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大领导生气,“端五”被这些干部呼吁改为“端午”
据说,端午以前叫端五,后来唐玄宗(就是李隆基,唐朝在任最久的皇帝,就是那个喜欢杨贵妃的)之后,改为端午。
端五,就是初五。每月开头的第五天。五月的第五天的节日,此前一直叫端五节。
唐朝当时的相(很大的干部了)宋璟在《请以八月五日为千秋节表》中说:“月惟仲秋,日在端午。”另一个相张说又在《上大衍历序》中云:“谨以开元十六年八月端午赤光照室之夜献之。”
几个大干部带头把“端五”写成“端午”一呼吁,下面就开始执行,从此“端午”被正式定名,这一年是开元十六年,用西方纪年表示,大概是公元728年。
为什么几个干部要这么呼吁呢?因为他们的大领导李隆基生日是农历八月五日,封建时期,下面干部群众写字说话要“避讳”的,领导生日中有“五”,大伙儿不能不敬说“五”。
避讳,解释一下,就是封建君王或尊亲为了显示威严,规定人们说话中避免直呼其名或在行文中直写其名,而以别的字相代替。
差不多就是现在的“关键词”。
下面的人执行起来也是千奇百怪。写字时故意缺一笔,或者写着写着故意漏掉一个字(就是现在的“你懂的”),或者换个字改个音什么的,都成为了避讳的方法。
现在好多错别字、通假字,有一些也许就来自这些故意写错的关键词。
但端“午”也没有乱避。有出处的。
“端五”,原意为每个月的第一个五日。是每个月哟。就像上文丞相说皇帝生日八月五日为“月惟仲秋,日在端五(午)”。
那么,五月一日为端一,二日为端二……五日就是端五,“端”即初也。“午”与“五”同音。就有了“端午”。
另外还有端阳、重午啊之类的称呼,它们和端午一样,都是以五月建午取正阳之义。
除了避讳,这些干部还一个劲儿撺掇,把他们这个大领导的生日设立成一个节日,这样每年群众皆帮领导过生日,多好。
上文说的那个相张说就在《上大衍历序》请求将大领导生日设为“千秋节”。
《旧唐书》中对此事也有记载:开元十七年八月癸亥,上以降诞日宴百寮于花萼楼下,百寮表请以每年八月五日为“千秋节”。
从此,大领导唐玄宗的生日就成为了一个节日,叫“千秋节”。
千秋,就是千年的意思,长久嘛。后来借指尊称别人的生日。有恭维的意味。
所以,这干部拍大领导马屁是传统,自古有之,因为干部的升迁性命都掌握在大领导手中呢。如果掌握在群众手中,那就会拍群众马屁了,是吧,多好。
但这些领导并没有“千秋万代”。拍马巅峰过后,短则一两年,长则七八年都随烟而去。
对了,这“千秋”也是死亡的委婉说法。比如千秋之后。
对了,这“千秋”最初也叫“秋千”,就是荡秋千的那个秋千。
历史上也有个“秋千节”,但就是清明节。
所以,自古就有“秋千祭祖,千秋祝寿”之说法。
上文,中文编辑校对网都没有一个字一个词地考证,就当一乐。
中文编辑校对网觉得,关于“避讳”关键词,还是《红楼梦》中说得好:
“那起小人的嘴有什么避讳,心顺了,说的比菩萨还好;心不顺,就贬的连畜生不如。”
中文编辑校对网
全心全意服务编校
下图,是小编自己拍的粽子,刚刚吃完。
疫情当前,各位安康。一起来纪念这位不拍马屁说真话的湖北大作家。点击链接查看今天,纪念这位湖北作家
安
康
扫码关注了解更多编辑校对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