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恩爱不善终,只因前世种苦因!
清朝的天花藏主人写了一本《醉菩提全传》,里面有一则济公超度情痴的故事。是说当日济公在西湖边闲游,忽然见好多人簇拥着两口棺材过去。有几个少年好事的,三三两两地在谈论。
济公一听,原来前头一口棺材,是王员外的儿子王宣教,后头一口,是陶师文的女儿陶秀玉。两人郎才女貌,私下里爱慕、暗中往来,一个愿娶,一个愿嫁,誓不与别人结婚。
后来,两家的父母知道了,说他不端正,迫使他们另外嫁娶。两个人拗不过父母,又不忍违背盟约,就约好一起逃出涌金门,双双投湖了此一生。两家悔恨不及,只好各自捞起,买了棺材入殓,叫人抬到庙里去火化。大家在那里谈论这条新闻。
济公凑上去说:“如果是这段因果,他们俩心还没死,只怕烧不着,除非我去,才能火化。”
大家听了,哪里肯信?不曾想王宣教的棺材抬到兴教寺,陶秀玉的棺材抬到金牛寺,两处举火烧化,还真的烧不着。
两家父母吓到了,不知是何原因。这时候有喜欢多事的,就把济公的话传到他们耳朵里。两家只能托大家一起去求济公。
济公说:“要我下火也不难,但酒是不能少的。”两家父母说:“有酒在庙里,请师父随便喝。”济公先到兴教寺,王员外赶忙拿出酒来招待。济公一连喝了七、八碗,才对大家说:“这两人前世原本是一对好夫妻,只因为口不好,破了人家婚姻,所以这一生父母不满他们的愿。两人这一死,虽说是痴情,却也有些气节,后世一定还做夫妻。你们把他两处火化,怎么肯死心?等贫僧移在一起烧化,才可完结前因后缘。”
王、陶两家听他讲明前因后果,也不敢违背,就叫人把陶秀玉的棺材也抬到兴教寺放在一起。济公手拿火把,口里说颂:
今生死了后生生,死死生生总是情。
既已水中全不怕,定然火里了无惊。
移开再活心留恨,相傍成灰骨也荣。
漫道赤绳牵不住,盖棺而后忽亲迎。
咦!
凭此三昧火光,记取两人面目。
(今生依恋不舍殉情而死,来世见面又生爱情,死死生生总是情。既然溺死水中都不害怕,以火烧化也一定不心惊。把身体分开再投生,你们心里会留有深深的遗恨。现在相伴一起烧成灰,连骨头也滋荣。莫说这相互爱慕的红绳子再也牵不住,盖棺而后,忽然又迎上了亲。咦!凭这三昧火光,记取你们的面目。)
念完,举火烧得烈焰腾空,只见两口棺材里各透一道红光,合在一起,冉冉而去。
这里观察:
第一、观察是谁造成这对男女以投湖自尽来收场呢?探其前因是由两人前世的情债。他们前世是一对恩爱夫妻,彼此贪着不舍。所以这一生又由因缘牵引来相会。一见就彼此爱慕,私定终身。当然也就注定了在不能成为眷属时,为情所苦就在所难逃。
因缘并不会按他们的心愿来运转,一切都是业在运转,他们前世有破人婚姻的恶业,等流果成熟,就显现不能满愿的困苦。他们彼此贪着太深,宁可死在一起,也不愿分离。所以在希望破灭时,就选择双双投湖,直到死了,也不愿分开。所以“死死生生总是情”,总是情的话,也就总是苦。
第二、他们俩从前世到今生到来世,一直套在苦乐循环中。前世有夫妻恩情,今生就还要结为眷属。当愿望不能满足时,欢乐就转成忧苦。以这个苦,将来也只有达了期望的乐,才会满足。但获得满足也还是坏苦,仍然要在坏灭时陷入苦海。所以,是这样一条没有希望的死路。我们不能把感情看成安乐。相反,只有放下感情上的贪执,才能解脱自在。
祈愿:
天下和顺,日月清明。
风雨以时,灾厉不起。
国丰民安,兵戈无用。
崇德兴仁,务修礼让。
国无盗贼,无有怨枉。
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各位读者···
【文章转载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劳烦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