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本生态与家园好书|世界环境日特别策划(二)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大自然的每一个领域都是美妙绝伦的。
17本生态与家园好书,
幸福生活不只在于眼前的丰衣足食,
也在于碧水蓝天
和下一代的幸福。
1.杰拉尔德·G. 马尔腾《人类生态学》:该领域的第一部导读性著作
现代社会系统在人类的一厢情愿面前显得非常脆弱。这不仅仅取决于生态系统尚能支持多大的需求,也取决于现代科技在多大程度上具有操控生态系统满足这些需求的能力。
——选自《人类生态学》
人类生态学探讨人类社会系统如何同它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本书详细介绍了生态系统组织和发挥作用的机制,以及人类社会及其过程如何同生态的可持续性形成矛盾。作者将经过长期检验的生态学原理同复杂系统理论的最新概念相结合,并通过清晰易懂的文字、图表、案例和练习,使这些概念变得非常易于理解。
2.约翰·布林克霍夫·杰克逊《发现乡土景观》
本书是作者最具代表性的论文集之一,文中杰克逊对“景观”进行了开创性的全新定义。
《发现乡土景观》收录的文章选自约翰·布林克霍夫·杰克逊过去十年间的演讲,本书揭示了有关人类生活环境相互作用而留下在大地上的印记:乡土景观。作者杰克逊认为乡土景观具有很多特点,机动性、暂时性、变化性,但最重要的是,还是他的适应性:乡土景观是生活在土地上的人们无意识地、不自觉地、无休止地、耐心地适应环境和冲突的产物。对乡土景观的认识可以加深人们对幸福感的理解,这种幸福来源于对其所处的自然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3.刘沛林《家园的景观与基因(精装)》
通过中国家园这一载体,对挖掘富有中国民族性和地方性的人居环境之历史记忆和环境记忆提出了一种新的概念系统。
本书是关于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深层次研究。本书采用历史学、地理学、生物学、建筑学等学科的视角和方法并借鉴类型学、基因等概念,以文化景观为主线,以传统聚落为载体,挖掘和整理了传统聚落景观及其基因图谱,探讨了历史文化聚落景观区系。内容涉及中国传统聚落的基本形态,中国传统聚落文化景观的识别途径,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原型及变异特点,中国传统聚落基因的“胞-链-形”分析方法,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聚落景观特征与基因分析,中国传统聚落文化景观基因图谱的构建思路,GIS在景观基因管理中的具体应用,景观基因在传统聚落保护与开发中的价值。
延伸阅读:
阿尔曼德《景观科学——理论基础和逻辑数理方法》
4.D. 盖尔·约翰《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研究结合了对数据的关注和细致的经济理论分析来获得对真实世界问题的重要的洞见
本书由林毅夫、赵耀辉编译,是从国际著名经济学家,美国文学和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学术顾问D.盖尔·约翰逊教授发表过的英文论文中挑选出23篇文章翻译而成的。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农业经济学,特别是对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问题的探讨;二是中国经济问题,特别是对人口增长、中国农业和农村问题的分析;三是前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转轨问题的研究。
5. 《中国资源报告——新时期中国资源安全透视》
资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我国农地的产权关系模糊,农民应得权益得不到合法保障,增加了农民的负担,突出表现在土地增值的收益分配不公。
——选自《中国资源报告——新时期中国资源安全透视》
本书包括五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资源安全的基本界定与评估方法;第二部分是对主要资源的安全评价与对策设计,提出了建立健全生物资源安全体系的基本对策;第三部分则从生态安全和环境安全视角认识和分析资源安全,提出了实现资源安全与环境安全双赢的对策;第四部分是从贸易和节约的角度讨论资源安全,讨论了通过资源贸易增进国家资源安全保障能力的基本途径;第五部分在总结提炼的基础上,重点系统地讨论了旨在保障我国资源安全的基本对策。
6.孙鸿烈《中国自然资源综合科学考察与研究》
一部渗透和凝聚着我国资源科学工作者50年汗水和一心血的专著
虽然我国是资源总量大国,但同时又是人均资源小国或穷国。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特别是许多重要的战略性资源)的供需矛盾将愈来愈激化,由资源开发和利用所引发的环境与生态问题也将日益尖锐。
——选自《中国自然资源综合科学考察与研究》
该书全面系统地对建国后50年来中国自然资源的综合科学考察与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对在新形势下协调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内容包括自然资源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的兴起与发展、特定资源评价与开发的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青藏高原形成与发展等基础理论问题的综合科学考察研究、资源环境定位观测、试验与网络研究等。
7.朱迪·丽丝《自然资源:分配、经济学与政策》:一本涉猎广泛的权威性著作
谁对自然资源的配置掌握有真正的决策权?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等一系列过程对谁有利?
本书从多学科角度,运用多学科方法,关注全球可更新资源和不可更新资源问题。作者考察了资源可得性的空间分布,资源开发与消费,以及自然资源所创造之财富和福利的分配。指出了问题的复杂性,分析了经济势力、行政结构和政治体制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认为可按照对人类福利几个关键目标(即经济效率、经济增长、分配公平、持续的资源保障、维护环境质量标准)的贡献,来评价现行资源管理体制的表现。公共政策措施常常被用来改变资源配置,本书将政策看作是一种动态的权衡过程,更多地出自管理决策(和不决策)及其实施,而不是外在的立法意向。本书还论及了可持续发展及其可操作化这个重要的热门论题。
8.王大伟 《城乡关系视角下的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绩效 》
作者多年研究我国土地制度和跟踪土地制度变迁实践的成果总结
本书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及其对城乡关系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对农地收益分配额的定量描述解析了土地制度的权利机构,并将量化的土地制度要素引入数量模型,分析了农村土地制度要素对城乡关系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绩效进行了全面评价,总结了近期全国有关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的模式和经验,并提出了未来促进城乡关系走向融合背景下的农村土地制度变迁以及改革方向。
9.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
与《瓦尔登湖》比肩
已有俄、日、韩、西、葡、意、法、德、波兰文版本
进入中学课本
汉译名著最新书之一
《沙乡年鉴》是利奥波德的代表作,也是他一生观察、经历和思考自然的结果。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观念已经成为美国环保组织和政府机构行动的思想基础,他本人也被公认为生态环保主义最著名的先行者。
10.冯健《乡村重构:模式与创新》
通观全书,着力探索乡村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发展模式及其内在联系,从制度中寻找乡村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演变的深层次原因。
当前,“三农”问题和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成为国家、社会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书的研究思路是从集镇和乡村发展规划的角度研究中国乡村城镇化发展模式、乡村重构特征和乡村制度创新过程。本书在辨析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对中国乡村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和评价,总结了乡村重构的动力基础,继而集中探讨了基于乡村重构道路与经验的乡村发展模式、基于空间规划的乡村形态与景观重构以及包括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在内的乡村制度创新和政策保障。
11.李建军《大城市与周边村庄关系理论与实证研究》
人类为了生活得更加美好,聚居于城市,弘扬了科学文化,提高了生产力。在20世纪,大都市的光彩璀璨夺目;在下一世纪,城市居民的数量将首次超过农民,“城市时代”名副其实。
——世界建筑师大会《北京宪章》
本书从制度上探讨了大城市与周边村庄的关系。首先,基于大城市-村庄的分离对立性和互倚共生性关系,提出了大城市与周边村庄伙伴关系模型。其次,从宏观到微观逐层展开实证研究,对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城市与周边村庄的关系重新认识,认为影响中国大城市与周边村庄关系的根源是城乡二元制框架所形成的积累效应,造成中国大城市城乡关系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二元制和隶属制的结合。最后,讨论了大城市与周边村庄规划与土地流转、功能与产业发展等问题。
12.陈国阶《中国山区发展报告—中国山区发展新动态与新探索》
中国山区正处于大变革的时期
近十年来,中国山区发展和全国一样,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不仅基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山区的贫困问题与温饱问题,而且出现了一批“富山区”的新气象。但是,总体而言,中国山区发展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较,仍处于落后状态;与平原区相比,与沿海发达区相比,差距还很大,是名副其实的发展着的“落伍者”。
——选自《中国山区发展报告—中国山区发展新动态与新探索》
该书是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知识创新项目,主要对中国山区发展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包括对近年中国山区发展态势及其特殊规律的认识与判断;对中国山区未来15~20年发展图景的基本勾画和预测;对未来发展战略的基本走向、方向、方法和模式的阐述;对未来山区发展所碰到的各种特殊问题的分析;对中国建设21世纪新山区基本设想和城乡统筹的规划等。全书共七章,并附录“中国山地范围界定的初步意见”。
13.《中国山区发展报告——中国山区聚落研究》
该书分析了中国山区发展与山区聚落发展的关系,揭示了山区聚落存在的问题,探求了中国山区聚落未来可能的演化和发展方向,总结了山区聚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经验。
该书是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知识创新工程资助项目,主要研究我国的山区聚落发展情况。全书共七章,内容包括中国山区聚落概论、地理空间格局、生态循环与生态演替、发展战略、管理研究、中国山区特殊聚落及山区发展。该书立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汇,力图从新的科学视野上对山区聚落进行研究,特别是立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1世纪新山区建设的新理念,立足于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山区发展道路的探索。
14.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2江苏乡村调查》(全14册)
《2012江苏乡村调查》首开当代国内省域乡村人居环境系统调查先河,调查内容涵盖了乡村的基本要素,是继费孝通先生上世纪三十年代“江村调查”后又一次对江苏乡村深入而全面的研究工作。
《2012江苏乡村调查》的调查范围覆盖江苏全省13个地级市、涵盖不同类型的村庄。本书包含了当今江苏乡村的主要构成元素:产业、人口、空间和文化;融合了客观的经济、社会、空间等实际调查和主观的农民意愿访谈;构建了体系完整、内容丰富、论述丰富、论述有据、分析深入的技术框架。全书从“业”和“人”两个方面,动态地、过程式地剖析了江苏村庄的产业构成和村民构成,农民收入和人口流动;探讨了现代化影响下,传统村庄在空间格局、建筑、基础设施、农房建造等方面的变化及其现代化特征;追溯了村庄的历史演变及相应的规划建设进展;勾绘了江苏丰富的山水环境下村庄的分布形态、建筑文化特色及与城市迥异的各类空间。
《2012江苏乡村调查—南京篇》
作者:童本勤、刘军、沈俊超、施旭栋
《2012江苏乡村调查—无锡篇》
作者:段进、章国琴、薛松
《2012江苏乡村调查—徐州篇》
作者:常江、孙良、沈惠新、张明皓
《2012江苏乡村调查—常州篇》
作者:丁沃沃、吉国华、华晓宁、李倩
《2012江苏乡村调查—苏州篇》
作者:雍振华、朱颖
《2012江苏乡村调查—南通篇》
作者:张小林、梅耀林、李红波、汪晓春
《2012江苏乡村调查—连云港篇》
作者:张青萍、郭苏明、李岚、崔志华
《2012江苏乡村调查—淮安篇》
作者:张雷、高燕
《2012江苏乡村调查—盐城篇》
作者:赵和生、刘峰、黄姝
《2012江苏乡村调查—扬州篇》
作者:李晓琴、高燕
《2012江苏乡村调查—镇江篇》
作者:韩冬青、王恩琪
《2012江苏乡村调查—泰州篇》
作者:王建国、龚恺、吴锦绣、薛力
《2012江苏乡村调查—宿迁篇》
作者:高世华、丁志刚
15.郑度 《中国生态地理区域系统研究》
全面深入地揭示了中国自然界的地域分异的规律
提出一个较为完善的中国自然地域系统方案
该书以人类居住的地球表层为传统研究对象的地理学,具有跨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一直以综合性和区域性为其特色。区域研究是地理学悠久而重要的传统,发展成为区域学派。一个自然地理要素的地域变化往往影响其他要素的地域变化,从而导致不同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16. 刘卫东《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框架及其科学基础》
提出了至2020年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路线图
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变化大会上,温家宝总理向世界各国宣布,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比2005年下降40%~45%。这个减排指标将作为约束性指标被纳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本报告在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我国碳排放的主要因素,核算了主要减排途径的碳减排潜力。
17.杰森·摩尔《地球的转型》
作者一直致力于资本主义与生态史关系的研究
在自然与人类共同的过去六个世纪的历史中,自然仅仅发挥输入的作用并构成一系列后果,亦或是重塑了人类在生命之网中的象征性的和物质性的关系? 本书作者通过历史的调查和理论的解释,提出了“作为环境史的现代性” 这样一个崭新的命题, 把作为“世界-生态”的资本主义,把资本积累、权力追求、自然的再生产这些社会生态要素,辩证地联系到了一起,从而在资本主义批判的理论命题下提升了对于生态史的再认识。
每日福利:
即日起到2016年6月底,每天送出精品好书一本!
您回复“生态”两个字给我们即有机会获得以上图书一本。
往期福利发放:
感谢各位读者参与我们周一回复“环境”的活动。恭喜“曾阿牛”朋友获得精美好书一本。
请将您的姓名、地址和联系方式私信给小编。赠书活动将持续至6月底,各位亲都有获得赠书的机会哦!
猜你喜欢:
欢迎点击“阅读原文”
选购您心仪的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