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40本好书(必备书单)

2016-11-27 商务印书馆

11月26日下午,首届“大鹏自然好书奖”于深圳书城中心城举行颁奖仪式,现场隆重揭晓“十大自然好书”。活动经过三轮严格评选,《看不见的森林》从近五年内地出版的几千种优秀自然类图书终脱颖而出,获“国际作品大奖”;《猿猴家书》荣获“科学普及奖”、《时蔬小话》荣获“自然生活奖”。


同日,商务印书馆获第十七届深圳读书月“十大好书”评选之“年度致敬出版机构奖”。


感谢所有评委和主办方的支持,感谢作译者和社会各界的支持!


年度致敬出版机构

商务印书馆




致敬理由:第十七届深圳读书月“十大好书”评选之“致敬出版机构奖”决定颁给商务印书馆,以表彰“百年老店”秉持一贯传统,重整行装,再上层楼的伟大业绩。从张元济到王云五,再到陈原,以及今天的于殿利几代商务人;从《辞源》、《现代汉语词典》到“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规模宏大的“汉译世界名著”、“商务印书馆”文库等,——所有行迹,皆凝结在作曲家袁音、胡海林谱写的《千丈之松》中:


昌明教育平生愿,

故向书林努力来;

此是良田好耕植,

有秋收获仗群才。

世事白云苍狗,

风涛荡激,

顺潮流左右应付,

稳度过,滩险浪急。

论传天演,木铎启路。

日新无已,望如朝曙。

敢云有志竟成,

总算楼台平地。

从今以后‍更‍艰难,

努力还需再试。


(副歌)森森兮千丈之松,

矫矫兮云中之龙。

言满天下兮,百龄之躬!

(刘苏里)


漫漫人生路上,总会有那么一个契机或者时刻,我们从书籍那里,感到了充实与幸福。


我们希望,这一年,至少有一本我们的书温暖了你,有一本书曾伴您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


40本好书,与您共享读书的幸福与喜悦。


1.《西方儿童史》从古希腊古罗马到现代的西方儿童史,或可以作为观察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角度。


儿童服装反映的不仅仅是当时的真实世界,也是儿童观念和证明,是儿童教育中物质和象征层面的双重体现,例如节日服装(洗礼、重大庆典、初领圣体、化装舞会)、男孩和女孩不同的服装、被召唤到宫廷服务的德国或俄国贵族的儿童的制服、学校校服、根据不同区域使用不同颜色的班级罩衫、“水手装”(18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这种资产阶级儿童制服遍布整个欧洲)、一直持续到19世纪50年代的让人想起农村和劳动者简单生活的小男孩所穿的束腰衬衣等。




新拉纳克的空想家罗伯特,欧文很早以来就想针对“儿童的可塑性"建立一个“新的伦理世界"," [……]最终用理性的方式来规范孩子们的一言一行"。萨缪尔,韦尔德斯潘引用了英国的一个谚语:“枝芽嫩时才能使其弯",重点强调初期感受,因为它们是未来行动的“主要动机”;马莱夫人重点强调初期学习的重要影响:“初期教育将会给孩子的心灵打上一个最为深刻的烙印"。按照医生们的说法则是,儿童的可塑性就等于“器官的柔韧性和神经系统的易感性",为确保这一可塑性,儿童的初期教育尤为有效。


2.《桶的故事 书的战争》一种“故意装出来的真诚”,一本正经地对一个荒唐可笑的问题展开讨论,一座壮丽的文字迷宫。讽刺文学大师乔纳森•斯威夫特的经典作品集,多篇首次译介。



《桶的故事》

一部与《尤利西斯》类似的天书,

对现代学术、现代出版业的深度讽刺!

为什么说它是“为人类的全面进步而做”?

为什么把表扬比作养老金?

为什么把智慧比作奶酪、牛奶酒、母鸡、坚果?


《书的战争》

是什么能引起古代书与现代书之间的大战?

以弥尔顿为首的骑兵,笛卡尔率领的弓箭手,阿奎那率领的乌合之众!

荷马、品达等所向披靡,现代书阵脚大乱!

古今分享同一个自然,

古代人和现代人在才智上是平等的。


战争是傲慢的孩子,傲慢是财富的女儿。

没有知识的智慧是一种乳酪,一夜之间涨到了头,技艺娴熟的人也许能很快将其搅拌成泡沫。可是一旦去除表面的泡沫后,剩下的东西只配去喂猪。



有学问的人在打仗时都要使用墨水这种大型投射武器,装在一种叫做羽毛笔的工具中,由骁勇的战士奋力向敌人投去……它们有好几个不同的名字,像什么争论、论辩、答辩、简论、回答、答复、评论、反思、反驳、驳斥等等。短短几天之内,它们或者它们的代表就把全部纪念碑矗立在公共场所,供路人围观,其中最重要、最高大的被运送到仓库(它们称之为图书馆)里去,存放在专门设置的区域内,从此它们就叫做论战之书。


斯威夫特曾经说过,他特别针对东方人做了优化,使其便于翻译成东方语言,尤其是中文。我们中国人至少对这一处英文的理解要超过英国人。


3.《汉译波斯经典文库恩格斯、歌德、爱默生、菲茨杰拉德为之惊叹的“诗国”之歌,波斯文学“四大柱石”的代表作之集大成者。


波斯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波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列为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之一。

—— 季羡林《简明东方文学史》


文库代表了波斯文学最高水平,

译者队伍集中了中国目前最优秀的波斯语和波斯文学研究人才:张鸿年、宋丕方等。

插图精美,充满浓郁的波斯风情的细密画。


谁要真正理解诗歌,

应当去诗国里徜徉;

谁要真正理解诗人,

应当去诗人之邦。

—— 歌德



这套“汉译波斯经典文库”共计10部著作,23卷次。

收录了被称为波斯文学四大柱石的最主要作品以及波斯四位大诗人的主要作品:《果园》《蔷薇园》(萨迪)、《列王纪全集》(菲尔多西)、《玛斯纳维全集》(哲拉鲁丁·鲁米)、《哈菲兹抒情诗全集》(哈菲兹),《蕾莉与玛杰农》《内扎米诗选》(内扎米)、《鲁达基诗集》(鲁达基)、《鲁拜集》(海亚姆)、《春园》(贾米)。   



《果园》内容丰富,寓意深邃,风格多样,意象优美,抒情率真,议论精当,格调雄放。书中也大量引用了民间的谚语、格言、警句等,许多名言至今仍交口传颂,数百年来始终是波斯文学的典范。



《蔷薇园》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汇诗歌、散文、寓言为一体,隐诤诫于诙谐中,寓哲理于叙事内,含辛辣于幽默间,凝浓情妙趣于轻描淡写中。 


4.《花与树的人文之旅》国内第一本有关植物的科学史、艺术史、园林史、 文化交流史的跨界博物学著作。


玫瑰就一定意味着爱情?

向日葵就是生命力的张扬?


40篇植物文化随笔构成一本探寻从古到今有关植物传播、认知的历史的书,让你有一种在文化与植物交织的时空中畅游的感觉。


书中以生动、有趣的细节和艺术名作中的植物图画,对植物在不同文化中如何被命名、赋予文化含义娓娓道来。


荷花:出世与入世




  • 全球视野之下的个人体验和知识追踪


作者结合多学科知识追踪松、竹、梅等这些常见的植物在不同文化中的如何被发现、命名、传播以及赋予其象征意义,尤其关注各种植物相关的文化想象和文化认同的建立。


紫藤:攀援的理由




  • 从科学性、人文性、趣味性出发,构建“地方知识”


从文化史角度,揭示了古代分散在世界各地不同地区的“地方知识”“地方文化”,揭示了植物的不同分类、命名和文化认知在近现代的植物科学知识、全球化体系冲击下的演变。


水仙:镜中的男女



  • 跨界作家的“跨界小历史”


作者周文翰是知名艺术评论家、策展人和作家。他曾长期在东南亚、南亚 和南欧等地旅行并写作,为《21世纪经济报道》《FT金融时报中文网》《新京报》《凤凰周刊》等媒体、研究机构撰写当代艺术、设计、建筑、文化政策与产业、博物学、旅行文化研究等方面的评论文章和研究报告。


仙人掌:现代懒人美学





5.《长安与罗马:公元前后三世纪大陆东西帝国的双城记》“双城记”之历史版,中国图书学会2016年4月十大中国好书


长安是一座回不去,

却又一直存在于梦里的城。

而作为城的罗马仍活着,

徜徉在弥漫柠檬香气的城中,

鸽子在石板上漫步,

阳光洒过、海风吹过的风景,

不经意就是

十几个世纪的时光沉积。


两千多年前,欧亚大陆两端崛起的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一东一西遥相辉映,构成世界文明体系中浓墨重彩的华章。本书撷取都城为断面以管窥两大帝国之恢宏气象,嵌错式地展现当时两帝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和社会生活图卷。


作为城的长安死了。后来的唐朝都城虽然有着同样的名字,却已非同一个地方。长乐未央已成黄土,五陵原上的一片青茫茫,就如长安建城之前的样子。隔了天风海雨,隔了千古河山,伫立长天重云的废墟下,只看见岁月如烟中渐行渐远的背影,只闻见那煌煌帝都余留的气息。长安是一座回不去,却又一直存在于梦里的城。


作为城的罗马仍活着,徜徉在弥漫柠檬香气的城中,鸽子在石板上漫步,阳光洒过、海风吹过的风景,不经意就是十几个世纪的时光沉积。白云苍狗的岁月之后,你可以看到帝国的人们所看到的,也许一息闪念间,时光两头的人还有着相同的感受。长街短巷、喷泉雕像、广场神庙间,时间是怎样在世间流转、怎样经过岩石的纹理,已被记录在每一处铭文里。


6.《“物”的崛起:前现代晚期中国审美风尚的变迁》从晚明盛大的物质奇观,看明朝人审美、欲望的纠缠与价值观的嬗变


把“生活”视作自己施展才华、体验美感的“作品”,

“生活”具有了与“艺术”并驾齐驱的地位,

甚至,具体的艺术品,如琴、棋、书、画、诗、赋、词、曲等都退居一隅,

成为营构、润饰“生活”这一整体的、宏大的“艺术品”的细枝末节。 


  • “时尚”:“生活美学”的趣味与症候。

  • “奢靡”的社会生活风气表明晚明士民整体的日常生活水平之提高,其实质在于物质性在人的日常生存、情感、审美和精神生活领域的全面凸显。

  • 对于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审美鉴赏力的文人士大夫而言,这种“生活美学”在于借助于“物”来装点和营造一种审美化、艺术化的日常生活情境,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和审美体验,进而彰显其才情、趣味。



“‘物’的崛起”与“生活美学”的兴起,对前近代晚期中国社会的结构性变迁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审美、精神生活的世俗化、日常化是前现代中国文明发展进程的必然,也是文化、艺术所无法逾越的历史阶段。


7.《诗酒趁年华——王蒙谈读书与写作》阅读碎片化、浅薄化时代里我们需要的精神佳酿。“既要又要全必要,求知疑知近真知”。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王蒙先生的这本书记录了他关于读书和写作的主张,他认为读书是不能替代的,正是最普通的纸质书表达了思想的魅力,表达了思想的安宁,表达了思想的专注,表达了思想的一贯。


我们如果养成了一个“爱书、释书、疑书,多向思维、触类旁通”的习惯,就会像读书一样读生活,读阅历,读社会,读世界,读春夏秋冬,读荣辱盛衰,读悲欢离合。


我个人读书的方法,是一种经验主义的方法,是一种审美感悟的方法,是一种用自己的实际感受、经验来衡量、审度的方法。


阅读包括浏览,但浏览不等于阅读,更不等于苦读、攻读、精读。信息不等于学问,更不等于见识、智慧与品质。


我们如果养成了一个“爱书、释书、疑书,多向思维、触类旁通”的习惯,就会像读书一样读生活,读阅历,读社会,读世界,读春夏秋冬,读荣辱盛衰,读悲欢离合。


8.《分子厨艺:探索美味的科学秘密》“分子厨艺”学派创始人、世界著名美食科学家埃尔韦·蒂斯代表作。好吃,说不出道理吗?掌握原则是不够的,还必须懂得操作。


想抓住更对位的烹饪方法、品尝最满足的美食吗?

你一定先得了解“分子厨艺”!

一本推动美食科学革命的当代经典。


在《圣经 · 旧约》中,次子雅各向父亲以撒呈上一盘兵豆(红豆)汤(他刚用一盘兵豆汤骗取了长子以扫的继承权)。想要烹煮出价值如此巨大的兵豆汤,需要将水温控制在80℃—90℃之间。


此图展示受试者在咀嚼明胶时呼吸气息中的挥发性物质的浓度。每个峰值代表一个呼吸周期。


我们每天都购买大量食物,它们都是食品科学发展的成果。

但是,我们真的懂得烹煮这些食物吗?

这些食品的质量真的好吗?

我们是合格的烹饪者吗?


  • 不管用沸水还是冷水煮,从肉里流出的精华都是等量的。

  • 对流是净化高汤的好方法吗?用咖啡渣来做实验!

  • 如何选择葡萄酒与奶酪,以确保干酪火锅万无一失?

  • 咸味可以转化并且能减弱苦味与甜味。

  • 如何预知和预防转基因食品导致过敏的风险?



9.《发现瑰丽的植物》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著名书画家范曾联袂推荐,文学、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打开西方博物学三百年来宝藏的大门

感受人类业已封存的美好记忆



世界上居然有黑色的郁金香?

这是兰花?怎么从来没见过……

你能想象,这些稀奇古怪的花,是两三百年前的人手绘出来的么?

在那个照相机还没有发明、没有普及的年代,

有一小撮极其不安分的欧洲人,跋山涉水远渡重洋,有的还去爬了喜马拉雅山,看到了好多从来没见过的奇花异草。

那怎么发朋友圈呢?——画下来!

滇藏木兰

汇集西方博物学巅峰时期最激动人心的12部植物学重要著作,撷取其中精华,还原了二三百年来植物学家们的真实生活以及他们探索自然时的惊喜,在主题上囊括了世界各地各种瑰丽的植物,每一章节都配有由当时最优秀的画师雕版、彩绘的精美插图,堪称佳作。

报春花



广玉兰

10.《走向新建筑》今天社会的不安,关键是房子问题,“住宅是居住的机器”。住宅问题是一个时代的问题。


“一本奇书”、“一本极重要的书”、“一本永远不会磨灭的书”,“它把几千年来的建筑价值观颠倒过来了”。


建筑成为了时代的镜子。

现代建筑关心的住宅,为普通而平常的人关心普通而平常的住宅。

社会平衡归根结底是个造房子问题。建筑或者革命。


我们的眼睛是生来观看光线下的各种形式的。

基本的形式是美的形式。现在的建筑师已经不再能了解这些简单的形式了。

建筑师们现在害怕表面的几何形构成元素。


风格是原则的和谐,它赋予一个时代所有的作品以生命,它来自富有个性的精神。

我们的时代正每天确立着自己的风格。

不幸,我们的眼睛还不会识别它。

住宅是居住的机器。

建筑,这就是以天然材料建立动人的协调。

建筑艺术的元素是光和影,墙和空间。

一切活人的原始本能就是找一个安身之所。


住宅指南:

需要一间向南的浴室,家里最大的房间之一,像旧式的沙龙。一面墙全是玻璃窗,如果可能,通向一个日光浴阳台;有瓷便器、浴缸、淋浴、体育锻炼用具。

在卧室里、大厅里和餐厅里要有空白墙面。用壁橱代替昂贵的、占据许多地方的、需要维修的家具。

……


几千年的建筑史无非是帝王将相宫殿庙宇的历史……柯布西耶提出建筑必须走平民化、工业化、功能化道路,反对搞虚假装饰的古典主义;提出“住宅是居住的机器”这句划时代的名言,并建立了现代建筑的美学观念“工程师美学”。他的彻底性和坚定性,他的石破天惊的理论和观念,对世界现代建筑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建筑是一个大系统。它包含许多层次,从纪念碑、陵墓、宫殿、庙宇一直到平民住宅,甚至牛棚、鸡舍。在每个层次里,建筑的元素,例如功能、经济、美观等等,都有着不同的关系,不同的地位。几千年来,没有一个建筑概念、理论和著作,能够涵盖差异如此之大的所有层次。


11.《当代日本人:传统与变革》(增订本)《菊与刀》之外,欧美学者研究日本民族性格的代表著作。


  • 饶有讽刺意味的是,日本人虽然酷爱自然,但是也像任何其他民族一样破坏自然。日本人既有一种宿命论的思想,承认大自然可怕的威慑力,但是也有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在灾害发生后重整旗鼓,奋发图强。

  • 孤立状态使日本人对外来事物格外敏感,并且尤其注意这些事物的渊源。日本人的引人注目之处不在于模仿别人,而是在学习和改造外国文化时不丧失自己的文化个性的那种特性和能力。

  • 不管他们的血统如何,当代日本人确实是世界上最统一、文化上最单一的民族。

  • 日本人认为最重要的美德是和谐。日本人非常反对感情流露,不管是愤怒还是欢乐;虽然像其他规则一样,这一条也有例外,他们可以容忍酩酊大醉时肆无忌惮地表露表情。

  • 自卑感是孕育民族主义的天然土壤,这在世界各国毫无例外。自卑感和优越感绝不是日本人所独有的。这两者密切相关,相互之间易于转化。

  • 缠绵不断的与世隔离和独特性意识,仍然是日本人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问题。

本书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心理等多方面发掘日本人的性格特征、其在各个领域的体现和渗透以及其对日本历史进程的影响,侧重日本的当代社会、政治制度、企业组织以及日益重要的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关系,对日本的观察全面、公允,也很客观。 


12.《古埃及<亡灵书>》古代埃及最为重要的宗教文献集,是古代埃及人对来世想象的集大成之作


时间是你们手中的玩物。不要把我的心从我身上拿走,不要让我的心与我作对。

我的心与我在一起,谁也别想抢夺它。我对我的心拥有完全的支配权,我甚至有能力让不服从我的心消亡。


你头戴王冠,王冠上饰有两根高大的羽毛。

你手握连枷,你是力量的象征,你是光明的来源。

你随心所欲地改变模样,你的色彩变化无穷。


《亡灵书》原文图片

古代埃及人相信,出口之言与书写在纸草上的文字都具有变成与之相关的实物的潜能。

在古代埃及,名字尤为重要,被赋予特殊的意义,它们不仅是所表示的物体的简单称呼,古代埃及人相信它们包含了相关人、动物和物体的本质。


古代埃及人想象今世与来世之间有一条类似尼罗河一样的大河,这条必须由死者跨越的河流有时被比作难以战胜的死神,渡过了河水就等于征服了死亡。

加上尼罗河具有一年一度泛滥的水文特征,古代埃及人对水有着爱恨交加的复杂感情,充足的水象征了丰盛,而超过限度的水位会冲破坝堤,同时,河道里没有水又意味着搁浅即转世愿望和所做的所有努力化为泡影。

13.《知识人的关怀与压力》对时代、对社会唯因关怀,方有压力;关怀与压力,过去是,将来也依然是知识人身份的表征。约束和追求成为新的重大关切。


以学术思想为业的知识人,到哪里去寻找可以安身立命的“文化”?


剖析康有为、章太炎、梁启超、王国维、贺麟、潘光旦、富特文格勒、海涅、君特·格拉斯等中外文化名宿在社会大变局中的浮沉命运。


这些中外文化名宿在大变局中的社会,

既背负时代的重荷,

亦无法挣脱复杂人性的缠绕。


面临抉择,作为知识人的他们给出各自思考的同时,也做出了不同的人生选择,呈现了迥异的精神世界与生命姿态,为世人搭建了多彩而独特的文化景观。


你要用光明来定义黑暗,用黑暗来定义光明。

—— 弗利德在从乡村社会到城市社会、从革命中心到财富中心的转变过程中, 知识人的处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当文化更多是娱乐和休闲时, 所谓的文化理想又被稀释与解构, 以学术文化为业的知识人到哪里去寻找可以安身立命的“文化”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本书所述及的这些知识人的故事与思想, 对我们正在进行的选择无疑深具启发。


本书为作者近年撰写的系列有关中外知识人的文化随笔精选集。不同的时代格局,不同的国事天下事,不同的知识人因立场、境遇不同,自然面临着不同的问题与抉择。


14.《世界是通的 —— “一带一路”的逻辑

世界是平的?

不!《世界是通的》。

“21世纪新全球化宣言”、林毅夫、胡鞍钢、李稻葵倾情推荐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最受欢迎的品牌为什么是步步高,而非索尼?

“洗土豆机”为什么会在“一带一路”上发明出来?


感谢丝路,

西瓜这种水果才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一带一路”并不遥远,

它无时无刻不关联着我们的生活、衣食住行、求学、就业。


“一带一路”如何使沿线国家实现弯道超车或者便道超车?

“一带一路”将带来哪些风险和机遇?

“一带一路”体现了怎样的中国智慧和世界智慧?


王义桅教授是中国学界一带一路战略的最前沿的研究者和呐喊者,他的新作《世界是通的》纵论四海,上下千年,读来畅快淋漓,特别值得关心中国发展大势的社会各界仔细研读。

一一 李稻葵(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著名经济学家)

 

本书是王义桅教授继“2015年中国好书”《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后又一力作,从历史、经济、文化、外交、全球化等方面深入浅出地阐述“一带一路”的逻辑,以“世界是通的”智慧超越了“世界是平的”思维,打造包容性全球化,非常值得一读。

—— 林毅夫(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世界银行前副行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

 

共赢主义的完美阐释,雅俗共赏的精品之作。

—— 胡鞍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



15.风雨故人来——钱理群谈读书我们为何读书,如何读书?知名学者钱理群教授,结合自己多年的读书治学经验,畅论读书之要义


  • 读书,为了坚守内心的光明,为了保持精神的独立,为了建立终生的信仰,为了追求生命的诗意与尊严。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

  • 这样的读书就真正是刻骨铭心的:都读到心里去,融入生命中了。每当我的人生处于低谷、陷入苦闷时,我就关起门来读书、写作。我就是依赖读书与写作度过自己一次又一次的精神危机的。

  • 读书的过程,就是一个物我的回响交流的过程,一方面用自己的胸襟和眼光去发现古人;另一方面,又通过这种发现进一步肯定自己,扩大、丰富自己,建立起支撑自我的精神柱石,有如佛家所说的“千灯相照”。

  • 我们读书、学习、做研究,都要问一个问题:和自己的生命成长有什么关系?和自己生命无关的读书,那是死读书;和自己生命无关的研究,那是毫无活力的研究。……一句话,为寻求真理而读书。

  • 阅读之所以能够起到对人的提升作用,就在于它能帮助人超越自身生活、眼界、知识、思想……的局限,进入一个未知的,却又是人所向往的,更为自由的天地。正是这样的超越性与自由感,给我们带来了沉迷其中的无限愉悦。


本书时而对青年学子谆谆相告,时而带我们走进鲁迅、周作人等文化大家的读书生活。他提倡具有精神深度的个性化阅读,提出要沉潜到历史的深处、文明的深处、生活的深处、人性的深处,从而获得生命之重。


16.《行万里路:葛剑雄旅行自选集》跨越世界的文化跋涉,一个知识人的行与思。


“行万里路”的收获与“读万卷书”的成果交融,为“旅行”注入更多人文的理念。


中国与世界    历史与地理

旅行与阅读     足迹与视野



世界上还没有出现第二个庞贝遗址,看来永远不会,庞贝遗址实在是自然界与人类共同创造的奇迹,一个偶然而又必然的奇迹。庞贝遗址不是新建的,也不是复原的,它是残缺的,却是真实的。



一次次在海滨散步,在风浪穿行,在荒原跋涉,在冰盖行走,一次次与企鹅交谈,看海豹休憩,与海狼游戏,为海鸥祝福,向冰山致意,迎来冰盖上升起的朝日,送走消失在波涛中的夕阳,挽留短暂的月光,寻找偶然见到的南极星。

我明白了,孤独只能经历,无法体验;孤独是绝望的衍生物,而不是环境的副产品,即使是在南极。



远远望去,但见一幢幢大厦,一尊尊泥塑,一座座城堡,一片片奇峰,一道道城墙,一幅幅油画,在蓝天丽日的辉映下,色彩斑斓,气象万千,真使人怀疑是见到了海市蜃楼。

土林是没有任何人工的雕琢,完全是大自然的产物,它的主要原料是黄土,而造就它的巨匠却是水。

每当我站在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遗迹面前,每当我面对巍峨宫阙、庄严寺庙、金城汤池、舞台歌榭,每当我观赏着一件件耗费了无数人间奇珍和无数人的心血以至生命才造就的艺术品时,我总无法回避这样一个问题:它们难道就是为了供我们今天的凭吊观赏才存在吗?


17.《剑桥希腊罗马政治思想史》研究希腊人和罗马人有关治理与共同体思考的便捷的权威指南,一部综合与全面研究古代希腊罗马政治思想的著作


  • 文明所以产生,是因为人类不能自足。

  • 和绝大多数近东社会不同,古风希腊社会不是由神圣王权支配的;服从和顺从不是主要美德;权威并非不可挑战;批评和独立也不受到打击。

  • 在城邦中,喜剧提供了一个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公民们界定其可以接受的适当的界限,控制〔政治〕讨论的界限,防止其被滥用。喜剧就是人们在侮辱和可以接受的放肆、原则和乌托邦式的幻想、玩笑式释放和低俗的诋毁之间划出,而且越过界限的一种正式场合。


  • 一个城邦的幸福,不过是那组成城邦的众多个人的幸福,最优良、最正义的生活,是善的生活。

  • 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全部目的,是要对人类最优良的生活进行描述,同时希望理解,人类如何达到,至少是接近那种生活。个人的幸福,是一个天性政治的动物的幸福,其生活和幸福本质上是和他的公民同胞交织在一起的。

本书始于荷马,止于古典晚期,以基督教等宗教对神圣的与人类秩序的思想终篇。本书意在告诉人们:在任何历史分期所划定的任意性的年代之后,重要的思想作品仍会继续产生。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希腊和罗马的政治学说仍然是值得思考或者反对的对象。


18.《北冥有鱼:人类学家的田野故事》

75位人类学家的集中讲述

98篇激情四溢、清新鲜活的田野小故事

故事背后蕴含不可多得的方法论意义和理论价值

中国大陆人类学界最值得期待的首次尝试


  • 本书以微型故事为体裁,作者都是从事人类学研究的学人,他们中间有院士,也有刚出徒的研究生;但他们在异文化中邂逅他者,经历了文化摩擦、文化理解,其中记录了活在田野中的人类学者的喜怒哀乐——成功、失败、喜悦、沮丧、无奈……这些又被调侃为作为人类学者“成人礼”的修行。

  • 这一过程充满了作为他者进入另一个他者世界的情绪与反思,给从事人类学研究工作的年轻学者提供了借鉴、反观的素材。它可读性强,同时又对学习人类学专业的学人有“前车之鉴”的意义。


本书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中心发起并主编的人类学家田野故事集。人类学家在从事各自专业方向的田野调查时,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对个体造成的冲击和影响,带来了一种非常亲切的个体感受。本书囊括了作者历时三年收集的国内外75位人类学家的98篇田野故事。



每个社会都有内外



理解他者文化的方式


人类学家的妙计是笨鸟先飞

19.《宗教改革史》被西方史学界誉为宗教改革史的权威著作


宗教改革史,以我之见,必须包括既是独立但又相互关联的五个方面:

  • 产生着巨大运动时代的社会和宗教状况

  • 直到1555年方被承认合法的路德派宗教改革

  • 德国以外许多国家中不属路德指导的宗教改革

  • 再洗礼派、索齐尼派和反三位一体思潮内部关于中世纪宗教生活的某些论点

  • 最后,反宗教改革

——林赛


20.《文明的滴定》一次影响世界的自问自答,李约瑟本人对“李约瑟问题”的回答 


“李约瑟问题”:

“为什么现代科学没有在中国(或印度)文明中发展,而只在欧洲发展出来?”以及“为什么从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5世纪,在把人类的自然知识应用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中国文明要比西方文明有效得多?”


荷兰著名科技史家弗洛里斯·科恩(H.Floris Cohen)评价说,在20世纪的学术史上,鲜有一个朴素的问题能够引出如此壮观的成果。


  • 中国人天生就倾向于场论,这种偏爱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人很早就形成了关于海潮原因的正确观念。早在三国时期就有人说过,没有远距离物理接触的超距作用是可能的。


  • 中国数学的思想和做法永远是代数式的,而不是几何式的。


  • 公元8世纪初,当一行和梁令瓒第一次发明这种时钟时也有同样的情形出现,这比带有立轴横杆式擒纵机构的第一批欧洲机械钟早了6个世纪。


那么,李约瑟本人对于这个思索了一生的问题给出了何种答案呢?可以说,他对此问题的最完整表述都包含在了这本《文明的滴定》中。



21.《十字军史》最权威的十字军运动的通史,了解欧洲史的必读书目


这是一部来自世界最顶尖十字军史专家的大师之作,对于任何一个十字军研究者来说都是必读的作品,而对于想了解构成欧洲自我认知之元素的读者,这也是一部言简意骇而根基扎实的专著。

——尼古拉斯·雅斯佩特(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


最易读、最权威的十字军运动研究……写作极富激情和洞见。

——诺曼·豪斯利教授(莱斯特大学)


从各方面来看,本书都是对十字军现象的最新讨论……澄清了自司各特到本·拉登各个时代有关十字军的各种主要观点。

——便雅悯·Z.凯达尔(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


十字军运动自11世纪始,直至18世纪末,历时数百年,深刻影响了欧洲乃至中东、北非的历史,然而我国读者却鲜能对这段历史有全面的了解。本书正是一部有关十字军的通史,作者为当今该领域最杰出的学者——剑桥大学教会史教授乔纳森·赖利-史密斯。


《十字军史》记述了几次主要的十字军运动,同时穿插了十字军的组织形式、东征过程中的故事,以及十字军战士的经历等内容。本书还展示了十字军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使得中国读者也能一览西方史学研究之前沿。

22.《作为武器的图书》

图书是一切宣传手段中最为持久的一种

书籍是思想战争中的武器

一本好书的影响可以持续几十年甚至几千年


有人说,读什么书,便会成为什么人。有的书可以助人通古识今,经天纬地,有的书可以让人释疑解惑,怡情养性。无论如何,选择合适的书,掌握恰当的读书方法,都至关重要。


1944年6月6日,以美国为首的盟军在诺曼底登陆仅仅数周,一批令人惊讶的货物——无数箱图书与增援部队、武器弹药、食物和药品一起运抵诺曼底海岸,这些书籍将要被运往法国各地的书店,随后还会有数以百万计的美国图书(翻译过的但也是英文的)陆续运达,最终发往整个欧洲乃至世界的其他地方。


图书不可能被烈火消灭。人死了,但图书永远不会死去。永远没有人也没有武力能够将思想关进集中营。没有人也没有武力可以从世界夺走图书,图书中包含着人类针对暴政永恒的反抗。在这场战争中,图书是武器。

——美国总统富兰克林·D.罗斯福


本书是对输出美国文化的公共努力的一次均衡评估,同时也为创立真正的国际图书史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罗伯特·A.格罗斯,康涅狄格大学早期美国史教授

《一个广泛的共和国:1790-1840年的新国家的出版、文化和社会》的联合编辑


这部极有价值的论著有助于填补关于战争的另一幅拼图。它出色地揭示了二战中政府、出版人以及各组织对于作为文明和教育的知识宝典和方向标的图书所怀有的远大抱负——以及这些抱负如何得以实现。
——朱丽叶·加德纳,《战争时期:1939-1945年的英国》的作者




图片说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困顿局面下,布特爱书人图书馆抓住机会招募会员。图中文字:“灯火管制有好处!更多时间来读书!在漫长的冬夜呆在家里,意味着有了用于读书的大量余暇。快来加入布特爱书人图书馆。”


《作为武器的图书》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美国出版业如何成为美国发动宣传活动和“思想战争”的有力工具,为战后美国意识形态和文化影响力在全世界的扩张开辟道路。


23.《罗马革命》罗马共和国向帝国过渡的权威之作,20世纪英语世界最出色的古罗马史家所著


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

——恩格斯


好端端一个社会基本稳定、打遍天下无敌手的罗马共和国,怎么就解体得一塌糊涂?

罗马人深恶痛绝的君主制为何在被废除近五百年后卷土重来?



24.《林纾家书》

子家书104通

从中看出社会新变对传统家庭的冲击

13篇林纾批阅的其子林琮作文,多为首次整理。


“译界之王”林纾:“吾老矣,一切看破,惟教子之心甚热如火。”


林纾自承其性格“木强多怒”,不过教导其子,却并不希望儿辈像自己那样任性使气,而要求其时时处处小心谨慎:


为人第一须留心

读书留心,则得书中之益;

饮食留心,则无疾病之虞;

说话留心,则无招怪及招祸之事;

做事留心,则不致有债败之处;

交友留心,则不致引小人近身;

起居留心,则不致冒暑伤寒,旋生疾病。

古人谓之“居敬”,浅言之则谓之“留心”。汝时时当体贴吾意也。


出于体现林纾修改用心与笔意的考虑,编注者夏晓虹老师尽可能恢复、补录了被圈改的文字:



每篇作文多半都由林纾命题。最有趣也最能见出林纾尽力鼓励其子作文兴致的,是其采用的物质奖励办法。少则“赏四角”,一般“赏一元”:



25.《当代艺术的哲学分析》艺术总是在遭受危险,但艺术不曾没落


传统美学的时代已经终结了!

一种非美学的艺术观察和艺术探讨是如何可能的?

哲学家和教士的时代结束了,咱们艺术家的时代到了。


本书是欧洲当代哲学家瓦尔特 · 比梅尔的代表作。作者在本书中选取卡夫卡、普鲁斯特和毕加索三位20世纪最有代表性的艺术大师,以之为范例,对西方当代艺术作了深入细致的哲学分析和探讨。



26.《最后的乌托邦》至今为止最重要的人权史著作


《最后的乌托邦》是至今为止最重要的人权史著作。莫恩对人权起源的探求读起来就像一部极好的侦探小说,他仔细地搜查证据,证明人权是在何时与何地代替了其他政治理想。

——保罗·卡恩,耶鲁大学

27.《莫斯科的黄金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苏联媒体文化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格局,然而却成败参半。


苏联根本上是一个“宣传国家”;文化在苏联语境中始终都关乎教育、培训、鼓舞和动员。但它最终也是为了向全世界观众证明苏联文化优越于大众文化。在日常生活的基础上便捷地获得高质量的文化体验是社会主义的基本承诺。或者用媒体时代的语言来说,苏联文化对于苏联品牌而言是比不可少的。苏联在整个冷战时期对于这一品牌的持续投入保证了密集、连续且得到极大宣传的投资。


苏联文化的自给自足始终不只是自给自足;它既是帝国实力的一种确定,也是自我防卫的一种生死演练。

28.《里尔克诗全集》

首次依据德语国家研究者通行的底本译出

收录里尔克毕生创作的全部诗歌

收录里尔克生前正式出版的诗歌


20世纪最伟大的德语诗人之一,欧洲现代最伟大的三位诗人之一。汉语世界首部《里尔克诗全集》


一朵玫瑰,就是所有玫瑰

而这一朵:她无可替代。


要变成一百只蝴蝶

才能读遍你全部的书页。



赖纳•马利亚•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1875—1926年),奥地利作家,20世纪德语世界最伟大的诗人,德语文学史上唯一堪与荷尔德林比肩的诗哲,对中国白话诗创作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散文、戏剧等作品。

瀑布已经冰结,寒鸦僵硬地蹲在池边。
我美丽的爱人双耳通红,盘算着一个恶作剧。
阳光吻着我们。小调式的一个音迷于梦地浮飘在枝丫间;我们继续行走着,所有毛孔都被清晨里的馨香充满。冬晨
29.《剑桥二十世纪政治思想史》

“剑桥政治思想史”的最终一卷

回首二十世纪政治思想

荟萃高端学界持中之论


对二十世纪政治思想中的每项重大议题都有专章讨论


20世纪,一个充满动荡的世纪。
为什么说“任何渴望安居乐业的人要是生在20世纪那可是倒大霉了”。

30.《德国天才》

一封“写给日耳曼知识分子长达850页的情书”

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一本书读懂100余位德国天才

从巴洛克时代的结束、音乐家巴赫的逝世到1933年希特勒的崛起,德国从一个文化贫瘠的西方国家转变为一个重要的文化强国——甚至比法国、英国、意大利、荷兰、美国更具创造性、更有影响力。 


在这部“写给日耳曼知识分子长达850页的情书”中,展示了自18世纪中叶以来德国涌现出的灿若星辰的天才人物和大师,贝多芬、康德、尼采、歌德、瓦格纳、孟德尔、普朗克,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弗洛伊德、勋伯格、约瑟夫·博伊斯、于尔根·哈贝马斯、约瑟夫·拉辛格等等,以及在他们的影响和推动下,德国在思想、科技和文化等方面取得的引人注目的成就。尽管两次世界大战一度折断了这一进程,致使天才锐减,但颇有兴味的一个现象是“盟军的获胜是由于服务于我方的德国科学家比服务于对方的德国科学家更为出色”。


谈起著述缘由,彼得·沃森说,美国和英国说的是英语,但他们很清楚是在用德语思考。这部书力图纠正被纳粹罪行的阴霾所笼罩的关于德国的陈旧观念。追溯历史真相,探索德国天才的起源,深刻分析德国的科技文化何以能蓬勃发展?如何塑造了人们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它还将如何持续影响我们今日和未来的世界?


德意志的哲学大师:莱布尼茨、康德、费希特、黑格尔、谢林、赫尔巴特


德国天才的涌现和德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取决于五个因素:受教育的中间阶层、内在性、教化、科学研究、对共同体的救赎精神及文化悲观主义。



31.《汉学书评》

汉学界第一流学人杨联陞先生

中英文书评首次结集翻译出版

他是陈寅恪的学生、余英时的老师

汉学界第一流学人


一门学问之进展,常有赖于公平的评介

这些书评包罗了中国文化史的全部


写书评最重要的,是要先知道这一门学问的现状、行情,这自然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


杨先生的博雅,在他的书评中显露无遗。他总能在书评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尤其是可能与被评者不一致的观点,并加以讨论,还能如数家珍般地概述该领域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学者余英时称其为“中国文化的海外媒介”,赞其书评“篇篇都有深度,能纠正原著中的重大失误,或澄清专家困惑已久的关键问题,其结果是把专门领域内的知识向前推进一步”。


陈平原:“有无称职而不专权的‘警察’,是学问能否发展的关键。”


书评,是一种寻常却又特别的学问表达。杨联陞的学识是最传统的中国百科全书的知识。杨先生自比为汉学看门人,其书评驰誉学界。如何读书,如何评论,杨先生的书评垂范后世。他最精彩的学问,多半见于他写的书评。



本书辑录了杨联陞60余篇书评,其中40篇英文书评为首次翻译。所评皆为名家代表著作,内容遍涉语言、官制、考古、地理、边疆史、文学史、科技史、经济思想史、书画史、佛教史、史学史、敦煌学等领域,包罗中国文化史,显示了先生学问之博雅。如评刘若愚《中国之侠》:从中国社会史关于侠的传统到社会离心力、向心力之关联等。


32.《文明中的城市》

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规划大师”

“世界城市”定义的全球权威

“世界工业区”概念之父的经典之作


一部探讨世界历史进程中各阶段城市发展变迁的集大成之作。

百余万字的鸿篇巨制,二十多个经典城市案例,一部城市文明发展的百科全书,回答了城市数千年来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贡献。


显而易见,中国不会停下城市化脚步。中国城市化率将从50%左右提高到60%。但具体数字不重要,重要的是具体发展路径。明确了发展路径,才能具体规划未来城市人口所需的基础设施与住房。

——彼得·霍尔


  • 城市的诞生也就意味着城市文化的诞生,城市文化随着时代的嬗变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 为了生活,更别说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他们必须确立一套基本的城市秩序。

  • 它们不是世俗的乌托邦,而是充满压力、冲突和痛苦的地方。那些认为它们是令人厌恶和不愉快的人能够并且会脱离他们,而进入田园牧歌般的城郊和花园城市;如果那是他们想要的,政策会帮他们实现的。城市从古至今都是不断变化的地方是为那些能够忍受厨房高温的人准备的地方,是通过行走在街上激发人们肾上腺的地方;是肮脏的地方,有时候是利欲熏心的地方,但是绝对是值得居住、长久记忆和庆祝的地方。 

  • 在新信息世界里,人们有望通过一个按钮来发指令,问题是这按钮在何处。 

  • 全世界的公民与其定下了一个浮士德式的交易:它为人们提供了机动性以及工作、娱乐、闲暇的机会和社会契约的选择权,然而因此我们人类将付出代价,只是当时的我们并不知情。20世纪末,终于到了买单的时候;但我们却不知道如何面对现实。 

  • 我们理应进入一个真正的城市黄金时代,一个大多数人享受空前的财富,享受他们生命中从未出现过的财富的时代,然而大多数人却被困在可怕的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之中,结果就是高度的创新性与悲惨野蛮共存。 

为什么伟大的城市应该有这样的黄金时代,这些所谓的美好时代?这些黄金时代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这些燃烧得如此耀眼奇特的创新火焰发生在城市而不是在乡村?在一个特殊时期究竟是什么造就了一座忽然之间就变得极具创造性,而且是格外创新的特殊之城?为什么这些精神之花只能昙花一现地绽放几年时间,通常只有十年或者最多二十年的光阴?为什么很少有城市拥有不只一个这样的黄金时代呢?它们为何未能夺回曾经点亮其生命朝气的创意火花?


33.《希腊史:迄至公元前322年》20世纪公认的古希腊史杰作,研究古希腊史及世界古代史的必备书


  • 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并没有什么神明昭示的行为准则。他知道他必须尊敬众神,善待父母、下属和宾客,这些是宙斯自己也加以保护的。


  • 死是人间荣耀生命的终结。当遗体被火葬和掩埋后,灵魂只能进入阴间。这些有关人和神的本质的观念,看来是在英雄时代的条件下形成的,它们和日后的以神怪信仰和巫祝活动为主的宗教思想及其礼仪大有区别。


  • 有人说,在人间黑土之上,最美好之物是一旅骑兵,一队士兵或一列舰队,我却要说那是“所爱的人”。对每个人,说明这点都非常容易。


在公元前5世纪中期三十余年间,希腊文明在志趣爱好上和是非判断上达到的自信程度,在智力发展方面勇于进取的精神,都是后人难以企及的。这是一个充满信心的时代,这是一个宗教信仰的时代,这是一个理智启蒙的时代。

34.《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第一个指出罗布泊位置的地理学家,“丝绸之路”命名者的中国奇异见闻


中国地质学之巩固基础,实由德人李希霍芬氏奠之……因李氏之成就,而节省吾人十年之工作时间。

——著名地理学家 翁文灏


  • 到了这里你才发现,假如你只见识过中国的一部分,你是无法对这个国家做出判断的。

  • 我那北方的男仆眼见这南方的富饶以及民风的斯文,直惊得目瞪口呆。眼见他看那精致的村落和田里的物产看不足的样子,我觉得十分有趣。


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近150年前在中国的考察日记,真实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当时大江南北的山川、气候、人口、经济、交通、矿产等。

35.《存在与时间》(中文修订第二版)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代表著作


本书批判了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把哲学当成知识,把存在当作存在者来研究的传统。同时抛弃了近代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哲学研究中以认识为起点的方法。


海德格尔哲学是从人的存在——此在入手,在对“存在”的追问中达到存在的意义的澄明。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所奠基的存在哲学无论在研究宗旨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意味着西方哲学的一次重大转变。


36.《怎样观察一棵树:探寻常见树木的非凡秘密》发现身边的自然奇迹

2011年美国国家户外图书奖

2011年《纽约时报》最佳园艺类图书


思考比了解更有意思,但比不上观察。

——歌德


大自然经得起最仔细的观察

——梭罗


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

——罗丹


人人都知道树长什么样子,对吗?

但你真的观察过红花槭上精巧的花朵吗?

或是鹅掌楸正在萌发的嫩叶?

水青冈的枝条?


当你仔细观察一棵树时,一个被形状和细节填充的新世界会向你敞开大门——你将看见你不曾知晓的美,你将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去欣赏树木。当你能够从一棵树的生长轨迹中感受生命的四季,你会真正领略自然那激励人心的力量与美妙。 


此处展示的是(从左至右)黑桦、北美柿和北美圆柏的树皮
虽然银杏“果”的杏色惹人喜爱,但腐烂后就不那么招人待见了。它散发出的气味使它得名“臭弹树”



37.《中国乡约制度》研究乡村组织和自治习俗的代表性著作,中国农村社会学的早期开拓者


  • 乡约制度是中国古来昔贤先觉建设乡村的一种理想,一种试验。他试验过多少次,有时成功,有时失败,然而理论一天一天的完成,工作一天一天的具体,整个实现,整个成功的时机大约也快了。

  • 从大体上来说,我们可以把中国农村组织,分作三个时期:第一是周以前的传说时期,第二是秦汉以后的破坏时期,第三是北宋熙宁以后的补救时期。


作者从北宋吕氏乡约开始,详细分析了明清以来中国农村社会组织的基本形式。杨开道先生撰写此书之际,正值民国时期自治运动高潮,但作者并未沉溺于对自治和民主精神的迷恋,而是立足乡土社会,指出自治组织必须自动发起、自行组织,否则难免沦为旧时保甲等行政机构。农村自治将是国家构成的条件。




38.《看不见的森林——林中自然笔记》一本森林观测笔记,与一个森林的亲密接触


2016“大鹏自然好书奖”国际作品大奖

2014“中国好书”

2014新京报年度图书

2013年美国国家学院最佳图书奖

2013年普利策奖非虚构类最终入围作品

2012年美国国家户外图书奖

颁奖词

一片森林,数年观测,细致入微的自然记录里浸透着广博的科学知识。在诗意的阐述中融汇成宏大的叙事,从一平米的土地洞见出了自然与人类的联系。渊博的科学知识和普世的人文情怀,让这部作品以不同文字在全球广为传播。



一位生物学教授的生态学课程,一册观测翔实的物候记,一部流动生机的纪录片,一幅波澜壮阔的生命画卷。


一位生物学家以一年的时间为主线,在每次的观测中,为我们揭开藏森林一平方米地域里的秘密。


在这本完全原创的书里,生物学家戴维以一小片森林作为整个自然界的缩影,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这片森林和居住其中的栖息者的生活状况。


书的每一章都以一次简单的观察结果作为开头,比如藏在落叶层里的火蜥蜴,春天里野花的初次绽放。

通过这些观察,戴维织就了一个生物生态网,向人们解释了把很小的微生物和哺乳动物联系起来的科学观点,并描述了延续数千年甚至数百万年的生态系统。


作者简介:

戴维·哈斯凯尔(David George Haskell),国际知名生物学家、生态研究学者。美国南方大学生物学教授、生物系主任,美国南部大学联盟环保研究员。他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主要涉及生物进化和动物保护,尤其是对栖息于森林里的鸟类和无脊椎动物的保护。除了发表许多科研文章外,他还发表了数篇关于科学与自然的随笔和诗歌。2009年被任命为该年度的卡内基科学教育学院教授,该奖项只授予获得国家荣誉或对大学教育做出突出贡献的大学教授。


获得“国际作品大奖”的图书作者美国著名生态学家戴维·哈斯凯尔(David George Haskell)发表感言,“没有一个国家比中国更哲学、更传统地表达自然,‘大鹏自然好书奖’把这个传统延续给下一代,在这座快速发展并且注重生态保护的城市非常适合举办这个活动。同时,深圳读书月是我见到最好的读书活动,深圳为其他城市的发展做出了榜样。”


39.《猿猴家书——我们为什么没有进化成人》第一本以书信形式介绍灵长类及其进化的科普书,猴博士写给猿猴的家书


2016“大鹏自然好书奖”科学普及奖

2016年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金奖

“中央电视台2015中国好书”

第十一届文津图书奖

颁奖词

自达尔文之后,我们对进化论就充满了好奇。人类的近亲猿猴如何形成社会组织、如何形成家庭构造,语言是如何发展出来,它们有着什么样的爱恨情仇?从他们身上,如何理解我们人类自身?有一位科学家,把自己扮作一只有着渊博知识的猴子,用写信一问一答的方式,将原本严谨枯燥的科学知识深入浅出地传递给了读者。



这确实是令我心动的一本好书。

——龙勇诚(中国灵长类专家组组长,大自然保护协会首席科学家)


我们是谁?

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我们为什么没有进化成人?


人类栖息于地球上,与猿猴同属灵长类。但是我们表现得更像自然界中暴富的乞丐,不仅六亲不认,而且要尽量撇清自己与其他动物的关系。我们把一切污垢都归于兽性,却把所有光环都归于人性。


本书以生动活泼的问答手法,分别对猿猴的进化与分类、身体与健康、美食与生活、性爱与繁殖、行为与文化、社会与交往、智能与心理七个方面给出了系统的科学描述。

作者简介:

张鹏,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生态学、社会学方向)。兼任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生存委员会委员,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理事、广东省动物学会理事、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imatology客座编辑、《兽类学报》、《人类学学报》编委。著有自然科普读物《灵长类的社会进化》、《猴、猿、人—思考人性的起源》、《猿猴家书》、《金丝猴》。


40.《时蔬小话》一册关于蔬菜博物的自然笔记,一本包含人间温情的时蔬盛宴,唯时蔬与爱不可辜负!


它不是深奥的教科书,而是一部淡雅清爽的开胃蔬菜,为大家献上来自植物的问候。


“大鹏自然好书奖”自然生活奖

新浪中国好书榜-生活榜

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大众好书榜”

豆瓣最受关注图书榜

豆瓣读书2014年社科文化类好书

2014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

颁奖词

一日三餐都离不开的蔬菜,是我们生活中最熟悉的食物之一。也许正因为太熟悉了,我们忽略了蔬菜的来龙去脉。一位大学教师用浅显易懂的文字,风趣温暖的故事、扎实丰厚的人文修养,让大家对蔬菜,这些“最熟悉的陌生人”有了全新的了解。这本十分接地气的作品为大家献上了来自植物的问候。


本书是一本关于生活里的蔬菜知识的小集子。在日常生活,每天三餐都离不开的蔬菜,是人们生活中最熟悉的食物之一。正因为我们对蔬菜们太熟悉了,却早已忽略了那些关于蔬菜的身世和趣闻。


《时蔬小话》正是采用浅显易懂的文字,风趣和温暖的故事,让大家对这些“最熟悉的陌生人”有新的了解。书中除了介绍蔬菜的基本起源以及分化过程外,还就蔬菜对应的人文典故、烹饪方法和博物记忆等方面做了介绍,使得蔬菜在我们的生活中的形象鲜明而清新。

那些关于灶头吃食的记忆,以及那些关于野菜时蔬的故事:是我们现在依然可以看得到、听得见、摸得着、尝得出、想得明、记得住的笔记小话。

作者简介:

阿蒙,山西太原人。生于城市,自幼热爱并且亲近自然,喜欢记录生活,自觉生灵可敬、万物可亲。爱博物,爱科普,他和一群立志于发扬博物学精神的朋友们一起利用自己的空闲来为大家传播科普知识,分享博物带来的快乐。植物是他的奇妙邻居,是他最亲密的伙伴,他也乐于和每一个人分享他和植物之间故事。


猜你喜欢: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购买“十大好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