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专访阎云翔:家庭作为私人生活的避风港,可能是暂时现象
近几十年来,急遽的社会变迁引发中国家庭生活的深刻变化。一方面,政治经济结构的转型不仅改变了过往的家庭结构与家庭关系,也带来生活方式的全面变革。家庭在个人生活、社会生活与国家话语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另一方面,现代社会剥离了家庭的浪漫化外壳,家庭被视为一种包含着统治与被统治的再生产关系,这不仅让传统家庭的稳固性被削弱,也让包括性别、代际等在内的家庭问题不断涌现,成为迫切的社会议题。
本期专题聚焦“家”的不同面向,剖析“家”的意义构成在今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将从阎云翔的个体化理论与新家庭主义研究出发,与他探讨中国家庭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变迁图景和当下围绕家庭的各类社会现象及其成因。同时,我们还将进一步从家的内部(代际结构和婚姻关系)与家的延伸(社区和族群)两方面切入,与不同领域的学者展开对话。
最终,我们试图叩问的,不仅是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家”,更是关于我们如何理解“人”,又如何想象一种更好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下文内容为新京报记者对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文化人类学终身教授阎云翔的专访。)
本文出自《新京报·书评周刊》5月20日专题《何以为“家”》的B02-B03版。
—
「主题」B01丨何以为“家”
「主题」B02-03丨阎云翔:中国人的家庭,一个无限延展的弹性概念
「主题」B04丨景军:“一老一小”问题,不能单靠家庭
「主题」B05丨马春华:应该尊重婚姻形式的多元化
「主题」B06-07丨王明珂:为何亲近人群间,最容易彼此猜疑?
「主题」B08丨王德福:社区应该在联结与私密之间寻找平衡
“爷爷变孙子,妇女上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