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新文库”是一个非常美好的梦,是出版社的梦、商务的梦也是我们学界的梦。这套丛书的中心就是扶植45岁以下的学者,推动学术界创新。它不同于学术评奖,我们是参与到了帮助年轻人创作他们的标杆之作,创作学术界经典之作的过程之中。
——刘北成
如果这套书能够有一个作用,把青年学者里面做得特别突出的,或者是领军式人物引领出来就非常成功。
——王东杰
这套书是要鼓励去解决重大问题的,而且应该鼓励那种有开阔学术视野跨学科的,中外学术素养都非常好的这样一个研究,应该鼓励凌云志,即便它可能有时候做得不那么精致,但是能够有启发,对学界有冲击力。
——刘宁
应该鼓励45岁以下的青年学者多做一些创新性的尝试,那怕他的研究在本专业范围内看来不是特别成熟,因为所有探索性的东西都不可能是成熟的,只要这种研究能够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对现有研究范式构成某种冲击或者挑战,这种书我觉得也是应该加以鼓励的。
——郑戈
8月20日,商务印书馆“日新文库”第一辑新书发布会暨第二辑专家论证会在商务印书馆礼堂成功举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丁耘、王中江、王东杰、任剑涛、刘北成、刘宁、刘永华、李猛、张生、罗新、孟彦弘、黄洋、渠敬东、瞿旭彤等十余位知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充分肯定这套丛书的出版价值,并为丛书出版出谋划策。商务印书馆执行董事、党委书记顾青参加会议并讲话,总编辑陈小文主持会议。
“日新文库”第一辑新书共计六种,涵盖文学、历史、哲学等多个学科,第二辑经过专家学者的评审论证,严格把关,遴选出精品佳作。它们充分体现了我国青年学者的优秀学术成果。汇聚学术新成果 建设学术新高地
新世纪以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快速发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日益频繁,一批经过海内外严格训练、具有国际视野的青年研究者竞相涌现,形成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青年学术群体,促成了最具成长性的学术生态环境。
“日新文库”是商务印书馆于2021年启动的重点学术出版项目,主要出版45岁及以下的中国学者及海外华人学者的优秀成果。丛书以人文社科研究为主,首重创新。
创新首先体现在发现新课题,创立新方法。收入第一辑的《中国内陆资本主义与山西票号:1720—1910年间的银行、国家与家庭》摒弃了单一的经济视角,挑战了西方学界刻板印象,为思考近代中国社会打开新思路。《事象与事境:中国古典诗歌叙事传统研究》拈出“事象”“事境”两个关键概念,从叙事的角度丰富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认识。
创新还体现在跨学科、新材料。丛书所收著作力求打破学科界限,采用跨学科的视角,同时注重发掘新材料,令传统研究焕发出新的活力。《张力与典范:慧皎<高僧传>书写研究》打破历史、文学、宗教等传统学科门派之别,从全新角度诠释和思考“佛教中国化”命题。《义的谱系:中国古代的正义与公共传统》则从观念史和谱系学的进路呈现中国古代的正义与公共传统。
“日新文库”汇聚中国青年学者的高水平研究成果。丛书领风气之先,在创新之外更求开新,致力于开辟学术出版新方向,建设学术研究新高地。
遵循严谨学风 倡导开放精神
学术精品名著出版是商务印书馆的立身之本。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为代表的各类学术著译丛书,长期以来颇受读者好评,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应。
“日新文库”是一套严谨的学术丛书。其学术委员会由刘北成等二十一位高水平专家学者组成,他们是丛书出版的坚强后盾,也是图书学术品质的切实保证。第一辑所出六本图书均经过学术委员会的严格评审,既有值得彰显的学术价值,也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忠实于学术标准。例如,《越在外服:殷商西周时期的邦伯研究》探讨了中国早期国家的起源问题,以对大量原始文献的分析为基础,将对“邦伯”的研究往前推进了一步。
“日新文库”也是一套重视“开放”的丛书。所谓“开放”,既是指不问门第出身,唯才是举,更是指对个性化和开放性的鼓励,鼓励“破圈”与跨界。例如,《德勒兹的哲学剧场》不仅对德勒兹的整体哲学思想进行了准确的把握,还带有强烈的个性化色彩,受众不限于哲学研究者,更包括社会学、历史学的研究者和爱好者。
与“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一样,“日新文库”旨在出版一系列标杆性作品,为高水平学术交流提供新平台。
搭建专业学术平台 建设学术创新共同体
发布会现场,就“日新文库”的“首重创新”与扶持“45岁及以下青年学者”的出版立意,“日新文库”第一辑作者赞誉有加。
《事象与事境》的作者周剑之在发言中表示,“当前青年学者的研究与成长之路,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困境。‘日新文库’的设立,无疑是对青年学者的有力扶持。”《德勒兹哲学剧场》的作者李科林说道,“以高水平学术专著为定位的‘日新文库’提供了专业的学术平台和严谨的工作机制,挑战且激励着青年学者对于思想深度、理论广度的探索。”《中国内陆资本主义与山西票号》的作者王路曼表示,“‘日新文库’在评选过程中,采用了国际学术出版界通行的最严格的双盲审制度。这个评审制度,将青年学者的学术传承与原创性开拓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场青年学者纷纷表示,“日新文库”的设立,对于专注于学术研究、敢于面对新问题、探索新方法的青年学者而言,是最具鼓舞力的肯定。这不仅体现为征稿启事中面向45岁及以下学者的具体条款,而更体现为始终以学术原创性与创新性为核心的出版宗旨。“日新文库”不只是帮助青年学者完成出版任务,而是以中国学术的成长为责任,通过培育优秀的首创成果,推动中国学术研究对于高、精、深的追求和实现。“日新文库”体现出商务印书馆作为一家有着深厚历史积淀、以弘扬民族文化自期的出版组织,对于中国学术明天的殷切希望。
回应时代之需 助力学者成长
“日新文库”的出版,既是当今时代变局的要求,也是继承并发扬商务前贤精神的结果。远观全球,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机遇与挑战并存,对中国学术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立足中国,当代中国也处于民族复兴之关键期,中国学术尤其是青年学术对民族复兴也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无论从国内还是国际环境来看,出版一套青年学者的学术研究丛书都顺应了历史潮流,具有先见之明。
助力青年学者成长是商务印书馆一直以来的传统。商务印书馆自1897年初创起就以“昌明教育、开启民智”为宗旨,致力于现代知识传播,打造中国学术出版重镇。初创时期的商务印书馆高度重视学术原创性,出版了一大批开创性的学术著作,其中不少为青年学人的著作,例如钱穆45岁出版《国史大纲》,李大钊35岁出版《史学要论》,邓拓25岁出版《中国救荒史》。这些著作后来都成为经典传世,现已收入“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之中。
“日新文库”承载了中国出版界对青年学者的殷切期望。商务印书馆意在出版一系列有见地的新成果、新作品,并为学术界发现和培养一批有前途、有希望的青年学者。如果说“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是中国学术界已有的经典集成,“日新文库”就是展望中国学术界“未来的经典”。
出版品牌反映时代精神,出版力量赓续前贤传统。“日新文库”既是商务印书馆回馈新时代发展文化之需的体现,又是百年出版企业社会担当的体现。它凝聚了青年力量,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青年学者。
王坤鹏 著
城邦,是人类社会最早的政治单位。邦伯,城邦的首领,是形塑中国早期文明与国家形态的基干力量。中国早期文明的发展历程,大致是从氏族到邦国,在龙山时代末期,形成了万“邦”林立的局面。夏、商、周三代王朝的形成,均经历了“由伯而王”的发展历程。春秋战国时期,“伯”被整合进五等爵制,对后世影响深远。本书研究了“邦伯”这一政治及社会组织在殷商西周时期的发展,探讨了处于早期国家“外服”区域的邦伯被纳入中心王朝的过程,这也是早期国家统治区域不断开辟以及政治体制随之演变的过程。该著考证与义理并重,在考述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观点,将早期国家政治体制、族群治理模式等相关专题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书中对殷周时期邦伯的性质、来源、分布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整理和研究,并从历时性的角度考察邦伯与商周政权的关系,探讨了伯由异族族邦或方国纳入殷周“天下”型国家的过程,有利于从整体上理解殷周时期的政治与社会结构。王坤鹏,1984年生, 河南沈丘人。2011年吉林大学历史学系硕士毕业,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毕业。现为吉林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著有《近出古书与早期史学源流》,发表论文30 余篇。2.《中国内陆资本主义与山西票号:1720—1910年间的银行、国家与家庭》王路曼 著
晋商与票号一直被视为中国近代金融史的传奇,他们曾经掌握清朝金融命脉,但却在历史巨变之中倏忽而逝。票号因何而起,又因何而败?在中国近代艰难的现代化转型中,传统的票号是否无可避免地要被现代银行取代?本书英文版是英语学界首部全面研究清代山西票号的著作,力图超越长久以来西方学界抱持的刻板印象:“封闭的内陆”“帝制中国没有内生性资本主义”“传统金融机构不可避免地被现代银行替代”。作者利用大量一手材料,细致地刻画了山西票号的兴衰历史和它所身处的内外制度环境,摒弃了单一经济视角,考察了票号所具有的家庭、经济、文化复合性的多重面向,为我们思考近代中国社会打开了新思路。王路曼教授的历史分析本身已经臻于完善。……这本书堪称美国“加州学派” 中国经济史学的新浪潮。该书是英语学术界第一部关于山西票号的专论著作。……兼具理论反思和史料论证的纵深性,是一部极具创新性和前瞻性的学术论著,处于晋商和山西票号学术研究的前沿,读后令人耳目一新。王路曼,1983年生,上海科技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常任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学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历史系硕士,美国南加州大学历史系硕士、博士, 曾任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波士顿校区历史系助理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近代金融史研究,曾在中英文期刊发表过多篇论文、书评,并在2015 年以来担任美国Late Imperial China(《帝制晚期中国》)及Twentieth-Century China (《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期刊评审。慧皎《高僧传》作为现存最早的一部僧人传记作品,不仅是中古思想史的宝库, 更开创了佛教史传的历史,为历代僧传书写的典范。钱穆先生曾言:《高僧传》“在宗教里边加进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人文历史观点”。本书借鉴这一视角,聚焦《高僧传》的书写,分别从材料源自、文体样式和精神向度等方面,探讨了中古僧传书写的系统性特征,如经录与僧传间的关系为何?“传+ 论+ 赞”文体组合模式形成的原因何在?历史、宗教和文学三个维度是如何架构高僧事迹书写的?异域与中土、僧制与王权、学术与政治、时代潮流与个体命运等富于张力的因素是如何塑造僧传文本面貌的? 本书力图从整体上揭示中古僧传书写中的诸种张力现象,及其与《高僧传》典范地位之间的关系,进而从一个全新角度来诠释和思考“佛教中国化”的命题。作者在全面把握文献的基础上,对《高僧传》中前人莫衷一是或未及注意的问题,用考辨的方式予以深入分析,故其结论不仅新人耳目,也能启人深思。作者能打破传统意义上学科门派之别,打破佛教各宗各派,儒释道,甚至宗教、哲学、文学、历史等之门户私见。是故常能出入内外典籍,以解释佛教之历史与义理问题。此等开放态度,亦使其研究有了材料上之厚度与学科上之深度。刘学军,1982 年生,安徽六安人。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毕业,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古佛教史、中古佛教与文学、东亚艺术史等,曾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在《文学遗产》《中华文史论丛》《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出版古籍整理著作《新译法句经》、学术译著《咒语、圣像和曼荼罗——密教仪式衍变研究》等,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李科林 著
德勒兹曾说,哲学就是概念的创造,戏剧就是真实的运动,因此他以剧场的方式赋予理论以人格化的属性,让每位哲学家都成为思想类型的表演者,让他们在对话和独白中显现出思想的核心。但剧场最终的主角是德勒兹本人,《德勒兹的哲学剧场》一书以德勒兹的哲学思想为讨论对象,通过德勒兹和不同的哲学理论的对话,展示其对哲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批判。在本书中,笛卡尔的“我思”、康德的“先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与海德格尔的“去蔽”成了“以自我奠定世界的哲人”“立法者”“在辩证对立中不能停歇的思考者”与“通向林中澄明之境的独行者”,他们与德勒兹的思想肖像同台演绎,展示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思想。作者以主体、时间与欲望为三大主题,逐步接近德勒兹的思想核心,将他的思想作为一幕幕戏剧呈现给读者。这本著作可以成为理论的工具箱,可以为读者理解并解释当下状况做出自己的贡献。我特别推荐《德勒兹的哲学剧场》这本专著,也希望每一位阅读者能在理解德勒兹哲学的同时,领受到其中思想的勇气和创造力。李科林,1983年生,北京大学学士、硕士,比利时鲁汶天主教大学硕士,香港大学哲学博士。研究领域为当代西方美学、当代法国哲学,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美学专业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著有Liberation of Sensation from Reason-Going beyond Kant with Deleuze。代表论文有《校正斯宾诺莎》《时间概念与形而上学》《欲望的生产原理》等。已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青年项目“后结构主义美学理论研究”,负责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德勒兹哲学思想研究”。叙事作为一种基本的文学功能和文学表现手法,在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历程中拥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本书尝试探寻古典诗歌叙事阐释的有效方式,从古典诗学传统及创作实际出发,拈出“事象”“事境”两个关键概念,作为探究立足点。以此为基础,选取叙事鲜明的诗歌类型及有代表性的诗人诗作,考察叙事形态, 梳理叙事脉络,分析叙事细节,深入诗歌叙事独具魅力的艺术世界。该著从诗歌叙事的角度提出了“事象”“事境”的概念,用以分析诗歌叙事的模式、解释诗歌叙事的效果,从而揭示出古代诗歌在抒情、写景、咏物等之外的叙事性因素的意义,丰富了对古典诗歌的认识。作者对“事”“事象”“事境”“切”等概念的出色诠释,有助于学界进一步认识中国诗学在“抒情传统”之外的丰富趣味与技巧,甚至有助于认识中国传统思维特质。周剑之,1984 年生,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仲英青年学者。主要从事宋代文学研究,著有《宋诗叙事性研究》《黼黻之美:宋代骈文的应用场域与书写方式》,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刊有多篇论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中国古典诗歌叙事传统研究”等。陈乔见 著
中国具有悠久的重“义”传统,“义”是诸子百家、思想精英和民间社会最大公约数的价值观念。本书从观念史和谱系学的进路,系统而深入地梳理中国传统“义”观念的多重内涵及其衍化,揭示自西周到清末民初几个重要历史时期“义”观念的典型伦理政治意涵,重点阐释一些精英思想家的“义”论及其理论贡献,兼及民间社会种种“义士”的行为特征与道德精神,由此呈现中国古代的正义与公共传统。陈乔见教授继《公私辨:历史衍化与现代诠释》出版十年之后,又撰写了《义的谱系:中国古代的正义与公共传统》这一厚重、精专之作,构成了作者关于“公”“义”观念研究的姊妹篇。该书通过对“义”观念的考察,发掘中国古代的正义思想与公共传统,其社会文化与理论学术的价值未可限量。本书把语言学、历史学和哲学分析融贯一气,书写出了一部规模宏阔,别具特色的“义”的观念史。关于“义”观念的研究,陈著不但堪称最为完整,而且其卓见在于自觉地以跨学科的视野从事哲学作业,未将“义”的观念书写成某种一线单传的历史,而是描述出“义”观念的谱系,其内在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也由此得以呈现。陈乔见,1979 年生,哲学博士,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牛津大学访问学者,上海市儒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理事。近十年来主要从观念史与谱系学的进路研究中国传统的“公私”观念与“义” 观念,旨在梳理和阐释儒家社会性、公共性的伦理与政治思想。著有《公私辨:历史衍化与现代诠释》《闲先贤之道》,著作曾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14)和中国社科院“胡绳青年学术奖”提名奖(2018)。
近年来,我馆一直筹划出版一套青年学者的学术研究丛书。其中的考虑,大致有三。一是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代中国正处于民族复兴之关键期,新时代面临新挑战,新需求催生新学术。青年学者最是得风气先、引领潮流的生力军。二是当下中国学界,一大批经过海内外严格学术训练、具备国际视野的学界新锐,积学有年,进取有心,正是潜龙跃渊、雏凤清声之时。三是花甲重开的商务,以引领学术为己任,以海纳新知求变革,初心不改,百岁新步。我馆先贤有言:“日新无已,望如朝曙。”因命名为“日新文库”。
“日新文库”,首重创新。当代中国集合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青年学术群体,拥有最具成长性的学术生态环境。新设丛书,就要让这里成为新课题的讨论会,新材料的集散地,新方法的试验场,新思想的争鸣园;让各学科、各领域的青年才俊崭露头角,竞相涌现。
“日新文库”,最重专精。学术研究,自有规范与渊源,端赖脚踏实地,实事求是。薄发源于厚积,新见始自深思。我们邀请各学科、各领域的硕学方家组成专业学术委员会,评审论证,擘画裁夺,择取精良,宁缺毋滥。
“日新文库”,尤重开放。研究领域,鼓励“跨界”;研究课题,乐见“破圈”。后学新锐,不问门第出身,唯才是举;学术成果,不图面面俱到,唯新是求。
我们热烈欢迎海内外青年学者踊跃投稿,学界友朋诚意绍介。经学术委员会论证,每年推出新著若干种。假以时日,必将集水为流,蔚为大观,嘉惠学林。
是所望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