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这道上洋糕点,才算是过了年
它的形状与饺子相似
里面包入虾米、腊肠、萝卜、瘦肉粒等馅料
一口咬下,皮薄馅满,味道鲜美
在阳西上洋,
当每家每户都围在一起制作
这种叫“白玛仔”的糕点时
意味着新年已到
吃“白玛仔”是阳西县上洋人在春节的民俗传统,男女老少百吃不腻。2月10日,正值腊月二十九,早上5时许,天还没亮,上洋镇石门村的许阿姨开始忙碌起来。生火、和粉、炒馅料……许阿姨娴熟地把每一道工序做了一遍。
和粉是做“白玛仔”的第一道工序,用的是粘米粉。许阿姨介绍,锅里的水煮开后,先把四分之一的粘米粉倒进锅里,用筷子快速搅拌,成粉浆状盛出,再把四分之三的粘米粉少量多次地倒进粉浆内,用手将米粉揉至成团。和粉是个力气活,也是决定和粉是否成功的关键,许阿姨尤为用心。左手搓、右手搓、双手来回搓压……在许阿姨搓压下,粉团越来越紧致。
馅料是糕点的“灵魂”,馅料炒得香,大家吃了一个还想再吃一个。在饭桌上,小虾米、萝卜粒、瘦肉粒、腊肠粒、野蚝和葱花等馅料分装在几个盘子上。许阿姨将馅料倒进油锅里,在柴火的作用下,锅里响起了“滋滋滋”的声音,香味也从厨房飘了出来。
许阿姨打趣地说,阳江话有句口头禅称为“吃素无识数”,小时候,孩子们总是嘴馋,偷吃馅料,大人们总是吓唬他们说吃馅料不会算数。这样子,孩子们就会乖乖地等着糕点蒸熟后再吃。
和粉、炒馅料等工序完成后
许姨一家人围在桌子前
准备一起制作糕点
许阿姨从和好的粉团上扭下一块乒乓球大小般的粉团,用双手搓圆,然后捏成一个薄薄的圆形面皮,舀上满满的一勺馅料放入其中,再将面皮折合捏紧,掐一个山字。制作完成后,许阿姨把从山上采摘回来的树叶洗干净,铺在炊具上,再把制作好的“白玛仔”整齐地排列在树叶上,用大火蒸40分钟左右就可以出锅了。
“哇,好香!”众人吃着刚出锅还冒着热气的糕点满足地说,许阿姨一天的疲惫一扫而去。“在母亲的熏陶下,我十来岁就学会了这门手艺。嫁为人妻后,自然就挑起了做糕点的担子。”许阿姨介绍,每逢除夕前一两天,在外上学、打工的家人陆陆续续回到家,村里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白玛仔”迎接他们。在除夕当天,村里人也会用这种糕点拜祭祖先,祈求新的一年顺顺利利、平平安安,这已是约定俗成的传统。
记者走在村子里,看到袅袅炊烟从农家的房舍上升起,久久不散。炊烟下,村民们正在忙碌地准备着过年的食材和拜祭用品,空气中弥漫着“白玛仔”的香气,大街小巷随处可寻浓浓的年味。
你的家乡有哪些过年必吃点心?
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