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喜爱的21本书(让好书飞一会儿)
又是一年。
2016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好书评选得到了很多读者的支持,一万多亲爱的读者投来了他们宝贵的一票,非常感谢各位亲们的支持和厚爱!
我们将每一批的前3种共21种好书分享给大家。(需要说明的是,因为每一批书的数量不一,投票数目不一,难免挂一漏万。)
我们希望,这一年,至少有一本我们的书温暖了你,有一本书曾伴您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
1.《发现瑰丽的植物》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著名书画家范曾联袂推荐,文学、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打开西方博物学三百年来宝藏的大门
感受人类业已封存的美好记忆
世界上居然有黑色的郁金香?
这是兰花?怎么从来没见过……
你能想象,这些稀奇古怪的花,是两三百年前的人手绘出来的么?
在那个照相机还没有发明、没有普及的年代,
有一小撮极其不安分的欧洲人,跋山涉水远渡重洋,有的还去爬了喜马拉雅山,看到了好多从来没见过的奇花异草。
那怎么发朋友圈呢?——画下来!
汇集西方博物学巅峰时期最激动人心的12部植物学重要著作,撷取其中精华,还原了二三百年来植物学家们的真实生活以及他们探索自然时的惊喜,在主题上囊括了世界各地各种瑰丽的植物,每一章节都配有由当时最优秀的画师雕版、彩绘的精美插图,堪称佳作。
昙花
蔷薇花
2.《北冥有鱼:人类学家的田野故事》
75位人类学家、98篇激情四溢、清新鲜活的田野小故事
中国大陆人类学界最值得期待的首次尝试
本书以微型故事为体裁,作者都是从事人类学研究的学人,他们中间有院士,也有刚出徒的研究生;但他们在异文化中邂逅他者,经历了文化摩擦、文化理解,其中记录了活在田野中的人类学者的喜怒哀乐——成功、失败、喜悦、沮丧、无奈……这些又被调侃为作为人类学者“成人礼”的修行。
这一过程充满了作为他者进入另一个他者世界的情绪与反思,给从事人类学研究工作的年轻学者提供了借鉴、反观的素材。它可读性强,同时又对学习人类学专业的学人有“前车之鉴”的意义。
本书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中心发起并主编的人类学家田野故事集。人类学家在从事各自专业方向的田野调查时,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对个体造成的冲击和影响,带来了一种非常亲切的个体感受。本书囊括了作者历时三年收集的国内外75位人类学家的98篇田野故事。
每个社会都有内外
理解他者文化的方式
人类学家的妙计是笨鸟先飞
3.《地图的文明史》
此书的每一页都饶有兴味,都会引发读者新的思考。(《国际地图收藏者协会杂志》)
一本简洁、有趣、令人愉快的地图学史著作
这是一本出色的地理知识总汇,任何对地图学发展感兴趣的读者一定希望拥有一本作为手边书。
——《大地测量学》
这是一本最为重要的单卷本地图学史综合性著作,……此书应当成为对地图感兴趣的人的亲密伴侣。
——《墨卡托》
这是一本关于地图发展的简明扼要的、经典的历史叙述,作者勾勒了地图与历史间亲密的联系,并运用了大量的插图——包括古代的著名地图到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绘制的当代地图,多方阐明了从历史时期到今天,人类文化如何解读空间关系。
4.《林纾家书》
“译界之王”林纾:“吾老矣,一切看破,惟教子之心甚热如火。”
训子家书104通,从中看出社会新变对传统家庭的冲击;13篇林纾批阅的其子林琮作文,多为首次整理。
林纾自承其性格“木强多怒”,不过教导其子,却并不希望儿辈像自己那样任性使气,而要求其时时处处小心谨慎:
为人第一须留心:
读书留心,则得书中之益;
饮食留心,则无疾病之虞;
说话留心,则无招怪及招祸之事;
做事留心,则不致有债败之处;
交友留心,则不致引小人近身;
起居留心,则不致冒暑伤寒,旋生疾病。
古人谓之“居敬”,浅言之则谓之“留心”。汝时时当体贴吾意也。
出于体现林纾修改用心与笔意的考虑,编注者夏晓虹老师尽可能恢复、补录了被圈改的文字:
每篇作文多半都由林纾命题。最有趣也最能见出林纾尽力鼓励其子作文兴致的,是其采用的物质奖励办法。少则“赏四角”,一般“赏一元”:
5.《数学传奇:那些难以企及的人物》
任何天才人物的辉煌不是用眼睛而是用精神才能看见的!数学家更是如此。
这是一本极好的科普读物,有动人的故事,有深入的见解,有诗意的感触,也描述了数学王国的美丽与辉煌。
—— 杨振宁(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
我读过蔡天新的诗和散文,很有文采,知道他是数学教授,更增几分敬意。其实数学与诗歌是有联通渠道的,这本书便是证明。
——莫言(作家,诺贝尔奖得主)
概率论居然诞生于帕斯卡尔和一个赌徒的通信之间;
冯·诺伊曼坐在火车上会比平时算得更快,还能背整页的《双城记》;
波莱尔最早提出博弈问题。
秦九韶“平地得雨之数”,是世界最早的雨雪量计量依据;
阿基米德、牛顿与高斯被称为“历史上最伟大的三个数学家”;
现代数学史上最伟大的发现:非欧几何学。
更多的数学传奇,等你揭秘!
6.《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增订本)
增补“百岁答问”,纪念杨绛先生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规律,谁也逃不过。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
杨绛九十六岁开始讨论哲学,所讨论的是人生最根本的问题,同时是她自己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她是在为一件最重大的事情做准备。走到人生边上,她要想明白留在身后的是什么,前面等着她的又是什么。这便是本书的两大主题:人生的价值和灵魂的去向。她的心态和文字依然平和,平和中却有一种令人钦佩的勇敢和敏锐。
——周国平《人生边上的智慧》
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没有了吗?
——杨绛
杨绛先生在96岁高龄时创作了这部充满哲思与意趣的散文集,通过对命运、人生、生与死、灵与肉等根本问题的思考,领悟到人生的价值在于遵循“灵性良心”的要求修炼自己,完善自身。她以深刻独到的体验、秉笔直书的勇气和生动饱满的笔触,为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因信仰缺失而茫然无助的人们指点迷津。书后巧置精彩随笔,增补“百岁答问”,对其看法加以佐证,语言本色无华、感人至深。
7.《失落的天书:<山海经>与古代华夏世界观》(增订本)
一幅为《山海经》特别绘制的“思想地图”
《山海经》果真是一个不解之谜吗?
鲁迅为什么说它是古之巫书?茅盾为什么说它是远古神话?
它究竟是实录山川的博物志,
还是凭空杜撰的妖怪谱?
书中那些奇禽异兽,
是栖息于远古山川中的实有之物,
还是浮游于古人梦魇中的精魅幻影?
“天垂象,圣人则之”,芸芸众生的命运、世间生活的节律皆离不开星空的昭示和指引,《山海经》所呈现的就是这样一幅天地相映、人神交通的古老“天书”。
“山川之精,上为列星”,《失落的天书》这幅“地图”引导读者将视线从人烟交织的大地山川,移向星转斗移、万象森罗的苍穹之上。
8.《民国经典国文课》:课文虽老,精神不老
课文虽老,精神不老。在时间的反复冲刷下,我们仍然能够从许多选文中感受到其温润和光芒。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 朱永新
民国时期的语文教材,多是当时那些语文教育家独立编写的,体现的是他们对中学生心性成长和语文能力提高的关心和理解。自然、亲切、富有意味,是这些课文的主要特征。
——著名学者、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 王富仁
在浩瀚的书海里爬梳,为此这里没有“片面的深刻”和赶时髦的浮躁,多的是平实与厚重。
——东北师范大学教授、中日文化书院院长 孟庆枢
《民国经典国文课》丛书汇集民国经典教科书中备受青睐的篇章,颇具“民国味”。体裁广泛,涉及散文、小说、诗歌等;贴近生活,可以和日常生活中的认知产生挑战和碰撞;文字激趣,在充满情致的语言中读者将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本套丛书共编选三卷。
第一卷《民国经典国文课(成长卷)岁月屐痕》,共分“感恩至情”“聒碎乡心”“与往来昔”“生之杂味”“为学者谈”“师恩旧忆”六个专题。
第二卷《民国经典国文课(人生卷)爱流汐涨》,共分“行旅足迹”“自然精灵”“微笑四季”“品文谈艺”“爱流汐涨”“生命真谛”六个专题。
第三卷《民国经典国文课(时代卷)自由信念》,共分“追逐的梦”“如此生者”“我是少年”“生活之网”“十字街头”“风雨如磐”六个专题。
9.《风雨故人来:钱理群谈读书》:读书是在用自己的眼睛和灵魂,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
读书,为了坚守内心的光明,为了保持精神的独立,为了建立终生的信仰,为了追求生命的诗意与尊严。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
读书的过程,就是一个物我的回响交流的过程,一方面用自己的胸襟和眼光去发现古人;另一方面,又通过这种发现进一步肯定自己,扩大、丰富自己,建立起支撑自我的精神柱石,有如佛家所说的“千灯相照”。
我们读书、学习、做研究,都要问一个问题:和自己的生命成长有什么关系?和自己生命无关的读书,那是死读书;和自己生命无关的研究,那是毫无活力的研究。……一句话,为寻求真理而读书。
——钱理群
知名学者钱理群教授,结合自己多年的读书治学经验,畅论读书之要义,提倡为寻求真理而读书。本书时而对青年学子谆谆相告,时而带我们走进鲁迅、周作人等文化大家的读书生活。他提倡具有精神深度的个性化阅读,提出要沉潜到历史的深处、文明的深处、生活的深处、人性的深处,从而获得生命之重。
10.《知识人的关怀与压力》
对时代、对社会唯因关怀,方有压力;关怀与压力,过去是,将来也依然是知识人身份的表征。约束和追求成为新的重大关切。
康有为、章太炎、梁启超、王国维、贺麟、潘光旦、富特文格勒、海涅、君特·格拉斯……
这些中外文化名宿在大变局中的社会,
既背负时代的重荷,
亦无法挣脱复杂人性的缠绕。
面临抉择,作为知识人的他们给出各自思考的同时,也做出了不同的人生选择,呈现了迥异的精神世界与生命姿态,为世人搭建了多彩而独特的文化景观。
你要用光明来定义黑暗,用黑暗来定义光明。
—— 弗利德
在从乡村社会到城市社会、从革命中心到财富中心的转变过程中, 知识人的处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当文化更多是娱乐和休闲时, 所谓的文化理想又被稀释与解构, 以学术文化为业的知识人到哪里去寻找可以安身立命的“文化”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本书所述及的这些知识人的故事与思想, 对我们正在进行的选择无疑深具启发。
本书为作者近年撰写的系列有关中外知识人的文化随笔精选集。不同的时代格局,不同的国事天下事,不同的知识人因立场、境遇不同,自然面临着不同的问题与抉择。
11.《世界是通的 —— “一带一路”的逻辑》
世界是平的?
不!《世界是通的》。
“21世纪新全球化宣言”、林毅夫、胡鞍钢、李稻葵倾情推荐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最受欢迎的品牌为什么是步步高,而非索尼?
“洗土豆机”为什么会在“一带一路”上发明出来?
感谢丝路,
西瓜这种水果才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一带一路”并不遥远,
它无时无刻不关联着我们的生活、衣食住行、求学、就业。
“一带一路”如何使沿线国家实现弯道超车或者便道超车?
“一带一路”将带来哪些风险和机遇?
“一带一路”体现了怎样的中国智慧和世界智慧?
王义桅教授是中国学界一带一路战略的最前沿的研究者和呐喊者,他的新作《世界是通的》纵论四海,上下千年,读来畅快淋漓,特别值得关心中国发展大势的社会各界仔细研读。
一一 李稻葵(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著名经济学家)
本书是王义桅教授继“2015年中国好书”《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后又一力作,从历史、经济、文化、外交、全球化等方面深入浅出地阐述“一带一路”的逻辑,以“世界是通的”智慧超越了“世界是平的”思维,打造包容性全球化,非常值得一读。
—— 林毅夫(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世界银行前副行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
共赢主义的完美阐释,雅俗共赏的精品之作。
—— 胡鞍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
12.《科学中的政治》
一本科学政治学宣言。今天的科学,已经告别了纯真年代,所以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科学。
基因自私,人更贪婪!
“全球变暖”背后有怎样的科学政治学?
为什么“科学主义,才会违背科学常识”?
互联网上的民意究竟是真是假?
没有绝对客观的安全!
所有关于试吃、人体试验和营养毒性的话题,都超越了农业部门行政许可范围。……现阶段,任何境内的转基因主粮加工、烹饪和流通,均涉嫌违法。
安全是主观参与建构的东西,你自己觉得安全,你才有可能是安全的,当然也仍然有可能不安全。当你自己都觉得不安全了,怎么能由别人来宣布你安全与否呢?
《科学中的政治》是江晓原、方益昉关于科学政治学研究的新作。作者强调,在这类争议中,话语权必须从专家的垄断中解放出来,所有自身利益和安全状况被关涉的公众,都有权发表意见。
13.《美国文明的兴起》(精装插图本)
作者查尔斯·A.比尔德是美国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历史作家,本书是他和夫人合著的名著,是阐述美国文明起源和发展的最好的著作之一。
力图展现全貌,而不只是拼凑宪法、法令、演讲、新闻、回忆录与外交照会等等。
《美国文明的兴起(套装上下册)》内容包括:英国的殖民奥秘、美洲13个殖民地结构基础的奠定、经济和政治力量的成长、殖民地时期的美洲、伦敦与殖民地的冲突、独立和国内矛盾、平民主义与反动、全国性政党的兴起、农业帝国主义与力量均势、年轻的共和国、新农业州、杰克逊的民主党——一个胜利的农民-工人党、西进到达太平洋、经济势力的彻底胜利、经济趋势中的政治活动、浪漫主义的与现实主义的民主政治……
14.《最后的乌托邦:历史中的人权》:至今为止最重要的人权史著作
《最后的乌托邦》是至今为止最重要的人权史著作。莫恩对人权起源的探求读起来就像一部极好的侦探小说,他仔细地搜查证据,证明人权是在何时与何地代替了其他政治理想。
——保罗·卡恩,耶鲁大学
任何真正关心人权的人都应该面对这部令人振奋的书。
——扬维尔纳·米勒,普林斯顿大学
15.《中国上古史》:新史学思想的实践之作,梁启超未完成的中国通史上古部分首次整理出版
史也者,记述人间过去之事实者也。虽然,自世界学术日进,故近世史家之本分,与前者史家有异。前者史家,不过记载事实;近世史家,必说明其事实之关系,与其原因结果。前者史家,不过记述人间一二有权力者兴亡隆替之事,虽名为史,实不过一人一家之谱牒;近世史家,必探察人间全体之运动进步,即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以此论之,虽谓中国前者未尝有史,殆非为过。
——梁启超
梁启超先生治学多变,作文繁复,论质比量,近代以来数人而已。此书立足经史传注诸子,推考古史,分析春秋战国国情人事,多持平之见,考证传说异辞,少拘虚之议,尤于政事举措之得失,国势兴衰之倚伏,世风民俗之沦变,议论明晰,不因袭传统史家之是非,使人昭昭,故为推介。
16.《“物”的崛起:前现代晚期中国审美风尚的变迁》
从晚明盛大的物质奇观,看明朝人审美、欲望的纠缠与价值观的嬗变
“时尚”:“生活美学”的趣味与症候。
“奢靡”的社会生活风气表明晚明士民整体的日常生活水平之提高,其实质在于物质性在人的日常生存、情感、审美和精神生活领域的全面凸显。
对于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审美鉴赏力的文人士大夫而言,这种“生活美学”在于借助于“物”来装点和营造一种审美化、艺术化的日常生活情境,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和审美体验,进而彰显其才情、趣味。
他们开始把“生活”视作自己施展才华、体验美感的“作品”,“生活”具有了与“艺术”并驾齐驱的地位,甚至,具体的艺术品,如琴、棋、书、画、诗、赋、词、曲等都退居一隅,成为营构、润饰“生活”这一整体的、宏大的“艺术品”的细枝末节。
在此种生活和审美观念波及下,日常用物自然要求“适用美观均收其利而后可” ,无关日用的“长物”“玩物”也成了不可或缺的必需品。
本书立足于史料爬梳,在梳理和回顾近百年来学术界有关晚明文史研究的成果基础上,以晚明时代的突出社会症候——“‘物’的崛起”为切入点,采用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从整体性视野展示了前现代晚期中国社会生活、文艺活动和审美风尚的基本历史特征,深入探讨了前现代晚期中国社会审美文化的嬗变过程,并对当前社会生活、文化艺术领域凸显的重要问题做出了理论回应。
“‘物’的崛起”与“生活美学”的兴起,对前近代晚期中国社会的结构性变迁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审美、精神生活的世俗化、日常化是前现代中国文明发展进程的必然,也是文化、艺术所无法逾越的历史阶段。
17.《艺术地活着》
这本书犹如生命草原上流淌的一股活水,清澈、活泼又灵动
有人说,这是一本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和命运的一本书。
有人说,这是一本可以让你找到幸福的一本书。
有人说,这是一本牵扯你的思考,鼓励你勇敢而无畏地热爱生活的书。
作者说,当艺术作用于生活的时候,你会在审美中主动感知和体验艺术愉悦生命的过程。处于这种感知体验状态中的生命主题,相对于同一物质生活方式的其他人而言,生活的情趣更充沛,人生的内容更丰富,幸福的指数更高,更快乐,从而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得到相对的提升。
编辑说,这本书犹如生命草原上流淌的一股活水,清澈、活泼又灵动,好像在告诉你,艺术地活着吧,让你的生命多一些美好的色彩,让这个世界最美好的事物温柔地簇拥着你。
18.《如是清凉》
苏扇非遗传承人鼎力之作,展现中国传统制苏扇工艺的精致,完美体现苏扇特有的秀丽轻巧的个性
古人曾记:“制一扇,所费数金,而人必数扇,且辗转丐求名手书画,以相夸耀。”
据记载,苏州的折扇生产始于南宋,元、明两代名家辈出,制作愈见精良,风格精细雅致。传统的苏州制扇行分工精细,扇骨、扇面、扇刻,制扇人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专攻一项,各司其职。
全书由“清华”“蕴藉”“玲珑”“修缮”四个篇章构成,分别侧重于扇面、扇骨、扇头的展示与介绍,以及王健先生修复明式乌木泥金扇、明式水磨玉竹扇、老矾扇面等失传已久的古扇的全过程,图文并茂,兼顾视觉之美与内涵之丰。
未·末
本书还创新性地以视频的形式展现了王健修复古扇的过程,在书中的“修缮”部分,读者可找到并扫二维码,即可直接观看视频,期待带给读者全新的阅读体验。
19.《金花的秘密:中国的生命之书》
当西方心理学大师遇上道家经典
20世纪20年代,德国著名汉学家卫礼贤将《太乙金华宗旨》译成德文,荣格读后大为赞叹,声称此书帮他解决了研究集体无意识过程中遇到的困境。
就其(《太乙金华宗旨》 )实质而言,它笼罩着东方精神的神秘气息,但从内容上看,它却与我的病人的心理发展过程惊人地相似,而这些病人都不是中国人。
正如人的身体拥有一种超越了所有种族差异的共同解剖结构,人的心灵也拥有一种超越了所有文化和意识差异的共同基底,我称之为“集体无意识”。这种为全人类所共有的无意识心灵不仅包含那些能够变成意识的内容,而且也包含让人做出相同反应的潜在倾向。
正是《太乙金华宗旨》 这部著作帮我第一次走上了正确的道路,因为在中古时代的炼丹术中,我们终于找到了灵知与当代人集体无意识过程之间的联系。
中国人已经充分满足了自己本性的本能要求,以至于几乎没有什么能够阻止他们洞悉世界的不可见本质。
卡尔·荣格,瑞士心理学家,创立了荣格人格分析心理学理论,提出“情结“的概念,把人格分为内倾和外倾两种,主张把人格分为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层。
20.《独立思考:日常生活中的批判性思维》(第2版)
国内第一本“批判性思维”全彩杂志书,现代公民独立思考必读书
UFO是否存在?
堕胎合乎道德吗?
同性婚姻应该合法化吗?
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吗?
情绪如何影响决策?
如何识别谬误推理?
如何打破惯性的思维模式,突破思维上的误区与局限?
如何运用理性和逻辑能力,做出最正确周全的判断和决定?
▲罗夏墨迹测验
从当前世界现实问题入手,利用批判性思维技巧,对社会、经济、政治、环境、商业、媒体、科学/学术等领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性批判,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启发性,是现代公民建立科学精神、学会独立思考、不盲从的必读书。
21.《德国天才》:一本书读懂100余位德国天才
“天才”这个词在德国有一层特殊的意味,它甚至是一种魔力、一股神秘的力量与活力。
德国的成功归因于“文化市民阶层”或“受教育的中间阶层”
这是任何成功的、技术精湛的民族国家的支柱
中国和德国,两条平行线。
这些德国天才如何塑造人们的生活?
如何持续影响着我们的世界?
每当想到德意志民族,我常感到痛苦,这个民族的个体都如此值得称颂,但作为整体却如此令人神伤。
——歌德
德国人的典型特征是,他们对“什么是德国人”这个问题的追问永无止境。
——弗里德里希·尼采
我们这些可怜的德国人啊!从根本上讲我们是孤独的,即便我们“出名”了!没有人真心喜欢我们。
——托马斯·曼
世界最终或许可以通过德国的方式获救。
——埃马努埃尔·盖布尔
美国和德国说的是英语,但他们很清楚他们在用德语思考。
——彼德•沃森
感谢所有参与“2016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好书评选候选书目(七)”投票的亲!恭喜:赫奇、谯龙涛、月光,获得好书一本,回复“姓名+邮寄地址+手机号”吧,小编随时恭候大家!
广而告之:
2017“锦鸡吉祥”生肖日历来了!
商务印书馆120年馆庆特别奉献。
365张锦鸡精美手绘
每个属鸡的都值得拥有一本,
给父母亲友最好的新年礼物!
欢迎您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购买。
认筹包销请联系对口大区经理,
单位团购热线:010—6525802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