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孩子吮吸手指、说脏话、不上车、不下车、车中打闹、不回家……怎么办?让他的帆无风可吹!

Pinky Wang 记忆的瓶子Pinky
2024-09-23





作者|Pinky   公众号:记忆的瓶子Pinky

 图片|unsplash.com


这本书看完也一个多月的时间了,由于阅读过程中折页太多(一般有收获的地方、喜欢的地方,我会把那页上方折个角的),不知道该如何整理读书笔记,就放在一边了。

 

近期不知不觉间又读完了四本书,抽出这本最早读完的书把读书笔记整理了一下,这一整理竟然用了一星期的时间。


接下来会结合自身领悟分几篇文章来分享一下读书心得体会,分享给像我一样既不想打骂孩子,又不想娇纵了孩子的父母,

 

这是一本内容丰富,一章章一页页都值得细细阅读,可以放在枕边的育儿工具书,它就是《孩子:挑战》。

这本书从头到尾解决了自己育儿过程中的很多疑问,也希望我的这篇文章能为正在接受孩子种种挑战,却找不到解决方法的父母提供一条除打骂娇纵之外也许可行的选择。

 


孩子说脏话、骂人、吮吸手指怎么办?

 

当孩子说脏话或者骂人时,他想要的是话语带来的惊人效果。假如我们的反应是很惊讶或者大惊小怪,其实是在刺激孩子继续这样做。我们可以不理会,”让他的风,无帆可吹”。

 

当孩子遇到这样的反应,他很快就会放弃这个“战术”。当孩子出现这些“坏习惯”的时候,他们需要的是理解和帮助。

 

我们越急于纠正孩子的“坏”习惯,就越有可能让这个习惯更严重。孩子有这些行为,都是因为能够满足他们潜意识中的某种目的。

 

大人处理的时候,想的都是“降低、减弱、消除”。当孩子发现自己的习惯、行为让父母体会到严重的困扰时,他就像拥有了一个强大的武器。

 

如果我们保持平常心,就能“让他的风,无帆可吹”。

 

小孩子吮吸手指也是认识世界的一个过程,还可以给自己带来安全感,吮吸手指几乎是所有孩子都需要经历的一个再正常不过的阶段。

 

而大一点的孩子咬指甲通常是在表达愤怒、怨恨、紧张或者反抗。这个习惯本身不是问题,它只是表象。责骂、羞辱、阻止都是无效方法。

 

我们不能不让孩子做,只能调整自己的行为,找出消除让孩子产生这些行为的原因。

 

如果我们试图阻止孩子这样做,那孩子就会本能地更加保护这个乐趣,用各种方法避免这个乐趣“被拿走”,结果这个乐趣现在有了第二个目的,击败严厉的大人。

 

当我女儿几个月大的时候,吮吸、啃咬手指是常事,因为孩子要经过一个口腔敏感期,见什么都想咬咬,首先发现了自己的手,所以小宝宝基本都爱吮吸手指头。

 

可是这么一个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当我们走出家门的时候,被很多以为无所不知的“好心人”说教,“怎么还啃手指头?”“别啃手,不好!”

 

每次女儿要吃手的时候,我要做的就只有一件事,从包里拿出宝宝湿巾,把女儿的小手擦干净,然后告诉她吃吧。

 

一两岁的孩子吃手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只要不过多干预,基本都会从这个啃手阶段自然过渡的。

 

干预过多反而才不好呢,各种吃手打手、缠透明胶、绷带包裹,还有抹辣椒的,不知道起作用的有几人,这样对待孩子才残忍呢。

 

对于说脏话骂人,作为父母的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管好自己的嘴,不要一张嘴就是bad language,孩子自然就不会模仿着说脏话了🤬

 

如果孩子在外面不小心学会了一两句脏话,也不要大惊小怪,更不要被孩子一句话逗得哈哈大笑,毕竟有些脏话以小孩子稚嫩的声音说出来,不会那么难听。


无论是大惊小怪地制止,还是觉得好玩而哈哈大笑都是在鼓励孩子继续去做这件事。

 

我们要做的就是不理会,或者平静地跟孩子说“这句话不好听”(我小的时候就被这样管教过,然后有些话就再也不说了)。


总之不要过多关注这件事,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句话放在这里同样适用。

 

不论是说脏话、骂人,还是吮吸手指,还是其他所谓的坏习惯,我们都不能直接阻止孩子去做,最好忽视这样的行为习惯,用间接的方式解决。

 

例如激发孩子其他兴趣,例如通过读书等第三方言论让孩子自己意识到问题,书籍对孩子的说服力远远超过你我的想象,书上一句话可能抵得过你我日日唠叨。

 

现在的情况也许让我们焦虑万分,可下面的这段话,会不会大大地缓解我们的紧张呢?

 

我们不要希望孩子的不良习惯一夜之间改变。

其实只要我们停下来,静心想一想:难道孩子上了高中,还会吃手或者尿床吗?当然不会!

 

我们会发现,现在的担心和悲观都没必要。我们其实很清楚,这样的行为即使不管,迟早也会停止。

 

当我们不再担心恐惧,不再强求完美,当我们放松下来,我们就会发现,紧张消失了。


不论是对孩子还是对我们自己,所谓的坏习惯,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

     

 

 


孩子说谎、偷东西怎么办?

 

孩子说谎或偷东西通常是想要证明什么。如果孩子并不介意我们发现他说谎或偷盗,那我们基本可以确定他是想得到我们的关注。

 

如果孩子竭力否认,那我们基本可以确定他是想展现他的权力。

 

当我们发现孩子偷盗,偷来的东西当然要归还,但我们不需要大呼小叫、大惊小怪,我们可以不被这样的行为影响,以平常心对待。

 

责骂、批评、惩罚、说教都不能教孩子不说谎、不偷盗;相反,它们更像是这些行为的“燃料”,孩子会更想做坏事,以击败父母和增强自己的权力感。

 

发现自己的孩子在说谎会不会火冒三丈,直接想痛批一顿孩子才解气呢,虽然这样解了我们大人的气,可是孩子的说谎问题仿佛并没有解决呢。

 

其实孩子自己说谎已经很难受了,心中也许充满了内疚与自责,这时被父母一顿批评后,可能直接把心中的那点内疚自责给抵消了。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可以了解一下孩子为什么说谎,是不是因为害怕被父母责备,还是其他原因,如果是因为害怕父母才说谎,这时候该反思的就是我们家长,而不是孩子了。

 

再说说孩子偷东西,首先我们要想的是,孩子这么做是不是为了吸引我们的注意呢。


想起之前看得美剧《绝望的主妇》,其中一集女主人公bree的丈夫orson到处偷邻居家东西,被妻子发现后,很快承认了自己所做所为。

 

而他偷东西的原因就是因为长期得不到妻子的关注和重视,一个成年人得不到重视后尚且如此,更何况一个孩子了。

 

如果孩子不是为了得到我们的关注,那可能就是为了反抗我们了,想借此展现自己的权力有多大。

 

这时候对孩子进行批评、打骂,反而正中孩子下怀,一方打骂,一方打心底里反抗,事情只会变得更糟糕。

 

这时候如果父母丝毫不被孩子的行为影响(感觉很难呢,为了孩子,只能尽力去做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就能做到让他的帆无风可吹了。

 

接下来孩子可能觉得这么做也没意思,就改变这个做法了,当然该还东西就还东西,该道歉就道歉,只是没有了批评教育、打骂教育。

     

 

 

孩子发脾气时怎么办?

 

每次父母和孩子发生不快,肯定是两方面都有问题。战争是两个人冲突的结果。如果其中一方退出战争,另一方就无法继续。

 

如果父母退出,孩子就没有了对手,就能做到“让他的风,无帆可吹。”(Take the sail out of his wind.)

 

比如,我们正在做晚饭、孩子跑进厨房,哼哼唧唧带着哭腔让我们做这做那,我们说“不要再这样讲话了。”可是孩子继续这样,最终我们妥协了。

 

其实我们不需要忍耐孩子的哼哼唧唧,可以离开一下。如果我们像个靶子一样站在那儿,极有可能最后妥协。

 

我们需要花时间冷静一下,关掉炉子,去卫生间待一会儿,这个技巧称为“卫生间方法”。

 

一般卫生间是家里最私密的地方,是一个让自己撤出冲突的绝佳之地。我们可以在卫生间里放置杂志、报刊、书籍、收音机或者其他音频设备。

 

每次孩子哼哼唧唧发脾气时,我们可以到卫生间里先让自己冷静一会儿。很快,孩子就能改变说话的腔调了。

 

从战争中退出来,这个方法的关键点并不是抛弃孩子,家长心里仍然有对孩子的爱、亲情与友善。发生冲突时退出,实际上是帮助维护与孩子的感情。

 

当孩子发脾气时,我们双方都会觉得不再有爱,我们有时会想揍孩子一顿,双方的感情因为敌对而受到了损害。


如果我们能够有技巧地退出,那么我们会发现孩子的反应会给我们惊喜。

 

因为孩子需要归属感,当他们发现这场战争只有自己,大多数情况下会有些迷惑和惶恐,而不是继续生气和愤怒。

 

很快,他们就会发现发脾气没有用,进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当家里形成了这个习惯,孩子就能感受到界限所在,当他们超过这个界限,父母就会退出现场,孩子也会放弃冲突而选择合作。

 

当孩子发现自己为所欲为的结果是一个空无一人的战场,他很快就会朝着别的方向发展,然后他发现,自己合作时能够得到更多。

 

这个方法针对的是问题的心理根源,而不是问题表象。用说教、讲道理去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基本上徒劳无益。

 

如果孩子在公共场合发脾气,我们只要静静地向前走,不要指责和生气。


孩子很快便会放弃了无理取闹,重新走向我们。我们依旧不要指责,而要温柔迅速地接纳孩子。

 

当然,当孩子在公共场合行为不当时,我们会感到尴尬和丢脸,觉得别人会认为我们是不称职的家长。

 

问题是,孩子如果感受到我们的这个软肋,就更容易在公共场所“失控”。其实,我们可以忽略旁观者,从态度上“退出战争”。

 

在公共场合,孩子大哭大闹失控时,无论是选择平静地向前走,还是平静地把孩子抱走,都无需指责,更不要生气万分,这样才算真正做到退出战争。

 

双方发生冲突时,或者孩子由于某个原因大发脾气时,父母要做的就是,有技巧的退出战争,这样才能不会被生气冲昏头脑,才能不会一气之下做出不理智的事情,

 

这条规则同样适用于其他亲密关系的处理不是么?夫妻之间,亲人之间,朋友之间……,当熊熊烈火在胸中燃烧时,我们只会说伤害对方的话,不知道多少恋人就是这般分手了呢。

 

大丈夫能屈能伸,能进能退,该退的时候就退出战争,看来父母就需要有这样的气魄。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既尊重了自己,又阻止事情向更糟糕的结果发展,关键是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一起为修炼此气魄努力啦!

     

 

 


车里车外遇到的孩子种种挑战,该怎么办?

 

现在这个时代,几乎人手一辆车,包括女儿都有好几辆玩具车😄,跟车车产生的纠葛也越来越多,要出门了,就不上车,到家了,就不下车,在车里上蹿下跳也是常有的。

 

妈妈(或者爸爸)把买好的东西都放进了车里,可孩子拒绝上车。妈妈拉着他的胳膊,他拼命挣扎,大声尖叫。妈妈只能坐进车里,发动车子,做出要离开的样子。

 

这个情景引来路人的注视,妈妈觉得很尴尬,跳下车,用力把孩子拖进车里,打了他一巴掌而孩子在后座上使劲尖叫,上蹿下跳。

 

其实这种情形,除了打骂孩子,我们也可以做到“让他的风无帆可吹”。从商店出来以后,我们可以很自然地坐进车里,就像什么事情都不会发生那样,认定孩子会配合上车。

 

而孩子看到我们不会因为上车这件事跟他发生冲突,很可能他也会上车。如果孩子还是拒绝上车,我们可以说:“那么,我就等着你吧,等到你愿意上车。”

 

然后,我们什么也不要说,不要生气,不要和孩子发生争执。很快,孩子就会感到:“唉,我这样坐着也没什么意思。”就会上车了。

 

另外一个办法,如果我们认为这样等不能接受,而遵从规则和情况要求更重要,那么也不需要生气。我们可以冷静地把孩子抱起来,放进车里。


孩子就能感受到我们的坚定,而我们面对他的吵闹,没有落入情绪的陷阱。

 

又如,妈妈(或爸爸)停好车,可是两岁的孩子却怎么也不肯下车,妈妈恳求了很多遍,全都被拒绝。


妈妈就可以沉着从容地把孩子抱下来,因为当时的情况需要孩子赶紧下车,但是妈妈不需要生气,只要保持平和温柔,就不会陷入权力之争。

 

又如,妈妈(或爸爸)和五岁的孩子开车,天气非常寒冷,孩子调皮地把车窗摇了下来。妈妈可以说:“等你把车窗摇上,我就开车。然后就什么都不用说,孩子最后终于把车窗摇上了。

 

又或者,妈妈(或爸爸)在开车,五岁的双胞胎在后座疯玩,妈妈越来越烦躁,几次要求他们安静。可是他们只停了几分钟,就又开始大吵大闹,越来越过分。


妈妈大喊:“立刻给我停下来!”然后靠边停车,给了两个紧张恐惧的孩子一人一巴掌。

 

不论什么时候,都不可以在开车的时候疯玩。其实妈妈可以不用暴力为孩子立规矩,妈妈可以坚定,但不强硬。

 

强硬,是我们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我们命令他们怎么做。坚定,则是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妈妈可以决定自己应该做什么,例如,她可以在孩子们不守规矩时拒绝开车,每次他们疯玩胡闹时,妈妈就停下车。

 

她可以说:“如果你们不守规矩,那我就不开车。”然后她可以静静地坐着,直到孩子们停下来,不用多做任何解释。妈妈的态度就能够表明她的立场和坚定。

 

不带强硬的坚定态度,需要我们首先学会相互尊重。我们要尊重孩子有决定自己意愿的权利,我们也要学会对自己尊重,不让不良行为的孩子摆布我们。

 

自从有了车,由车引起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了,不仅需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来注意车辆安全问题,还需要在车内车外随时准备着迎接孩子的挑战。

 

对于不想一味地屈服于孩子的摆布,又不想假借权威控制镇压孩子的我们来说,上面的方法及理念也是值得借鉴的,说不定会有明显效果呢。

     

 

 


不回家、吃沙子怎么办?

 

仿佛一夜之间,那个什么都不知道的小婴儿,忽然开始有了自主意识,开始不停地say no,开始不停地跟你谈判,让你一再妥协,一再受挫。

 

每次要出门玩耍时,每次玩耍完要回家时,都是一个个挑战。要出门的时候,女儿坐在爬爬垫上拿着自己的书舍不得放下,让你一遍又一遍的读给她听。


或者她会拿着手中的积木玩得不忍放手,只能好好商量,实在没辙,就先自己穿好衣服准备出门,这时女儿一般会乖乖地起身让穿衣服,当然也有不起作用的时候😂

 

玩耍完回来的时候,又是一个挑战,宝宝没玩够不想回家啊,所以在外面玩耍玩得不想回家更是常有的事。


大多数我依旧会选择好好协商,女儿也伸出自己的手指头,意思是“再玩一会儿”,来跟我讨价还价。

 

有时讨价还价好几次后,我会假装着要走,小孩子是何等的聪明,一眼就看穿妈妈的伎俩,眼瞅着你走出去几步又折返的身影。

 

可是如果我坚定地走出去一段距离,没有丝毫回返的意思时,女儿反而会小跑着跟上来了。


当然这个方法也并不是次次好用,有时候还是需要坚定地抱起来她告诉该回家了,任其喊叫也不放手。

 

坚定就是我们拒绝孩子提出的过分要求,不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

 

这样做就是用自己的行为表明,我们要回家了,不用和孩子解释、争执,没有强迫。当孩子看到妈妈果然真的要回家,孩子会选择尊重妈妈的决定,和妈妈一起走。

 

说到在外玩耍,女儿最喜欢拿着小铲子在沙坑里挖沙子、装沙子,可是如果孩子在玩沙子时总是把沙子放进嘴里该怎么办呢?我们可以把孩子抱离沙坑。

 

既然孩子不想有规矩地玩沙子,那他就需要离开。孩子可能会反抗、哭闹,妈妈可以忙自己的,让他哭闹,尊重他表达愤怒的权利。

 

等孩子安静下来以后,而不是哭闹的时候,让他再试一次。只要他又把沙子放进嘴里,就再把他抱出来。

 

安静地保持坚定的态度,对年纪小的孩子通常非常有必要和奏效。


有时候,父母不需要多说话,只有有坚定的眼神就够了,孩子就能感受到父母是说话算数的。

 

当然,如果孩子在公共场合行为失控,较好的解决方法是安静地将孩子带离现场。


好吧,失控的孩子是无法做到安静地,只能选择默默地把哭闹的孩子带离现场了😄


 


写在最后的话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犯很多错,可是我们却一直没有放弃纠正错误的行为。

 

我们毫无保留地爱着身边的这个小人,可是这个小人会越来越让我们感到充满挑战,谁也不想因为这一次次的挑战不当应对而破坏了良好亲子关系。

 

那么到底应该怎么做才好,应该怎么做才对呢?并没有具体答案,书中提供的方法也并不是百分百好使,可是毕竟也是一种选择,况且书中的育儿理念的确值得我们做父母的学习借鉴的。


我想和女儿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不想用自己的想法控制、左右女儿。


我希望女儿独立自主,拥有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并不希望她顺从于某人,也包括她的父母,但是相互尊重却不可缺失。

 

《吉尔莫女孩》这部美剧中女主人公和她女儿的关系一直是我所羡慕不已的,感觉她才是书中总出现的对孩子要和善而坚定的完美执行者呢。


有了孩子后,很多人想成为完美父母,我也不例外,可是想想完美太难了,只想尽力而为。嗯,凡事尽力就好!




·end·

—如果喜欢,快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记忆的瓶子Pinky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