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7新京报·腾讯年度十大好书

2018-01-14 书评周刊编辑部 新京报书评周刊

从去年12月9日到今年1月14日,历经一个月的打磨,《新京报》与腾讯年度获奖书单终于在今日露面。这个评选的过程非常漫长,但是很有必要。我们既想为读者发现2017 年最有质量的好书,又想通过编辑部的工作,让一些使人望而却步的大部头书籍不那么拒人于千里之外。

 

独立的判断,发现性的内容和价值,专业的判断,以及尽可能在精英阅读和大众阅读间进行平衡取舍,这都是《新京报·书评周刊》年度书选的价值所在。在终选讨论时,止庵说:“年度好书的书单,应该放到下一年去看,看它们还有没有人再看,有没有人再读。”这就是我们的目标,不止是下一年,而是五年,十年,甚至更远,我们希望这些年度好书,可以永远在阅读中站得住脚。

 

今天,我们向这十本书致敬,我们致敬《撒旦探戈》《寂寞的游戏》《论巴赫》《重塑中华》《雷蒙·阿隆回忆录》《艾希曼在耶路撒冷》《改革大道行思录》《游隼》《儿童教养》及“北京口述历史系列”这些获奖图书,或以虚构呈现着最为真实的人生境地,或以清醒的语言为我们提供理性的观照,或呈现自然与人生、音乐与救赎的联想,或探寻历史概念的形成与公民规范的必要。


今天,我们致敬年度好书及作者,致敬社会与个体的多元价值。为书,为阅读,让我们始终不失期待的信心,得以共同分享阅读这般带给人确定的美好之事。我们希望用一份最完整的致敬,对过去一年来在文化与精神方面做出贡献的书或人表示感谢,同时,带着这份责任,开启新一年的阅读旅程。



【年度十大好书】

(排名不分先后)


1

《撒旦探戈》

作者:(匈) 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

译者:余泽民

版本:译林出版社 2017年7月


—— 致敬辞 ——


在浮躁的当下,《撒旦探戈》是一本抵抗时代的作品。我们致敬它,因为它维护了文学阅读与创作的尊严。作者用绵延的长句挑战着读者的耐性,表现着人类心理那些极致而细微的变化,相比之下,那些碎片化的、快速的阅读显得无比苍白。同时,在读者向既成的知识寻求答案的今天,克拉斯诺霍尔卡伊依然用艺术的虚无性呈现着另一种答案,依靠长句的挖掘,他让我们意识到现实背后的真实。他毫不留情地击碎所有平庸生活的幻想,让我们在幻灭后重新思考自我与生命,这是真正艺术永无止境的使命。


我们致敬《撒旦探戈》,致敬作者,也致敬这本书的译者余泽民,是他完成了一项几乎无法完成的任务。他在艰涩的匈牙利原文和汉语间跋涉,最后翻译出一本无损于原著的《撒旦探戈》,让我们真正感受到文学的无国界性和它对全人类共同命运的反映。



2

《寂寞的游戏》

作者:袁哲生

版本:后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年9月


—— 致敬辞 ——


“孤独”是生而为人必定面临的困境,因此成为众多作家书写的对象,袁哲生的主题并不新颖,但他却用极度敏感的心灵把孤独写到了极致。这位英年早逝的台湾作家天性脆弱、易受伤害,也正因此,他能探知人类情感的深处,捕捉到最幽微的生存体验。没有完整的故事线,没有热烈饱满的情绪,袁哲生用片断性的叙述和冷静节制的文字,将各类孤独展现在我们面前,又在对生与死的诠释中,给予我们新的审视角度。

 

我们致敬《寂寞的游戏》,致敬它让我们再一次体验“孤独”这一不可忽视的存在,并在字里行间展示出高超的写作技巧和审美能力。同时,我们致敬作者敏锐的灵魂,是这样的灵魂在世俗生活中挖掘出生存的本质。



3

《论巴赫》

作者:(德) 阿尔伯特·施韦泽

译者:何源、陈广琛

版本:六点图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9月


—— 致敬辞 ——


德国作曲家巴赫代表了音乐史上一座毋庸置疑的高峰。德国哲学家、神学家、人道主义者阿尔伯特·施韦泽则透过这部近800页的丰碑之作《论巴赫》,全景式地呈现了巴赫音乐的深邃意涵。如果说施韦泽从巴赫那里获得和平之义,那么巴赫在施韦泽身上重新复活。将《论巴赫》这部作品译介进入中国的两位年轻译者何源、陈广琛,以精湛的译笔和准确的传达,促成了这场穿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我们致敬《论巴赫》,因其引导读者重新认识音乐与美,重新理解巴赫音乐中的情怀与理智;也因其展现了欧洲思想的历史渊源,填补了国内巴赫研究的长期空白。施韦泽笔下的巴赫,引领我们在艺术与语言的路途上,不断探索自我与世界。



4

《重塑中华》

作者:黄兴涛

版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10月


—— 致敬辞 ——


我们都盼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但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究竟如何形成,如何传播开来并对近代中国产生深远影响的问题,却并非人人都了解,学界的研究其实也多有不足。黄兴涛从2001年起,历时十余年,终于在《重塑中华》一书中对这些问题给出解答。读者通过本书扎实的考证和深度的阐释,相信无论是对自己的民族身份与认同,还是对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与国家命运,都会有更为丰富的认识和更加深刻的感受。

 

我们致敬《重塑中华》,因为它关注了一个仿佛尽人皆知,其实人们往往知之不详或知之甚少的时代课题,而它却深切地关系到每一个现代中国人自身的来源、去向、共同的身份与命运。这部现代中华民族观念史的学术论著不仅系统深入,而且还自觉地将精英观念与其社会化的大众传播结合了起来。



5

“北京口述历史系列”

作者:定宜庄

版本:北京出版社 2017年2月


—— 致敬辞 ——


自1999年第一本旗人妇女口述历史专著《最后的记忆》至今,定宜庄从史学出发的口述史研究始终落脚于北京城和人。“北京口述历史系列”是城中人对“沉没”的北京城无奈而痛心的一种怀念,内含文献钩沉、考证补注的心力以及对“发展”的反思。她勾勒出北京城的往日模样,那里既有东城的爱新觉罗后人,也有城墙根下的穷人和胡同里的姑奶奶,混杂着满族、回族、蒙古族。人的精气神、价值与权利,与城的多元、包容、根脉与活力息息相关。

 

我们致敬“北京口述历史系列”,这套下足工夫又让人心沉的标本凝合了学者的关切、公众的焦虑与时代的痛点,指向吾国诸城的当下和未来:何为现代都市,何为城市规划,我们可有基于人的温度、无愧于历史问责的回答?



6

《雷蒙·阿隆回忆录》

作者:(法) 雷蒙·阿隆

译者:杨祖功、王甦

版本:甲骨文|社科文献出版社 2017年7月


—— 致敬辞 ——


作为20世纪法国最杰出、最重要的知识分子之一,雷蒙·阿隆不仅是严谨从事理论研究的治学者,更是积极介入公共事务的知识人。在大多数人用抒情的幻想回避严酷的现实时,阿隆用他一以贯之的冷静与清醒,坚守理性,诚实自省。《雷蒙·阿隆回忆录》是阿隆对自己漫长一生的追溯和回忆,不仅再现了 20 世纪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更教会人们如何正视历史,看清事实。

 

我们致敬雷蒙·阿隆,致敬他在一次又一次的选择中始终葆有勇气,忠于自己。在激情涌动、谎言弥漫的时代,是清醒的追问、冷静的分析和健全的现实感,逐渐拉开阿隆与其他同时代法国知识分子的距离。不惮于站在思想潮流的对立面,不受时代和集体叙事的裹挟,只求极尽所能公正客观,阿隆用他的一生给了我们答案。



7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

作者:汉娜·阿伦特

译者:安尼

版本:译林出版社 2017年1月


—— 致敬辞 ——


我们总是习惯于谈论那些以极端的僭妄、癫狂、贪残、暴戾为特征的邪恶。然而,汉娜·阿伦特“报告”的,是一个写字台后愚蠢、平庸、冷漠的官僚按部就班地作恶。她称之为“平庸之恶”,并问我们:一个人,这样的以恶为常、作恶不觉,究竟为何?他为何意识不到自己的作恶?

 

我们致敬《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当它在54年之后姗姗来到中国之际,我们没有感到任何隔膜与过时,而更痛切地领悟到:在艾希曼的奥斯维辛之后,存在的只能是对罪/恶的记忆、书写、良知的判断与责任,再也不能是浅薄的“奥斯维辛以后”了——一切以“时代”、“人性”、“生存”、“欲望”……之名所做的推诿、掩饰、美化、神话,都不过正是“平庸之恶”的续演。



8

《改革大道行思录》

作者:吴敬琏

版本:商务印书馆 2017年10月


—— 致敬辞 ——


经济学家吴敬琏在中国经济政策和公共领域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即将到来之际,中国经济已面临新一轮的结构调整,而在过去五年,吴敬琏站在现实与观念的前沿,一直在关注并致力于探讨改革如何继续深化、进步。《改革大道行思录》即为他此间的文集。


全书涵盖的内容,既探讨改革总体方案、经济体制转型、发展模式转型等基础问题,也关切国企改革、金融改革、产权保护、制度反腐等经济社会议题。

 

我们致敬吴敬琏,致敬这位中国市场化改革理论先行者、中国法治化市场经济的推进者,致敬他在经济思想中贯穿始终的现实关切和呼吁,因为他直面中国当下经济真问题,重述市场经济的共识,推动深化改革的前进。



9

《游隼》

作者:(英) J.A.贝克

译者:李斯本

版本:全本书店|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7年8月


—— 致敬辞 ——


这是一部关于一个人如何成为一只鸟的自然观鸟笔记。英国作家J.A.贝克一连十年,始终追随着游隼的身影,他穿过雾霭的树林,跋涉寒冬的江河,在十年寒暑中望向天空,以极其精准和动人的笔触,记录下这群生灵的活动和身姿。贝克的文字有如攫住人心的利爪,从自然的开阔和暴力中,萃取人类世界所匮乏的美与纯粹,召唤读者去关注和欣赏。


这也是一曲吟唱给一种行将灭绝的生物的哀歌。战争与工业成为游隼最后安息的荒塚,自由的生灵最终难逃人类的自负。贝克的追寻和记录,见证了一个人以谦卑敬畏之心为起点,渴望成为人之外的存在的漫漫征途。我们致敬这部书写孤独和渴求的自然之作,正因其十年如一的忠实与虔诚,才使人类得以聆听自然的悲悯与渴望,同时认清自身的贪念与逐求。



10

《儿童教养》

作者:(日) 峯村良子

译者:唐亚明 郭敏 崔颖

版本:活字文化|中信出版社 2017年5月


—— 致敬辞 ——


这一年谈及“孩子”,家长的反应是愤怒、焦虑、质疑和何以应对的迷茫,在日本滋养儿童18年之久的《儿童教养》提供了及时支持。它展现了多层面的教养礼仪,辐射儿童的身心健康、人身安全(性侵、骚扰电话等),温柔细腻地让低幼儿童对人际交往中的善意与伤害有会意、做选择,从而掌握自主参与公共生活的技巧与权利。

 

我们致敬《儿童教养》,它的张力与力量在于:为孩子打开世界的同时送出可身的盔甲,让孩子拥抱善恶交融的真实世界,同时建立分寸感并知抵抗,可以期待,成年后的他们在社会的暗与杂中仍有能量去秉持自己与他人、与社会共处的底线;它也提示着原创童书可发力的空间和力道:怎么给孩子当下中国稀缺的分寸感与必要的辨识、抵抗力?


扫描以下二维码

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观看

2017新京报·腾讯年度好书致敬礼

现场直播



2018年1月14日书评周刊封面

点击图片了解本期报纸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整理自2018年1月14日《新京报书评周刊》特01-特12版,撰文:书评周刊编辑部;编辑:徐伟、张畅、李佳钰、宫照华、罗东、张婷、李妍、得得。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