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筑的10本书(当歌曲和传说都缄默,只有它还在说话)
有人说,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都缄默的时候,只有它还在说话。
海德格尔说:“生存即居住”,而“栖居的基本特征就是保护”——保护“不生长的物”(建筑物)。
习近平总书记说,不要搞奇奇怪怪的建筑,毁掉许多古建筑,城市会逐渐失去个性。
建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不仅仅是每到大雨,无数人“看海”的时候,一些媒体在拿某些中国古代或者他国人修建的下水道作比较;抑或是,我们生活在现代建筑里,它们却“灰头土脸,乏善可陈”?或者“奇奇怪怪”、“令人惊愕”、“与传统决裂”?
过去的一个世纪以来,石材被混凝土、钢筋和玻璃等广泛替代。因为人类需要的不再是永恒性,而是实用性。
也许,我们还没有奢侈到欣赏建筑美的时候?无数的人背负着沉重的房贷,很多人为了拥有属于自己哪怕蜗居的家在奔波……
10本关于建筑的书,关于我们每天生活的世界,关于我们遥远的过去,和将来。
1.《寻城记·广州》居住于此,你是否真的了解这座城市?匆匆游客,要看怎样的风景? 在城市中考古,在行走中惊喜,在建筑中寻找自己。
一座熟悉的陌生城市,一幅真实的人文地图。
城市是记忆,是生活,也可能是回忆,是向往,是一些断断续续的碎片。
但她终究是令人熟悉的。城市的地图,城市的标志性符号会深入人心。
走进广州的街巷,历史的记忆会不断涌现。
延伸阅读:
(1)《寻城记·杭州》
(2)《寻城记·南京》
(3)《寻城记·武汉》
(4)《寻城记·成都》
(5)《寻城记·重庆》
2.《发现乡土景观》:传统上人们理解的乡土建筑是“由技工而非建筑师设计的建筑”,由当地的技术、材料建造。比如早年的石材建筑,它提醒我们关于人类的信仰、起源和身份认同。过去的一个世纪以来,石材被混凝土、钢筋和玻璃等广泛替代。因为人类需要的不再是永恒性,而是实用性。
美国“乡土景观之父”杰克逊关于文化景观研究的力作
乡土景观包括土地及土地上的城镇、聚落、居民、庙宇等在内的地域综合体,记载着乡土经验,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人及人与神之间的关系。
如果把景观分成两部分:政治景观和栖居景观,政治景观不考虑所在的地形及其文化特点;而栖居景观——也就是乡土景观,则将自己视为景观的一部分,是景观的产物。
3.《中国现代建筑二十讲》300多幅中国现代建筑珍贵图片,见证着中与洋、新与旧的冲突、抉择与融合,见证着一段段被尘封的往事,纪录着每个人生命的轨迹。
现代建筑成为中国现代运动的一部分。
延伸阅读:《中国设计全集》中国设计史上所有经典案例的全面梳理和深入分析。以中国社会数千年设计事物为载体,从时间上涵盖了华夏民族从新石器时期到民国时期的8000年文明发展历史。
《卷一:建筑类编·人居篇 》
《卷二:建筑类编·城垣篇》
《卷三:建筑类编·装饰篇 》
《卷四:建筑类编·家具篇》
4.《灵魂的居所》欣赏古村建筑,洞悉一个地域甚或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质和心灵历史。
走向古村,我常常愕然:不知是风景把它的建筑自然化了,还是那些建筑把自然人格化了。
私密空间的相对扩大多少体现出对个体的重视,但并不意味放弃宗族伦理原则,只不过原则变成夹峙个体的房屋,督护个体的院墙。
宗族情感一定是与生俱来的,正是它孕育和造就了宗祠建筑,而宏伟的宗祠,则成为延续宗族血缘关系的文化空间。
(1)《北京伽蓝记》提到潭柘寺,人们自然而然就会想到那句“先有潭柘寺,后有幽州城”的燕京俗语,由此可知潭柘寺比北京城还要古老,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寺院。
(2)《巍巍千年:衢州城墙》本书是一部系统介绍衢州地区古城墙的专门著作。衢州地处浙闽赣皖交界之处,历来为交通要冲,兵家必争之地,所以衢州很早就筑有坚固的城墙来保护衢州城。
(3)《百姓的祠堂》宗祠建筑承载着一个宗族全部的历史情感、生活理想,以及维系情感、支撑理想的宗法关系,而宗祠建筑本身也就被赋予了极其重要的文化意义。
(4)《风水的村庄》村庄永远津津乐道于风水的话题。幸存于乡间的老房子,那些砖木有血肉有神经,维系着家族的死生祸福,兴衰荣辱,牵连着人们内心的幸福和疼痛 。
5.《永恒的城市与建筑》选取世界上十个有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研究城市规划和著名建筑,从而揭示其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欧洲的皇后——巴黎
教皇的城堡——阿维农
永恒的历史——罗马
文艺复兴的摇篮——佛罗伦萨
历史的舞台——那波里
凝固的历史——庞贝
海边的珍珠——比萨
山上的明珠——锡耶纳
大唐魅影——西安
心灵的顿悟——关中古塔
▲意大利古罗马竞技场
延伸阅读:
《天下皇宫》著名文化遗产专家、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引领我们感悟“天下皇宫”,全世界的皇宫博物馆都是旅游者的必去之地
6.《建筑经典:1950-2000》当今世界最为著名、最富影响力的建筑大师、建筑思想家与教育家,对20世纪后半叶的十大著名建筑进行解读。
路易吉·莫雷蒂,“向日葵”住宅,1947—1950年
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范斯沃斯住宅,1946—1951年
勒·柯布西耶,斯特拉斯堡议会大厦,1962—1964年
路易斯·康,阿德勒住宅与德·沃尔住宅,1954—1955年
罗伯特·文丘里,凡娜·文丘里住宅,1959—1964年
詹姆斯·斯特林,莱斯特大学工程馆,1959—1963年
阿尔多·罗西,圣·卡塔尔多公墓,1971—1978年
雷姆·库哈斯,朱西厄大学图书馆,1992—1993年
丹尼尔·里伯斯金,犹太人博物馆,1989—1999年
弗兰克·盖里,彼得·路易斯大楼,1997—2002年
7.《纽约变形记》:纽约,没有成为霍华德的“花园城市”,也没有成为赖特的“广亩城市”,这里是人类历史上最疯狂的都市实验场,那么中国的城市建设发展之舰将驶向何方?
纽约是如此矛盾,似乎永远是世界上最时髦、最先锋的大都会,而另一方面,又很难有哪怕一丁点些微的变化,它稳定的总体形象永远压倒那个不安涌动的“自我”。“整齐而纷繁”加上“杂乱而有序”,或许才是这个大都会的更适当的概括。
每个人对于城市问题都是负有一定责任的,因为我们普遍的生活方式和世界观是城市问题生成的基础。
延伸阅读:
(1)《筑梦:美国住房的社会史》住房是“美国梦”的核心内容,不论是激进的政治演讲者还是雄心勃勃的企业家,都认为住房的建筑模式,将为国民提供理想的生存环境,其重要性远超过对工厂、机构的建筑或改造,它们是新的社会秩序的一部分。
(2)《美术馆十讲》对一个来到陌生城市的访客而言,美术馆首先是一个显赫的地点,它占据着大多数西方城市的中心地位。美术馆在哪儿?我们究竟要在美术馆中看到什么?
8.《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屋”与“人”》中国作家笔下的“房奴”与“蜗居”——深度透视中国当代住房问题背后的文化基因。
作为“人的尺度”和“人的确证”,建筑以其庞大的体积和经久的时间证明着人是人。实际上一座座城市和一幢幢楼房,无非是一个个大写的人字。建筑如同一本打开的历史文献,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人类生活的生动历史画卷。
“房子”作为一种资本和权力的象征,和“人”的命运、思想情绪及生活状态有着内在紧密的关系,通过“屋”与“屋”之间的差异可以看到“人”与“人”之间在现实存在中的身份地位差异和由此导致的矛盾关系,以及权力交替的历史轨迹。
“屋”是“人”一生的出发地和停泊地,“屋”与“人”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不解之缘。在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作为一个长期紧缺的物质对象和严峻的社会问题——住房问题,在文本中被作家们焦虑地书写着。本书结合当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联系人的现实生存景况和深度精神追求等问题,融合哲学、建筑学、伦理学、社会学等理论,对中国当代文学中人类生存的空间“屋”与生活于其中“人”的关系进行了深度透视。
9.《建筑与现代性:批判》如何在超大城市中居住?是忍气吞声地面对难以持续的工作,还是不停地叹息消逝的房舍?
展开关于建筑、现代性和栖居间关系的理论探讨,将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场域进行考量,这一场域建构了日常生活。
本雅明说,没有一部文明的纪实同时不是一部野蛮的纪实。现代性和栖居是相互对立的两极。现代意识即指无家可归的心灵,栖居的第一步却与传统、安全与和谐相关。
建筑学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将我们面对的现代生活中各种冲突和不定表达出来,在这种表达中,形成对现代性的批评。
本书通过探讨现代性、栖居和建筑学之间的关联性,试图填补在现代运动的话语与现代性文化理论之间存在的鸿沟。将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场域进行考量,这一场域建构了日常生活,也包含了现代性固有的主要矛盾,建筑学仍有某种能力采取一种批判立场来面对现代性。
延伸阅读:
(1)《建筑•城市•思想:库哈斯、奥布里斯特中国访谈录》库哈斯、奥布里斯特对二十余位著名的富有影响力的中国当代学者和知识分子进行了访谈,他们来自建筑、城市规划、艺术、文化批评,媒体诸领域。其中有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建筑师张永和、画家刘小东、深圳城市设计中心主任黄伟文、观念艺术家汪建伟、邓小平生前翻译专员高志凯、资深记者长平等。访谈内容涉及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城市建筑、规划与文化,以及城市文化与思想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展望。
(2)《欧亚大陆上的城市:一部生活史》以中西比较的视角,勾勒出中西城市的发展脉 络和城市中重要建筑的功能以及发展历程。
(3)《碎片与比照:比较建筑学的双重话语》提出了迥异于传统的建筑故事的讲述方式,使建筑史与建筑理论呈现出别开生面的图景,将哲学家与建筑师双方同时纳入到比较视野。
10.《走向新建筑》今天社会的不安,关键是房子问题,“住宅是居住的机器”。住宅问题是一个时代的问题。
“一本奇书”、“一本极重要的书”、“一本永远不会磨灭的书”,“它把几千年来的建筑价值观颠倒过来了”。
建筑成为了时代的镜子。
现代建筑关心的住宅,为普通而平常的人关心普通而平常的住宅。
它任凭宫殿倒塌。这是时代的一个标志。
为普通人,“所有的人”,研究住宅,这就是恢复人道的基础,人的尺度,需要的标准、功能的标准、情感的标准。
这些才是最重要的,这些才是一切。
这是个高尚的时代,人们抛弃了豪华壮丽。
几千年的建筑史无非是帝王将相宫殿庙宇的历史……柯布西耶提出建筑必须走平民化、工业化、功能化道路,反对搞虚假装饰的古典主义;提出“住宅是居住的机器”这句划时代的名言,并建立了现代建筑的美学观念“工程师美学”。他的彻底性和坚定性,他的石破天惊的理论和观念,对世界现代建筑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猜你喜欢:
欢迎点击“阅读原文”
选购您心仪的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