关性极高,控制系统创新另一边还相连的是电压领域,而后是照明领域。化学、橡胶、水箱这些领域则比较边缘。
2012年互联网领域衍生出一系列新的创新领域,机械生产簇群发展稳定
互联网、数据处理集群衍生出一系列与之相关的领域,如移动通信定位、天线、支付系统、图像处理等。控制系统、照明、电压转换三者依旧保持着稳定的三角关系,两两之间有紧密的联系。机械生产簇群中投影领域弱化、插座和大型建设相关的领域得到发展。化学依旧处在网络的外围,橡胶和水箱领域逐渐退出网络。
图五 2008年深圳创新企业网络
图六 2012年深圳创新企业网络
结语
粤港澳大湾区广州、深圳、东莞三个城市创新网络的演化描绘出技术创新上的发展,其中有许多新的技术领域进入到新的网络中,主要是因为原先的簇群中各个技术领域的知识在知识邻近的情况下相互流动、组合,从而促进了新知识的产生。例如原先精通于模具的公司,开始试着做机器人方面生产的创新;而原先从事橡胶制品生产的公司想要涉足机器人领域可能就会较为困难。除了衍生出的新领域,也有不少原先处于边缘的领域退出了网络,主要是因为与其知识邻近的领域也没有发展起来,很难形成新的创新要素的组合。
粤港澳大湾区这三个城市的技术都很大程度上集中于机械生产的部分,对比而言,东莞专注于生产方面的技术创新,广州的优势还在于生物医药簇群,深圳的优势则在于互联网簇群。从创新的阶段上来说,深圳领先于其他两个城市。
未来机器人领域和控制系统的发展是较大的趋势,尤其是生产的自动化方面,其次是互联网方面的技术发展,广州已于2012年表现出这种趋势,深圳则有着较为成熟的互联网知识体系。粤港澳大湾区也需要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形成其新的比较优势。
参考文献
[1]. 李郇, 迪茨, 符文颖. 珠江三角洲创新空间 : 企业组织与网络 : 来自珠江三角洲电子企业的调查 : The space of innovation in pearl river delta of China : corporation orgnazition and internation[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2]. 沈必扬, 池仁勇. 企业创新网络:企业技术创新研究的一个新范式[J]. 科研管理, 2005, 26(3).
[3]. 盖文启, 王缉慈. 论区域的技术创新型模式及其创新网络——以北京中关村地区为例[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 Vol.36(5):29-36.
◆ ◆ ◆ ◆
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文责自负,与本公众号立场无关
◆ ◆ ◆ ◆
欢迎公众投稿,投稿邮箱uisysu@163.com,请注明微信投稿字样
回复“0”可获得文章列表
点击下列标题即可查看相关文章
【粤港澳大湾区系列】构筑全球生产网络,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创新中心
SSCI期刊《Journal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收缩城市”专辑征文即将截止!
【城市更新】自主更新,城市更新的方向 案例之二,香港“需求主导重建”城市更新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