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六月,开港、祭湖、渔俗...尽在2017余干“中国·鄱阳湖开湖民俗文化旅游节”

2017-06-16 江西风景独好


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也是江西儿女的母亲湖。不仅有悠久历史、秀丽风景和动人传说,更有“靠湖吃湖,靠水吃水”的渔民儿女及其世代相传的渔业习俗。北宋后期,余干进士都颉就曾在《鄱阳七谈》中说:鄱阳有“滨湖蒲鱼之利”、“鱼鮛禽畜之富”。

都颉的家乡,余干县,自秦始置县邑,有2200多年的历史。余干地处江西省东北部、鄱阳湖东南岸,水域面积640平方公里,是环鄱阳湖地区水域面积最大的县份。江西5大河流之一,信江(余水)贯穿县域全境,余水之干的余干也因此得名。



自古以来,生活在湖边的余干渔民,在与湖同呼吸、共命运的岁月里,创造了自己赖以生存的物质文明,还在渔俗文化方面匠心独具,是环鄱阳湖地区渔俗文化的代表。


其中,不得不提作为渔家盛事的“开港”。

“秋高水初落,鳞介满沙脊。浩如太仓粟,宁复数以粒。纷纷渔舟子,疑若俯可拾。横湖沉密网,脱漏百无十”(见北宋杨时《鄱阳湖观打鱼》), “脱漏百无十”的无节制捕捞状态,使鱼类资源骤减。为保护母亲湖,至少从明神宗万历年间起,鄱湖区便有了“禁渔”与“开港”的制度和惯例。禁渔期约3个月之久。“禁港”结束后一般在农历十二月中旬或下旬开放港口,也就是我们所知的“开港”。


延续百年的渔俗文化


开港是余干县冬至以后的一项大型的围剿性的捕鱼活动,江西省只有鄱阳湖信江下游才有这种生产活动。开港时,周围几个县的渔民,几千条船沿着一条港地毯式地向上游风向阳,冬暖夏凉。全港水域长约2500米,宽约200米,潭深达10米,东有来自村庄和垅田的活水,南为沃土河床,西为广阔的信江和一望无际的湖滨草洲,且潭底有无围剿,船碰船,网碰网,井然有序地进行,并且一天捕捞后,都能上岸纳税交租(租港)。下泗潭位于余干县瑞洪镇(原为梅溪乡)傅家塘西头村附近,背数渗泉。因此,即使是大旱之年,潭里的鱼儿也不受影响。特别是春夏之交,信江水涨,江水与鄱阳湖水连成一片,成群的鲤鱼、鳜鱼、鳡鱼和鳊鱼等优质鱼类纷纷聚居潭中,故被渔民们赞为“最好的鱼库”。据《余干县文史资料》记载,下泗潭是余干县产鱼最多的渔港,历史上最高年产量达30万公斤,列全省各渔港前茅,号称“金港”。



一年一度的渔家盛事



下泗潭开港,曾是渔家们一年一度的大盛会。开港后,渔船均插上统一制发的小三角红旗,按指挥部所定的地点和先后次序调潭、进潭。开港以鸣枪为号,从早晨6点开始,开港信号一响,千余只渔船立即如潮水般涌入下泗潭。千百张渔网几乎同时撒开,如天女散花,铺天盖地,十分壮观。几分钟后,湖面上的鱼儿如落雪泻银一般,在一张张渔网中涌现。沉甸甸的渔网拉起来,白花花的鱼儿活蹦乱跳。于是,渔民们赶紧点燃备好的爆竹。欢快的爆竹声此起彼伏,响成一片,传送着开港丰收的喜讯,直到下午4时许才收工“静港”。这时,渔民们纷纷把渔船停泊在港岸边,然后忙着晒网、补网和卖鱼。下泗潭开港有个风俗,那就是不管是亲戚朋友,还是熟人生客,无论到哪条船上,都会受到煮鱼摆酒的招待,同庆丰收之乐。


鄱湖文化的重要部分


明代人吴守为曾有一首诗,生动地记录了开港的盛景:“渔人湖上阵鱼丽,结队连舟十里围。击楫鸣榔同战鼓,烟蓑雨笠是征衣。水廉钻破金鳞窜,浪锦翻开玉鬣飞。网撒网收循序进,回来较胜猎禽归。”而渔民捕鱼归来的欢乐情景,则可以用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的名句来形容:“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下泗潭开港时,沿岸还会盖满临时货篷,供应渔业生产的各种用具和日用百货。大大小小的食品摊贩星罗棋布,叫卖声、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白天人群熙攘,晚上灯火辉煌,就像一个日夜不散的大集市。有时,指挥部还会放映电影或请剧团演出,沿港水陆到处人声鼎沸,煞是壮观。拥有悠久历史的开港活动是鄱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渔樵文化甚至整个鄱湖文化的完整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008年,“开港”被列入余干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存续状况



一、遗忘

作为一种民俗,上世纪80年代初期,借助人与自然的力量,时光老人终于把在余干县兴起并延续了400多年之久的“开港”,开港这百年传统的民俗,随着开港的摒弃,开湖政策的实施,被很多人遗忘在历史角落,永久性地扔进了岁月的长河,最终湮没于世。如今,余干县年青一代的渔家,已经很难拼凑有关“开港”的点滴记忆。只有少数老渔民,才能在午后氤氲的香烟中,咀嚼那些曾经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盛事场景。

二、断层

除了鱼类资源逐年减少之外,导致开港活动逐年消失的原因主要有:1、程序繁琐复杂;2、现代捕捞手段,让传统渔业生产习惯相形见绌,包括开渔节在内的许多渔俗活动无形中进入自然淘汰之列。3、传统观念影响带来职业的歧视。民谚有云:“世上什么苦,打鱼磨豆腐。”长辈不愿意后代继承,后辈不想从长者手上承接,于是出现断层和淡化。以至无法传承。随着九十年代阵子网、电子网兴起,屡禁不绝,加之河床变迁,传统捕捞法受到严重冲击,年青一代渔民纷纷洗脚上岸。近年来大型采沙船的长驻,更加剧了鱼类资源的流失,百舸争流的开港盛况难再。再加上开港习俗涉及的人员众多,环节繁锁,保护、传承成了一个大难题,甚至到了濒临消失的危险境地。但也还是有类似于余泽英这样的青年人有志于将开港活动传承下去。


三、拯救

县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重视鄱阳湖开港习俗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不但将此申报了县非遗名录,还扶助传承人发展这一文化旅游产业。县政府拟将“鄱阳湖开港习俗表演区”定在鄱阳湖康山景区旅游开发区中心,进行文化旅游产业化经营。


湖水滔滔,岁月如歌。渔樵文化是鄱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余干鄱阳湖开港习俗又是渔樵文化里比较有特色的一项,为渔樵文化甚至整个鄱湖文化的完整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基于我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对发展鄱阳湖生态旅游业的重视,鄱阳湖开港习俗(以鄱阳湖开渔节为主要活动形式),作为一种有开发价值和潜力的文化产业项目,它的抢救、挖掘、传承和保护,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丰富的经济价值。



2017余干“中国·鄱阳湖开湖民俗文化旅游节”将于2017年6月20日在余干县康山大堤举办,活动期间你可以领略到余干忠臣庙及水神祭祀文化;渔民开湖、祭湖习俗;余干渔俗文化。


敬请期待

.....



图:周志农

来源:上饶旅游

编辑:骆志俊

出品:江西省旅发委市场处

投稿邮箱:jxtaxwzx@163.com

更多精彩

【热点】破解江西旅游快速发展的“密码” ——江西旅游强省建设的实践探索集

【走遍江西100县】珠山区:来这里品味瓷器的独特文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