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政府的5本书
政府存在的目的不是把人类生活变成天堂,而是防止其成为地狱。
——尼古拉·柏提耶夫
1.《利维坦》(霍布斯 著)
所谓“利维坦”,是《圣经》中述及的一种力大无穷的巨兽名字的音译。霍布斯借用以命名本书,意在用以比喻一个强大的国家。
在没有一个共同权力使大家慑服的时候,人们便处在所谓的战争状态之下。这种战争是每一个人对每个人的战争。
欲望终止的人,和感觉与映像停顿的人同样无法生活下去。幸福就是欲望从一个目标到另一个目标不断地发展,达到前一个目标不过是为后一个目标铺平道路。
于是,以下的话就成了理性的戒条或一般法则:每一个人只要有和平的希望时,就应当力求和平;在不能得到和平时,就可以寻求并利用战争的一切有利条件和助力。
第二自然法:在别人也愿意这样做的条件下,当一个人为了和平与自卫的目的认为必要时,会自愿放弃这种对一切事物的权利;而在对他人的自由权方面满足于相当于自己让他人对自己所具有的自由权利。
契约之所以有约束力,并不是由于其本质,(因为最容易破坏的莫过于人们的言词)而不过是由于畏惧毁约后所产生的某种有害后果而来的。权利的相互转让就是人们所谓的契约。
第三自然法:所订信约必须履行;
第四自然法:感恩。接受他人单纯根据恩惠施与的利益时,应努力使施惠者没有合理的原因对自己的善意感到后悔。
第五自然法:每一个人都应当力图使自己适应其余的人。(相互适应)
第六自然法:当悔过的人保证将来不再重犯,并要求宽宥时,就应当宽宥他们过去的罪过。(宽恕)
2.《权力论:新社会分析》(罗素 著)
罗素对中国文化非常了解,他曾经在《权力论》第十八章《对权力的节制》的开头引用“苛政猛于虎”的典故,但他委婉地说:本章的主题是,怎样才能保证政治不如老虎凶猛。一个“不如”,意味深长。他接着说:
从上面援引的一段话来看,节制权力这一问题是很早就存在的了。道家认为这个问题是无法解决的,因而主张无为;儒家则相信通过某种伦理的和政治的训练,可以使掌权者成为温和仁爱的贤人。
在同一时期,民主政治、寡头政治以及僭主政治正在古希腊互争雄长;人们曾想用民主政治阻止权力的滥用,但民主政治不断地成为政治煽动家博取一时人望的牺牲品,因而不断地招致失败。柏拉图也像孔子一样,企图用哲人政治来解决这个问题。
后来韦伯夫妇重申此说,他们称颂一种寡头整体,主张在其中掌权的以有“领导才能”的人为限。
对于每一个研究历史或人性的人来说,有一点一定是明白的,那就是民主政体纵然不是圆满的解决办法,但总是解决办法中的主要部分。
3.《政府与市场:变革中的政府职能》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朱民先生推荐并作序
本书是第一部从历史变迁过程和全球经济视角来考察政府经济职能的文献
政府是“守夜人”,裁判员,经济管理者,市场干预者或者是产权保护者?
我深知,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政府与市场只是一个历史久远的理论问题,但对于中国来说,却是一个关乎未来的现实问题。
——王宇(译者)
作者:维托•坦茨博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财政事务部主任,于1967年获得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曾任意大利经济财政部副部长,并以财政事务部主任的身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任职20年。维托•坦茨博士曾以“坦茨效应”闻名于世。“坦茨效应”是指,在高通胀时期,由于征税具有滞后性,会造成税收收入实际价值的下降。维托•坦茨博士的著作还有《20世纪的公共支出:全球视野》(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和《通货膨胀与个人所得税》等。
市场失灵产生了对政府干预的需求,但政府干预同样存在着政府失灵的可能性,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一样都是社会福利的损失,由此产生了对政府职能的界定问题。关于政府职能的讨论,应当从政府失灵开始。政府失灵是指政府在对经济生活的干预中,由于自身行为的缺陷而使资源配置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政府失灵包括行政低效率、财政赤字、以权谋私、官僚主义、以及政府机构的自我扩张等。
低效率是政府失灵的主要表现。由于政府官员受到了终身雇佣关系的保护,缺少提高行政运行效率的动力。与此同时,政府花费的是纳税人的钱,不会像花自己的钱那样精打细算,缺少降低行政运行成本的激励。
财政状况恶化是政府失灵的集中表现。布坎南认为,就每一个政府官员来说,他们也是经济人。他们也希望通过扩大政府规模、增加政府权力、提高官员待遇等途径,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近年来,随着政府职能的不断扩大,财政支出急剧增加、公众税收负担加重。20世纪初,在西方国家中,政府支出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微乎其微。从20世纪60年代起,政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到20世纪末,一些国家已不堪负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就是证明。在缺乏公众监督的情况下,政府干预的成本可能超过市场失灵所带来的损失。
市场和私人部门发展受到抑制是政府失灵的突出表现。在西方国家中,数量日益庞大的公共机构和规模日益增长的公共支出,挤出了私人部门的投资和消费,高税率更是直接损害了个人和企业的激励机制。与此相对应,社会公众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和就业岗位产生了严重依赖,助长了“搭便车”行为,增加了道德风险。本书作者认为,如果一项服务是“免费”的,那些原本不需要这项服务的人也会产生需求,于是,就会有人利用社会福利制度来谋取私利。
4.《人们为什么不信任政府》(小约瑟夫•S.奈 等 编)
美国多届政府智囊团要员、“软实力之父”小约瑟夫•奈领衔编写
不信任多半与经济状况、冷战、笨拙及腐败的官僚无关,最有可能的元凶是一种文化与政治纷争相互影响的混合物,又被越来越带有腐蚀性的新闻媒体所激化。
公众对美国政府的信任度30年来一直在下降。1964年,有3/4的美国人说他们相信联邦政府在做正确的事。如今。只有1/4的美国人持这种看法。对政府的信任度为什么会下降?这种不信任是美国长期存在的对大政府持怀疑态度的一种健康写照吗?不信任是未来治理面临的一个问题吗?
本书汇集了一流哈佛学者的论文,探讨了不信任的根源。它首先考察了政府当前的范围、政府的实际绩效以及公民对其绩效的感知。然后,它对导致信任度下降的诸多可能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评论,包括冷战结束、二战后人们预期的提高、经济衰退、全球化效应、人们对政治丑闻的不满以及官僚的无能。本书阐述了有关公众不满来源的种种观点。
5.《政府论》(洛克 著)
(158)Salus populi suprema lex[人民的福利是最高的法律],的确是公正的和根本的准则,谁真诚地加以遵守谁就不会犯严重的错误。
(160)这种并无法律规定、有时甚至违反法律而依照自由裁处来为公众谋福利的行动的权力,就被称为特权。
(165)因此,只要读一下英国的历史便会看到,我们的最贤明善良的君主享有的特权最大,这是因为人民注意到了他们的行动的整个倾向是为公众谋福利,因而并不计较他的没有法律根据的、为此目的而作出的一切行动,即使由于人类的任何弱点或过失(因为君主也只是人,是与别人一样生成的),以致与这个目的稍有出入,但只要他们的行动的主要趋向显然只是关怀公众,而不是其他的话,也是这样。所以,既然人民有理由认为应该欢迎这些君主在没有法律规定或与法律的明文相抵触的场合有所作为,他们就对君主所做的一切加以默认,并且没有丝毫怨言地让他们随意扩大他们的特权。他们正确地断定,君主在这里不会做危害他们的法律的事,因为他们的行动是与一切法律的基础和目的、即公共福利相符的。
(168)一个有关特权的老问题会被提出来,即:谁来判定这个权力是否使用得当呢?我的回答是:在赋有特权的经常存在的执行权和一个由执行权来决定召集的立法机关之间,世界上不可能有裁判者;同样地,如果执行机关或立法机关在掌握权力后,企图或实行奴役人民或摧残人民,在立法机关和人民之间也不可能有裁判者。
(175)虽然政府除上述以外根本没有别的起源,社会也只有以人民的同意为基础,但是野心使世界上充满了纷乱,以致在构成人类历史的这样大的一部分的战争的喧噪声中,大家很少注意到这种同意;因此,有许多人就把武力误认为人民的同意,认为征服是政府的起源之一。但是,征服并不等于建立任何政府,正如拆毁房屋并不等于在原处重建新屋一样。固然,为了创建新的国家结构,往往要摧毁旧的,可是,如不取得人民的同意,决不能建立一个新的结构。
(229)政府的目的是为人民谋福利。
欢迎点击“阅读原文”
选购《利维坦》等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