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广东人可以发五块钱的红包,南京人期盼鸭店发扬光大

2018-02-10 你们 新京报书评周刊

周六,书评君的小客厅——“一周话题”栏目又准时和大家见面啦。


回家啦,准备回家啦。现在不在家乡工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于是每逢回家,总是有期盼、亲切、陌生、担忧复杂的情绪混合在一起。很多从小就见惯了的“传统”,如今适应起来却十分艰难。关于这个话题,大家有什么可聊的呢?往下看吧,一起聊哦。


然后,春节假期中欢迎随时点击“阅读原文”,参与下一期。

壹周话题

阅读需要主张

本周话题

(题型:常规问答题)


很多人陆续回家了吧,所以,你是哪里人?你家乡的风俗和传统里,有什么你看不惯又无可奈何,恨不能让它消失的吗?又有什么你觉得暗自骄傲,希望其他地区的小伙伴也能学习发扬的吗?



@灰尘

              

估计这个问题各地的回答都大同小异,不是婚闹就是高彩礼亦或者是好面子搞攀比吧    

    

你猜:)



@风行水上

       

我的家乡有个“上灯节”!每年正月初十就是哪家上一年生了个男孩大办酒席的日子,要是生了个女孩就没资格办“上灯酒”了。    


只好呵呵。



@恨烟

   

我痛恨的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就是很多人喜欢吃饭时抽烟,我讨厌别人在封闭的公共场所抽烟,而其中最不可忍受的就是饭桌上,不管你是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还是边吃边抽,不仅不健康,而且很臭。    


你的昵称可以说充满了真情实感了……



@东瓜


我是四川的,想和书评君分享一个恨不能消失的“传统”。春节不是结婚高峰期吗?男方父亲头顶帽子,写着“我是烧火le(想不起是哪个字)”,抱着新娘子,模仿《红楼梦》焦大醉骂时候说的“扒灰”,表演微妙的公媳关系。男方母亲则提着瓶子,上面贴着标签“今天我值班”,意指吃醋。他们脸上涂得五颜六色。其他人则哈哈大笑。我估计这一“传统”是因为古时候,公媳年龄差异小,公公权力大,所以要提前导演一番防止关系暧昧。但是我真的很难接受,在村里和镇上,他们在人群中嘻嘻哈哈地表演。更何况说是传统,其实也不是传统,因为早些年本地并没有,是不知怎么突然传播过来的“传统”。恍如一夜间。


震惊!!



@远近


我是山东聊城人。每次过年,依然都要绕着村子去很多人家里磕头拜年。过年时常下小雪,一跪膝盖就是一阵凉。这是不喜欢的,但也许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可剥离的故乡传统,即便不喜欢,如果有一天消失,反而会觉得别扭。我想,这里面有人的局限性,也可以说真实性。

     

好吧,最近热议的“要不要下跪拜年”习俗之争,兴许就是来自你家乡



@亭亭不立


东北。最近被黑得也够多了,不过我只想说一件小事。每次亲朋好友一起出去吃饭,到买单的时候必然一通撕扯争抢,仿佛不发展到快要打起来,这顿饭就算吃得不够热情。什么?AA?你磕碜谁呢?问题是等到终于有人买上了单回到家,豪爽劲儿就变成了斤斤计较,大概率还会私下念叨一起吃饭的另一位,说他小气,一起吃饭都是我请的!——这到底是何苦来呢。我自己特别不擅长抢买单,还好已经不住在老家了。


嘿嘿,常言道,人活得不就是个面子嘛。



@荒岛


我的故乡是以前察哈尔的北部地区。既然说风俗里不好的内容我还是用个在地图上已经消失了的地名吧!我很厌恶这里葬礼的一些传统。最厌恶的就是雇鼓匠。“鼓匠”是方言,就是草台班子。看的人越多越热闹才越好。甚至有些人家会雇两班儿、三班儿。只不过为了家里其他活着的人的面子罢了。至于在逝者生前他们是否已尽孝,不得而知。    

    

葬礼要热闹,也算是很普遍的习俗了。



@麋鹿灌饼

       

谈不上看不惯或者骄傲,那些风俗传统,都已经经历几百年人事变迁了,我不过虚度二十载光阴,没有这个资格去看不上它们。在曾经的历史里,它们的存在都是合理的。只是文明进步了,总有些要淘汰,总有些要传承。

最近快过年了,一直想在小年之前回到家中,因为这段时间年味最重。我生在南方,老家有句俗语“廿四团子廿五饭”,就是正月廿四要吃包了菜的糯米团子,还要用糯米团子供灶王爷,正月廿五要吃赤豆饭,一说是为了纪念岳飞,一说是祈求富庶美满。大年三十的晚上,我们不像北方那样吃饺子,我们吃的是馄饨,因为在方言里,“馄饨”二字和“稳当”是一个发音,上了年纪的老人一边包馄饨的时候总要一边说,“吃了馄饨,来年稳稳当当”。

若说骄傲,那我骄傲的是这风俗背后,我的祖辈们将平凡生活过得火热的劲头。


这条回复很有过年的气氛了!



@陶陶

 

我是福建人,小时候在农村过年,我们的习俗是初二不能串门,初三才能开始走亲戚。我奶奶这一观念尤其重,仿佛初二串门就将招致噩运。印象深刻的是,有年她来城中与我们过年。初二爸妈值班,我与奶奶在家。我穿上了新衣服,准备找楼上的小伙伴玩耍,奶奶拦住我不让出门,小伙伴来敲我家门她也故意不理,我出声答应,奶奶就严厉地告诉小伙伴初二还是在家呆着合适。当时手机还没普及到我们小辈手里,我和小伙伴只能隔着门喊话,眼泪都急出来了,奶奶就是不放,将电视声音开得特别大,于是那天我好像看了一天电视......一直到现在,爸妈都不同意初二到别人家中去,于是初二吧,我们全家就经常去逛公园.....


你的小伙伴们需要好好地学习一下长辈的经验,嗯!



@长风破山海。

       

金陵人士。希望全国各地把鸭店发扬光大,把鸭子物尽其用,毕竟每个部位都能吃的。


啊哈哈哈哈哈哈哈,以朴实动人!



@镇鑫


在川南小县城宜宾长宁。此刻正在乡下亲戚家中,(床上)记得小时候最幸福的就是过年去每家每户”走人户”,小孩子会得到请客主的小红包,虽然很多时候要交给麻麻大人,但春节里也很多很多糖可以吃啊!

而县城似乎留不住年轻人,许多中年人也迫于生计去东南沿海工作,所谓留守,空巢等,和太多太多中西部县城类似吧!乡村空了,不热闹了,过年的年味也不如记忆。县城的房子更多了,空气似乎差了一些,连帝都都比不上。亲戚邻居还没有变化太多,他们的淳朴和那种传统的微微的劣根。是世界变了

所幸记忆尚是如此美好而温暖,还能放下手机与老人闲聊,听他们讲那些7分迷信的传统与传说。太多的习俗止于爷爷辈。许多传统或者习俗会完全消失,而我却希望有意义的能被更多年轻人记住,在更大的城市里仍然记着,或者记录在纸上       


过年的几天,好好珍惜吧。



@小山

  

我家在浙江一座小县城嘉善,它有个有名的古镇西塘。小时候住在西塘,那时还没开发旅游业,每天走青石板路跨小桥上学放学,和朋友在烟雨长廊打闹嬉戏,在二胡老师临街的阁楼里学二胡。后来开发旅游,沿河人家的玻璃窗都要换成雕花窗棂,最早富起来的是有房子的人,把门面一拆,改成饭店旅馆小商店,卖的小吃不外乎是生煎包烧卖臭豆腐熏毛豆,纪念品也不多,但记得有画扇面小桥流水,只要讲本地话就能给你打个折,可惜我只买过一把。2010年去读大学后每年都会回去看一趟,开店的人早已发了财把店面盘给外地人,再也找不到卖小桥流水扇面的那个画店,最好吃的烧卖在景区外头,景区里全是清一色的明信片和奶茶铺,还有彻夜灯火通明的酒吧街,只有大年三十才难得清净。最近这几年新景区扩建了,搬进了星巴克和肯德基,人们还是挤在烟雨长廊,但已经错过它最美的时光。       

  

好吧,当家乡变成景区,一切都改头换面得更迅速而彻底。



@Luka

        

坐标广东佛山,最骄傲的传统当然是关于红包了。逢年过节,发的红包也就五块十块的水平,讨个彩头的意思,而且只有结了婚才要发,不会给人造成多大负担,各种喜事摆酒也一样,人情我一般只给两百,很多主人家甚至不收。自从知道外省的同学因为发红包变负资产之后,我觉得自己简直太幸运了。       


求广东人民将此风俗推广至全国!




怎么样?你也来吧。你的留言,大大的概率会被选入下周六“一周话题”的聊天现场!让我们在每周六,做一点美好而不孤单的事情~


回复方式:点击“阅读原文”,即可留言。


所以,下周聊什么?


下周(or下下周)话题

(题型:过节放松题)


春节假期,除了吃饭和抢红包,你大概都会做些什么?比如,会带书回家读吗?会想起看书评君的推送吗?


壹周话题

阅读需要主张

微信公众号ID : ibookreview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