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家小书50种(必备书单)

2017-07-20 商务印书馆

这里有名家的散文、杂感、自传、书信、日记……

不论体裁,惟重内容和品位。

小编为大家带来大家小书50种。

1. 《桶的故事·书的战争》:讽刺文学大师乔纳森•斯威夫特的经典作品集,多篇首次译介。


《桶的故事》

一部与《尤利西斯》类似的天书,

对现代学术、现代出版业的深度讽刺!

为什么说它是“为人类的全面进步而做”?


《书的战争》

是什么能引起古代书与现代书之间的大战?

以弥尔顿为首的骑兵,笛卡尔率领的弓箭手,阿奎那率领的乌合之众!

古代人和现代人在才智上是平等的。


2.《我与你》:对现代西方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已深入到哲学、神学、心理学、教育学以及各门社会科学之中。


真正决定一个人存在的东西,决不是“我思”,也不是与自我对立的种种客体,关键在于他自己同世界上各种存在物和事件发生关系的方式。


3.《人性与价值》:美国著名哲学家、文学家桑塔亚那的随笔集,被誉为“当代最迎合人意、最生动、最调和、最公正的散文”。

4.《古希腊的神话与宗教》:研究古希腊神话与宗教的比较权威的著作。


英雄确实属于人类,并因此经受过痛苦和死亡。但他们却以自己一系列的特点与普通亡者群区分开来——甚至在死亡中。


在所有希腊人的头脑中,英雄的名字永远是鲜活的,永远是辉煌的。英雄族构成了城邦希腊的传奇过去,也就是希腊人的家庭、部落和社群所依附的种种根源。


作者从学者的哲学视角研究希腊,期望从现实出发看待希腊的神话、城邦和宗教,在研究希腊的领域中有比较权威的意义。

5.《落叶》(全两册):罗扎诺夫被人称为疯人、怪人、狂人,他的随想录《落叶》是一个混沌的文本,有诗,有哲学,有故事,有日记,也有文学批评。


青年人需要快乐,老年人需要安宁,姑娘需要出嫁,已出嫁者需要“第二次青春”……永远是互相碰撞,永远是闹闹哄哄。


我曾以为,一切都是不死的。所以我唱歌。

而今我知道,一切都有终结。于是歌声止息了。


罗扎诺夫被人称为疯人、怪人、狂人,他的随想录《落叶》是一个混沌的文本,里面有诗,有哲学,有故事,有日记,也有文学批评。他在书写自己的思想时极为随便,有的是在鉴定古币时,有的是在列车上,在周围尽是妓女的城外大街上,在花园里仰望天空时,在法院里等待书记员时……


6. 《花的智慧》: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青鸟》作者莫里斯•梅特林克的散文集作品。部分散文作品首次从法文翻译成中文。探讨花的生存智慧、时间、道德、灾祸、死亡等哲学主题,表现了作者不凡的洞察力。

7.《爱之路》:屠格涅夫在生命最后几年、远离祖国之时在病榻上写下的82篇散文诗。


在疑惑不安的日子里,在痛苦地思念着我的祖国的命运的日子里,——给我鼓舞和支持的,只有你啊,伟大的、有力的、真实的、自由的俄罗斯语言!要是没有你——想起家乡发生的一切,怎能不叫人绝望呢?然而,这样一种语言如果不是属于一个伟大的民族,那是不可置信的啊!

——屠格涅夫《俄罗斯语言》



8.《刚果之行 乍得归来》:纪德一生中走得最远的一次旅行,也是历时最长的旅行之一。


“旅行,是纪德对自己存在方式的一种选择。”

一部在当年引起法国社会及全世界对非洲殖民地问题强烈关注的作品。


本书是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于1920年代在刚果和乍得两地的游记。两部作品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他在这两地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具有异域风情的非洲风光、风俗习惯,同时也揭露了法国商人对殖民地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引起了法国社会以及全世界对非洲殖民地状况的关注。  

9.《浪漫派》:“文学史是个大陈尸所,每个人都在那里寻找自己喜爱的或与之亲近的死者。”


德国诗人海涅的一部重要文艺评论著作

主要概括和批评了当时在德国文坛风靡一时的浪漫主义文学流派


人就其最内在的本质而言,都是道地的理论家,他们总会找到一种理论,为他们节欲和行欲进行辩护。



10. 《卢梭与浪漫主义》:白璧德最著名、也最受争议的一部新人文主义代表作。


作品对浪漫主义做了最系统和全面的批评

作品还对中国文化中的新人文主义因素做了有意义的讨论




11. 《一个热爱艺术的修士的内心倾诉》:德国浪漫文学的代表人物瓦肯罗德作者25年生涯的心路历程,作者作为艺术的“修士”所持有的对艺术的理念,德国浪漫主义的时代背景。


12.《道德小品》:选收对话录文体中的经典之作,涉及哲学、政治、艺术、道德各方面,聆听人类文化史上智慧交锋的声音,领略先贤哲人谈吐的气度和技巧,感受语言和思想的力量。 


本书是莱奥帕尔迪作品《道德小品》和《杂感录》的选译。《道德小品》汇集了莱奥帕尔迪写于1823年至1825年间的散文。首次出版于1827年,共收24篇散文,大多采用对话录文体,凭借具有象征意义的历史人物或虚构人物,来阐发哲学观点,表达诗人因理想失败,深感狂澜之难挽,而趋于悲观,但又不懈地追求理想、探讨人生价值的旨趣。


这部具有独创性的作品发乎情的诗意,诉于理的思辨,把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做了透彻的阐发,具有令人省察的思想深度,给人以隽永的回味。


13.《克尔凯郭尔日记选》:一部理解克尔凯郭尔著作的天然导论。


我死以后,没有人能够在我的论文(那是我的慰藉)里找到充满我一生的根本所在;也找不到写在我内心最深处的东西,它解释了我的一切,常常使得在世人眼里微不足道的事情,在我眼里却举足轻重,或者相反,世人趋之若鹜之事,于我却毫无疑义——在我将解释这一切的秘密注解毁灭殆尽之时。

——克尔凯郭尔


14.《残酷戏剧》:法国戏剧大师阿尔托论述戏剧的经典文集。


他在该书中提倡戏剧应该是残酷的,应该表现生的欲望、宇宙的严峻以及无法改变的必然性。戏剧的功力应该是使观众入戏,观众不应是外在的冷漠的观赏者,舞台应予观众融为一体。他的戏剧主张对现代戏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他这本书提出的生活的残酷性理论,使其影响又远远超越了戏剧这一狭窄的领域。

15.《暮色集》:德国作家赫尔姆林以自己青年时代的生活为素材写的自传体散文集。


《暮色集》是赫尔姆林以自己青年时代的生活为素材写的一部散文,它带有自传性质,但不是自传,也不是回忆录。全书共27篇,每篇都独立成章,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本书不是按照作者生平的时代顺序写的,却又分明反映了作者从少年时代至30岁这一段时间的种种经历和感受。


16.《夏洛蒂·勃朗特书信》:19世纪英国著名女作家、《简•爱》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的书信选集,展现了作为作家的夏洛蒂和作为朋友、姐妹、女儿、妻子的夏洛蒂。



17.《批评生理学》:一部以客观方式对文学批评进行观察和描述的著作。


本书由蒂博代1922年所做的六次有关文学批评的讲演稿结集而成,出版于1930年。所谓生理学,在文学史上是指“流行于19世纪初的那种以客观的方式描述某种人类现实的著作”。他以深入浅出的文字剖析了三种文学批评:自发的批评、职业的批评和大师的批评。他指出,不同的文学批评各有其危险。

18.《河上一周》:《瓦尔登湖》姊妹篇,在自然界的游历中、环境对于精神的作用、人如何在自然环境中思考和明辨。


梭罗在大自然中自由来去,他把上帝比作人类的父亲,把大自然比作人类的母亲。他写道:“有时一个凡人在自己身上感觉到大自然,不是他父亲,而是他母亲在他内心躁动,而他随着她的永存而获得永生。”


19.《艺术家画像》:收录了著名诗人里尔克论画家的两篇杰作。里尔克关于罗丹的散文是艺术史和文学史上的瑰宝。读者不仅可以从中认识罗丹和他的艺术,也可以认识里尔克作为散文作家的风采。


玫瑰,哦纯洁的矛盾,喜悦,

不是任何人的睡眠在这样多的

眼睑下。

——里尔克(墓志铭)


20.《莫斯科日记  柏林纪事》:本雅明生活转折时期最个人化的文本。


12月11日:“为了不使东西受冻,他们给商品盖上羊毛毯,上面只陈列两三个样品。大量的食品是面包和其他烘烤面食,各种卷圈;点心店里有诱人的苹果馅饼。棉花糖的花样真是繁多。昨天下午我同阿斯娅在一家点心店里,他们卖杯装的掼奶油。阿斯娅吃了份带蛋白筒的,我则喝了咖啡。”



21.《致死的疾病》:索伦•克尔凯郭尔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试图通过与黑格尔不同的方式来揭示人的真实经验。


“它使我能够在一个比我曾经梦想过的更宏大的范围内说明基督教;关键性的范畴在那里被直接地揭示出来。”

——克尔凯郭尔


“自我”意味着在关联中发生的自身与自身的关联,因而只能是一种肯定性的而非否定性的“综合”,比如有限与无限、暂时与永恒、自由(可能性)与必然的综合。



22.《致外省人信札》:帕斯卡尔设计了一个对于双方争论甚感兴趣却一无所知的人,热情而天真地在他的詹森派和耶稣会士朋友之间穿梭往返,试图从他们各自的语言中了解他们的神学争论。


“如果他们正好处在一个普遍认为上帝被钉十字架是一条愚蠢的教义的世界,他们对于十字架的冒犯会暂表隐忍,而只是宣扬那位荣耀的而不是受苦的耶稣基督。他们在印度和中国所实行的就是这一谋略,在那些国家,他们允许基督徒崇拜偶像,并教会当地基督徒如下的计谋:他们让那些皈依基督者在他们的衣服下面藏上一张耶稣基督的画像。”



23.《亡灵对话录》:古典主义最后的代表。


“靠罪孽赢得的伟大,不会带来持久的荣誉和幸福。”

“战争是人世间最大的灾难。”



24.《哲学讲稿》:对于考察法国中等教育、当时法国思想形态、涂尔干研究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不要以为贬低他人即可以提升自己。莫要有这样错误的耻辱感,要让他人成为你的引路人,这并不会剥夺你的独立。总而言之,要学会尊重自然的优越,同时又不丧失自信。这才是我们未来的公民的样子。

——涂尔干


《哲学讲稿》由涂尔干在桑斯中学教授哲学时,其学生安德鲁•拉朗德所做的听课笔记整理而成。尽管该书是针对中学哲学教育所作的讲授内容,但从这些内容中我们还可以窥见到:当时法国社会思想纷争和现实状况以及由此课程所反映出来的第三共和国的政治理想。



25.《人生智慧箴言》:叔本华的警世之言,流传最广的作品。年逾花甲的叔本华把自己的人生经验、佛教的基本信条与欧洲的人生哲理熔于一炉,创立了悲欣交集的独特人生哲学。


叔本华的著名“粉丝”包括作家托尔斯泰、托马斯·曼、卡夫卡,作曲家瓦格纳、马勒,诗人博尔赫斯,也包括哲学家克尔恺郭尔、尼采,心理学家弗洛伊德。


他用散文诗般语言阐述了五十三条忠告与格言,分别涉及人生总则、如何律己、如何待人、如何应对世道与命运。他还讨论了年龄对人生境界的影响,分析了人生四季的特点。对于追求幸福人生,本书堪称青年的药,中年的酒,老年的茶。

26.《生活之路》:俄罗斯文学大师托尔斯泰的绝笔之作。 一部关于信仰、灵魂、爱、幸福、生命等永恒话题的经典之作,一位伟大文学家对人生、社会的最后思考和总结。

27.《学术的重和轻》:学识的“厚重”与文笔的“轻灵”完美结合,以轻快的文字写出深刻的见解,在学术的“重”与“轻”之间搭建一座桥梁。


历史学家在“人类命运”这部大书中所随意撕下来的,只不过是一两张小纸片。因此,历史学家在写作的时候,总有一种如履薄冰的感觉;哪怕是历史的一个细节,也可能比他想象的复杂得多。


历史学家以自身的渺小面对历史这个庞然大物,所看到的只是一些很细小的东西。但是,这些细小的东西,与巨大的历史躯体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呢?


小题目在大的历史画面中确定一个适当的位置,就好比是在一片很大的风景中,恰到好处地布置一颗树、一座房子或一条小溪。

28.《徜徉在史学与文学之间》:西方史学大家的学术随笔,带你领略历史学别样的风采。笔力虬劲而深,落语生动而约,读之兴会酣畅,为不可多得之好书。


恺撒外国“太史公”?

那个叱咤风云的罗马政治家、军事统帅同时又与埃及艳后克娄巴特拉有情感纠葛的恺撒吗?

恺撒还有另一面,他还是古罗马共和时代的第一流史家


恺撒善叙事。

他叙事冷静而不失客观;他行文巧妙,匠心独具;他不崇雕琢,质朴自然。

无怪乎在当今西方学校仍用作教材,作为拉丁文的范文来读。


 “善叙事,有良史之才。”

在我国古代,把善叙事与良史是连在一起的。

因此,我们称恺撒为“良史”,也是名副其实的,进而言之,称其为外国“太史公”亦无不可。

29.《一只革命的手》: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学术研究?无论是哲思还是生活,都需要一种革命性的理想和精神。


人总是能够重新开始

今天我们怎么做哲学才好?

你说世上最美好的东西是什么?


哲学到底有什么用?

哲学教人不死

哲学让人脑子清楚

哲学教人好好说话


本书收录作者最近几年的思想随笔,也包括部分演讲稿,共计60篇,全书分为三编,每编20篇文章。

30.《社会的恶与善》:谈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看清社会的恶与善。


“对民国的、共和国的以及外国的历史,如果我们能够有一个客观冷静的调查研究和细致平衡的深入理解,我们对当下身边的一切,就容易有一个平和乐观的态度。”


作者尝试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谈论现实问题,希望能借此帮助人们更加清楚看到社会的恶与善,但是决不希望人们因为看见和感触到恶变得心情沮丧和悲观。


世界史老师讲错的一节课

瞎眼财神和经济学者

卓别林的《摩登时代》遮蔽了什么?

最低工资应该是节俭的体面生活工资

电动车后视镜里的古罗马政治

31.《诗酒趁年华——王蒙谈读书与写作》:著名作家王蒙的13篇读书与写作之道。读阅历,读社会,读世界,读春夏秋冬,读荣辱盛衰,读悲欢离合……名家谈读书,对促进全民阅读有示范意义。


  • 浏览是阅读的下滑,要读点费点劲的书。

  • 我们为什么希望讲故事?人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寂寞感和局限性。人有一个很大的矛盾:生命是有限的,而你渴望了解和体验的东西又是无限的。

  • 对于文学来说,没有不重要的事,大事要描写,要关注,小事则更加重要。文学让人们感动的恰恰就是某一个细节。

  • 文学是最动人的力量,文学是最震动人类灵魂的力量,文学是最能说服人的力量。文字是非常美丽的,这种美好的东西会让我们欣赏,让我们陶醉。


从文化部部长到作家,王蒙先生的独特人生经历使他的文字散发出一种对人民的深情关爱。对王蒙而言,读书是一种经验的审度与审美的感悟。他提出,读书需趁早,要像读书一样读生活。同时,他也清醒地指出了读书的局限性,提出“既要又要全必要,求知疑知近真知”。

32.《风雨故人来——钱理群谈读书》:我们为何读书,如何读书?读书是在用自己的眼睛和灵魂,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


读书的过程,就是一个物我的回响交流的过程,一方面用自己的胸襟和眼光去发现古人;另一方面,又通过这种发现进一步肯定自己,扩大、丰富自己,建立起支撑自我的精神柱石,有如佛家所说的“千灯相照”。


本书时而对青年学子谆谆相告,时而带我们走进鲁迅、周作人等文化大家的读书生活。他提倡具有精神深度的个性化阅读,提出要沉潜到历史的深处、文明的深处、生活的深处、人性的深处,从而获得生命之重。


33.《耕海一二三:杨义谈读书与治学》:读书不可卖弄窍门,却又不可不寻找窍门。


  • 读出智慧的笑声,就是把智慧作为读书的一根弦,投入智慧,撷取智慧。不投入智慧,书是死书;不撷取智慧,人是呆人。

  • 读书是走向治学之路的一级级台阶。书读得多了,见识得多了,“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治学并无神秘,关键是知道怎样入门,而不是在门外徘徊。

  • 读书与治学,都应当作一种生命的投入,使之成为你的另一种带有智慧的生命形式,带着你的生命和智慧的体温。

本书辑录了杨义近年来最具导引性和影响力的十篇访谈、演讲和学术札记文字,分作“读书的窍门”和“治学的路径”两辑,前者从读书的方法、路径,到读书与演讲、写作、研究的关联,主要以“读书”为核心阐释为人为学之至理,后者从治学的心态、方法与视野,从宏观意识到微观方法,都有深入浅出颇具操作性的解读。

34.《迎中国的文艺复兴》中国文化的走向。

孔子的真价值,却无宁在他那刚强,热烈,勤奋,极端积极的性格。这种性格却又有一种极为特殊的面目,即是那强有力的生命力并不是向外侵蚀的,却是反射到自身来,变成了一种刚强而无害于人,热烈而并非幻想,勤奋却依然从容,极端积极而丝毫不计成败的伟大雄厚气魄。


玉所代表的美感是颇高等的,不稚弱,不琐碎,不浅薄,不单调,不暂时,不变动不居,不死滞不前。在人格上能与之符合者,也恐怕只有孔子而已。……玉和孔子代表了美育发达的古代中国。

——李长之

35.《逆流而上的鱼》:“时代潮流里的事物未必尽是,社会遗传里的事物也未必尽非。”


在学问界讨生活的人,在此种所在,应当知所趋避取舍,做一个时代潮流主动的引导者,选择者,却不做只是被动的顺应者。至少也应当做一个挣扎者,庶几对山涧里的鱼可以无愧。

——潘光旦


著名社会学家潘光旦因其对于社会潮流保持着清醒反思,见解深入独到,而被后世学者称为“反潮流英雄”。《逆流而上的鱼》中便辑录了其发表在《华年》周刊的大量长短评佚文,分析“青年独身”、“儿童公育”、“老妇殉猫”等社会现象,阐发了其思考——“时代潮流里的事物未必尽是,社会遗传里的事物也未必尽非。”这种论世与论学兼而有之的文字,在数十年后读来仍能感受到作者的洞察力。

36.《浪迹十年之行旅记闻》:陈达学术代表著作《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的田野考察笔记。


曾多年担任清华大学与西南联大社会学系主任的陈达,特别强调日常记录的重要作用:“如果不记,有许多事物,就变成过眼的云烟,不留痕迹,以后再无研究的机会”;而且更赋予其日记于社会学研究的意义:“凡是我所注意的人与事、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事的关系、事与事的关系,往往含有社会学的意味。我的观察与思想,有时候不知不觉地入于社会学的领域。”

37.《浪迹十年之联大琐记》:追索一个学者的学问轨迹。


本书为西南联大社会学系系主任陈达先生的笔记体日记,叙述了其卢沟桥事变后,告别清华园,辗转至云南主持联大社会学系的日子。


38.《东瀛印象记》:东方艺术史家常任侠先生,游学东瀛,挥洒文字,笔端游走于文学、绘画、歌舞、茶道诸艺。本书所录文章大致分为印象与研究两部分,记录游学见闻,探讨日本文化精义。


江户樱花窈窕春,青年旧梦已成尘。

曾踏菊坂初生月,夜市翻书过赤门。

——常任侠


《东瀛印象记》最值得一读的是常任侠先生于1935至1936年间留日时期的日记。这些珍贵的文字细致地记录下其读书观艺生活,同时也反映出留日学生的求学环境,如其学术团体、演剧活动,与导师交往的种种细节。

39.《哈佛遗墨》(修订本):从杨联陞先生评骘他人著作的文字中,正可一窥其对于学问的理解与衡量标准。


书评,亦是一种寻常却又特别的学问表达。海外汉学家杨联陞先生,既有《东汉的豪族》这样的经典论文,亦因学术书评而驰誉于学界。学者葛兆光曾撰文提到学界称其为“学术警察”,便是因为他经常写作严格而客观的学术书评,对学界的各种著作进行评论,而刘子健更是认为“他最精彩的学问,多半见于他写的书评”


杨联陞用英文写过几十篇书评,评论对象多是知名学者的代表著作。这些书评或具书评意味的随笔涉猎广泛,除去其专长的领域之外,更遍及考古、地理、官制、文学、哲学、书画等方面,祛疑纠误、鞭辟入里,其价值实不在正规论文之下。《哈佛遗墨》一书中便辑录了其精彩的序跋与书评,此外书中还收录了他的一篇《书评经验谈》,文中直言道:“许多人认为书评不重要。我则以为一门学问之进展,常有赖于公平的评介。”

40.《困学纪程》:曹道衡先生的学术自传。


我这个人虽无学问,却见过不少真正有大学问的学者。

——曹道衡


著名文学史家曹道衡,作为新旧学转型之际成长起来的老辈学者,对读书与治学见解独到。《困学纪程》(碎金文丛·第二辑)是其学术自传,语脉井井而间生波澜,笔触平实却不乏个性,相信读者能从字里行间读出一代大家于道德、文章两端的自励,及对后来者的殷殷期许之情。


41.《冠英说诗》:余冠英先生与诗结缘极深,一生研诗、品诗、写诗、谈诗。


“大方”是雅的别称,而“小气”是俗的异名,在寻常俗语中已见出博大和雅的关系了。

——余冠英


《冠英诗说》收录了十余篇余冠英先生的文章,或考据,或分析,或讲解,或品读,有短有长,其主旨皆离不开一个“诗”字。有舂容大章,也有残丛小语,文字平易、娓娓道来,相信读者会于其中感受到中国古典诗歌的无穷魅力。


42.《沈从文晚年口述》:前半生写作,后半生治学。


沈从文先生的一生,因时代而分为两截,前半生写作,后半生治学,《沈从文晚年口述》则讲述了在这种角色转换过程中发生的故事。1949年以后,沈先生离开高校去了历史博物馆,一待几十年,心甘情愿做一名说明员,而且“深深觉得生命没有白过”。


他年轻时就喜欢收集文物,到博物馆后充分借助展览的便利,更是见识了不少文物珍品,他认为“要懂历史,离开文物就没法子说懂历史”,他相信“按照旧的方式,以文献为主来研究文化史,能做的有限。放下这个东西,从文物制度来搞问题,可搞的恐怕就特别多了”。正是凭借这种理念,他与助手们经年累月历尽艰辛,编纂成《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成为传世的经典之作。


43.《赵元任早年自传》:记述他从童年到青年的成长经历,不作总结,不讲感悟,纯是生活的实录,又常常夹以有趣的故事和俏皮话,读来妙趣横生。


元任先生的一本小书,本书虽只记叙了其部分的人生,却生动反映出这位语言学家多方面的天分:对语言的兴趣,对声音的敏感,对音律的兴味,以及由此生发的研究精神——这些都隐约导出了未来学问家的路径。

44.《冰茧庵论学书札》:大师的“朋友圈”。


《冰茧庵论学书札》(碎金文丛·第二辑)收录了缪钺与友人从上世纪20年代至90年代论学书札百余封,其中广泛涉及现代史上的书人书事,颇富文心雅趣,别具史料价值。


目录

上册:

与章士钊书(二通)

与《学衡》编者书(一通)

与龙榆生书(一通)

与郭斌和书(十三通)

与吴宓书(二通)

……

45.《从清华园到史语所――李济治学生涯琐记》(修订本):李光谟对其父亲的一生的追忆。李济先生是中国第一个具有科学考古思想的人,也是第一位享有世界声誉的中国考古学者,奠定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基础。


近代的学术工作大半都是集体的。每一件有益思想的发展,固然靠天才的领悟和推动,更要紧的是集体合作的实验、找证据以及复勘。只有在这类的气氛中,现代学术才有扎根生苗的希望。

——李济

 

李济(1896-1979),著名考古学家。清华学校毕业后留美,获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归国后曾任教于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后任中研院史语所考古组主任(晚年兼任所长多年)。李济先生领导的田野工作,以西阴村、城子崖和殷墟之发掘最为著名,其成果获得全球学界的极大关注。




46.《里昂译事》(增订本):著名翻译家、《红楼梦》法译本译者李治华先生的随笔集。


用20多年业余时间翻译一部文学作品,大概是只有傻子才肯干的事。不过傻人自有傻福,在翻译《红楼梦》的过程中,我只感到充实、愉快和幸福。这难道不是人生最大的安慰吗?

——李治华

 

本书为著名翻译家李治华的随笔集。李治华先生的最大贡献便是将中国文学的瑰宝《红楼梦》译介到了法语世界。作者自述与这部经典之间的奇妙渊源,以及翻译时在两国文字与文化间斟酌思量的乐趣与心得。书中还辑录了作者几十年间在海外撰写的中文书评,以及对前半生的年华追忆,展现了一位心系故国的翻译家对于译介母语文学的坚持,读来令人感佩。



47.《游国恩文史丛谈》:游国恩先生珍贵手稿、讲稿重新面世。


积晦低天夏伏阴,平林漠漠水淫淫。风吹破壁来强寇,雨漏中宵败苦吟。此意直从何说起,九州不信汝将沉。却看稚子真酣睡,凄绝难为此夜心。

——游国恩,作于任教西南联大


游国恩先生一生致力于楚辞研究,是饮誉中外的楚辞学大家,但对古代文学研究的贡献远不止于此。今得游宝谅女士编缀先生生前遗珠散璧,萃集讲稿、札记、诗作,以谈诗论文为主,旁及方志、民歌、戏曲等,可一窥先生之学养与博识。



48.《往事偶记》:“中国经济学一代宗师”的人生自述。


陈岱孙(1900-1997),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被誉为“中国经济学一代宗师”。

“他以一个学者的眼光,记录下了其所亲历的大时代。”


梅贻琦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到后来,梅先生甚至认为“校长不过是率领职工给教授们搬凳子的。”说这样的话,他实在是过谦了,因为还有好几位教授和他一起搬凳子——教务长潘光旦、秘书长沈履、文学院院长冯友兰、法学院院长陈岱孙、理学院院长吴有训、工学院院长顾毓琇。


陈岱孙是教授治校体制创立、运行的关键人物,是梅校长最得力的助手。


陈岱孙是大家公推出来的“群主”。因为他处事公正严谨,思虑细致周密,从清华到西南联大一直都是主事者,威望甚高,年纪轻轻就被尊为“岱老”。


梁思成、林徽因致陈岱孙的6封书信既有生活的琐碎细节,和“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大情怀,全景式地呈现了那一代知识分子在国难当头之际的生存状态。其中况味,令人感动,令人心酸,也令人开怀一笑,值得反复回味。

49.《林纾家书》:余胸中有千言万语,见汝时爱极,防说之不尽,故时时书一两纸示汝,汝可藏之……


林纾最早引进英国批判现实主义,

在我国小说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专为下等社会写照”、“专意为家常之言”等命题,

林纾的译介对“后来的新文学巨子”是一种“启蒙教育”。


林纾自承其性格“木强多怒”,不过教导其子,却并不希望儿辈像自己那样任性使气,而要求其时时处处小心谨慎:



为人第一须留心:读书留心,则得书中之益;饮食留心,则无疾病之虞;说话留心,则无招怪及招祸之事;做事留心,则不致有债败之处;交友留心,则不致引小人近身;起居留心,则不致冒暑伤寒,旋生疾病。古人谓之“居敬”,浅言之则谓之“留心”。汝时时当体贴吾意也。




50.《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增订本):追问人生的价值,为灵魂清点行囊。


杨绛九十六岁开始讨论哲学,所讨论的是人生最根本的问题,同时是她自己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她是在为一件最重大的事情做准备。走到人生边上,她要想明白留在身后的是什么,前面等着她的又是什么。这便是本书的两大主题:人生的价值和灵魂的去向。她的心态和文字依然平和,平和中却有一种令人钦佩的勇敢和敏锐。

——周国平《人生边上的智慧》


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没有了吗?

——杨绛


杨绛先生在96岁高龄时创作了这部充满哲思与意趣的散文集,通过对命运、人生、生与死、灵与肉等根本问题的思考,领悟到人生的价值在于遵循“灵性良心”的要求修炼自己,完善自身。她以深刻独到的体验、秉笔直书的勇气和生动饱满的笔触,为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因信仰缺失而茫然无助的人们指点迷津。书后巧置精彩随笔,增补“百岁答问”,对其看法加以佐证,语言本色无华、感人至深。


猜你喜欢:

欢迎点击“阅读原文”

选购您心仪的图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