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您投票,我赠书! | 2016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好书评选候选书目(一):最美的自然,我们的家园

2016-10-17 商务印书馆

世界精神太忙碌于现实,太驰鹜于外界,而不遑回到内心,转回自身,以徜徉自怡于自己原有的家园中。(黑格尔)


一本好书的字里行间内嵌了一个广阔无垠的精神世界。漫漫人生路上,总会有那么一个契机或者时刻,我们从书籍那里,感到了充实与幸福。


2016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好书评选今天正式拉开帷幕!为回馈关注和支持商务印书馆官方微信的读者,我们从即日起推出有奖活动——“读者好书”评选我们由衷地希望,在过去的一年中,至少有一本出自商务印书馆的书,曾陪您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


读者福利来啦!

自10月17日起,2016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好书评选候选书目将陆续发布(共7期)。


请您从候选书目中挑选3本进行投票,选择其中一本提出选择理由(回复或者文下评论)就有机会获得我馆特别好书1本(每天3位读者,连续7天),欢迎分享,感谢分享。每类中得票最多的3本书为该类的“读者好书“;每天3位幸运读者将在投票结束后陆续公布。


连续7天投票评论的读者将有机会获得特别大奖(5位读者,各3本好书)。好书多多!还有神秘大奖送出哦!


1.《发现瑰丽的植物》: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著名书画家范曾联袂推荐,文学、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打开西方博物学三百年来宝藏的大门

感受人类业已封存的美好记忆

世界上居然有黑色的郁金香?

这是兰花?怎么从来没见过……

你能想象,这些稀奇古怪的花,是两三百年前的人手绘出来的么?

在那个照相机还没有发明、没有普及的年代,

有一小撮极其不安分的欧洲人,跋山涉水远渡重洋,有的还去爬了喜马拉雅山,看到了好多从来没见过的奇花异草。

那怎么发朋友圈呢?——画下来!


汇集西方博物学巅峰时期最激动人心的12部植物学重要著作,撷取其中精华,还原了二三百年来植物学家们的真实生活以及他们探索自然时的惊喜,在主题上囊括了世界各地各种瑰丽的植物,每一章节都配有由当时最优秀的画师雕版、彩绘的精美插图,堪称佳作。


昙花


蔷薇花

2.《发现最美的鸟》:开启一个美的世界


该书汇集西方博物学巅峰时期最激动人心的13部鸟类学著作,

多个大师级人物的著作首次被译成中文,

在主题上囊括了世界各地的珍奇鸟类,

每一章节都配有由当时最优秀的画师雕版、彩绘的精美插图。


《博物之旅》开启了一个美的世界,古典艺术之美与自然鲜活之美水乳交融,璀璨呈现。 

一一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卿


渐次打开西方博物学三百年来宝藏的大门,感受人类业已封存的美好记忆;走进自然,走进博物馆,欣赏鸟兽虫鱼,我想这是《博物之旅》启航的愿景!

 ——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孟庆金


再启博物之旅,辨识鸟兽草木,感悟自然之妙,涵养博雅之教。

——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


英国鸟类学之父乔治·爱德华

美国鸟类学之父亚历山大·威尔逊


澳大利亚鸟类学研究之父约翰·古尔德……


戈氏极乐鸟


3.《发现最美的昆虫》:中西古典文化在这里第一次得到感性的交流和诗意的呈现


薛晓源先生主编的《博物之旅》丛书,丰富地展现西方三百年来博物艺术的宝藏,其中也蕴含西方博物学家对中国博物文化的采撷和描绘,中西古典文化在这里第一次得到感性的交流和诗意的呈现!

——北京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王亚民

 

我们对地球上我们的邻居很有必要多了解,不是炫博,实在可以作为人类生活的借鉴。《博物之旅》丛书让人多识鸟兽草木之名,更让人得到审美享受和人生的启示。

——北京鲁迅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黄乔生

 

欣赏鸟兽虫鱼,一直是唐宋以来文人墨客的雅好。西方博物绘画对色彩和逼真不懈地追求,也让人叹为观止!用文人的雅趣去观赏西方博物绘画,用西方博物学的博识去欣赏东方卷轴绘画,同样会妙趣迭生。相信《博物之旅》丛书出版会成为东西方博物文化相互欣赏的通会之桥!

一一浙江博物馆馆长陈浩

Papilio panthous停留在日本月季上


4.《怎样观察一棵树:探寻常见树木的非凡秘密》:发现身边的自然奇迹


思考比了解更有意思,但比不上观察。

——歌德


大自然经得起最仔细的观察

——梭罗


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

——罗丹


2011年美国国家户外图书奖

2011年《纽约时报》最佳园艺类图书


人人都知道树长什么样子,对吗?

但你真的观察过红花槭上精巧的花朵吗?

或是鹅掌楸正在萌发的嫩叶?

水青冈的枝条?


当你仔细观察一棵树时,一个被形状和细节填充的新世界会向你敞开大门——你将看见你不曾知晓的美,你将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去欣赏树木。当你能够从一棵树的生长轨迹中感受生命的四季,你会真正领略自然那激励人心的力量与美妙。 




5.《花与树的人文之旅》:玫瑰就一定意味着爱情?向日葵就是生命力的张扬?名称来历、全球传播、文化内涵与历史典故,40篇植物文化随笔构成的这本书,让你有一种在文化与植物交织的时空中畅游的感觉


“梧桐”和“法国梧桐”如何上演文化的“误会”和“交融”?

“玫瑰”和“月季”如何在爱情的路上分道扬镳?

为什么不同的树都曾被当作“菩提树”? 


植物的象征意义会随着历史变迁而改变。从科学性、人文性出发,结合中外文化交流史、园林史、美术史等,本书从更为综合的角度看待人类如何认识植物、如何赋予不同植物不同的文化意义,以及各种植物在不同地区、文化中传播的历史细节和反映的文化现象。



清 郎世宁《仙萼长春图册之紫白丁香》


△ 也是在魏晋时代,松树和翩翩飞翔的白鹤结合在一起,有了飘然的仙气。静止的松和飞跃的鹤,似乎恰好是一种内在的静修和外在的、突破性变化的对照和比喻。


△可中国人关于“丁香结”的幽思没有传播出去,欧洲人对这种花有着不同的赋意,在法国,丁香花开的时候是气候最好的时候,春天正浓烈,所以这种花象征的是年轻人的纯真无邪、初恋之类明媚的东西。

6.《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上下册)》第一个指出罗布泊位置的地理学家,“丝绸之路”命名者的中国奇异见闻


中国地质学之巩固基础,实由德人李希霍芬氏奠之……因李氏之成就,而节省吾人十年之工作时间。

——著名地理学家 翁文灏


  • 到了这里你才发现,假如你只见识过中国的一部分,你是无法对这个国家做出判断的。

  • 我那北方的男仆眼见这南方的富饶以及民风的斯文,直惊得目瞪口呆。眼见他看那精致的村落和田里的物产看不足的样子,我觉得十分有趣。


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近150年前在中国的考察日记,真实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当时大江南北的山川、气候、人口、经济、交通、矿产等。

7.《说地:中国人认识大地形状的故事》:分划东方与西方的一道界限,为了这道知识鸿沟,传教士与中国人争议了两百年之久

有关大地形状的知识,在16世纪东西方开始接触时,竟成了分划东方与西方的一道界限:西方人来自一个地圆的世界,而东方人伫立在平面的大地。


西方的“地球是圆的”在今天看来是毋庸置疑的常识,但是在明末清初,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大地为方形”才是毋庸置疑的常识。


教科书式的科学进步史,在历史上几乎从来不曾发生过。就如同任何历史事件一样,科学知识的诞生和传播都同样地复杂而曲折。



8.《行万里路:葛剑雄旅行自选集》:跨越世界的文化跋涉,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的“行万里路”,给你讲述不一样的故事


地图上的中国和历史上的中国,哪个才是真正的中国?

如何从“天下”到“世界”?


另一本《读万卷书》正在选编


每当我站在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遗迹面前,每当我面对巍峨宫阙、庄严寺庙、金城汤池、舞台歌榭,每当我观赏着一件件耗费了无数人间奇珍和无数人的心血以至生命才造就的艺术品时,我总无法回避这样一个问题:它们难道就是为了供我们今天的凭吊观赏才存在吗?

——葛剑雄


9.《嬗变的大都市》:我们追逐的城市真的是我们需要的城市吗?打开城市的未来之窗


城市规划师和一般消费者的需要之间的冲突


这是一部关于后现代美国城市发展的简明思想发展史,追溯了目前美国城市规划观念的20世纪思想来源:城市美化、花园城市、奥姆斯特德和简.雅各布的观念。雷布琴斯基教授认为,如果说20世纪是“规划的时代”,那么,美国现在正处在“市场的时代”,开发商正在营造着美国21世纪的城市:混合使用、生活在市中心、多样性、高密度和追求宜居。所以,这个资源枯竭、经济不稳定和人类需求正在变化的时代正在挑战美国人既有的人类生活和城市生活的观念。


10.《家园·旅途·远方》(地理学人随笔系列)


地理即生活:它并不枯燥无趣,也有诗和远方。


为何我们的内心越来越强烈地呼唤诗和远方?

旅途又如何重塑着心灵中家园与远方的意象?

地理知识是帮助我们认清真实的世界,还是增强我们对他方的成见呢?


人们对此地他方的感受和观念,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而情感则是心灵的表露。在这个变化剧烈的大迁徙时代,我们的心灵无时无刻不在家乡与世界间撕扯。作者追求真知灼见的优美表达,与您一起领略心灵地理学的世界。




11.《微观杭州 》(汉英版)


讲述428个微故事,呈现192个微镜头。走近天城,微观杭州,几番留驻,一生流连……我们带你触摸这座城市的脉络和温度。





12.《刚果之行 乍得归来》一部在当年引起法国社会及全世界对非洲殖民地问题强烈关注的作品,一部文采斐然、轻松愉快的散文游记 


“我描述不出的,是这些土著美丽的眼神、动情的声调、举止的稳重与尊严、手势的高贵与优雅。相形之下,多少白人就像粗人。“


纪德一生中走得最远的一次旅行,也是历时最长的旅行之一。

“旅行,是纪德对自己存在方式的一种选择。”


  • 我不喜欢禁欲主义者高傲的顽强;但憎恶死亡、衰老以及不可避免的一切在我看来就是亵渎。不管发生什么,我要交给上帝一颗感恩和欣悦的灵魂。


  • 当地人的茅屋群夹在河与山之间,被驻地的岩石推开,越过金河,而后再次越过河,在更远的地方重又出现。一座童山俯瞰驻地,其色灰,煞是好看。每隔很远一段距离,便有一些躁动的土地;旷野里突然的惊跳。能够见到的罪状中的一处风景,也是最雄辩、最荒凉的一处。


本书是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于1920年代在刚果和乍得两地的游记。两部作品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他在这两地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具有异域风情的非洲风光、风俗习惯,同时也揭露了法国商人对殖民地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引起了法国社会以及全世界对非洲殖民地状况的关注。  


13.《文明中的城市(全三册)》

国际最具影响力的城市与区域规划师经典之作


显而易见,中国不会停下城市化脚步。中国城市化率将从50%左右提高到60%。但具体数字不重要,重要的是具体发展路径。明确了发展路径,才能具体规划未来城市人口所需的基础设施与住房。

——彼得·霍尔


  • 为了生活,更别说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他们必须确立一套基本的城市秩序。

  • 未来当然是与这些人及他们居住的贫寒的小城镇同在,喧嚣的机器,在新兴的地方,不断闪耀着光芒。

《文明中的城市》是英国著名城市史专家彼得·霍尔的经典之作,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回答了“文化、创新和城市秩序”三个核心问题,对当下我国城市化进程遇到的诸多问题具有指导、警示和借鉴意义。

14.《城市:有关城市环境中人类行为研究的建议》美国第一个社会学系的创建者帕克,20世纪美国社会科学领域最有影响的学派。


芝加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或许是美国社会学中的一个最有影响的人”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方式。

城市不只是一个人造物,或者一片居住地。

与之相反,城市体现了人类真正的自然本性。


1915年到1940年期间,进行城市社会学研究的芝加哥学派出版了大量著作,影响广泛。它的一些核心人物对城市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提出了城市社会政策与政治政策的一些基本问题。他们的努力扩展开来,甚至影响了其他一些人文学科。


帕克和伯吉斯指出五种经常在城市发展中出现的同心圆区域,当中包括被视为最易爆发危机或分崩离析的“转变中区域”。他对城市的研究主要包括人口、邻里关系、职业三个方面,并根据社会成员行为上相互作用的方式,把社会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竞争、冲突、调节、同化。



15.《淳风厚蕴:山西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图典》一书一世界:山西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千百年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一本汇集山西全境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图典;精妙绝伦的图片,生动凝练的文字,让您身临其境。


本书用言简意赅的文字和精致美观的图片系统地介绍了山西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如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美术、传统舞蹈、传统戏曲等多项艺术形式,使读者能直观形象地了解山西省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文化价值。



16.《不是所有的故乡都在沦陷——走绛州》在这里,看见乡土的力量,发现故乡永续的可能性。


这是绛州的故事,也是城镇化浪潮中所有没有沦陷的故乡的故事。


  • 按常理,写故乡,便会津津乐道,敝帚自珍。审视故乡,文化反思,需要不远不近的距离。太远,无法真正深入其精神;太近,不能超越无缘无故的狭隘偏爱,也容易有不满、哀怨与麻木。在熟悉的乡音乡情中生活、浸染,长大后离开,在更开阔的眼界和视野中,获得客观理性的审视标准。对于不好之处,有宽厚的体谅和理解,又有敏锐、犀利的观察,为后代期许一个美好的未来。


  • 我现在正好处在这样一个不近不远的距离,尽量从更宏观的中国乃至世界的角度审视绛州,又从微小的绛州更清楚地看中国。


“在绛州看中国”,本书通过观照一方乡土,对于有关中国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历程、面临的问题和蕴含的可持续发展的力量做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探讨。本书在注重思想性的同时,兼具历史和文化情怀,比如能通过展示手工业者家庭及个人的彷徨和探索,丰富生动地展现时代和文化的变迁。


17.《地图的文明史》:此书的每一页都饶有兴味,都会引发读者新的思考。(《国际地图收藏者协会杂志》)


一本简洁、有趣、令人愉快的地图学史著作


这是一本出色的地理知识总汇,任何对地图学发展感兴趣的读者一定希望拥有一本作为手边书。

——《大地测量学》


这是一本最为重要的单卷本地图学史综合性著作,……此书应当成为对地图感兴趣的人的亲密伴侣。

——《墨卡托》


这是一本关于地图发展的简明扼要的、经典的历史叙述,作者勾勒了地图与历史间亲密的联系,并运用了大量的插图——包括古代的著名地图到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绘制的当代地图,多方阐明了从历史时期到今天,人类文化如何解读空间关系。



18.《北冥有鱼:人类学家的田野故事》

75位人类学家的集中讲述

98篇激情四溢、清新鲜活的田野小故事

故事背后蕴含不可多得的方法论意义和理论价值

中国大陆人类学界最值得期待的首次尝试


  • 本书以微型故事为体裁,作者都是从事人类学研究的学人,他们中间有院士,也有刚出徒的研究生;但他们在异文化中邂逅他者,经历了文化摩擦、文化理解,其中记录了活在田野中的人类学者的喜怒哀乐——成功、失败、喜悦、沮丧、无奈……这些又被调侃为作为人类学者“成人礼”的修行。

  • 这一过程充满了作为他者进入另一个他者世界的情绪与反思,给从事人类学研究工作的年轻学者提供了借鉴、反观的素材。它可读性强,同时又对学习人类学专业的学人有“前车之鉴”的意义。


本书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中心发起并主编的人类学家田野故事集。人类学家在从事各自专业方向的田野调查时,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对个体造成的冲击和影响,带来了一种非常亲切的个体感受。本书囊括了作者历时三年收集的国内外75位人类学家的98篇田野故事。



每个社会都有内外



理解他者文化的方式


人类学家的妙计是笨鸟先飞



猜你喜欢:

欢迎点击“阅读原文”

选购您心仪的图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