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家巷@晨光通讯社刺杀汪精卫案
陆家巷,东起明瓦廊,西至丰富路。相传太平天国时期因战火,附近只剩下6户人家,后谐音陆家巷。1903年《陆军学堂新测金陵省城全图》载有此巷名。1934年11月初,陆家巷23号后院,“南京晨光通讯社”在此诞生。后被称为“百变刺客”的红色特工华克之自任社长,不过其当时化名胡云卿。历史上知名的刺杀汪精卫一案就是此社导演。
南京晨光通讯社简介
创办于民国23年(1934)11月初,社址设在南京陆家巷23号,包括4位雇员在内共有成员8人。该社标榜为南洋华侨资本,社内以4人小组的“业务会议”作为决策机构。社长华克之,曾任国共合作时期南京市党部委员兼青年部长,系坚决反蒋的国民党左派。华克之办社时化名胡云卿,对外声称为身居海外、年高多病的富商。总务兼编辑室主任张玉华(真名张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亦是一名坚决反蒋的国民党左派党员。采访室主任贺坡光(真名贺少茹),毕业于江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曾参加过上海地下党领导的社联工作。记者孙凤鸣(真名孙凤海),是反蒋爱国已退伍的青年下级军官。华等创办晨光通讯社的宗旨是,利用新闻记者身份寻找接近蒋介石的机会,为国人诛灭反共反人民的大独裁者。
晨光社成立后,以“中央社尾巴”作为掩护,在报道上替当局捧场既不过分肉麻,又十分注意与国民党党政机关较高级人士广交朋友。该社与路透社、海通社、合众社等世界著名通讯社有联系,因而消息灵通,新闻来源多。该社成立伊始,坚持每天发新闻稿。从不间断,稿件质量亦较高,常为南京大报采用。很快在南京小有名气,为国民党官方称赞,后有“小中央社”之称。
民国24年(1935)11月1日,国民党中央决定召开四届六中全会。晨光社通过中央社等关系领到大会特别采访证,利用蒋介石与全体与会者合影之机,由掌握“百步穿杨”射击技术的孙凤鸣完成“五步流血”的使命。但因蒋介石未曾出场,孙凤鸣临时决定开枪刺杀国民党中央常委、国民政府行政院长汪精卫。汪身中3枪未致命,孙凤鸣被汪精卫卫士击中胸肺,牺牲时年仅30岁。消息传出,全国为之震惊。
(来源南京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写的《南京报业志》)
晨光通讯社刺杀汪精卫案
作者:肖婉君
20世纪30年代,福建曾发生过闻名中外的反蒋事变,成立了人民政府。由于各种原因,事变失败。事变的主要组织者李济深、陈铭枢等人,在香港与第三党领导人联合,组织了”中华民族革命大同盟”,提出了“抗日、反蒋、拥共”的口号,在没有军事实力的情况下,他们决定采取强烈手段刺杀蒋介石和汪精卫;为此,他们筹集经费,请着名的反蒋人士、极富暗杀经验的王亚樵实施这一计划:
王亚樵与华克之、孙凤鸣等人经过反复商量,决定创办一个通讯社,以记者身份接近蒋介石等国民党内的亲日派要人,以实施这一计划。
华克之,原系金陵大学学生,江苏宝应人,北伐之后曾任国民党南京市党部青年部长,因拒绝进入国民党南京政府而遭拘捕,后参加抗日反蒋的福建人民政府孙凤呜早年随父在东北经商,九·一八事变后入关投军,一·二八上海抗战中任十九路军排长,后在福建事变中任机枪连连长,他极为憎恨国民党对日妥协、对内镇压的政策。
1934年11月,华克之以南洋华侨胡云卿的名义在南京办起晨光通讯社,华克之自任社长,他当年金陵大学的同学张玉华、贺项光任编辑部主任兼总务和采访部主任。孙凤鸣及张玉华、贺项光都是记者,他们以记者身份为掩护,开始启动刺杀计划。
当年12月,孙凤鸣趁国民党四届五中全会召开之际,以记者身份携枪进入会场,但未能抓住时机实施计划。1935年8月,在获得蒋介石行踪情报后。孙凤鸣再次前往准备狙击,但因戒备森严,仍无从下手。
转眼一年过去了,晨光社的经费已经告罄,正好国民党要召开四届六中全会,华克之、孙凤鸣等决定背水一战。
1935年9月,鉴于晨光通讯社的活动经费所剩无几,华克之派崔正瑶(孙凤鸣之妻)前往香港筹措。由于陈铭枢等已经停止了接济,王亚樵只得将自己的钱交给崔正瑶带回。并将实情相告,崔正瑶返宁后,孙凤鸣深切内疚,认为自己作为刺杀计划的主要执行人,近一年来一无所获,拖累了大家。然而没过几天,张玉华终于打听到了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将于11月1日在中央党部礼堂召开的消息。华克之决定立即实施刺杀计划,首先由张玉华去申请这次会议的记者出入证,然后由孙凤鸣单人前往会场伺机下手。张玉华表示要与孙凤鸣同往,这样可以有个照应。孙凤鸣深知这是一次一去不复返的使命,因此坚持自己一人前住,只是请求华克之在行动前将其妻子与侄儿转移到香港。
11月1日,孙凤鸣将一支六弹左轮手枪装入大衣口袋,胸口佩戴着记者证来到了大会会场。
按照会议日程,这天上午7时,与会全体人员先到东郊中山谒陵,随后同城内湖南路中央党部礼堂举行全会开幕式,由汪精卫致开幕词。
开幕式结束后,大约是9点半钟,室外阳光灿烂,于是安排与会委员集体照相,然后再举行预备会议。两百多名委员走出礼堂,在会务人员的调度下排成五排,第一排放着椅子正中是蒋介石、汪精卫的位子。汪精卫坐在位子上后,见蒋介石未到,便起身去请。其实,蒋介石已到过现场,见乱哄哄的带枪的警卫人员不少,不由生出几分警觉,于是决定不参加集体照相,返回了会议休息室。见汪精卫来请,蒋介石就劝他也不要照这个集体相了。汪精卫未听劝说,又回到摄影现场在第一排正中坐下,同坐第一排的国民党元老张继见状,知道蒋介石不会来了,于是招呼摄影师开拍,摄影师便按动快门照了几张集体照。在场的中外记者也拿起相机,纷纷抢拍镜头。
正在这时,孙凤鸣冲出记者群,从大衣口袋里拔出手枪,一边高呼“打倒卖国贼”,一边向正在起身的汪精卫连开三枪。第一枪射入汪精卫左眼外角下左颧骨,第二枪打穿了左臂,第三颗子弹则从后背射入第五、第六胸脊柱骨部。并且永远留在了那里。汪精卫顿时倒地,脸上、身上鲜血如注。
枪声一响,摄影场上顿时大乱:人高马大的张继首先冲过去抱住了孙凤鸣,张学良紧跟着冲过去,踢掉了孙凤鸣手中的枪。几乎与此同时,孙凤鸣被汪精卫的卫士开枪击中。
受了枪伤的孙凤鸣与汪精卫同时被送往医院救治,为了获取他的口供,审讯者命令医生不断给他注射强心针。孙凤鸣忍受着巨大的伤痛,拒不承认自己有什么组织和关系人。他反复地说:“我是一个老粗,不理得什么党派和主义,驱使我行动的,只是我的良心。”不久,孙凤鸣终因伤痛而死。
军警当局根据孙凤鸣的记者证,找到了晨光通讯社,尽管已是人去楼空,但还是抓住了崔正瑶、张玉华等多人。经过一年多的审讯,同人中有的被公开判刑,有的被秘密处决。只是,此次行动的主要领导者华克之始终未被抓住。
汪精卫身中三枪,经多方医治,保住了性命,但脊柱间的那颗子弹一直未取出,弹头的铅毒不断扩散。抗日战争爆发后,汪精卫沦为汉奸。1943年,这一枪伤发展成为致命伤,虽经送往日本医治,但汪精卫终因回天无力,于1944年11月10日,即被刺苟活八年后,死于东京。
(来源:《莱芜公安》)
你有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