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家小书”6种(必备书单)

2016-06-19 商务印书馆

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没有了吗?

——杨绛


积晦低天夏伏阴,平林漠漠水淫淫。风吹破壁来强寇,雨漏中宵败苦吟。此意直从何说起,九州不信汝将沉。却看稚子真酣睡,凄绝难为此夜心。

——游国恩,作于任教西南联大


记得孩时吃丸药,常常喜欢把外面的糖壳先吃掉,尝一尝里边的苦味。久住在都市中,常感觉得我们沿海省市所谓物质文明,不过像丸药的糖壳,实在的生活是要在这糖壳底下去体尝。

——陈岱孙

还记得“碎金文丛”的第一辑和第二辑吗?

“碎金文丛”第一辑

“碎金文丛”第二辑



“碎金文丛”第三辑来啦!

这次的6本书更重磅!


1.杨绛《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增订本)追问人生的价值,为灵魂清点行囊


杨绛九十六岁开始讨论哲学,所讨论的是人生最根本的问题,同时是她自己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她是在为一件最重大的事情做准备。走到人生边上,她要想明白留在身后的是什么,前面等着她的又是什么。这便是本书的两大主题:人生的价值和灵魂的去向。她的心态和文字依然平和,平和中却有一种令人钦佩的勇敢和敏锐。

——周国平《人生边上的智慧》


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没有了吗?

——杨绛


杨绛先生在96岁高龄时创作了这部充满哲思与意趣的散文集,通过对命运、人生、生与死、灵与肉等根本问题的思考,领悟到人生的价值在于遵循“灵性良心”的要求修炼自己,完善自身。她以深刻独到的体验、秉笔直书的勇气和生动饱满的笔触,为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因信仰缺失而茫然无助的人们指点迷津。书后巧置精彩随笔,增补“百岁答问”,对其看法加以佐证,语言本色无华、感人至深。


2.《林纾家书》:余胸中有千言万语,见汝时爱极,防说之不尽,故时时书一两纸示汝,汝可藏之……


林纾最早引进英国批判现实主义,

在我国小说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专为下等社会写照”、“专意为家常之言”等命题,

林纾的译介对“后来的新文学巨子”是一种“启蒙教育”。


林纾自承其性格“木强多怒”,不过教导其子,却并不希望儿辈像自己那样任性使气,而要求其时时处处小心谨慎:



为人第一须留心:读书留心,则得书中之益;饮食留心,则无疾病之虞;说话留心,则无招怪及招祸之事;做事留心,则不致有债败之处;交友留心,则不致引小人近身;起居留心,则不致冒暑伤寒,旋生疾病。古人谓之“居敬”,浅言之则谓之“留心”。汝时时当体贴吾意也。




林纾既为当世所重的翻译大家,又是后人称道的古文殿军,身处中西文化之间,对于二者的态度又颇可玩味。本书以家书这一特殊的视角,进入这位文学家的内心世界。其一为训子家书,共104通。信中林纾向子辈传授处世之道,可见传统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也透露出社会新变于传统家庭的冲击。其二为经林纾批阅的林琮作文13篇,展示了林纾教读古文的方法及评判标准,可感其力延古文之一线的殷殷期许。书中所收书信、作文多为首次整理,由北京大学夏晓虹教授和包立民先生辑录,并进行校注和导读,深入诠释了林纾家书的珍贵价值。


林纾夫妇与林璐、林璿(摄于1904年)


出于体现林纾修改用心与笔意的考虑,编注者夏晓红老师尽可能恢复、补录了被圈改的文字:




每篇作文多半都由林纾命题。最有趣也最能见出林纾尽力鼓励其子作文兴致的,是其采用的物质奖励办法。少则“赏四角”,一般“赏一元”:



3.《游国恩文史丛谈》游国恩先生珍贵手稿、讲稿重新面世


积晦低天夏伏阴,平林漠漠水淫淫。风吹破壁来强寇,雨漏中宵败苦吟。此意直从何说起,九州不信汝将沉。却看稚子真酣睡,凄绝难为此夜心。

——游国恩,作于任教西南联大


游国恩先生一生致力于楚辞研究,是饮誉中外的楚辞学大家,但对古代文学研究的贡献远不止于此。今得游宝谅女士编缀先生生前遗珠散璧,萃集讲稿、札记、诗作,以谈诗论文为主,旁及方志、民歌、戏曲等,可一窥先生之学养与博识。


游国恩手迹



4.陈岱孙《往事偶记》“中国经济学一代宗师”的人生自述

陈岱孙(1900-1997),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被誉为“中国经济学一代宗师”。

“他以一个学者的眼光,记录下了其所亲历的大时代。”


梅贻琦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到后来,梅先生甚至认为“校长不过是率领职工给教授们搬凳子的。”说这样的话,他实在是过谦了,因为还有好几位教授和他一起搬凳子——教务长潘光旦、秘书长沈履、文学院院长冯友兰、法学院院长陈岱孙、理学院院长吴有训、工学院院长顾毓琇。


陈岱孙是教授治校体制创立、运行的关键人物,是梅校长最得力的助手。


陈岱孙是大家公推出来的“群主”。因为他处事公正严谨,思虑细致周密,从清华到西南联大一直都是主事者,威望甚高,年纪轻轻就被尊为“岱老”。


梁思成、林徽因致陈岱孙的6封书信既有生活的琐碎细节,和“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大情怀,全景式地呈现了那一代知识分子在国难当头之际的生存状态。其中况味,令人感动,令人心酸,也令人开怀一笑,值得反复回味。

  • 记得孩时吃丸药,常常喜欢把外面的糖壳先吃掉,尝一尝里边的苦味。久住在都市中,常感觉得我们沿海省市所谓物质文明,不过像丸药的糖壳,实在的生活是要在这糖壳底下去体尝。


  • 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教书。


  • 一次偶然机会,我上街,碰上展销,买了一本《英华字典》。我,作为一个读者,和商务印书馆的关系从这开始,而且大部分和外文译著有关。


  •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故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厌仁也。”


  • 书总是要读的。人类的进化赖于知识的积累;而知识则主要借书而传递。“读书无用论”是一个大骗局;再不能让人们有日回顾”恨不十年读书”了。



5.李光谟《从清华园到史语所――李济治学生涯琐记》(修订本)李光谟对其父亲的一生的追忆


近代的学术工作大半都是集体的。每一件有益思想的发展,固然靠天才的领悟和推动,更要紧的是集体合作的实验、找证据以及复勘。只有在这类的气氛中,现代学术才有扎根生苗的希望。

——李济

 

李济(1896-1979),著名考古学家。清华学校毕业后留美,获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归国后曾任教于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后任中研院史语所考古组主任(晚年兼任所长多年)。李济先生领导的田野工作,以西阴村、城子崖和殷墟之发掘最为著名,其成果获得全球学界的极大关注。


李济先生是中国第一个具有科学考古思想的人,也是第一位享有世界声誉的中国考古学者。他所主持领导的西阴村、城子崖和殷墟的发掘,奠定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基础。本书是李济先生哲嗣李光谟的追忆文集,借助大量照片、档案和考订文章,展现了父亲丰富曲折的治学生涯。


1925年冬摄于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

前排右起:赵元任 梁启超 王国维 李济


李济和董作宾在压道车上



6.李治华《里昂译事》(增订本)著名翻译家、《红楼梦》法译本译者李治华先生的随笔集


用20多年业余时间翻译一部文学作品,大概是只有傻子才肯干的事。不过傻人自有傻福,在翻译《红楼梦》的过程中,我只感到充实、愉快和幸福。这难道不是人生最大的安慰吗?

——李治华

 

本书为著名翻译家李治华的随笔集。李治华先生的最大贡献便是将中国文学的瑰宝《红楼梦》译介到了法语世界。作者自述与这部经典之间的奇妙渊源,以及翻译时在两国文字与文化间斟酌思量的乐趣与心得。书中还辑录了作者几十年间在海外撰写的中文书评,以及对前半生的年华追忆,展现了一位心系故国的翻译家对于译介母语文学的坚持,读来令人感佩。


法译本《红楼梦》封面



每日福利:

即日起到2016年6月底,每天送出精品好书一本!

您回复“碎金”两个字给我们即有机会获得以上图书一本


往期福利发放:

感谢各位读者参与我们周六回复“父亲”的活动。恭喜凡影过客友获得精美好书一本。

请将您的姓名、地址和联系方式私信给小编。赠书活动将持续至6月底,各位亲都有获得赠书的机会哦! 


猜你喜欢:

欢迎点击“阅读原文”

选购您心仪的图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