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曾国藩变脸记:从“恶人”到“楷模”的咸鱼翻身史

董牧孜 新京报书评周刊 2020-02-25

如何讲述晚清名臣曾国藩的生平,本身就是一个精彩的故事,因为不同的故事版本,既可以有激烈矛盾的基调,因时而变的立场,也可以有高度同质化的运用。


作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湘军统帅、洋务派代表人物,曾国藩自晚清民国至今的形象演变史,堪称一部“变脸记”。作为中国现代性转型历史中的关键角色,曾国藩自身所内含的复杂性,在后世的解读中既被扭曲亦被神化,而所有“操作”都与具体的政治历史语境和社会文化走向密切相关。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我们经历了一波持久的曾国藩“出版热”。曾氏所作《曾国藩家书》《曾国藩日记》《曾国藩家训》,以及各种版本的曾国藩传记、小说及学术研究,都有过惊人的销量:仅《曾国藩家书》就有几十家出版社出版过,唐浩明的历史小说《曾国藩》已累计销售几百万套。在大型书店或是地摊上都曾遍布曾国藩的身影,而他的形象亦经历了从“汉奸”“卖国贼”,到“大清王朝的最后领航者”和“儒家文化最后一个偶像”的变迁。


“曾国藩热”带动的社会效应更加深远,他被奉为管理学、厚黑学、成功学的经典,无论官员、商人或职场人士,都希望能从他身上获得为我所用的成分。而在今年1月历史学者张宏杰出版的《曾国藩传》里,我们又读出了一位京漂“凤凰男”历经五次耻辱,步步升级,脱胎换骨,从“笨人”到“圣人”的成长史。而这种自我成就启示录式的叙事,与晚清政治史和社会史的讲述早已相互勾连。


本期专题,我们关注曾国藩的形象“变脸记”。真实的人生是怎样的他的形象在百年历史中又是如何被塑造和变形的?学者及大众读者之所以热衷曾国藩,是出于怎样的目的诉求?


新京报书评周刊曾国藩形象演变史专题已于4月14日新京报书评周刊微信全文推送。新京报书评周刊每周六随新京报纸质刊发行,可以通过邮局订阅,或到北京地区报刊亭购买。



撰文 | 董牧孜



《辞海》曾国藩词条


  • 姓名:曾国藩

  • 生卒: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

  • 民族:汉族

  • 字号: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

  • 时代晚清

  • 出生地:湖南长沙府湘乡县

  • 身份: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上亦有成就。

  • 主要作品:《曾国藩家书》《曾国藩日记》《曾国藩家训》(以及被历史学家质疑真伪的《冰鉴》《挺经》)

  • 成就: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曾平定太平天国,亦是洋务运动的发起者之一。

  • 历史评价: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Chapter 1


曾国藩 人生时间线


在了解曾国藩接受史之前,我们先来聊聊曾国藩这个人。他的故事在当代语境下相当励志——出身自农耕家庭,一步步成为清朝的中兴大臣。


1

早年经历


出身普通耕读农家的曾国藩,有过七次科举之痛。作为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他的祖父与父亲十分注重家风与教育。然而五岁开蒙的曾国藩智力并不灵光,只能越笨拙越努力。最后终于殿试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


2


进京入仕


初任京官的曾国藩既自傲,又满怀自卑与焦虑。直至三十而立,学做圣人,而他脱胎换骨的开始,就是写日记自省。他建立了一套自我管理的法门,把择友当做人生第一件大事。


在京十多年间,曾国藩沿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十年七迁,连跃十级。他曾是穆彰阿的得意门生,深得道光皇帝欣赏,后又因谏言开罪于咸丰皇帝。


3

组建湘军镇压太平天国


当太平天国运动席卷半个中国之时,丧母在家的曾国藩因应清政府奖励团练的命令,在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关系,建立了湘军的地方团练。


初战,曾国藩在靖港水战中被太平军击败,投水自尽,被救。重整水路各军后,攻陷越州,后取下武昌。此后是湘军与太平军的反复缠斗以及与朝廷的漫长角力。九江大败后曾国藩又险些自杀,后因势力较大而被皇帝拿掉兵权,蛰伏了两年。二次出山时,曾国藩与胡林翼联手攻占安庆。湘军战术以“结硬寨、打呆丈”闻名。最终攻占南京,完成了太平天国最后的战役。此后曾国藩功成身退,自剪羽毛,裁撤湘军,也让九弟曾国荃离职。后北上追剿捻军,最终全部失败。


4


主办洋务


同治六年(1867年),参与江南制造总局下设造船所试制船舰。同时拟设译书馆。次年,江南造船厂试制的第一艘轮船驶至江宁,曾登船试航。


5


人生污点天津教案


1870年(同治九年),奉朝廷命处理“天津教案”。天津数千名群众因怀疑天主教堂以育婴堂为幌子拐骗人口、虐杀婴儿,而与法国领事发生冲突。曾国藩考虑到清廷时局难以与法国开战,主张对外让步,于是在法要求下惩戒闹事者,赔偿46万两银。全国舆论大哗,曾氏被斥为“卖国贼”。


Chapter 2


曾国藩热 时间线


历史上的形象,并不与人们脑海中的形象完全等同。曾国藩的接受史,伴随着上世纪的“曾国藩出版热”,呈现出全新的面貌。曾国藩的研究逐渐成为显学,全国也掀起了曾国藩解读热,他在大众领域的影响,渐渐超出了一位军事将领的范畴。


1

20世纪80年代

曾国藩研究逐渐成为显学


曾国藩重回公众视野,始于以岳麓书社为代表的史料文献整理与发掘,早期的曾国藩资料发掘也被视为对湖湘文化的解读和传播。1985年朱东安的《曾国藩传》是这一时期较有代表性的学术研究,作者仍以鲜明的阶级视角评述曾氏功过,但分析上已相当客观扎实。


从数量上看,从1984年到1989年这六年间,约有二十种曾国藩图书出版。该时期曾国藩图书的特点是种数少,印数较大,每本图书也销量颇大。《曾国藩全集》(1994年方完成全集出版)销量达一万三千套,钟叔河选编的《曾国藩教子书》印数达十二万,均产生过较大的社会影响。此后,对曾国藩的学术研究逐渐成为一门显学。


《曾国藩全集》
作者:曾国藩
版本:岳麓书社1985年10月

2


20世纪90年代

全国掀起解读曾国藩热潮


“曾国藩出版热”一说在90年代出现,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这也是曾国藩图书出版的第一波热潮。80年代人们对曾国藩的评价仍较为隐晦,但90年代曾国藩在出版媒体中正逐渐被塑造为智慧、成功的完人形象。“将帅奇术”、“大清三杰”、“处世金针”、“忠毅人生”、“成功心诀”等字眼开始成为曾国藩图书的标签。


期间,以曾国藩为主人公的历史小说相继出版,最具代表性的是唐浩明的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市面上大量涌现有关曾国藩的励志类通俗读物。1997年史林编著的《曾国藩成大事的九九个方略》堪称代表。


《曾国藩成大事的九九个方略》
作者:史林
版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9年7月

《曾国藩》
作者:唐浩明
版本:人民文学社 2002年7月


3


21世纪以来

再版、重印不断,影响力依旧


仅2000年到2015年之间,十多年来曾国藩图书出版的种数高达一千三百余种,平均每年有近百种曾国藩图书出版发行。这一时期,对于曾国藩的学术研究进入平缓期,但“成功学”“权谋论”“XX之道”等主题依旧盛行,且多有雷同,对曾国藩的解读日益功利化。这段时期并未出现太多有代表性的作品,市面流通的经典之作大多仍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作品。不论再版还是重印,曾国藩图书的销量和影响在21世纪以来的图书销售中仍然处于前列。


Chapter 3


曾国藩出版图书类别


在热闹的曾国藩出版热中,有四类出版物比较突出,它们分别是曾国藩文集、通俗作品、研究著作和点评类作品。




01 文集


曾国藩全集、日记、家书、奏折等。全集之中影响最大的是岳麓书社的《曾国藩全集》。此外还有1994年4月由北京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曾国藩家书家训日记》、1995年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曾国藩日记:全本注释》(上中下)等。


02 通俗作品


唐浩明所著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是迄今为止讲述曾国藩最为全面且传播范围最广的传记小说。据统计,自1990年湖南文艺出版社首次在内地出版小说《曾国藩》至2014年底,在全国近20家出版社出版了近30个版本的《曾国藩》。


众多学者的曾国藩传记,多基于史实做客观评述。如卞哲的《曾国藩》、朱东安的《曾国藩传》、萧一山的《曾国藩传》、袁基亮的《重读曾国藩》、董丛林的《曾国藩》、唐陵的《中兴名臣曾国藩》、隋丽娟的《晚清巨人传:曾国藩》、史林和迟云飞的《曾国藩大传》等。


《曾国藩传》
作者:朱东安
版本: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1年4月


03 研究著作


关于曾国藩的学术著作涉及幕府研究、思想、军事及历史事件等。如有关曾国藩幕府研究的著作有史林的《曾国藩和他的幕僚》、成晓军的《曾国藩的幕僚们》;有关曾国藩的思想研究的主要有成晓军的《曾国藩与近代中国文化》、李育民的《曾国藩传统思想文化研究》等;有关曾国藩家族的学术著作有罗绍志和田树德的《曾国藩家族》;有关曾国藩与特定的历史事件的关联的研究著作,如粱勤的《曾国藩与太平天国》、《曾国藩与洋务运动》、《曾国藩与天津教案》等。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如张宏杰在《给曾国藩算算账一一个清代高官的收与支》中针对曾国藩财务状况的研究。


《曾国藩的幕僚们》
作者:成晓军
版本:东方出版中心 2007年8月


《给曾国藩算算账》
作者:张宏杰
版本:中华书局 2015年1月


04 点评类


另一类关于曾国藩的著作,介乎研究与畅销之间,比如对曾国藩家书、日记、语录等资料的解读评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唐浩明评点曾国藩系列”,包括《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奏折》《唐浩明评点曾国藩语录》等。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奏折》
作者:唐浩明
版本:华夏出版社 2009年1月


Chapter 4


曾国藩 变脸记


今天的人们把曾国藩视为奋斗导师,然而在几十年前,历史学家眼中的曾国藩相当负面。曾国藩的形象,如何完成从“恶人”到“楷模”的咸鱼翻身?




曾国藩的咸鱼翻身史

始于学术研究


年轻人未必熟悉,今天被视为成功学典范的曾国藩,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评价相当负面。1944年,历史学家范文澜在延安时曾写过一篇著名文章《汉奸刽子手曾国藩的一生》,批判了曾国藩为挽救垂死的清廷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汉奸罪行。


改革开放之后,曾氏形象开始“咸鱼翻身”亦与风向转变相关。这最先体现在史料编纂与学术出版及研究领域的矫正。1979年,国务院成立了古籍整理规划领导小组。落实到湖南省,即1982年应运而生的古籍专业出版社岳麓书社。在时任总编辑钟叔河的推动下,新编《曾国藩全集》被列入出版规划。钟叔河从学术角度强调出版曾国藩全集的合理性:“评价曾国藩是一回事,提供完整的资料又是一回事。我只说,要肯定他,要批评他,都得看他的书;不看他的书,讲的很多话就没有常识。”


新编曾集以出自曾氏古籍富厚堂的家藏手抄本为基础,参照清光绪年间的刻本,以及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台湾影印出版的《湘乡曾氏文献》,全部文字大约1500万,是此前流通的刻本《曾文正公全集》的两倍多。湘潭大学、湖南教育学院、湖南省社科院二十多位专家学者参与了这项工作。而当时出任曾氏全集责任编辑的邓云生,即是后来以曾国藩历史小说而闻名的唐浩明。


在当时的社会语境下,出版曾国藩全集承受了很大压力。1985年10月,曾氏家书两册作为新编曾氏全集的部分正式出版。面市没多久,《湖南日报》便刊登了一篇名为《如此家书有何益》的署名文章,对此提出了严厉批判。不过,反对的声音很快就被压下去了。美国纽约《北美时报》发表了一篇题为《还历史以本来面目》的社论,专门祝贺中国出版的新编曾氏全集,称赞“其重要性完全可以和中国发射一枚新的导弹或卫星相比拟。”这篇文章,连同书籍后续的好评让曾氏全集的编纂者安了心,直至1995年最后一本完成出版。随即,全集30本又一次性再版推出,学术界、出版社及社会各界都评价颇高。首次8000套很快售完,随即又加印5000套。


此间,学术界对于曾国藩的眼光从阶级斗争史观而日趋“客观”。唐浩明曾指出,曾国藩过去倡导洋务运动,学习西方曾一度被视作“洋奴哲学”。而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曾国藩的这一“罪过”也自动消除了。


从小说到厚黑学

曾国藩的出版狂热


1986年秋天,《曾国藩全集》的责编唐浩明在曾氏文献中浸淫许久,遂开始筹划撰写一部关于曾国藩的小说:


“他生在一个百孔千疮、行将就木的封建王朝,时代的潮流是要将这个王朝彻底摧毁,而他却幻想在这片残破的河山上重建周公孔孟之业,这难道还不可悲吗?”“其实,曾国藩这个人既不是圣贤完人,也不是十恶不赦的罪人,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充满了深刻内涵的悲剧人物。”


怜悯,成了这部文学作品的底色,而这种解读,在当年的主流口径下是不同寻常的。最终扩写为120万字的“曾国藩三部曲”于1990年8月由台湾黎明书局率先出版。三个月后,湖南文艺出版社推出了大陆版。出版不到两年,小说就已重印9次,再版印数超过200万册。1990年初,唐浩明的《曾国藩》堪称当代中国最卖座的小说之一,也带动了往后10年的曾国藩热。


不论学术著作还是通俗读物,曾国藩周边系列都曾大卖过。上世纪末至今,有关曾国藩的书已由畅销书转变为长销书。除却曾国藩本人的作品、研究及传记、小说,他的风水、命相之说、个人修养、为官做事、识人用人等法门,都为出版市场、畅销作者及媒体所津津乐道。


上世纪90年代以后的“曾国藩热”看似是去政治化了,他被炒作为商界的“成功学”典范,“厚黑学”宗师。曾国藩封侯拜相的经历,在大批管理学书籍还未登陆中国时,成了本土化的MBA案例。其中,讲述曾国藩识人相人的《冰鉴》和处世哲学的《挺经》,其真实性虽屡被历史学家质疑(乃至证伪),但仍在有关曾国藩的通俗读物中占据了极大比重,广受欢迎。


进入21世纪,曾国藩相关的文化产品已数不胜数。2011年恰逢曾国藩诞辰200周年时,首届海峡两岸曾国藩学术研讨会在曾氏家乡湖南双峰举行,“围观曾国藩”已成为人们反思近代和经营生活的重要角度。然而,此一时期的曾国藩研究及出版似乎几无新意了。2015年,《北京日报》曾发表过《数千种曾国藩图书乱战图书市场》的批评文章。而那些“曾国藩热”的“始作俑者”们,也对曾氏“出版热”中的浅薄、互相抄袭深为不满。比如唐浩明对此就表示“没有丝毫的欣喜之感,相反倒是觉得隐隐作痛。”他多次强调,研究曾国藩的正路绝非权谋机巧一类低层次的“术”,而是曾氏身上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


不过,即便是声称要与“虚无缥缈的成功学”拉开距离的曾国藩读物,也不可能在宣传与发行上完全放弃这一立场了。比如著有《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系列的张宏杰新近推出《曾国藩传》,出版社的宣发文案皆围绕“北漂”青年曾国藩的逆袭之路展开。


如今,新一代读者对于曾国藩的热情依然是实用性所主导的,而他在大历史转折背景下富有矛盾挣扎的沧桑感则在新时期被淡化了。可以说,曾国藩的个人魅力始终存在,但他的多面脸谱形象,却从未摆脱过时代的左右与形塑。


更多关于曾国藩形象变化的争议

请看今日推送2-4条



本文原载于2019年4月13日《新京报书评周刊》B02-B03版。作者:董牧孜;编辑:张进,榕小崧;校对:赵琳。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4月13日《新京报·书评周刊》B01版~B12版


「主题」B01 |  变脸记:曾国藩的形象演变史

「主题」B02 |  出版热 曾国藩的当代接受史(上)

「主题」B03 |  出版热 曾国藩的当代接受史(下)

「主题」B04 |  众说纷纭 曾国藩为什么有多张脸谱?

「主题」B05 |  回到晚清民国 圣贤忠臣VS汉奸民贼

「特别报道」B06 |  杨晦 沉默的斗士(上)

「特别报道」B07 |  杨晦 沉默的斗士(下)

「历史」B08 |  晚明以来,中国社会四百年的传统与变革(上)

「历史」B09 |  晚明以来,中国社会四百年的传统与变革(下)

「天下」B10 |  前《纽约书评》主编布鲁玛卸任后首次发声等

「书情」B11 |  《不同的音调:自闭症的故事》等6本

「视觉」B12 |  在阅读中,密谋生活的一万种可能



点击 阅读原文,到我们的微店看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