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七碗流风 | 闽人工夫茶的“功夫”

2017-09-28 隋绳武 茶道传媒


点击上方“茶道传媒”订阅公众号哦!


何谓“工夫茶”?


工夫茶在福建省境内极其盛行,在社会各阶层中蔚然成风,是闽人最大众化也最偏爱的品茗方式。


所谓工夫茶,其主要特点为小壶小杯,几乎添满茶叶慢慢品尝茶香。


清·厦门人王步蟾曾作《工夫茶》诗一首:




工夫茶转费工夫,啜茗真疑嗜好殊。犹自沾沾夸器具,若深杯配孟公壶。





工夫茶的关键是“功夫”两字,史料上也有出现过,清·施鸿保撰(1857)《闽杂记》载:




漳泉各属。俗尚功夫茶。茶具精巧。壶有小如胡桃者。名孟公壶。杯极小者名若深杯。茶以武夷小种为上。有一两值番钱数圆者。饮必细啜久咀。否则相为嗤笑。予友黄玉怀明府言。下府水性寒。多饮伤人。故尚此茶。取其饮不多。而渴易解也。







可见古人品茶颇有考究,既有外功,又有内功,除了时间概念外,更重要的是要严格按程序步骤进行。


拿铁观音来说,就有泡茶八步骤:


一曰白鹤沐浴,讲的是洗杯;二曰乌龙入宫,讲的是落茶;三曰悬壶高提,讲的是冲茶;四曰春风拂面,讲的是用杯盖刮沫;五曰关公巡城,讲的是倒茶;六曰韩信点兵,讲的是点茶;七曰赏色嗅香,讲的是看茶汤闻茶香;八曰品啜甘露,讲的是喝茶。


其他茶类如大红袍、正山小种、白茶、坦洋工夫等,基本也是在慢工夫中享受茶的美味和愉悦。


福建境内饮茶风习相传,人们在长期的饮茶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品茗经验,养成了功夫茶的民俗,与“功夫”同音的还有“工夫”,在全省范围内拥有了与工夫有关的茶名。


如坦洋工夫,坦洋工夫茶曾在1915年荣获巴拿马世界博览会唯一茶类金奖,其发源地福安市坦洋村,青山绿水,风景秀丽,虽为多省人聚集之地,但大家和睦相处,极为温馨,在品尝工夫茶中享受着人间的乐趣。


还有政和工夫茶,此茶以政和大白茶为主体,此茶条索肥重,味美而润喉,防病治病功效十分了得,政和村民风朴实,当地人无比憨厚踏实,热情好客,勤劳而智慧,“政和”顾名思义就是政通人和。另有白琳工夫茶,原产、集散于福鼎白琳。


据乾隆年间《福宁府志》记载:




茶,郡、治俱有,佳者福鼎白琳”,由此可见,至少清乾隆时期,白琳就以产茶而著称,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悠久历史了。






闽人饮茶大多按程序进行,此为“外功”,其“内功”集中在“品”字上。“品”的过程细品其美、察其内涵、体其神韵、多人围聚,按茶桌分坐其位,端杯而相依,啜香而无声,忙时品几口,闲时品几壶,长此以往,久久为功,滴水穿石,品出感情,品出健康,品出人生乐趣,品出闽人沉稳善思、温文尔雅的性格。


闽人聪明而憨厚,勤劳而智慧,正义而重情,敢拼而理智,善良而抱团。翻开中国历史,闽人多英豪,涌现了无数让人回味无穷的名人名将,名师名家,他们都对历史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和深远的影响。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多少年来粮食从未解决自给问题,在很多时候,聪明才干也是逼出来的。在这片不大的土地上,要生存要发展,别无他法,唯有“打拼”二字。


福建人会读书、会经商、会作战、善交友,这些都是逼迫使然。他们有的人在省内拼,更多的人则远渡重洋到海外闯天下,所以闽籍华侨人数占到了全国海外华侨总数的六分之一。


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曾被毛泽东称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成长于郑成功抗清复明故垒的陈嘉庚一生为辛亥革命、民族教育、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晚年更是请人在鳌园刻录“台湾省全图”,念念不忘国家统一,他慧眼识真诚、大义助革命的民族气节受到了世界华人的广泛赞誉。


类似这样的爱国华侨在八闽大地层出不穷。总而言之,闽人品工夫茶的“功夫”更是集中反映了八闽大地的生机和活力。



编辑_耳东

更多精彩阅读:

将进茶 | 一杯好茶的记忆是怎么来的?

大观 | 注意!这5类人将被逐出茶圈,但愿不是你!

七碗流风 | 见字如面,一纸茶香

节气·秋分 | 天凉好个秋,最宜打坐喝茶

问茶|  油茶,肇兴的回味

茶语 | 藏着时间的茶,是光阴馈赠的佳酿

大观 | “茶道”修炼的五个阶段,你走到哪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