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磅推荐】2016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十大入围好书”

2016-11-04 商务印书馆


2016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十大好书”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感谢亲们的支持!“十大入围好书”继续!


十大好书
1.《里尔克诗全集》2.《剑桥二十世纪政治思想史》3.《德国天才》4.《汉学书评》5.《文明中的城市》6.《希腊史:迄至公元前322年》7.《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8.《存在与时间》9.《怎样观察一棵树》

10.《中国乡约制度》


十大入围好书
1.《北冥有鱼:人类学家的田野故事》

2.《宗教改革史》

3.《文明的滴定》

4.《十字军史》

5.《作为武器的图书》

6.《罗马革命》

7.《林纾家书》

8.《当代艺术的哲学分析》

9.《最后的乌托邦》

10.《莫斯科的黄金时代》


1《北冥有鱼:人类学家的田野故事

75位人类学家的集中讲述

98篇激情四溢、清新鲜活的田野小故事

故事背后蕴含不可多得的方法论意义和理论价值

中国大陆人类学界最值得期待的首次尝试

评委推荐
这种书在中国不是太多见,写个小故事可能只有千百字,但是汇集起来发现里面有很多乡土社会的关系、学术伦理的建构,以及我们人类学到底如何跟本土社会、田野社会发生交换的问题。这样的我们平时多次思考讨论都很难得到解决的问题,在书里面通过一个个小故事的方式得以呈现,既可以让读者了解他们的坚信和难度,跟我们自己在学术上的困境也有强烈的共鸣。——杨早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 本书以微型故事为体裁,作者都是从事人类学研究的学人,他们中间有院士,也有刚出徒的研究生;但他们在异文化中邂逅他者,经历了文化摩擦、文化理解,其中记录了活在田野中的人类学者的喜怒哀乐——成功、失败、喜悦、沮丧、无奈……这些又被调侃为作为人类学者“成人礼”的修行。

  • 这一过程充满了作为他者进入另一个他者世界的情绪与反思,给从事人类学研究工作的年轻学者提供了借鉴、反观的素材。它可读性强,同时又对学习人类学专业的学人有“前车之鉴”的意义。


本书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中心发起并主编的人类学家田野故事集。人类学家在从事各自专业方向的田野调查时,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对个体造成的冲击和影响,带来了一种非常亲切的个体感受。本书囊括了作者历时三年收集的国内外75位人类学家的98篇田野故事。



每个社会都有内外



理解他者文化的方式


人类学家的妙计是笨鸟先飞

2《宗教改革史

被西方史学界誉为宗教改革史的权威著作

评委推荐
这种厚度、这种学术的力量是非常折服人的,而且它也是非常漫长的过程,要尊重这种长期的劳动。

——王斯敏 《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副主任

宗教改革史,以我之见,必须包括既是独立但又相互关联的五个方面:

  • 产生着巨大运动时代的社会和宗教状况

  • 直到1555年方被承认合法的路德派宗教改革

  • 德国以外许多国家中不属路德指导的宗教改革

  • 再洗礼派、索齐尼派和反三位一体思潮内部关于中世纪宗教生活的某些论点

  • 最后,反宗教改革

——林赛


3《文明的滴定》

一次影响世界的自问自答

李约瑟本人对“李约瑟问题”的回答 

评委推荐
帮助一般读者了解中国科技史的思想、了解中国的科技史。——王玮 《中华读书报》总编辑

“李约瑟问题”:

“为什么现代科学没有在中国(或印度)文明中发展,而只在欧洲发展出来?”以及“为什么从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5世纪,在把人类的自然知识应用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中国文明要比西方文明有效得多?”


荷兰著名科技史家弗洛里斯·科恩(H.Floris Cohen)评价说,在20世纪的学术史上,鲜有一个朴素的问题能够引出如此壮观的成果。


  • 中国人天生就倾向于场论,这种偏爱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人很早就形成了关于海潮原因的正确观念。早在三国时期就有人说过,没有远距离物理接触的超距作用是可能的。


  • 中国数学的思想和做法永远是代数式的,而不是几何式的。


  • 公元8世纪初,当一行和梁令瓒第一次发明这种时钟时也有同样的情形出现,这比带有立轴横杆式擒纵机构的第一批欧洲机械钟早了6个世纪。


那么,李约瑟本人对于这个思索了一生的问题给出了何种答案呢?可以说,他对此问题的最完整表述都包含在了这本《文明的滴定》中。



4《十字军史》

最权威的十字军运动的通史

了解欧洲史的必读书目

评委推荐
《十字军史》跟信仰有关,它里面讲到本来应该是仁爱的,但是怎么样建立一套理论,能够对异教徒动武力,这种对历史的感知是很有价值的。——严彬 凤凰网读书频道主编

这是一部来自世界最顶尖十字军史专家的大师之作,对于任何一个十字军研究者来说都是必读的作品,而对于想了解构成欧洲自我认知之元素的读者,这也是一部言简意骇而根基扎实的专著。

——尼古拉斯·雅斯佩特(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


最易读、最权威的十字军运动研究……写作极富激情和洞见。

——诺曼·豪斯利教授(莱斯特大学)


从各方面来看,本书都是对十字军现象的最新讨论……澄清了自司各特到本·拉登各个时代有关十字军的各种主要观点。

——便雅悯·Z.凯达尔(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


十字军运动自11世纪始,直至18世纪末,历时数百年,深刻影响了欧洲乃至中东、北非的历史,然而我国读者却鲜能对这段历史有全面的了解。本书正是一部有关十字军的通史,作者为当今该领域最杰出的学者——剑桥大学教会史教授乔纳森·赖利-史密斯。


《十字军史》记述了几次主要的十字军运动,同时穿插了十字军的组织形式、东征过程中的故事,以及十字军战士的经历等内容。本书还展示了十字军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使得中国读者也能一览西方史学研究之前沿。

5《作为武器的图书》

图书是一切宣传手段中最为持久的一种

书籍是思想战争中的武器

一本好书的影响可以持续几十年甚至几千年


有人说,读什么书,便会成为什么人。有的书可以助人通古识今,经天纬地,有的书可以让人释疑解惑,怡情养性。无论如何,选择合适的书,掌握恰当的读书方法,都至关重要。

评委推荐

《作为武器的图书》这本书非常好,它是一种文化的互相影响,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政治思想发展中发挥的基础性重要作用,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杨平 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副会长

1944年6月6日,以美国为首的盟军在诺曼底登陆仅仅数周,一批令人惊讶的货物——无数箱图书与增援部队、武器弹药、食物和药品一起运抵诺曼底海岸,这些书籍将要被运往法国各地的书店,随后还会有数以百万计的美国图书(翻译过的但也是英文的)陆续运达,最终发往整个欧洲乃至世界的其他地方。


图书不可能被烈火消灭。人死了,但图书永远不会死去。永远没有人也没有武力能够将思想关进集中营。没有人也没有武力可以从世界夺走图书,图书中包含着人类针对暴政永恒的反抗。在这场战争中,图书是武器。

——美国总统富兰克林·D.罗斯福


本书是对输出美国文化的公共努力的一次均衡评估,同时也为创立真正的国际图书史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罗伯特·A.格罗斯,康涅狄格大学早期美国史教授

《一个广泛的共和国:1790-1840年的新国家的出版、文化和社会》的联合编辑


这部极有价值的论著有助于填补关于战争的另一幅拼图。它出色地揭示了二战中政府、出版人以及各组织对于作为文明和教育的知识宝典和方向标的图书所怀有的远大抱负——以及这些抱负如何得以实现。
——朱丽叶·加德纳,《战争时期:1939-1945年的英国》的作者




图片说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困顿局面下,布特爱书人图书馆抓住机会招募会员。图中文字:“灯火管制有好处!更多时间来读书!在漫长的冬夜呆在家里,意味着有了用于读书的大量余暇。快来加入布特爱书人图书馆。”


《作为武器的图书》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美国出版业如何成为美国发动宣传活动和“思想战争”的有力工具,为战后美国意识形态和文化影响力在全世界的扩张开辟道路。而美国出版业也经由战争期间的活动而得以迅速壮大并推进“国际化”,在战后世界图书商业市场上占据更大份额。


与以往对美国宣传活动的研究不同,这个故事的中心不是官方机构(如战时新闻局),而是官方机构和非政府部门结成的合作协同关系。实际上,作者倾注了更多关注和笔墨的是一个私人部门即美国出版业,以及一个非政府组织即“战时图书委员会”。


“战时图书委员会”成立于1942年,是美国出版家以及一些发行商、图书馆员和著作人共同参与的一个非盈利行业组织。这个组织是美国出版业期待为战争做出自己的努力的迫切愿望的产物。在主席瓦德尔·诺顿建议下,“战时图书委员会”的标签语是:“书籍是思想战争中的武器”。


6《罗马革命》

罗马共和国向帝国过渡的权威之作

20世纪英语世界最出色的古罗马史家所著

评委推荐

罗纳德·塞姆的《罗马革命》则是共和制向帝制过渡那段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历史的最出色分析与描述,后人在此方面虽也着力甚多,但迄今尚无出其右者。

——郭小凌 首都博物馆馆长

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

——恩格斯


好端端一个社会基本稳定、打遍天下无敌手的罗马共和国,怎么就解体得一塌糊涂?

罗马人深恶痛绝的君主制为何在被废除近五百年后卷土重来?


7《林纾家书》

子家书104通

从中看出社会新变对传统家庭的冲击

13篇林纾批阅的其子林琮作文,多为首次整理。


“译界之王”林纾:“吾老矣,一切看破,惟教子之心甚热如火。”

评委推荐

林纾这位大家很狡猾,有很多人生智慧,用那么多人生金句表现出来,普通人在读的时候也能找到这种感觉。比如他谈到读书的感觉,说读书就好像是在积累谷物,总有救荒的那天;向学就好像不断往前走,总有达到目的地的那天。

——李潘 中央电视台《读书》制片人


林纾一方面是西方著名的译者,另一方面是恪守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含他对两个儿子不同的定位设计和教导上面。现在,家庭两代人之间的冲突和互相的认知也是一个社会热门话题,《林纾家书》这本书也可以给我们一些提示。我们想象不到的是他居然是一个很会调整,很懂金权之变的人,比如他一个儿子特别寄希望于传承古文,他会用各种方法去刺激学古文,另外一个儿子是平凡中人,就要求他去学英文,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中国父母对待儿女的姿态。

——杨早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林纾自承其性格“木强多怒”,不过教导其子,却并不希望儿辈像自己那样任性使气,而要求其时时处处小心谨慎:


为人第一须留心

读书留心,则得书中之益;

饮食留心,则无疾病之虞;

说话留心,则无招怪及招祸之事;

做事留心,则不致有债败之处;

交友留心,则不致引小人近身;

起居留心,则不致冒暑伤寒,旋生疾病。

古人谓之“居敬”,浅言之则谓之“留心”。汝时时当体贴吾意也。


出于体现林纾修改用心与笔意的考虑,编注者夏晓虹老师尽可能恢复、补录了被圈改的文字:



每篇作文多半都由林纾命题。最有趣也最能见出林纾尽力鼓励其子作文兴致的,是其采用的物质奖励办法。少则“赏四角”,一般“赏一元”:


8《当代艺术的哲学分析》

艺术总是在遭受危险

但艺术不曾没落

评委推荐

选择《当代艺术的哲学分析》是我个人的偏好,因为它把卡夫卡的几个短片从哲学那样一个角度,他是海德格尔的弟子,分析得非常好,我们需要有这样一种认真对待艺术,而不是纯粹消费性的对待艺术的思想的训练。

——赵明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教授

传统美学的时代已经终结了!

一种非美学的艺术观察和艺术探讨是如何可能的?

哲学家和教士的时代结束了,咱们艺术家的时代到了。


本书是欧洲当代哲学家瓦尔特 · 比梅尔的代表作。作者在本书中选取卡夫卡、普鲁斯特和毕加索三位20世纪最有代表性的艺术大师,以之为范例,对西方当代艺术作了深入细致的哲学分析和探讨。



9《最后的乌托邦》

至今为止最重要的人权史著作

评委推荐
它里面的重要问题是,当今世界人权和主权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这是我比较欣赏的一本书。——李超杰 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最后的乌托邦》是至今为止最重要的人权史著作。莫恩对人权起源的探求读起来就像一部极好的侦探小说,他仔细地搜查证据,证明人权是在何时与何地代替了其他政治理想。

——保罗·卡恩,耶鲁大学

10《莫斯科的黄金时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苏联媒体文化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格局,然而却成败参半。

评委推荐
包括《作为武器的图书》、《莫斯科的黄金时代》等好几本书都属于《国际文化版图研究文库》。这套书是商务最好的丛书之一,确实很前沿。——止庵 学者、作家

苏联根本上是一个“宣传国家”;文化在苏联语境中始终都关乎教育、培训、鼓舞和动员。但它最终也是为了向全世界观众证明苏联文化优越于大众文化。在日常生活的基础上便捷地获得高质量的文化体验是社会主义的基本承诺。或者用媒体时代的语言来说,苏联文化对于苏联品牌而言是比不可少的。苏联在整个冷战时期对于这一品牌的持续投入保证了密集、连续且得到极大宣传的投资。


苏联文化的自给自足始终不只是自给自足;它既是帝国实力的一种确定,也是自我防卫的一种生死演练。


评委名单


1. 现场评委(按姓氏笔画排序)


止庵    学者、作家

王玮    《中华读书报》总编辑

王斯敏    《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副主任

孙小宁    《北京晚报》人文版编辑

朱学东    《新京报》书评周刊主编

严彬    凤凰网读书频道主编

苏剑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李超杰    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李军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

李潘    中央电视台《读书》制片人

李舫    《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

杨平    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副会长

杨早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郭小凌    首都博物馆馆长

赵明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教授

袁晞    《人民日报》高级编辑

绿茶    绿茶书情创始人

解玺璋    图书评论家

蔡闯    《光明日报》评论部主任


2. 通讯评委(按姓氏笔画排序)


石剑锋    澎湃新闻文体中心总监

刘忆斯    《深港书评》主编

刘小磊    《南方周末》阅读版编辑

张明扬    专栏作家

陈子善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庞贝    作家、《深圳特区报》“读与思”周刊主编

胡洪侠    《晶报》总编辑

涂志刚    《新京报》书评周刊前主编

姚峥华    《深圳晚报》文体中心执行主任,阅读周刊主编

姚文坛    优酷土豆文化节目中心总制片人


3. 2016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好书评选大学读书会评委团(按照汉语拼音排序)


北方工业大学儒行社

北京大学耕读社

北京大学《此间》编辑部

北京大学我们文学社

北京大学学生会学术部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生部

北京工业大学国学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凌云文学社

北京化工大学学生会学术科技部

北京理工大学微尘志愿者协会

北京林业大学初见文学社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社

北京体育大学本然读书社

北京邮电大学信通院读书协会

河北大学读书交流协会

河北工业大学蓦然文学社

河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书友会

华北电力大学《大学人文》编辑部

江西财经大学青春文学社

江西师范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

南昌大学读书社

南华大学图书馆读书协会

清华大学历史系读书小组

清华大学好读书协会

厦门大学读者协会

山西大学彩虹书社

山西师范大学春秋读书会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读书会

天津工业大学悦读书社

外交学院知行学会

中北大学读书服务与学习交流协会

中国传媒大学青果文学社

中国科学院大学流景文学社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年研究学会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团友会

中国人民大学人大乡村中国读书会

中国人民大学日知社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购买“十大好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