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考之后:你真的了解大学吗?(关于大学的10本书来了)

2015-06-11 商务印书馆

高考刚刚结束,大学就要来临。

大学,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憧憬。

大学,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理想。

大学,我们应该怎么度过?计划。


从最早有大学的英法等国到现代大学最发达的大学,从“根叔”等大学校长对新生的寄语到毕业典礼的讲话,从大学必须要做的“发表论文”到找到未来的好工作,从国外名校校长、国内“985”“211”高校的校长到高等职业院校的掌门人……大学究竟是什么样的?


不能说不读这些书,你就不了解大学;但肯定可以说,读了这些书,你会对大学有更深刻的认识,你会更好地度过你宝贵的大学时代,更好地反观自己的大学时代。


顺便说一句,家长似乎也应该读一读。


或许,你正在大学上学或者已经大学毕业,或者正在大学工作,那么,关于大学,你到底了解多少?

你对大学最大的期待是什么,你的大学留给你最深印象是什么?欢迎吐槽回复给微信君,我们赠送5本书作为福利哦(每人一本,参与格式:姓名+邮寄地址+电话+想读理由。转发有额外加分)


1.《启蒙之所 智识之源——一位剑桥教授看剑桥》:获得诺贝尔奖最多的大学怎样哺育无数思想泰斗和科学巨匠,剑桥大学800年之际的思考


作为在剑桥工作40余年的知名教授,作者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和最伟大的文明之一,并曾多次游历中国,访问多所大中小学。


“在一定意义上,当代中国正努力按照西方的模式,特别是英美两国的模式,打造自己的大中小学,因而很需要进一步深化对西方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机构的认识。”


将西方大学体系的外在形式和内在本质一并移植到当代中国,无疑十分困难。为了“移植成活”,或者“留学有益”,就必须更加宽泛地了解西方的大学及其所处的文化环境。


延伸阅读:


(1)《欧洲中世纪大学》:什么是大学?将大学聚到一起并依照某些规则有效开展学术探究活动的组织。


了解中世纪的大学是了解大学的第一步。

大学与行会有关?university是由“universitas”一词演变而来的。后者最初是指“corporation(公会,自治团体”,与行会“guild(gild)”同义。“universitas”是在教学场所中开展的自律性行会组织,由学者组成的行会;“studium”是教学的场所。


(2)《欧洲中世纪大学的演进》:翻译拉什达尔名著《中世纪的欧洲大学》基础上,经过多年研究填补我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空白



2.《喻园心语》:大学校长给大学生的第一堂课和最后一堂课


华中科技大学背靠一座山叫“喻家山”,故校园得名“喻园”,此书为该校校长“根叔”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和对学生讲座上的话,故名《喻园心语》。《礼记》有云:“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


到远方的路上,也不必走得太快,要让灵魂跟上。

我叮咛同学们,要告别“啃老”,告别“俗气”,告别麻木,告别粗鄙,告别精神苍白。“告别权力崇拜同样是一场伟大的告别。”


延伸阅读:

《认识大学》:失去灵魂的卓越


“钱学森之问”把大学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大学?

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亲历者和实践者,李培根将他数年的思考汇集成册,句句真言,字字珠玑。




3.《细读美国大学(增订本)》:一位先行者领你进入美国大学的人生指南


《细读》并非严格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学术著作,但其价值却不在一本美国高等教育研究著作之下。这不是用逐章逐节排序而来的教科书,却是作者在美国各类大学学习、工作和生活体验的集成。虽不能与《红楼梦》一样的巨著相提并论,但不同经历的人都会有自己的解读。

——洪成文


延伸阅读:

《大学潜规则——谁能优先进入美国顶尖大学》:追踪报道 轰动全美 普利策奖获得者力作


详细披露美国一流大学招生录取的双重标准

亚裔学生申请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康奈尔、斯坦福、哥伦比亚等美国著名大学必须权衡的隐形标准


4.《象牙塔的变迁》:1749年普鲁士“不出版就滚蛋”政策,大学的“官僚化”与“商品化”


学术卡里斯马,源自马克斯·韦伯的论述,意指学术的神秘魅力或巫术性质。


研究性大学的起源根植于政府与市场所导致的学术行为方式的变迁,学术实践发生官僚化与商业化,由此催生了研究性大学:

发表作品的数量、勤勉的教学表现以及可接受的政治观点和生活作风,还要在著作中让人看到“才华横溢”,表现出“原创性”。


一本惊人的杰作,才华横溢。其风格与方法可能有迹可循,但作品整体的大胆创新令人振奋。

——谢尔顿·罗斯布拉特,美国科学家


(克拉克)用机智的分析,趣味盎然的档案轶事及诡异的幽默感建构起这部作品,那种起头如神来之笔的作者总是令人难以抗拒。一部奇特的杰作!

——安东尼·葛拉芙顿,《纽约客》杂志




延伸阅读:

《希望的敌人:不发表则灭亡如何导致了学术的衰落》


大学究竟为什么存在?大学的写作乃至发表又是为了什么?面对高等教育在全球范围内愈演愈烈的市场化进程,人文学科研究成果的评估变成了一个越来越纯粹的量化过程,希望对中国日趋严重的学术产业化起到一些警示作用。


5.《大学的人文教育》:回顾我国100多年大学的独特历史,无“人文”不大学,西北大学原校长,历史学家,现清华大学、西北大学双聘教授张岂之谈中国大学


作为新中国成立前的北大学生,张岂之回忆了其在北大学习的经历;其中更有作为历史学家、教育家的深刻感悟。他还归纳出中国大学精神:


民族蒙难,教育救国。

科学精神,人文依托。

文化传承,新知创造。

大学昌盛,国家富强。


6. 《大学国际化的历程》:这是迄今为止,讨论大学国际化最精彩的一部著作。


大学的国际化不是一道可有可无的风景,不能用来装饰一流大学的梦。大学国际化也不是美国化;如果躺在人才进口的舒适椅上无所作为的话,美国的大学也有可能成为国际化进程中最终的输家。



7.《大学的治理》:中山大学原校长与我国港澳台、新加坡、日本、美国20所大学主要领导谈办学经验。


平庸的大学都是一样的,而优秀的大学则各有各的优秀,



采访的校长有:

程星 香港城市大学协理副校长

余明华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副校长

李焯芬 香港大学原副校长、专业进修学院院长

陈新滋 香港浸会大学校长

赵伟 澳门大学校长

李百炼 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副校长

李嗣涔 台湾大学校长

杨弘敦 台湾中山大学校长

吴志扬 台湾中正大学校长

吴思华 台湾政治大学校长

戴海龙 美国天普大学教务长、资深协理副校长

黄伊侣 美国尤西纽斯学院校长

牟德 美国工程院院长、马里兰大学原校长

刘全生 台湾中央大学校长

陈思齐 美国圣托马斯大学教务长、首席副校长

朱经武 台湾综合大学系统总校长、香港科技大学原校长

夏宗国 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波士顿分校副校长

长田丰臣 日本学校法人立命馆理事长

松本 紘 日本京都大学校长

桥本周司 日本早稻田大学常任理事、常务副校长


延伸阅读:

(1)《大学现代化之路》: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洪堡”三原则,极受大学生欢迎的“大学现代化”课程讲义整理而成


1810年,被视为“德国教育之父”的学者、教育改革家威廉·冯·洪堡提出了著名的大学三原则: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洪堡”三原则从此成为现代化大学所共同遵循的基本法则,沿用至今。


本书讲述了自12世纪以来西方的大学发展史,尤其是自1810年柏林大学创建以来的现代化大学的发展历程,并对德国犹太知识精英被迫离开祖国、相继移居美国,并为美国大学的现代化带来重大历史机遇的过程进行了详尽描述。


(2)《密尔论大学》


本书是一部讨论大学教育的经典之作,虽然成书于19世纪,但其中探讨的内容、观点对我们反思当今大学里的普遍沉疴仍然有积极的启发作用。


8. 《继承人——大学生与文化》:文化特权的视角看大学



本书通过欧洲社会学中心的一系列调查,研究不同社会阶层在教育面前的不平等,教育系统客观上进行着淘汰,阶层地位越低受害越深。


大学生与“学徒”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上大学与社会阶层有什么关系?男生、女生与选择文科、理科之间又有什么联系?本书有较大启发。

延伸阅读:

《通往精英之路:法国大学校与中国留学生》


寒门难出贵子,至少对于法国精英教育是这样。法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提高并未伴随着教育机会不平等的消失,而且这种不平等的文化根源越来越明显。复杂的教育制度有利于那些熟悉教育体系的家庭。学生获得文凭的价值和水平比过去更依赖于家长的职业。

大学校制度成为精英阶层的社会再生产合法化的工具。


9.《大学的声音》:原中山大学校长采访21所名校的24位校长书记



现在成绩好的学生将来可能成为院士,成绩中等的学生将来可能是我们的同事,成绩一般的学生将来可能成为我们的董事。

学校不是为了养老师,是为了育学生而请老师。


延伸阅读:

(1)《大学的转型》:为普通人办一所与众不同的大学


北大、清华等名校,他们相当于高教系统这棵大树的树冠,是往天上伸长;我们做树根,要往下层深入,而且是在北京最基层的地方扎根……全国的高校都希望给首都培养人才,但首都有很多特殊需要就是没有高校来满足。

——北京城市学院校长刘林


(2)《大学的观念与实践》:大学是社会之光,不应随波逐流。


1952年,艾森豪威尔接受了哥伦比亚大学的聘请,担任校长。上任伊始,将军在参加学校教授为他举行的欢迎大会时表示,有机会见到在场全体哥伦比亚大学的“雇员”,万分荣幸。这时,德高望重的物理学教授、后来成为诺贝尔奖得主的拉比教授站了起来,对将军说:“先生,教授不是哥伦比亚大学的‘雇员’,教授就是哥伦比亚大学。”


(3)《大学之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复旦大学校训)


大学对学术和真理的追求是永恒的,这种追求就像深深的水,静静地流;静默之中蕴含着巨大的决心、执着和勇毅。这种追求是大学里最令人钦佩的特质。




10.《高职的前程》:中山大学原校长黄达人采访24所高职示范院校、骨干校及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掌门人,告诉你高等职业教育的现在和未来


只有把补短教育搞成扬长教育,才会出人才,才会出拔尖人才。


我明确地告诉我的学生,你们高考或许没有考好,但是,就像人有左右手一样,左手看上去你是“差生”,右手看起来你确是国家需要的高级能人才,落脚点还是人才。


中山大学原校长用了半年时间,调研国内15个省市自治区的高职示范校、民办学校以及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记录,更是与这些学校的25位校长进行深入交流所形成的感悟。通过访问,总结、提升高职院校的特色和在探索高等职业教育规律方面取得的可喜成绩,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他们是:


俞仲文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劳汉生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常务副院长

撒承贤 宁夏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丁金昌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苏志刚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执行院长

董刚 天津职业大学校长

李大卫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马军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魏葳 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曹勇安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院长

陈建民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徐建明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院长

徐建平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赵居礼 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单强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戴勇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叶鉴铭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王毅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刘洪一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阎红 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董事长、院长

司徒渝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李时雨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陈建新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陈智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

林靖东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创院院长


(以访问时职务为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