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检察官变身“鹅司令”,他带领阳江这个村大变样……

阳江日报 2021-09-24


走进江城区白沙街道华陈村,只见宽阔的广场上,绿树成荫、花木葱茏,错落有致的梅兰竹菊亭格外醒目,亭上淡雅的壁画与周边的花木相映成趣;不远处的鱼塘里,几只番鸭悠闲地戏水,鱼塘边一排整齐的花坛里,紫色三角梅开得正艳;村口的古树公园里,一棵树龄达230多年的樟树依然枝繁叶茂,见证着华陈村的美丽蝶变。


▲景色怡人的华陈村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昔日荒草丛生、村道泥泞、贫穷落后的华陈村,如今已彻底变了样。自2016年以来,在珠海市金湾区用心用情的帮扶下,经过五年艰苦努力,华陈村不仅摘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图景,也正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


检察官变身“鹅司令”

引进产业源头活水



白沙鹅乸饭,是江城区白沙街道远近闻名的美食,也是珠海市金湾区检察院派驻华陈村扶贫干部张超雄五年前来到阳江,第一顿饭就吃到的最难忘的美食。“开始以为是牛肉饭,一打听才知道是白沙的知名美食鹅乸饭。”张超雄说,没想到自己5年的扶贫路,从此就与鹅结缘了。


华陈村是省定贫困村,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5户120人。张超雄清晰地记得,2016年4月27日他到华陈村报到时,拿到了一份村简介资料,上面赫然写着村集体经济收入2800元,这是村里的鱼塘承包出去的收入。发展扶贫产业,引入脱贫致富源头活水,是改变华陈村落后面貌的当务之急和根本之策。


▲扶贫干部张超雄在观察鹅苗长势


华陈村没有任何工业基础,且村地势较低,水利设施不完善,农田逢暴雨便大面积受浸,出村公路狭窄,村里资源匮乏,村集体没有自留地、自留山林……面对重重现实困难,对农业生产也是“门外汉”的张超雄没有气馁退缩,而是将目光瞄准了村民传统种养习惯,充分挖掘当地传统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

白沙地区素有养鹅传统,而且阳江人爱吃鹅,鹅的市场需求大。为了发展养鹅产业,张超雄与村干部一起走村串户,四处参观养殖场、寻方案、找门路、跑市场,将各种鹅的品种、价格、市场需求等摸得一清二楚。“本地鹅品种市场需求小、养殖数量多、价格波动大,最后我们决定走差异化道路,引进市场风险小、养殖效益更好的狮头鹅。”张超雄说。




▲占地300亩的养鹅基地


张超雄和村干部“三顾茅庐”,终于打动当地一家养殖企业,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以阳江市福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基地,繁育、销售反季节狮头鹅苗,投入扶贫资金240万元。


目前,该基地占地300亩,存栏种鹅近3万只,鹅苗年产能超50万只,远销潮汕、福建、广西等地,鹅苗价格最高卖到每只120元,产品供不应求。


▲杨许玲是吸纳到养鹅基地务工的贫困户之一


华陈村藕塘自然村村民杨许玲是吸纳到该基地务工的贫困户之一。目前,除了每月能够领取3000元左右工资外,还能从基地获得入股分红,家庭经济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为了奖勤罚懒,我们坚持将分红与以奖代补扶贫措施紧密结合,打破平均主义,倡导多劳多得,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发展动力。”张超雄说。

市场价格、生长周期、养殖运作、销售途径……如今,张超雄谈起鹅来头头是道,他已从一名检察官变身为群众心目中的“鹅司令”。“养鹅基地最成功的就是完全市场化运作,我们扶贫参股既不揠苗助长,也不越俎代庖。”张超雄说,养鹅基地运营三年多来,累计实现纯利润57.3511万元,华陈村贫困户人均年增收2941.50元。

在科学分红机制的激励下,华陈村实现所有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家庭至少转移就业1人的目标,人均月增收近3000元。此外,在帮扶单位的帮助下,华陈村还发展光伏、莲藕、大棚蔬菜、投资商铺租赁等,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超50万元,产业“源头活水”让华陈村经济基础不断夯实。

扶志与扶智相结合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今年元旦前夕,张超雄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一位曾是华陈村的贫困学生给他寄来自己主编的两本教材。“这是最好的新年礼物,也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最好的礼物。”张超雄难掩激动的心情,切身感受到了教育扶贫的力量。



扶贫先扶智,扶智靠教育。“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最好手段。”张超雄还清晰地记得,2016年他刚到华陈村时,一次开展入户走访,发现两户贫困户的小孩正在为上大学的学费发愁,为了保证他们上得起学,减轻他们的家庭负担,他立即与帮扶单位沟通,并争取了爱心企业捐助,为两名学生分别资助了6000元和5000元。


经过四年持续的资助及落实教育扶贫政策,如今两名学生都已大学毕业,成为了社会有用之材。一位在深圳成为了一名人民警察,一位在广州的新媒体教育机构做培训讲师,还担任了公司培训教材的主编。“收到她主编的两本教材,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幸福,觉得这五年来的所有辛苦努力都是值得的。”张超雄说。


读书改变命运,一人上了大学,一家人就看到了希望。五年来,在帮扶单位、爱心企业的大力支持下,华陈村共有24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和扶贫政策帮扶。资助过的贫困大学生中,有的在继续寒窗苦读,有的已成为人民教师、人民警察、企业骨干,有的走上了创业道路,他们通过教育帮扶和自己艰苦奋斗,拥有了梦想成真和人生出彩的机会。

近年来,一系列扶贫惠民政策接踵而来,让贫困户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扶贫政策的温暖,切身体会到扶贫政策所带来的巨大实惠。张超雄还充分利用这些惠民政策,积极主动与民政、社保、住建、残联等部门衔接,为低保贫困人员、残疾人员、贫困老人、因病致贫人员等,解决低保待遇、残疾补助、危房改造、医疗保险等。




村民曾月建2017年6月突发脑出血入院治疗,两个多月后出院在家休养,但已丧失劳动能力。然而,祸不单行,曾月建刚出院没多久,妻子曾少芹又查出患鼻咽癌。突然的变故,让一家人陷入绝境。扶贫工作组得知后,马上将曾月建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医疗救助,大大减轻了其家庭医疗负担,曾月建重新点燃了生活的希望。


今年初,受突如其来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为帮助贫困户解决实际困难,张超雄主动上门服务,帮助村里数名贫困户代办医疗救助帮扶和残疾人补贴领取手续,让困难群众足不出户就获得了救助帮扶。“疫情还未结束,群众应该减少出门,降低病毒传播风险。但是有的困难群众的确有办事需要,我不能袖手旁观。”张超雄说。

荒草地变成小公园

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原来荒草丛生的广场,如今已成为环境优美的公园;原来破旧荒废的教学楼,如今已装修一新,成为村委会办公楼;原来泥泞的村道,如今已全部实现硬底化;原来发黄且常有咸味的井水,如今已换成直接到家的干净自来水;原来淤泥堆积的河道,如今已是河水清澈,两岸风景如画……短短五年时间,华陈村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


张超雄还记得刚来华陈村的情境,当时广场里因为缺乏管理,到处是杂草,到处是生活垃圾。但最让他难受的,还是村里只有井水,一到枯水期的秋冬季,地下水位下降井水泛黄,还常有绿藻等漂浮物,每天洗澡成了最头痛的事情。在各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投入资金近100万元,引入阳江市区的自来水,2019年6月村里近500户村民全部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其中45户贫困户全部获得免费安装自来水。

▲环境优美的华陈村


在珠海市金湾区的帮扶下,还投入了259万元资金,用于华陈村约7公里的村道硬底化建设,工程涉及其辖下白新村、仁和村、藕塘村、那顿村、黄屋寨村5条自然村,基本实现从行政村到各自然村村道的硬底化建设。此外,还投入资金重建劳山桥危桥,安装了70盏太阳能路灯,孩子上学不用再走泥路,村民出行也更加便捷了,每天晚饭后走出家门休闲活动的村民也多了。


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过程中,华陈村老村干部黄家比,主动带头把自己的荔枝果园无偿捐献出来,用于建设村古树公园。在村里党员干部、乡贤的带动下,村民建设美丽家园的热情得以激发,一些村民还将自己的宅基地、荒地等面积共5000多平方米的土地,捐献给村里统一规划建设,无一要求补偿。


华陈村原来的办公楼狭窄,村干部办公和群众办事都很不方便。在珠海市金湾区的帮扶下,投入120多万元对村里荒废的小学教学楼进行装修,并在办公楼前建设了廉政公园,新建了华陈村党群服务中心,增添了党建“红色元素”,成为江城区漠阳红党建示范点。今年1月,村委会正式搬迁到建筑面积达660平方米的新办公楼。

贫穷落后俱往矣,乡村振兴看今朝。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珠海市金湾区和社会各界用心用情的帮扶下,华陈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彻底改变,2000多名村民以更加团结奋发的姿态,携手踏上了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扶贫成绩单 


建档立卡相对贫困户45户120人全部达到脱贫标准,贫困村达到出列标准;

投入扶贫资金240万发展养鹅产业,存栏种鹅近3万只,鹅苗年产能超50万只

实现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家庭至少转移就业1人的目标,有劳动能力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2924.82元,比2016年增长了223%

投入259万元资金,完成村内7公里道路硬底化;

投入120多万,将村里荒废的小学教学楼装修成村委会办公楼;

投入近100万,引入阳江市区的自来水,实现全体村民用上干净的自来水;

落实符合条件的低保贫困人35户83人应保尽保;

持续资助24名贫困学生读书;

完成13户贫困户危房改造。


 记者手记 


只有拔掉“穷根”

才能经得起检验


在华陈村采访中,珠海市金湾区派驻华陈村第一书记兼对口帮扶驻村工作队队长张超雄,与记者谈得最多的词就是“长效机制”。他说,脱贫必须“除根”,才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造血”产业是摆脱贫困的关键,但前提是要走市场化道路,实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发展养鸡,单位食堂就经常吃鸡;发展养鹅,单位食堂就经常吃鹅。这样只能解决一时,肯定无法长远。市场是检验产业成败的试金石,扶贫产业必须适应市场变化,应对市场风险挑战,才能行稳致远。华陈村的养鹅产业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正是因为“不揠苗助长、不越俎代庖”理念的引领,顺应了市场规律,尊重了市场选择。


还有教育、疾病、失业等,这些都是许多贫困户长期无法摆脱贫困的根源。华陈村在脱贫攻坚中,始终把教育帮扶放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大力推进扶志和扶智,不仅让贫困家庭彻底摆脱了贫困,也为社会输送了更多有用人才。同时,推进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全覆盖,解决因病致贫、老无所依问题,打破平均主义、倡导多劳多得,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从而通过勤劳脱贫致富。这些都是“拔穷根”之举,长效长远之策,必然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勤劳奋发的华陈村民,定将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往期推荐


别点,会饿!


这把稻谷为何这么香?阳江“粮二代”告诉你!





来源 | 阳江日报(任绍华)

图片 | 李向东

编辑 | 陈思捷

审核 | 张健青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