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曾以为,一切都是不死的(关于死亡的10本书)

2016-04-03 商务印书馆

在濒临死亡的存在的那些瞬间里,感觉到:所有的人都值得去爱。当清醒的时候,你感受到世界的残酷。

——格奥尔格·特拉克尔


人世间一切智慧和思索的目的,最终都可归结为一点:教给我们如何才能不畏惧死亡。

——蒙田


我曾以为,一切都是不死的。所以我唱歌。

而今我知道,一切都有终结。于是歌声止息了。

——罗扎诺夫


人的生命并不因肉体的死亡而终止。害怕死亡——就等于害怕幻影,害怕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东西。

——托尔斯泰

关于死亡的10本书。

了解死亡,是为了更好地活着。


1.《面对死亡的人》(上下卷)

西方死亡学的开创性著作


让他的灵魂安息在宁静和绿荫中。

——引自《塞拉比祈祷书》


死者入睡,一般都睡在繁花似锦的花园里。屠宾在贵族们的尸体前祈求上帝:“愿上帝在圣洁的鲜花中接纳我们所有人的灵魂”;罗兰也做了同样的祈祷:“愿上帝把他们安放在鲜花中”。这后一句诗表达了死后的两种形象:安眠或无知觉的沉睡,睡在圣洁的鲜花或花团簇拥的花园中。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西方国家中兴起了新的学科——死亡学,而法国历史学家菲利普·阿里耶斯1977年所著《面对死亡的人》一书则起了开创性的作用。该书展现了西方从中世纪早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人们对死亡态度的历史。阿里耶斯的著作奠定了一套对死亡观的话语解释系统,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阐释、修正和取舍的基础。




“未知生,焉知死?”

——孔子



2.《哲学家死亡录》

“探讨哲学就是学习死亡”


如果让我写一本书,我将会做一个记录各式死亡的登记簿,再加上我的评论。教会人们死亡的人也将教会他们活着。

——蒙田


你不必像哲学家那样去死,但读读它可能会有帮助。

——英国《独立报》


毕达哥拉斯宁可让自己被屠戮,也不愿横穿一片豆田;

赫拉克利特将自己闷死在牛粪里;

柏拉图据说死于虱病;

亚里士多德据说是用乌头草毒死了自己;

第欧根尼自己憋气窒息而死……


自古以来,如何建构一种“好的死亡”,始终是哲学家们最为关注的中心问题。

    

本书收录了190余位已逝哲学家的死法,跨越几千年。它调侃地介绍了历史上那些最出色的思想者,并对人类幸福的意义及可能性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通过学习如何死亡,我们学会了如何活着。



现在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活着;究竟谁过得更幸福,只有神知道。

——苏格拉底



3.《文化人的“死”与“生”》


人可以通过社会而不死。

——费孝通


尘世无常,性命终得老去;天道好还,人文幸得绵延。

——钱穆


生与死,向来分为两种:一种是肉体的生与死,一种是精神的生与死。本书显然侧重于后者。一方面,作为个体的文化人从文化中获取精神力量,从而完成学问的储备、人格的锻造,进而服务于社会,并将对以后的社会造成影响;


另一方面,作为集体(可以为小集体,也可以是国家乃至整个人类)中的文化人,又存在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在知识的传播中,在精神的感召下,在师友间的互相影响中,文化得以永远延续下去……




你为什么要为生命的长度担心呢?

——马可·奥勒留



4.《致死的疾病》

“绝望是致死的疾病”


无希望就是连最后的希望,即死亡都没有。当死亡是最大的危险时,人希望生;但当人认识到更恐怖的危险时,他希望死。所以,当危险时如此之大,以至于死亡成为人的希望时,绝望就是那求死不得的无望。

——克尔凯郭尔


索伦•克尔凯郭尔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索伦•克尔凯郭尔(1813-1855),丹麦哲学家、神学家及作家。主要著作有《非此即彼》、《论反讽概念》、《恐惧与战栗》等。



我感觉一团闪亮的火焰正在震动撞击着我的灵魂,在那一刹那,我从另一个世界回来了。

——蒙田



6.《存在主义心理治疗》

死亡的观念能拯救人


生命和死亡相互依存;它们同时存在,而不是先后发生的。

死亡是焦虑的原始来源,因此也是心理病理的根本源头。


我并不是要歌颂死亡的美好,也不是要提倡否认生命的病态观念,而是要提醒大家,不要忘记我们的基本两难困境:我们每一个人既是天使也是野兽;我们是必死的生物,又因为我们具有自我意识而知道自己终有一死。


对十位从金门大桥跳下但自杀未遂的人进行访谈,结果发现,与死亡擦肩而过的经历导致其中六位改变了对生命的看法。有人说:“我重新燃起活下去的意志……天上确实有位仁慈的上帝,在世间万物中无处不在。”另一位说:“我们身上都具有神性——伟大上帝的博爱。”还有人说:“我现在有强烈的生活动力……我的整个生命得到了重生……我已经从旧有的窠臼跳出来……我现在能感觉到别人的存在。”


存在主义治疗是每一个心理治疗师在其临床工作和个人生活中都可能会采用到的一种精神取向,或者说是生活哲学。心理治疗的根本问题与人类存在的核心问题在这里相遇。


在本书中,亚隆教授从临床经验、实证性研究、哲学文献以及其他大量资料出发,围绕着四个“生命的终极关怀”——死亡、自由、存在的孤独和无意义——逐一进行深入的探讨,阐述每一个存在性关怀的意义,并论述治疗师应该如何通过对他们的理解来进行有效的临床工作。



如果有来生,那么一片木炭放到火上就无法燃烧。

——休谟



7.《自杀论》


人们把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叫做自杀。

——埃米尔·迪尔凯姆


埃米尔·迪尔凯姆(旧译涂尔干,1858-1917)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一位著名的社会学家。作者通过系统研究,探索自杀的原因和它的规律性,写出这部系统论述自杀的著作。




我们的生命没有终点就像我们的视野没有界限。

——维特根斯坦



8.《亡灵对话录》


古典主义最后的代表


在《亡灵对话录》中,费讷隆假设历史人物在天堂或地狱相见,在对话中倾诉各自的感想。


“靠罪孽赢得的伟大,不会带来持久的荣誉和幸福。”


“战争是人世间最大的灾难。”

本书收录《论雄辩》和《亡灵对话录》两种对话。在《论雄辩》中,作者通过条分缕析,层层深入,对雄辩这一命题做了鞭辟入里的阐述。在《亡灵对话录》中,作者假设历史人物在天堂或地狱相遇,各自倾诉自己的感想。这些人物往往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他们中间有作家、君王、政治家等,每篇对话谈论一个主题,如权术、道德、艺术等等。


弗朗索瓦•费讷隆(1651-1715),法国作家和神学家。著有《泰雷马克历险记》、《论女孩的教育》等作品。





我愿重返大地,化作尘土,使我能在生我的地方安息。

——尼采



9.《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我的朋友们啊,愿你们的死不会成为对人类和大地的诽谤:这是我要向你们的灵魂之蜜请求的。


在你们的死之中,你们的精神和德性当依然熠熠生辉,犹如晚霞环绕大地:要不然你们的死就是不成功的。


本书为尼采晚期代表作,作于1883-1885年之间。是国内最完备的译本。本书可以说是晚期尼采思想的起点,在尼采思想生涯中占据着特别重要的地位。本书既被当做哲学名著,更被视作德语美文学的经典,尼采自己把它看作是超越歌德和莎士比亚的旷世之作。本书以科利/蒙提那里考订研究版《尼采著作全集》第4卷为底本,又据第14卷补充翻译了相应的编者注释,又做了一些必要的中译者注释。


10.《西医的故事》:人类与疾痛、死亡周旋的智慧


当代法国医学界三位泰斗与法国著名史学家伊万·布洛哈尔一起,考察了所有可以找到的医学文献,从古代到现代,从国家联合医学图书馆到私人图书收藏家,引领读者共同探索和思索西方医学的发展历史。


本书通过对四大主题(人类的身体、无形的生命世界、微观世界、内在精神世界)的探索,展现西方医学思想发展演变、医学大师们的艰苦摸索和西方医学领域一点一滴的进步。



45幅人物浮雕点缀着著名的巴黎第五大学圣父生物医学院的墙壁,45位西方医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标志着西方医学从古希腊罗马时代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几个重要阶段。这就是《西医的故事》的出发点。


猜你喜欢:

1.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100个书单

2.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100篇暖文

3. 史上最全“汉译名著”书目(必备书单)



欢迎点击“阅读原文”

在商务印书馆官方微店选购您心仪的图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